预防医学物理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 控制噪声危害措施 1.控制噪声源(根本措施) 改革工艺过程、生产设备-----控制和消除噪声源 如无声的液压代替噪声高的锻压、 焊接代替铆接、 加强设备维护检修、减少部件的撞击和摩擦、减低振动 2.控制噪声传播 (1)隔声: 将噪声源用隔声罩、隔声墙、隔声门窗等封闭,且尽可能小范围 (2)消声: 消声器,以降低噪声传播 (3)吸声: 用吸声的多孔材料,吸收辐射和反射声,以降低工作环境噪声强度 3.加强个体防护 合理使用防声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一项有效措施 4.预防保健措施 加强对接触噪声工人健康监护 就业前体格检查 定期健康检查(以听力检查为重点)
Thank you !
感谢观看
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听阈上升10-15dB 耳鸣.听力下降 脱离岗位后数分钟内恢复
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听力明显下降.听阈上升15-30dB 脱离岗位后数小时至数十小时可恢复
3
高频听力下降.在4000Hz出现“V”型凹陷
4
耳蜗病理性损伤加重,语言频段同时受损(500~2000Hz)
▲(二)高温作业的类型 高温+强辐射作业: 冶金工业 (炼焦.炼铁.轧钢车间) 机械制造工业(铸造.锻造.热处理车间) 陶瓷.搪瓷.玻璃.砖瓦制造(炉窑车间) 火力发电.轮船轮机舱(锅炉车间) 高温+高湿作业: 印染.造纸.水产品加工 纺织. 屠宰.深矿井作业 桑拿浴 夏季露天作业: 农田.建筑.搬运等
特点: 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小的 干热环境
特点: 温度35℃相对湿度80% 高温.高湿.低气流的 湿热环境
特点: 高温.强辐射的作业环境
(三)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 1.机体生理功能调节 (1)体温调节:在中枢神经(下丘脑)调节下,散热↑ ,皮肤血管扩张,大量血 液流向体表,使皮肤温度上升,汗腺分泌↑ , 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中心体温(通常用直肠温度表示)38℃是高温作业工人生理应激体温的上限值 蓄热过量----超出体温调节能力----发生中暑 (2)水盐代谢:机体重要散热途径之一。大量出汗---水盐大量丢失,导致水和电 解质紊乱,甚至引起热痉挛 (3)循环系统:大量出汗使血液浓缩,血粘稠度加大,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皮肤血 管扩张,血压降低,心跳加快, 心输出量加大,使心肌负荷加重 (4)消化系统: 高温作业时,消化酶活性降低,胃肠道蠕动功能下降, 机体消化功能降低 (5)神经系统:运动区出现抑制,肌肉活动减弱而减少产热 (6)泌尿系统:汗腺排出↑,尿液浓缩,肾负荷的加重,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细胞 管型,甚至可发生肾功能不全
中暑先兆与轻度中暑:脱离高温作业环境,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补盐,补液,对症处理。可选服:人丹,十滴水, 藿香正气水.丸.片
重症中暑: 迅速降低过高的体温(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补液量24小时内不超过3000ml。补液不宜过快,以免引发肺水肿和心功能不全),补VitC, VitB等积极防治休克和脑水肿
当强噪声与振动、不良气象条件、有害物质联合
作用人体时,增加了对健康的危害。
(二) 生产性噪声的特点
▲ (四)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1 .听觉适应(auditory adaptation) 2 .听觉疲劳(auditory fatigue)
(一)暂时性听阈位移 (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TTS) (生理性改变)
诊断 按照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41-2002) 中暑先兆:在高温环境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升高。 轻度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流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 重症中暑:出现 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之一者,或混合型者,可诊断为重症中暑。
定义: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
主要致病因素: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 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 诱因:疲劳、睡眠不足、体弱、肥胖、尚 未热适应(易诱发中暑)。
致病因素:
(四)中暑
按发病机制中暑可分为▲三种类型:热射病(包括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临床上往往难于区分,我国职业病统称它为中暑。
01
热射病:体温极度升高,损伤机体尤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所致。临床特点: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开始大量出汗,以后则“无汗”而呈“干热”,并伴有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02
3.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2)热痉挛: ●多发生在干热型、湿热型高温作业 ●人体大量出汗造成钠.氯.钾等严重丢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 乱,引起神经肌肉产生自发性冲动,出现肌痉挛 ●临床特点 ◆肌肉痉挛伴收缩痛,以腓肠肌为多见 ◆患者意识清楚, ◆体温多正常。 (3)热衰竭: ●多发生在高气温、强热辐射的生产环境 ●发病机制不明.多认为是因皮肤血流增加,而导致脑部暂时血供减少 ●临床特点 ◆ 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 恶心,呕吐,面色苍白, 出现皮肤湿冷 ◆血压下降、脉搏细弱、晕厥,轻度脱水等 ◆体温正常或稍高 ◆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5.中暑治疗
二.噪声
(一)基本概念 1.声音与噪声 <20Hz 20-20000Hz >20000Hz 次声 声频 超声 (1)噪声 (2)生产性噪声 2.声压级、响度级
声级高,多属宽频带,中、高频噪声的比例大
高温车间:一般也将热源散热量大于23w/m3的车间称为高温车间。
定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累积前十年中每一年气温最高的一个月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其气温均值为 ~ 。 各地区此温度不同 , 有表可查。大连地区为27℃
(二)永久性听阈位移 (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 PTS) (病理性改变) 1.听力损伤 (hearing impairment ) 2. 噪声性耳聋( niose-dnduced deafness)
生理性听力下降 病理性听力下降 (可恢复) (不能完全或完全不能恢复) 听觉适应 听觉疲劳 听力损失 噪声聋 功能性改变 器质性改变 暂时性听阈位移(TTS) 永久性听阈位移(PTS)
01
02
03
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
热适应是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
体可产生热适应,
一般在高温环境下劳动数周时间,机
增加,汗液中无机盐含量却减少, 体温和心率较低。
与未热适应者相比较:热适应者汗量
2.热适应
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 (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 疾病。
预防措施 将其控制在 “正常范围” “适宜范围” 不是设法消除、替代或 是一概而论地降低其水平
物理因素 一般都多为自然存在
第四节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气象条件 噪声 振动 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一、高温
(1 ▲ 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老年性耳聋听力曲线 正常人听力曲线
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 deafness)听力曲线
急性听力损伤---亦称暴震性耳聋(explosive deafness) 强烈的爆炸产生的振动波----听觉器官急性损伤----听力丧失 原因:发生强烈爆炸时,强大的声压和冲击波作用听觉器官,可出现耳鼓膜破裂,听骨链断裂或错位,内耳组织出血以及柯蒂器的毛细胞损伤。 临床表现: 耳鸣、耳痛、眩晕、恶心、呕吐、听力严重障碍 或完全丧失。轻症可部分或大部分恢复,重症则致 永久性耳聋。 2.听觉外系统的危害 神经系统 --- 头痛.头晕.心悸.睡眠障碍.全身乏力等症状.记忆力减退和情绪不稳等 心血管系统 --- 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不稳 消化系统 --- 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不振.胃紧张度降低.胃蠕动减慢.胃液分泌减少 噪声环境下工作 --- 人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 易烦躁, 对工作效率影响 --- 尤其是脑力劳动影响较大,易引发工伤事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