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之儒生与文吏_北京大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事情上帝管,凯撒的事情凯撒管。

士大夫政治还得到隋唐以来的科举制的保障,唐代以诗赋取士,大大促进的中国诗歌的繁荣,这就是一个中国特色。

从唐以后,适应科举制度与士大夫阶层的才子佳人小说、戏剧在中国文学史上流行开了。

情节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见钟情——小人捣乱——科举及第圆满成婚。

涉及人物一般有五类,才子、佳人、家人、小人、红娘一类的丫鬟。

欧洲中世纪有骑士阶层,经常与欧洲贵妇人发展处浪漫的骑士之爱,然而欧洲骑士阶层是以武见长的。

日本士阶层,但是他们的士是武士。

这种跨文化的对比,几个社会之间的文士与武士之别,对社会是具有重要意义。

文人管理这种政治形态并非自初就是如此,比如帝国的开端秦王朝就是用文法吏/刀笔吏。

马克斯韦伯并没有注意这一点,他只看到典型形态,并没有看到在帝国的初期,反而是一批受过专门训练,包括文书、法律、会计训练的的官吏来承担行政,恰好符合马克斯韦伯的专家政治的理念。

秦以文法吏任国政,以焚书坑儒待士人。

但这样一种政治形态并没有长久下去,秦尊刀笔吏,轻儒士,被认为是它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汉尊儒之后,士阶层重新登上历史舞台,但帝国实际又是儒生文吏兼收并用的。

王充在《论衡中》比较儒生与文吏之间的区别,“取儒生者,必轨德立化者也;取文吏者,必优事理乱者也。

”儒生能伸张道德,教化百姓,文吏有高超的行政能力,能够称职地处理各种行政纠葛。

汉帝国的选官制度也体现这样一种区别,汉帝国的选官是以儒生和文吏为两大来源。

汉有举孝廉,这个科目是标榜以孝治天下,实际是儒生文吏兼收并用。

东汉孝廉的察举建立考试制度,考试是以儒生和文吏分科的,考察的内容是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

问题:秦为什么用刀笔吏行政,汉代儒生文吏双峰并立是如何形成的,文吏政治是如何向士大夫政治演进的?
本讲参考书:《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著
一、士阶层的来源与形成
1、历史早期的士
士最原始最基本的意义就是成年男子,士的古文字是斧的形状。

在最原始的时候,石斧是成年男子最基本的工具和兵器,所以石斧就成为成年男子的象征物,男子的墓葬中出图石斧,首领的墓葬中出土大斧、大钺甚至玉钺。

(女子的象征物是纺轮)
随着社会的分层化,士的概念开始演进。

比如本氏族本部落的成年男子称为士,本部落的男子成年后,他就要承担起本部落本氏族的义务,比如干活、打仗等,拿起武器打仗,那他就成了甲士。

同时,他也有了本氏族的所有权利。

本氏族的成年男子成为士,而被征服部落的则称为野人。

周代有国野之分,国中居住的是统治阶级。

士的含义开始缩小。

人类社会的称为有一个普遍规律,成年男子之称会成为男子的尊称,进而成为首领贵族之称。

比如古巴比伦的阿维鲁,既是全权公民之称,又是王室权贵之称;古波斯的卡沙拉,既是战士之称,但后来就变成了国王之称。

古印度的刹帝利,
和卡沙拉是同源词。

美洲印第安人的首领叫大战士。

中国古代的士和王字,形状都来
自斧,这也是一个可比的现象。

周代既然出现了贵族阶层被称为士的现象,那么普通成年男子在这个意义上就不再称为士。

周代的典籍中的“多士”一词,即众多贵族的意思。

士的意义进一步繁衍,高
级的贵族有了公、卿、大夫这些称谓,士进而成了最低等的贵族之称。

西周春秋形成
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的贵族等级。

西周士最狭窄的含义,就是最低等的贵族。

这和战国以下是不同的,战国的士是一个流动的社会阶层,凡有一德一艺者皆可称士。

2、战国的士阶层
战国士阶层的来源,一是文化贵族的没落者,他们给士阶层带来了文化,二是平民之中获得知识才艺者,有上下两个来源。

范文澜先生把中国的士阶层分了四种。

第一
种是学士,他们著书立说,创造文化。

第二种是策士,就是政治家、说客,如苏秦、
张仪以三寸不烂之舌谋生。

第三种是术士,是指拥有各种专门技能者,中国古代对这
些专门技能认为是第一等的,如相面、阴阳、五行等。

第四是食客,他们流品最杂,
人数最多,甚至包括鸡鸣狗盗之徒。

战国的士阶层是由于经济文明的发展而形成,学士是这个阶层最典型的代表,也
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

二、乐师与史官
1、周代的士大夫和胥吏
战国的士和春秋的士毕竟有渊源关系,战国时出现的知识文化群体曾经是贵族的一个
阶层,有一个政治的来源。

中国政治与文化自初就有不解之缘,如战国时代的《周礼》,它的特点是用安排官职来安排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甚至天地人秩序。

《周礼》的官分六类:天、地、春、夏、秋、冬,就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官的秩序就是天地人秩序。

中国在轴心时代,即公元前一千年之间各文明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
思想著作,不仅有孔子老子,而且出现了《周礼》,这在其他的文化史上都看不到,《周礼》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以官治国。

印度的《乔底里耶政事记》,就现成的官职讨论它的指责;古希腊的思想家主要讨论政治原则和政体。

而中国的《周礼》并不讨论
政体国体问题,而是用安排官制来安排天地人秩序。

班固的《汉书》中有诸子出自王
官说,比如儒家来自司徒之官,法家来自法官,墨家来自清庙之守,道家来自史官等。

中国学术文化的源流追溯到官制虽然受到质疑,但无疑反映了中国学术文化和官制之
间密切的关系。

士大夫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既承担文化又承担行政,既是学者又是官僚。

士大夫之下还有胥吏,他们不承担中国的文化传统,只承担行政。

这样的体制在周代就已经萌芽,中带的卿大夫士,既承担文化又承担行政,在其下的胥吏阶层,包括府史胥徒皂舆臣僚,他们只承担行政不承担文化。

在周代的文化形态中,事实上已经包含着后代的士大夫政治的萌芽,而且士和大夫这些词语也于周代产生。

贵族士大夫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贵族士大夫从小接受六艺教育,即礼乐书数射御。

礼乐是文化知识,书数就是一种行政知识,射御是军事能力。

贵族还要掌握九能,即九种能力:
建邦能命龟建立统治时能占卜
田能施命田猎,军事操演时能传达命令
作器能铭
石能造命出使能完成使命
升高能赋官员的才华
师旅能誓出征的誓词
山川能说
丧纪能诔
祭祀能语
贵族在宴会上用诗书礼乐来表达优雅的风度,在宴会上以演奏歌曲作象征性的暗示,用优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向。

如《左传》中记载,秦穆公宴请重耳,重耳赋《河水》,赋即点歌,暗示像百川归海一项敬重秦穆公,秦穆公马上赋《六月》,《六月》讲的是周代的以为大臣辅佐周王,当时赵衰对重耳说快给秦穆公下拜,因为这是秦穆公对重耳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重返晋国,掌握政权,辅佐周王,重耳马上就对秦穆公稽首下拜。

赵衰说: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这种做法在贵族的宴会中十分流行,被成为断章取义。

断章指在诗三百中选取某一段,取义指不拘泥于这首诗的本来意义,而作一个引申发挥。

2、乐师与儒生
周代的政治文化中,含有两个子系统,一个以乐师为代表,一个以史官为代表。

乐师的职责是司礼司教,掌管礼乐和教育;史官的职责是主书主法,掌管文书档案,掌管法律。

乐师和史官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两个支柱,所以我们在先秦文献中经常看到师史并称的情况。

《左传·襄公十四年》中:“史为书,瞽为诗,工诵规谏。

”史官负责写作文书;瞽是盲乐师,传承诗乐;工指乐工,负责背诵古代的一些道德教条。

《国语·楚语上》中:“史不失书,矇不失诵。

”史不失书就是能恪尽职守,矇是乐师的意思,也是指恪尽职守。

《国语·周语下》中:“吾非瞽史,焉知天道?”我不是瞽也不是史,所以尽管我是个有文化的人,但是对天道的了解还是有限的。

由此可以看到,瞽和史均知天道,文化水平相当高。

他们作为周代文化的承担者,在职能上又各有偏重,一个司礼司教偏重文化性,一个主书主法偏重行政性,就影响了后代两个群体的产生。

战国的儒士与乐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战国兴起的刀笔吏和史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乐师是古代历史早期非常庞大的系统。

首先《周礼》中记载的乐官:大司乐、乐师、
大胥、小胥、瞽矇、眡瞭、典同、磬师、钟师、笙师……人数众多,非常庞大。

其次,古代的乐不仅指音乐,还包括诗歌和舞蹈,涵盖面非常广泛,而且和礼相结合。

因而
乐师主管礼乐,而礼乐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在各种礼典上的音乐诗歌舞蹈均由乐师来
掌管。

同时,乐师还掌管教育,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

古书记载舜命夔“典乐、教胄子”,年轻的贵族子弟是由乐师来承担其社会教育的;商代有一种学校叫瞽宗,一批盲乐师
在其中教书,宗还有祭祀的意思,这些老师死了之后还有祭祀,祭祀的地方也叫瞽宗;《周礼》中大司乐是学政的掌管者;《礼记》中:“乐正崇四术、立四教”春夏秋冬,
就分别教诗书礼乐。

儒生和乐师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论断,可以从文化特征上看,春秋末年和战国的儒生
主要承担两个社会职能,一是承担文化传承,二是承担社会教育,这是孔子以及儒生
的最基本的特征。

而这两个特征在此之前是由乐师承担的。

《史记》记载:“孔子以诗
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诸子百家中,除了儒家,没有一
家有这样两个特征。

法家:“六虱:曰礼乐,曰诗书”,认为天底下有六种害虫,一个
叫礼乐,一个叫诗书;道家主张社会退化轮,认为礼乐诗书都是社会衰败时候的产物,所以“五音令人耳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对礼乐采取排斥
的态度;《墨子》中有一章叫《非乐》:“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欤?”所以从诸子百家对礼乐的态度来看,只有儒家和乐师的只能最相接近。

孔子对礼的看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禮中的豊上半部分是两串玉,下面是一个鼓。

周代的史官并不是记载历史的专门人员。

《周礼》:“史,掌官书以赞治。

”掌管官府的
书籍协助行政的人被成为史官。

金毓黼先生研究史学史特别强调:“史之初职,专掌官文书及起文书草,略如后代官府之掾吏。

”《周礼》中提到五种史官:
大史:掌建邦之六典
小史:掌邦国志
内史:掌王之八柄之法
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
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
五种史的只能都与文书法典档案有关。

学者考察周代史官所承担的职责有:文档、机要、法典、监察、考课、财务、占卜、历算等。

所以史拥有很高的行政能力和文化素养。

史官掌管文书法典档案,和马克思韦伯所研究的官僚政治的特点不谋而合。

随着
战国官僚政治的发展,史官迅速扩张,称史之官遍布官署之中:御史、内史、刺史、
长史、曹史、令史等等;秦汉帝国中仅令史一项又有诸种:尚书令史、御史令史、县
令史、候官令史等等;西汉的丞相府中有362名吏员,史官(史、少史、属史)占262人,足见史官在帝国行政中承担重要职能,实际上这些史官就是刀笔吏、文法吏。


此战国新兴的吏员群体和周代的史官有直接的渊源。

而且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务机关
都和史官有关。

柳诒瀓先生研究:“历代内外官制,虽名实贸迁,沿革繁多,其由史职演变者乃特多……内外主要职务,恒出于周之史官。

(汉尚书台、唐三省、宋中书门下、
元及明初中书省、明清殿阁大学士、清军机大臣)——皆内史也。

”史是中国古代官制
和官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

【六艺传承问题】
孔子的文化主要来自乐师,书数这两种只是不是儒家所教,而是史官所教。

汉代郑玄认为:“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很多学者往往不加深思就予以承袭。

六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礼乐射御书数,还有一种是儒家六种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

书数并不是孔子所教,更不是儒家所传,因为在古代的概念中,礼乐是大学的学习内容,书数属于小学的学习内容,孔子所教的基本上是大学的内容,即礼乐。

书是史官所传,中国早期最重要的字书之一《史籀》十五篇,是周宣王的太
史所作,主要是大篆;另外一本字书《博学》,是太史令胡母敬所作;《汉书·艺文志》:“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

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培训年轻的吏员,由太史考试,一是能背
诵九千字以上,一是考察六体书法,考试合格的就担任史官、令史。

因此书写是史官
所传。

算数也是史官所传。

《汉书·艺文志》:“术数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

”占卜
中八卦之理,八卦中又含有数理,此乃术数,此外史官要制作各种文书,如户籍文书、人口文书等,也需要数学;《汉书·律历志》:“其法在算数;宜于天下,小学是则,
职在太史,羲和掌之。

”算术作为小学,是由太史来教授的;《唐六典》:“算学博士‘魏晋以来,多在史官’。

”教授诗书的经学博士则归另外一个系统的太常负责,由此显示书
和数是史官的责任。

章太炎也看到这一点:周之衰……史籀之书,商高之算,蜂门之射,范氏之御,皆不自儒者传。

也有一种看法认为孔子传新六艺,即传授《诗》、《书》、《礼》、《乐》、《易》、《春秋》,对此亦可作一辨析。

《易经》为占卜之书,占卜是由史来承担的。

据说孔子老而好易,读易经至韦编三绝,马王堆帛书《要》中记载:
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蘩。

”赐以此为然矣。

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亦信其筮乎?
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

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
者而义行之耳。

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为之史。

史巫之筮,
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

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
途而殊归者也。

孔子从道德角度看周易,并不从预测占卜角度看周易。

正如廖名春先生所言,孔子治《易》,“即使像子赣这样亲近的弟子也不理解,时人往往以《诗》、《书》、《礼》、《乐》并列而不急《易》,《易》在‘六经’中地位不显。

”《诗》和《乐》确是乐师所传,《书》
则是“师诵其事,史传其书”,《礼》则是“师行其礼,史掌其书”,《春秋》虽是历史著作,但是“史记其事,师诵其事”,中国早期史学很大程度上是口述史学。

《春秋》是纲目式的史书,非常之简单,《左传》就相对丰富多,就是史官记录纲目,乐师记诵其事,左丘明以盲人之身著《左传》即可佐证这点。

三、儒、吏分化与冲突
1、战国秦汉的儒、吏分途
战国秦汉,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

文明的发展,使文化事业专门化了,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兴的文化角色,即士人,他们主要承担文化;同时,国家行政组织的进化使国家行政也专门化了,由此出现了专门的行政人员——新式吏员群体。

由此,战国秦汉之际,出现了儒、离分途这样的历史性事件。

儒生和文吏的关系是战国秦汉以来政治文化上一条主要的矛盾线索。

如秦以刀笔吏治天下,专任文法狱吏,而以焚书坑儒待士人。

其实秦始皇最初仍然想用儒生,统一六国之后,把齐鲁一带的士人接到咸阳,想和他们一起兴太平。

可是这些士人不改战国士人之习,入则心诽,出则巷议,议论朝政,批评政治。

秦国的历史传统中,并没有这种批评朝政的人。

有一句诗:“孔子西行不到秦”,秦国对自由的文化活动,从商鞅变法以来就持排斥、禁止和管制的态度。

秦还有一种游士律,对于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的人,予以禁止和管制。

秦始皇面对他所从未接触过也无法忍受的士人,就出现了焚书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事件,起自两个方士,一个叫侯生,一个叫卢生。

他们是方士,或者叫术士,所以他们属于战国的四大士人集体,他们虽然不是儒生,但是他们的政治态度和儒生很接近,和关东士人很相近。

他们认为秦始皇专任刑法,不信儒生,用法律统治天下,在政治上表示不合作的态度,以不替秦始皇求仙药(可能也求不来)为表现。

秦始皇得知之后,命令御史彻查,查出犯禁之人达460多人。

有人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坑的是术士,这有两点不对,其一是术士的政治观点和儒生很接近,其二在查处方士的过程中,牵连出很多儒生。

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遭到严厉谴责的事情,除了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的时候。

比如唐代的章碣的《焚书坑诗》: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由此,秦政治的特点就是,儒生在政治上遭到了焚书坑儒的打击,而刀笔吏在政治上居于高位。

刀笔吏是战国崛起的职业文官群体,拥有法律文书和会计的训练,依靠能力、业绩和年资而被任免、被迁黜,这一点完全符合马克斯韦伯对职业行政文官的定义。

对于文法吏的图景式认识,文吏俑的腰上挂有书刀和条形袋囊,所装应为砥石。

书刀用为修改竹简上写错的文字,而砥石则用来磨书刀。

战国秦汉时,腰上挂有书刀和砥石的人,即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一个社会精英的外在标志。

2、汉代儒、吏的冲突
秦代的文吏政治,在汉代就遭到了儒生严厉的抨击。

为什么在马克思韦伯认为合理化程度高的,使用专门的行政人员的文吏政治,被缺乏合理性的,使用业余的学者担任行政人员的士大夫政治所取代,这值得我们思考什么是合理化。

这说明,仅仅依靠行
政能力高的文吏,未必能够有效控制社会,士人、儒生在中国历史、中国政治的发挥的作用。

因为这恰好就是士大夫政治的政治根据和文化根据。

从汉代儒生抨击文吏之辞加以体察。

汉初思考秦速亡的历史教训的汉儒,总结原因其中一条就是秦的文吏政治。

贾谊说:“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

”筐箧用于收税,收取纺织品、谷物、钱等,他们不知道国家应该如何统治,如何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董仲舒:“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毋乃任刑之意欤?”他认为汉初的政治形态仍然是秦式的文吏政治,儒生的政治地位仍然不高;路温舒说:“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还有给各种政治形态分等级,如“上主以师为佐,下主以吏为佐。

”;《盐铁论》源于一次政治会议,讨论盐铁是否官营的问题,“儒法斗争短兵相接”,法家文吏认为儒生干不了实事,而儒生回答:“能言而不能行者,国之宝也;能行而不能言者,国之用也。


儒家思想在调节中国政治上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这是刀笔吏所无法替代的。

汉代的政治形态是儒法兼综,儒表法里,儒生和文吏兼收并用。

汉武帝“独尊儒术”,同时又人用法家人物桑弘羊和酷吏张汤、赵禹、杜周等。

汉代的何武“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验。

”。

这说明,西汉的后期,朝廷上的政治斗争,以儒生和文吏作为重要的分野。

儒生和文吏的政治冲突,长达几百年之久。

西汉后期的朱博:尤不爱诸生,所至郡辄罢去议曹,曰“岂可复置谋邪?”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说云云,博见谓曰:“汝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亡奈生所言圣人道何也!且持此道归,尧舜君出,为陈说之。


到了王莽变法时,王莽是一位贵族,自幼学习诗书礼乐,据说师长称贤,乡里称孝,他的理想就是彻底贯彻儒家思想,自己作为一个圣人,模仿周公制礼作乐。

王莽改新的举措,都是儒者长期复古改制的呼吁的产物,同时在变法时充分使用儒生的影响。

他为了笼络儒生,扩大太学。

汉武帝太学只有五十人,汉代后期一度增加到三千,为比孔子三千弟子,而王莽一下扩招到一万多人,同时为太学筑设万区,每人一间,设有回廊,校园设施非常齐备,兼有市场。

原来汉代太学的十四博士体制,王莽改为六经设三十博士。

从坚守法治,纯用霸道,专倚文吏的秦政,经儒生文吏并用,“霸王道杂之”的汉政,直到充分贯彻儒家王道理想,而文吏只是陪衬的王莽新政,历史仿佛经历一个奇妙的两极转向。

四、儒生与文吏的合流
1、东汉初“类多办职俗吏”
王莽的制度浪漫主义和乌托邦式的政治改革,由于不符合实际,最终失败。

东汉的统治者恢复的政治理性,反思王莽独尊儒家的政治变革,重新采取儒法兼综方式,文吏的地位重新上升。

如光武“颇以严猛为政,后代因之,遂成风化。

郡国所举(孝廉),类多办职俗吏。

”;王充的《论衡》记载:“将(地方官)以官课材,材以官为验,是故世俗常高文吏,贱下儒生。

……古经废而不修,旧学暗而不明,儒者寂于空室,文吏哗于朝堂。

”;东汉前期的尚敏在给皇帝的奏章中:“自顷以来,五经颇废:后进之士,
趋于文俗,宿儒旧学,无与传业;由是俗吏繁炽,儒生寡少。


2、儒生、文吏的合流
儒生和文吏冲突的最终解决以儒生和文吏的互相靠近来实现的。

一部分儒生实际化、
官僚化,通过学习文书律令提高行政能力。

如西汉的公孙弘:习《春秋》,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僚化了的儒生,也是第一个掌握文吏技能
的儒生;郑弘、郑昌兄弟:皆明经,通法律政事;翟方进:以《春秋》教授,为丞相,兼通文法吏事;何比干:经明行修,兼通法律。

到了东汉,随着文吏集团的重新崛起,儒生的文吏化以更大的广度深度速度开展,东汉典籍中兼通儒家经典和文书律令的记
载大量出现。

如陈球:少涉儒学,善律令;王涣:习《尚书》,读律令;郭旻:体明道术,律小杜。

西汉酷吏杜周给律作注,成为大杜律,其子杜延年也给汉律作注,成为
小杜律。

《论衡》:“是以世俗学问者,不肯竟经明学,深知古今,急欲成一家章句。

义理略具,同趋学史书,读律讽令,治作请奏,习对向,滑跪拜,家成室就,召署辄能。

”滑:学习。

儒学已经成为帝国的正统意识形态,不学儒学不能入仕,但没有行政能力,在仕途上
也不会通达。

由此产生专门既教授儒家经典,又教授法律行政的学校,如钟皓: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

很多经学家为《汉律》作注,“(汉律)后人生意,
各为章句。

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

”《晋书·刑法志》。

这反
映汉儒在社会政治背景下,对法律的兴趣日益上升。

在儒生文吏化的同时,文吏也在儒生化。

如路温舒本为狱小史、习律令,后受《春秋》;于定国为文法世家,任廷尉后迎师习《春秋》;丙吉治律令,为鲁御史,后学《诗》、《礼》;黄霸少学律令,后从夏侯胜习《尚书》;汉代著名的颍川郭氏和沛国陈氏都是
法律世家,到了东汉都兼修儒学。

儒生和文吏的差距越来越小,亦儒亦吏,非儒非吏
的学者兼为官僚在中国政治的演进过程中固定下来。

这样的变化,亦表现在选官制度的变化。

汉丞相选官四科:德行、明经、明法、治剧;汉顺帝孝廉察举: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魏文帝黄初三年: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魏明帝太和二年: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申敕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

这具有双重意义,第一儒生战胜了文吏,士人政治奠基,第二此时儒生远非先秦汉初
的儒生,而是兼通儒学律令的新式官僚化的儒生。

汉代四百年,儒生与文吏漫长的冲
突最终以两大群体的融合而告终。

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也看到儒生与文吏之间发生的历史性融合,他在《儒吏论》中写到:“执法之吏,不窥先王之典;缙绅之儒,不通律令之要。

……先王见其如此也,是以博陈其教,辅和民性,达其所壅,祛其所蔽,吏服训雅,儒通文法,故能宽猛相济,刚
柔相克也!”对儒生文吏数百年冲突的历史性总结。

总结:周代贵族士大夫既承担文化又承担行政,战国士人和文吏分化,秦只用文吏,
汉儒生和文吏逐渐融合,到了东汉学者兼为官僚的士大夫政治基本奠基定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