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改制资金缺口为6773万元。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欠银行贷款数额较大,即使把企业的全部资产和土地变现收入用作还贷,有的企业也还不完银行贷款;有的企业还了贷款安置不了职工,导致企业改制工作陷入困境。

建议市政府出面协调银行部门减免改制企业的债务。

3、代农储存粮情况:粮食系统共有12个企业欠农民的代储粮,共计276万公斤,折算现金574万元。

这些企业因债务重、包袱沉,有的已关门停业,没有能力向农民支付。

虽然这几年经过向市财政申请,陆续拨付资金40万兑付代农粮,但缺口仍然较大。

如果这个问题不予解决,会在12个乡镇及市区引发群众挤兑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稳定大局。

4、现有粮食仓储情况:目前粮食系统企业共有仓库268座,仓容137335吨。

其中80年代以前老旧仓库240座,仓容123485吨(其中危仓8座,仓容3375吨;报废仓31座,仓容15720吨);80年代以后仓库28座,仓容13850吨。

二、粮食企业改革的原因“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安谷则昌,绝谷则危”,粮食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其生产与流通历来为我党和政府所重视。

由于粮食的总供给不足,从1953年至1984年实行的是统购统销政策与国家垄断经营制度。

1985年初,国家宣布取消统购,实行合同定购。

198年实行购销双轨制,并对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进行试点。

1990年国家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
度,1994年又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粮食市场风险基金,加上地方粮食储备体系也逐
步形成,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大增强。

199年,全国粮食突破5万亿吨大关,2021年粮食产量过8万亿吨大关,粮食出现阶段性与结构性过剩,从此粮食由过去的特殊商品变成一般性商品,粮食行业的垄断地位不断受到市场化与社会化的猛烈冲击。

由于库存的大幅度增加而引起的财政补贴亦大幅度增加,一度达到了中央财政的四分之一,可以说是不堪其重负,改革是唯一出路。

199年中央发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发〔1996〕16号),199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系统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8〕15号),推出了“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举措,其主要内容就是“保护价收购粮食、顺价销售、收购资
金封闭运行、加强企业自身改革”。

在“三项政策”中,关键的是顺价销售能否成功实现,而市场经济是以效益为前提的,保护价虽保障了农民利益,但当保护价高于市场价时,顺价销售无法实现,由此产生了两种不良后果:
一是粮食购销价差的巨额亏损再一次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
二是粮食购销企业躺在国家政策性补贴上吃大锅饭,不愿面对市场,不具备竞争能力,形成了“职工靠企业,企业吃政府”的不正常现象。

因此,国务院相继发出国发〔1997〕11号、20号、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各地加快粮食企业改革。

特别是国发〔201〕28号《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与粮食市场体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围绕此目标,国家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南、吉林等产粮区开展以“两放开,一调整”为内容的补贴改革,即放开粮食收购价格、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将保护价中的间接补贴转为向出售优质农产品的农民进行直接补贴。

“直补”的实质就是购与销都以市场说了算,在刺激农民调整产品结构的同时,国家力图将粮食企业逼入市场。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根据国家、河南省有关文件、政策,粮食局对下属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职工每人交1000元股金,国资占大头,粮食企业全部实行股份制改造,有粮食管理所演变成股份制公司,1997年_____主持国务院工作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粮食流通体条例》及《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系统体制改革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和法规,粮食局根据当时国家政策,对正附营及进行分家,确定有10各企业成立粮食收储企业及巩义市粮食收储公司,承担国家下达按最低小麦价收购的收储任务,其余国有粮食企业变更为付营企业。

收储和付营正式分家,独自经营、自负盈亏。

这种模式延伸自今。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1、企业经营困难由于受长期粮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市国有粮食企业人员及其管理者在认识上、管理上、观念上还有较大差距。

首先,在认识方面存在认识滞后的问题,即还未认识到粮食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其次,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管理企业,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发挥企业主动性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认识和观念上,通过这几年,大力搞多种经营,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及员工的观念得到了较大转变(在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了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得到了发挥,比如米河、小关、大裕沟、芝
田等公司员工的企业意识得到了较大转变)。

但还有一部分职工还是墨守陈规,存在职工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经营管理目标不明确,经营效果较差的问题。

另外,由于企业经营规模小,经营效益差,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

我市国有粮食企业由于受体制、政策、认识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难于大幅提升的情况,收储企业满足于搞好储备,增加储备量,在贸易粮经营上表现出怕担风险、缩手缩脚的状况,企业经营始终未能得到突破;也表现出企业管理者对市场认识不清、判断不准、措施不力,抓不住机遇的弱点,导致企业生存发展十分艰难。

付营企业更是举步维艰,首先是资金信贷问题,没有信贷额度,得不到各银行、农发行、信用社的支持,企业就没办法发展和生存,现在的状况是大部分付营企业就是靠仓库、部分门面房租赁来维持正常运转。

其次是职工,由于企业经济效益连年下滑,大部分付营企业职工被迫已下岗,生活困难,据调查大部分职工这几年大都到了退休年龄,企业没办法给职工交养老统筹金,职工被迫自己交统筹金,据估算,每人交4万多元,下岗职工本来就生活困难,如今又被统筹金压的喘不过气来,职工多次上访要求解决,没办法粮食局得抽出大量人力、财力,来解决此项问题。

严重影响了粮食局稳定。

2、职工待遇偏低,思想不稳定粮食系统职工工资普遍偏低,职工工作没有积极性,多数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搞短期行为,不考虑企业的今后发展;另外,非粮食购销企业大都经营困难,举步维艰,除留很少人员收点房租外,大部分职工生活困难,多次上访反映,要求解决生活费、交统筹金的问题。

针对职工待遇偏低,思想不稳定问题,希望粮食局引起高度重视,想尽办法尽力解决职工实际问题,保持粮食局大局稳定。

3、难吸引高素质人才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粮食系统有在册职工585人,具有本科、大专学历不到10,各类有技术职称的不到30,况且大多数企业除去下岗职工,上岗的职工不到30,甚至更低,这几年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加,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老职工逐步退休和减少,一定程度也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再一个就是每年毕业大量本科、大专生一个也没调入,这和我们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工资、福利待遇太低有关,据了解,本、大专生在私营企业都比我们粮食企业工资、福利待遇高有很大关系。

谁还愿意到我们粮食企业来,说到底,企业留不住人,没有吸引力。

4、职工缺乏理性认识,并且企业机制不活职工的思想观念陈旧,缺乏主动性和思事、谋事的热情,等政策、靠政策、要政策的心理在一定范围依然存在,开拓进取性不强。

对企业法
人来说,经营机制不活,缺乏经营激情和活力,仍然按照过去的经营作风和模式,从事固定刻板的收购贸易粮,并且大都是粮食局安排。

多种经营开展不够,没有树立如何改变企业面貌,增加职工收入这个角度考虑问题。

由于我市是销售地区,从粮食企业考虑没有办法形成产业链,我市共有私人面粉加工厂12家。

国有企业没有一家面粉厂开工,大部分面粉设备已经锈迹斑斑,有的设备已经处理,严重制约了我市粮食产业化的发展。

四、充分挖掘自身潜力1、土地资优势粮食系统企业都有自己的土地资,这是目前企业主要的优势之一。

但因为大部分粮食企业成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原始征地批文及相关手续大多遗失,从市档案馆翻阅查找不到,无法进行土地确权和办证,成了严重制约企业改制工作的障碍,导致改制工作无法向前推进。

但国有粮食企业(包括购销企业和非购销企业)建立的早,地界四址比较清楚,况且企业土地使用至今,也已经形成历史事实。

建议市政府出面协调市国土局,简化相关程序,对改制企业进行土地测绘确权,然后进行土地评估,以保证企业改制工作的正常进行。

[1]?[2]?下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