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七〕
第七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第一节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的涵义
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对执行流通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和地域内〔如一个国家〕,社会各个部门〔企事业单位、政府和个人〕对货币持有的需求总和。

“购置力总量说〞“流通总量说〞。

前者是一个存量概念,后者是一个流量概念。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考察货币需求量,通常都是从存量角度计量的。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开展〔理论模型〕
货币需求理论主要分析经济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社会各个部门的货币需求量,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对社会各个部门的货币需求产生影响的。

〔一〕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分析先以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可表达为:
这一规律可用符号表示为:
式中,P是商品价格,T是商品交易量,V是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M d是货币需求量。

公式说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这几个因素。

马克思揭示的货币必要量规律,是以他的劳动价值论为根底的,该理论的前提条件是:
〔1〕黄金是货币商品。

〔2〕商品价格总额是既定的。

〔3〕这里考察的只是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二〕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
欧文·费雪〔Fisher〕于1911出版的《货币的购置力》一书,是交易型货币数量学说的代表作。

在该书中,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也被称为费雪方程式,即:
MV=pY
上式还可以表示为:
这一方程式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动和货币的流通速度变动成正比,而与商品交易量的变动呈反比。

费雪认为,交易方程式中的V和Y两个变量在长期中都不受M变动的影响。

V是制度因素影响的,它取决于人们的支付习惯、信用兴旺程度、运
输条件等社会因素,而Y则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的供给状况和生产技术等非货币因素。

因此,在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随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变动而正比例的变动。

剑桥方程式是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的产物。

马歇尔〔 Marshall〕、庇古〔Pigou〕等英国剑桥的一批古典经济学家则认为,个体持有货币的动机有两点:交易媒介和财富储存。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均是传统货币数量论模型,但与费雪不同的是,剑桥经济学家们认为货币需求中还有一局部是用于价值储存的,该局部货币需求受人们财富水平的影响,货币需求中用于价值储存的那局部也与名义收入成正比。

将这两局部合在一起,可以得到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成正比的结论,因此有:
式中M d为名义货币需求,Y代表总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k为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这就是有名的剑桥方程式。

〔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第二章第一节P31,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是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等三种动机决定的。

凯恩斯主义把人们持有货币的三个动机划分为两类需求。

认为消费动机与预防动机构成对消费品的需求,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取决于
“边际消费倾向〞,即消费增量占收入增量的比率;认为投机动机构成对投资品的需求,人们对投资品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而“资本边际效率〞主要由利率水平决定。

在此根底上,凯恩斯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货币需求函数:
凯恩斯的追随者美国经济学家托宾〔 Tobin〕认为,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函数有以下特点:
〔1〕提出了投机性货币需求,并认为这一需求受未来利率不确定性影响,从而把利率变量引入货币需求函数之中。

这一“革命〞为中央银行运用利率杠杆调节货币供给量提出了理论依据。

〔2〕把货币需求量与名义国民收入和市场利率联系在一起,这就否认了传统数量论者关于货币数量直接决定商品价格的说法,使货币成为促进宏观经济开展的重要因素,对通过收入政策和利率政策调控货币供给量,促进经济增长有重要借鉴意义。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货币需求函数被誉为当代货币主义。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人们的资产选择范围非常广泛。

基于上述认识,弗里德曼提出了自己的货币需求函数模型:
式中M d为名义货币需求,f为函数符号,Y p为恒常收入,W为人
力资本占非人力资本比率,r m为存款利率,r b为预期公债收益率,r e 为预期股票收益率,为预期变动物价变动率,u为其它随机变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

式中为实际货币需求量。

弗里德曼不仅关怀名义货币需求量,而且特别关怀实际货币需求量。

在影响货币需求量的诸多因素中,弗里德曼把它们划分为三组。

第一组,恒常收入p和财富结构W。

与货币需求量呈同方向变化。

第二组,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和时机本钱。

它包含四项。

可见,同货币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

第三组,各种随机变量。

它包含社会富裕程度,取得信贷的难易程度,社会支付体系的状况等等。

弗里德曼十分强调恒常收入的主导作用。

上式可化简为:
经过简化的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似乎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根本相同,尤其是自变量十分相似。

其实,二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
〔1〕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非常重视利率的主导作用。

凯恩斯认为,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变动,最终必定影响货币需求量。

而弗里德曼则强调恒常收入对货币需求量的重要影响,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是微缺乏道的。

〔2〕在货币政策传导变量的选择上,凯恩斯主义认为应是利率,
货币主义坚持是货币供给量。

〔3〕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量受未来利率不确定性的影响,因而不稳定,货币政策应“相机行事〞。

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量是稳定的,可以预测的,因而“单一规则〞可行。

第二节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的涵义
货币供给是相对于货币需求而言的,它包含货币供给行为〔动词〕和货币供给量〔名词〕两大内容。

二、货币层次
现金、存款货币、有价证券的流动性并不相同。

现金和活期存款是直接的购置手段和支付手段,随时可形成现实的购置力,流动性最强。

西方学者在长期研究中,一直主张把“流动性〞原则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

所谓流动性是指某种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或现实购置力的能力。

“流动性〞好的金融资产,价格稳定,复原性强,可随时在金融市场上转让、出售。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货币层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般把货币划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包含邮政汇划制度或国库接受的私人活期存款〕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政府债券〔包含国库券〕
〔二〕我国划分的货币层次
1.划分货币层次的原则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按照以下原则:
〔1〕划分货币层次应把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作为根本标准;
〔2〕划分货币层次要考虑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要求,应把列入中央银行账户的存款同商业银行汲取的存款区别开来;
〔3〕货币层次要能反映出经济情况的变化,要考虑货币层次与商品层次的对应关系,并在操作和运用上有可行性;
〔4〕宜粗不宜细。

2.划分方法
我国中央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和公布暂行方法》,目前划定的货币层次为:
M0=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个人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
M3=M2+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我国目前只测算和公布M0、M1和M2的货币供给量,M3只测算不公布。

三、货币供给机制
在中央银行体制〔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分设〕下,货币供给量〔M s〕等于根底货币〔B〕与货币乘数〔m〕之积。

即:M s=m·B。

所以,中央银行只要能操纵住根底货币与货币乘数,就能有效调控货币供给量。

根底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或货币根底,B=C+R r+R t+R e。

根底货币具有肯定的稳定性,无论是存款转化为通货,还是通货转化为存款,根底货币都不会改变。

中央银行投放根底货币的渠道主要包含:
〔1〕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贷款;
〔2〕收购金、银、外汇等储藏资产投放的货币;
〔3〕购置政府部门〔财政部〕的债券。

如果中央银行能够有效操纵根底货币B的投放量,那么,操纵货币供给量的关键,就在于中央银行能否精确测定和调控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m是货币供给量M s同根底货币B的比率。

亦即每一根底货币的变动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倍增或倍减。

如果用M s代表货币供给,用B代表根底货币,m代表货币乘数,则可得出以下公式:M s=m·B或 m=M s/B
因为B=C+R r+R t+R e〔7-1〕
〔7-6〕式中,即为根底货币扩张为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倍数。

令其为m,即:
m=
提现率h,活期存款打算率r,超额打算率e,定期存款打算率t,以及定期存款D t与活期存款D d的比率s,活期存款D d。

分别计算出不同层次的货币量对根底货币的乘数〔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为例〕。

先看M0:
〔7-7〕式中,就是对根底货币B的乘数,令其为,即:
M0=
再看M1:
=〔7-8〕
〔7-8〕式中,即为M1对根底货币B的乘数。

令其为m1,即:
最后,看M2:
=
〔7-10〕式中,即为M2对根底货币B的乘数。

令其为m2即:
m2=
中央银行不但可以通过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打算率政策等手段有效调控根底货币和货币乘数,改变货币供给量,而且还可以利用差异利率等政策,调节或改变货币量在各个层次的分布结构,借以调控货币供给量及其结构,完成货币流通正常化。

四、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
从理论上说,中央银行对根底货币与货币乘数都有相当的操纵能力。

货币供给量并不能由中央银行绝对加以操纵。

从影响货币乘数的诸因素分析,中央银行决定r和t。

活期存款打算率和定期存款打算率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商业银行决定e。

商业银行保存多少超额打算,取决于保存超额打算的时机本钱、借入资金的本钱以及融通资金的方便程度等;社会群众决定C和s。

影响C、s的主要因素一是收入水平,二是各种金融资产的收益水平。

一般来说,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但在短期内则比拟稳定。

影响根底货币量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与货币供给量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发行权、根底货币治理权、信贷总量操纵权、利率调节权得到加强,但还有少量失控情况。

〔二〕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量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代理财政金库是它的重要职能,财政收支对货币供给量的最终影响,就取决于财政收支状况及其平衡方法。

1.财政收支平衡与货币供给量
从总量扩张和总量收缩来看,财政收支平衡对货币供给量没有影响。

2.财政结余与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总量减少。

3.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量
主要取决于财政赤字的弥补方法。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无非有动用历年节余、发行政府债券、向中央银行透支和借款等。

这些方法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具体说来:〔1〕动用历年节余弥补财政赤字,从现象上看,似乎对货币供给总量没有什么影响。

但实际情况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2〕发行政府债券弥补赤字对货币供给量有什么影响,取决于承购主体及其资金来源的性质。

政府债券由商业银行、企业、个人自觉认购,通常不会影响货币供给总量。

政府债券由中央银行认购就会增加根底货币供给量,扩大货币供给量。

如果商业银行用超额打算金或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购置政府债券,货币供给量将增加为所用超额打算金或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的m倍;如果商业银行用自己收回的贷款或投资购置,货币供给量将不增加。

而企业或个人用现金购置,则货币供给量不变。

〔3〕向中央银行透支和借款会引起中央银行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的等量增加。

必定会使货币供给量数倍增加。

〔三〕国际储藏与货币供给量
国际储藏中的黄金外汇储藏是中央银行投放根底货币的主要渠
道之一。

黄金收购量大于销售量,黄金储藏增加,中央银行投入的根底货币增加;相反,黄金销售量大于收购量,黄金储藏减少,中央银行收回根底货币,使货币供给量减少。

外汇储藏增减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如果是顺差,则增加外汇储藏,中央银行增加根底货币投放,货币供给量扩张;反之,国际收支如果是逆差,则减少外汇储藏,中央银行收回根底货币,货币供给量缩减。

除黄金外汇储藏量影响货币供给量外,金价和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给量也有较大影响。

如果金价和汇率上升,那么,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就要相应多投放一些根底货币;相反,金价和汇价下跌、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就会少投放些根底货币。

我国中央银行通过黄金外汇储藏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弹性不大。

总之,一国的信贷收支、财政收支、国际收支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内生变量。

第三节货币均衡
一、货币均衡的涵义
货币均衡又称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肯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货币容纳量弹性。

货币容纳量弹性是利用了货币资产、金融资产、实物资产间的相互替代效应和货币流通速度的自动调节功能,使货币
供给量可以在肯定幅度内偏离货币需求量,而不至于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性质。

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

所以利率同货币需求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

〔一〕IS曲线与商品市场均衡
IS曲线上的点表示商品市场上总产出等于总需求量,故IS曲线上的点表示商品市场到达均衡的状态。

IS曲线表示在不同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组合下,商品市场均衡〔S=I〕点的轨迹。

如图7-1所示。

〔二〕LM曲线与货币市场均衡
LM曲线上的点表示货币需求量〔L〕等于货币供给量〔M〕,故LM曲线上的点表示货币市场到达均衡的状态。

货币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要求货币的供求相等,即L=M。

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需求L取决于Y〔总产出〕和利率i,并且,货币需求与总产出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所以,LM曲线表示在不同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组合下,货币均衡〔L=M〕点的轨迹。

如图7-2所示。

利率有向满足货币均衡条件的LM曲线上各点靠近的趋势。

〔三〕IS-LM曲线与两大市场的同时均衡
如图7-3所示。

从理论上说,E点决定了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水平与国民收入水平。

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目标,现实经济生活中遇到的两大市场往往不均衡。

但两大市场走向均衡的总趋势,以及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关系却是不容置疑的。

二、货币均衡的标志
经济均衡的标志,就是货币均衡的标志。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物价变动率是衡量货币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

如果物价根本稳定〔物价指数在3%以内〕,说明货币均衡;如果物价指数变动超过3%,说明货币失衡。

在【方案经济体制】下,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是推断货币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

在【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可用货币流通速度与物价指数结合衡量货币是否均衡。

三、货币均衡的条件
上式中,如果我们假定M s和P是的,那么,货币能否均衡就取决于国民收入Y和利率r这两个重要条件。

〔一〕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支出
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支出,国民收入没有超额分配现象。

〔二〕利率水平到达均衡状态
所谓利率水平的均衡,是指在货币供给水平既定的条件下,货币需求正好等于货币供给时的利息率。

均衡利率水平的形成是由货币供求的条件决定的。

四、货币失衡的表现
M s≠M d,即为货币失衡。

货币失衡有两种情况:一是M s<M d,货币供给量缺乏;二是M s>M d,货币供给量过大。

〔一〕货币供给量缺乏的表现
对个人来说,
对企业来说,
对整个社会来说
〔二〕货币供给量过多的表现
货币供给量过多导致的货币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使商品价格攀升、诱发通货膨胀。

〔2〕造成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或“强迫储蓄〞。

五、货币均衡的恢复
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是货币均衡的恢复过程。

货币从失衡到均衡,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一是自动恢复;二是人为调节。

〔一〕货币均衡的自动恢复
所谓货币均衡的自动恢复,是指凭借货币流通本身的内在机制进行自动调节。

在商量这一问题时,必要的假定是:政府对经济生活不加干预,中央银行继续执行既定的货币政策,不改变货币供给量。

1.货币供给量缺乏时货币均衡的恢复
2.货币供给量过多时货币均衡的恢复
〔二〕货币均衡的人为调节
1.货币供给量缺乏的人为调节
在【货币供给量缺乏】的情况下,国家一般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货币供给量过多的人为调节
在【货币供给量过多】的情况下,国家一般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完成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兴旺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