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中医临床高手畅谈诊疗经验(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货:中医临床高手畅谈诊疗经验(下)
四、如何看病
前面介绍了中医基本理论,这一节要说说怎样把理论用于实践。

中医治病讲究标本兼治,缓时治本,急时治标。

俗话说站的高看得远,中医至上而下,以人体为对象,所以很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而西医则以器官、以局部为对象,很难看到问题的本质。

不是西医不想治本,实在是太难了,如同井底的蛤蟆要知道世界比井口大,必须爬到井口。

中医讲“天人合一”因此中医治病的过程往往可以用自然界的过程比喻。

举乙型肝炎为例,西医把治疗对象锁定在肝器官上,但中医不这么认为。

在城市的下水道有滤网(带孔的阴井盖),于是有滤网处经常会堵死,那么你是说滤网有问题呢?还是污水中污物太多呢?血液中许多毒素需要经肝脏器官的分解,然后经肾脏器官排出体外。

乙型肝炎病毒在血液中制造了大量的毒素,这些毒素需要经肝脏器官的分解,加重了肝脏器官的负担,引起肝脏器官的老化、硬化,这时西医会切除肝脏器官(或部分),于是这些毒素无法分解后排出体外,很快就会导致死亡。

中医则相反,越是肝脏器官受损,说明人体更需要,越要补肝脏器官,于是人体内毒素降低,生命得到延长。

这里用城市下水道类比了人体内毒素的排泄。

下面会经常用一些自然现象进行类比,类比时就不再作特别说明。

“望问闻切”是中医辨病的基本手段。

望五色,问五事,闻五声,切五脉。

五色是五行的基本色,“金木水火土”对应白青黑红黄。

例如某人面色黑而无光,则肾有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肾是水脏,管排泄和滋润,废物排不出留在细胞内于是发黑,净水进不了细胞于是无光。

前面第二节还有肺白,心红的例子。

五事是“吃喝拉撒睡”(自编的),也就是聊家常。

在聊家常的过程中,医生可以获取许多有用的信息,如喜欢吃什么,喝热的还是冷的,晚上舒服还是白天舒服,哪个季节要犯病等等。

大家都知道怀孕的女人特别喜欢吃酸的,这是因为酸是五味中的“木味”,木是能
源,喜欢吃酸意味着体内缺能源,或者说营养跟不上。

还有痛风病总是在秋冬季发病,那个季节往往干燥,寒冷。

如同一些大江大河在冬天断流一样,人体在那时也会缺水,人体的代谢废物(尿酸)无法排出导致痛风。

中医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肾为水脏,阳为出,排泄不出就是肾阳不足,肾阳不足导致水系不通,不通则痛;还有些人比天气预报还准确,能知道是否要下雨,那是因为他们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疾病得势不饶人,空气中湿度增加时,患处就痛。

所以时间、季节在中医中很重要,并不是极端科学主义者说的算命。

五声“笑呼呻哭歌”,五志“喜怒恐忧思”能很好地反映一个人的特点。

一个人说话时会把自己的“情感”无意间流露出。

一个人说话“大呼小叫”,说明他能源(木)太多,空气(金)不够,燃烧不充分。

这样的人是肝阳上亢。

这里的“大呼小叫”就是“怒”。

所以中医说肝阳上亢的人善怒。

如果空气充足,燃烧充分,能量(心)足,这人就会笑声欢语,滔滔不绝说个没完,所以心火旺的人善喜。

如果水压制了火,那么这人就少气懒言(呻),胆小怕事(恐)。

如果能源(木)不够,空气(金)太多,燃烧后热量不够,空气多余,这些带有多余空(氧)气的血液回流到肺器官时,为了保证血液的新鲜同样要换气,这种换气同正常的换气不同,人们可以听到叹息声,重一点就是抽泣,再重一点就是哭。

这种现象在婴儿中特别明显,孩子饿了(能源不够)就会哭,哭又增加了换气量,结果哭得更厉害。

所以肺金过多就会忧愁叹息。

脾声“歌”古时的意思同“咏”《说文》,说话时音拖得较长,每句话都会考虑一下,我们现在有一句很好的俗语“打官腔”很好地描述了脾土过多的情况,这是因为这些人吃得过多过好导致的。

五脉指心脉、肝脉、肺脉、肾脉和脾脉,有关具体切脉将在下节展开。

这里我们只要知道切脉的目的也是为了鉴别五行的过多和不足。

中医除了“望闻问切”还有许多其他手段判别五行的平衡。

其中“五臭”常用,这里“臭”读嗅,意思也是嗅。

我们现在用鼻称为“闻”,用耳称为“听”;古时用鼻称为“臭”,用耳称为“闻”。

有些人口臭;大部分老人有腐臭,有些地方称为老人味。

医生可以根
据病人的体味判断病人的五行平衡状态。

这同西医用化验的方法有些类同,例如有“老人味”的人其血液化验的肾功能一定不好。

这些人的代谢废物排不出,所以就有“五行”中的肾气味——“腐”味。

还有肝臊,心焦,脾香,肺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例如我们常说“血腥味”其实就是“肺腥”。

一个好的中医医生通过“望问闻切”能判别病人那一方面过多或不足。

并在病人自己没感觉到哪有问题时,已经知道病人将会得什么病,这就是“治未病”。

而西医(也包括现在大部分科班中医)则需要病灶确实存在可见时,才能判病治疗,这叫“治已病”。

所以一个好中医不是不愿用CT等高科技手段,实在是这些高科技手段有事后诸葛的意味。

通过“望问闻切”辨病后,要治病。

如前面所述,中医并不关心病是怎么好的,医生只给病人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真正治好病的是病人自己千百万年进化的人体。

人类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那些有自愈能力的人留了下来,那些没有自愈能力的人被淘汰。

于是现在的人不仅可以抵抗人类已知的细菌、病毒,而且可以抵抗未知的,自然界一切细菌、病毒。

至于人体是杀死病毒还是赶出病毒根本不需要医生考虑。

现在许多“中医师”研究中药,说某药有杀菌作用显然有违中医治病原理。

特别是在器皿中能杀菌不一定能在人体内杀菌,更何况被杀死的细菌尸体同样对人体有害,有时可能害处更大,那是因为人体能够排出细菌的代谢废物,却不能排出细菌尸体。

为了给病人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医用“五味”,“酸甜苦辣咸”,调整政策。

五味是自然界万物的属性之一,虽然大部分物质的口味与五味相符,但口味和五味并不是一回事。

这是因为口味是用舌头尝出来的,而五味是治病实践尝出来的。

这里自然界万物包括自然的动植物和矿物,也包括人类加工的产物。

酒是最早的“人工药”。

那些把中药等同自然药显然又背中医理论和中医历史。

一个好的中医往往能够因陋就简,随手应用身边的物品入药治病,不管该物是天生的还是人工的。

安慰剂,一种被西医认为不是药的东西,常被用于做药品对比试
验。

但是在中医看来它也是自然界的成员之一,所以也是一味药。

很显然安慰剂是治疗“五志”偏性的最佳良药。

现在再看中医辨病是不是简单呢?中医治病是不是简单呢?确实简单,但是也有难的,难在要记住自然万物的药性——“五味”。

五、现代医学对血液流动的错误认识
自从解剖引入医学,人们看到了心脏在人体血液循环中的重要地位。

从古希腊的医生、解剖学派创始人赫罗菲拉斯(Herophilus,公元前335-280)所写的《论解剖学》到哈维在1628年出版的《心血运动论》,人们对血液运动的方式方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这一认识从1628一直延续至今。

俗话说眼见为实,当人们看到心脏的跳动,血在血管内流动就再也不怀疑这样的结论——心脏是一个血泵,它从静脉吸入血然后泵入动脉。

动脉有很好的弹性,血压高时被扩张,血压低时恢复。

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论,那么在心脏(泵)的出口一定压力最高,而在心脏(泵)的进口一定压力最低。

在血液流动的路径上压力应该介于出口压力和进口压力之间。

但是事实怎样呢?当我们测量血压时,不管是在主动脉、手臂处还是在手腕处,我们测得的血压都是基本相同,甚至高端更高。

也就是说血液流过血管时根本没有降低血压。

也许有人会说血管粗,压降不明显。

且不说手指的细血管,就是用手臂的血管做一个实验,没有几百个毫米汞柱别想让血液好好地流起来。

除了血压还有脉搏(血压的压差)。

在心脏出口有脉动很正常,但是随着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其脉动应该逐渐减弱。

但事实是离心脏越近越弱。

这违背常理。

我们可以把一小段血管看成一个流阻R和一个容器C,一大段血管就是许多小段的累加。

于是我们有血管出口处血压Po(t)、血管入口处血压Pi(t)的关系。

Po(t)=e-t/(RC)Pi(t)(公式在这里不好写)
如果血管足够长,那么在血管出口处就量不到脉搏,只能测到平均压力。

动脉弹性越好脉搏衰减越快。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动脉脉搏离心脏越近越弱,从升主动脉的40mmHg到股动脉的60mmHg,这一现象违背了自然规律。

虽然现在的解释是因为血液的回折,但是回折的血液能加强脉搏也能减弱脉搏,在距离返折点半波长的地方是加强,全波长的地方是减弱。

所以这种解释不能令人信服。

2、为什么当血液在直径小于0。

2-0。

3mm的微动脉内流动时,则随着血管口径的进一步变小,血液粘滞度也变低。

西医认为这一现象产生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3、为什么截肢人员在心跳不变的情况下,血压不会升高?心跳不变,心脏的排血流量不变,用血回路少了,血压必然升高。

4、为什么血透病人做血管内瘘(桡动脉及其相邻的静脉在皮下作一吻合术)的那个手不会缺血?动、静脉短接后,动脉血压下降,静脉血压上升,两者的压差消失,搭桥附近的微血管内就没有血液流动,组织就会坏死,但事实没有这样。

5、为什么血管内瘘的脉搏频率远高于心跳频率?按照现有理论,全身脉搏只有一个频率,这个频率等于心跳频率。

6、为什么当你的手指被割破时,有时会感到手指的血管在跳?手指割破出血,血压就没有了,怎么还会跳呢。

7、为什么我们的心脏有2个心房、2个心室?如果人类的心脏仅仅为了推动血液流动,完全可以象鱼一样用1个心房、1个心室就可以了,何必要多一套。

这个问题找了一些资料没找到答案。

问题还有许多,于是不得不提出质疑。

这里我提出血管自主收缩和自主扩张推动血液流动。

人类在长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各个不同阶段。

最初是软体动物,然后是鱼类,再后上岸变成蛙类,再后变成用肺呼吸的动物。

软体动物没有心脏,但血(体)液一样向着一个方向流动,这种流动是靠“血管”的自主收缩和自主扩张,以蠕动的方式完成。

到了鱼类进化出1个心房1个心室的心脏,并且有了鳃。

当进化到用肺呼吸的动物时心脏成了2个心房2个心室,这里似乎发现心脏是为了呼吸而不是为了血液的流动。

在下面将具体阐明心脏就是为了呼吸而存在。

人类进化了,是不是人类的血管也进化成没有自主收缩和自主扩张的能力了呢?如果说不能自主收缩和自主扩张,那么就是现在人们普遍认识的那样了,就有了前面的“为什么”和不符合流体力学的质疑;如果说还能自主收缩和自主扩张,那么前面提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这里引入电子学中的参量放大器概念,还是把一小段血管看成一个流阻R和一个容器C,一大段血管就是许多小段的累加,这里的R 和C是一对自主变量,正常情况下它们的变化周期和心跳同频,当入血时,C自主扩大形成抽吸作用。

当出血时,C自主收缩形成挤压作用。

这样血流就一路上不断补充能量。

就如同一个放大器。

现在可以解答上面的“为什么”。

为什么动脉脉搏离心脏越近越弱,越远越强?那是因为血压被血管放大了。

为什么当血液在直径小于0。

2-0。

3mm的微动脉内流动时,则随着血管口径的进一步变小,血液粘滞度也变低?其实血液粘滞度没变,是血管推动了血液,靠管壁近的反而跑得快了。

而在大血管内这种附面层效果感觉不出。

为什么截肢人员在心跳不变的情况下,血压不会升高?因为血压和血流量没有直接关系。

血压受血管自主缩放控制,血流量受心脏控制。

为什么血透病人做血管内瘘的那个手不会缺血?因为小动脉,微动脉一样能从失压的动脉血管中抽出血,加压后给周围组织。

为什么血管内瘘的脉搏频率远高于心跳频率?因为血管内瘘的流量增加很多,为了维持血压,血管只有增加缩放次数才能满足。

为什么当你的手指被割破时,有时会感到手指的血管在跳?那是血管为了失血组织的供血加强了血管自主缩放。

既然没有心脏血液也能流动,为什么还要心脏呢?软体动物没有心脏,它的呼吸是通过表皮进行,由于软体动物运动很少,有些一生固定在一个地方,有些随波逐流。

耗氧量极微,表皮呼吸就能满足。

随着进化进程的发展,慢慢地表皮呼吸不能满足了,就出现了鳃。

鳃增加了与水的接触面积。

为了增加面积,也为了气体交换的方便,“大自然”不得不牺牲血管壁的厚度。

于是鳃血管不具备自主缩放能力,或自主缩放能力很弱。

为了让血液流过鳃,鳃前面的血管缩放功能被加强,逐步演变成心脏。

由于鱼的血压会随环境的压力变化而变化,所以它的心脏只要1心房1心室就够了。

这样的心脏能保证流过鳃的血压略大于环境。

进一步的进化有了肺,陆上呼吸用肺。

和鱼类一样,要有一个心脏把血送入肺,压力不能大,不能小。

大了会导致呼吸膜(肺泡?毛细血管膜)出血,小了没法呼吸。

由于人类不同于鱼类,血压不能随环境变化,而是固定在一个较高的数值以便于供给组织养分。

这样在肺的出口不得不再用一组心房心室把血压升高,同时阻止高压血回流到肺,于是我们人类就有两个心房、两个心室。

为了能使血液在血管内畅通流动,各个部分的血管必须有序地收缩、扩张。

必须要有一套精密的控制系统控制着血管有序地收缩、扩张。

(当然这套控制系统还控制其他。

)控制系统发出的信息就是“气”,一种能量。

至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并不重要。

现在再来理解古人的“气阻血淤”就不难了,因为控制血管的信息受阻,血管不能有序地收缩或扩张,所以血流就不畅。

再来看看古人的“人无气不活”,现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可以和它对应“计算机无软件不工作”。

原来“气”就是人体的软件,前面说的信息和能量是人体的软件与人体的硬件交互时被我们捕获的蛛丝马迹。

在这个计算机年代软件的重要性已经不用我说了。

随便你把“气”看成软件或信息和能量对我们理解中医理论都没有影响。

各位可以自己去联想。

六、切脉告诉我们什么
有了上一小节的预备知识我们就可以说“脉”了。

现在我们知道动脉脉搏和心脏没有直接联系,全身的动脉脉搏也不一样。

那么脉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因为我们切脉是感觉一小段动脉的脉动情况,所以我们的分析对象是一小段动脉,在它的入口和出口有血压;有这段血管因“气”而动的信息。

我们把一个脉动周期分成5个阶段(由于
贴图麻烦只能用文字描述),第1段是低压段,第2段上升段,第3段高压段,第4段下降段,第5段回到低压段。

于是可以感受到
1、阳脉和阴脉在时间上的比例,中压(高压和低压的中间值)以上为阳脉,以下为阴脉。

2、各小段在时间上占整个周期的比例。

3、周期和波长。

当你轻度按脉能感觉到第2段的尾、第3段及第4段的头;中度按脉能感觉第2段和第4段;重按脉能感觉到第1段、第5段、第2段的头及第4段的尾。

第1、5段时间比例大称为“石”;第2段时间比例大称为“弦”;第3段时间比例大称为“钩”;第4段时间比例大称为“毛”。

“石”是硬的意思,就是大部分时间没脉动。

“弦”是动的意思,指开始感到脉动。

“钩”是弯曲的意思,指脉动已到最大。

“毛”是细碎的意思,指脉动逐渐变小。

前面说了脉有五脉,这是天人合一,人脉合一的结果。

也是面向对象思维方法在切脉中的体现。

具体表现在:第1段肾脉反映收藏,营养的积累,这时细胞内压力大于血压,细胞代谢处于惰性状态;第2段肝脉反映能量的生成,这时血压渐渐地超过细胞内压力,血中营养成分开始慢慢地进入细胞;第3段心脉反映能量的利用,这段时间细胞内该发生的代谢反应都已发生,并且由于代谢废物的增加制约了代谢的进一步深入;第4段肺脉反映能量利用程度,这段时间血压降低,细胞开始向外排放代谢废物;第5段肾脉反映代谢废物排除能力。

感知血管主动信息外,还需要感知进入血管和排出血管的信息。

于是我们用三个手指切脉。

如果进入血管流量不足,而出口阻力较大,血管又猛烈跳动,这样的脉称为“浮大”;如果进入血管流量充足则称为“洪大”。

如果进入血管流量不足,而出口阻力又较小,加上血管猛烈跳动,这样的脉称为“芤脉”。

看得出切脉反映的是人体细胞的代谢信息和气血的信息。

那么它又是怎样反映五藏器官的呢?这是因为五脉是从五脏继承而来,而五
脏器官也是从五脏继承而来,所以他们是亲兄弟。

如果五脏出了问题,那么五脏的子女都会继承父辈的问题。

例如肾器官不好,代谢废物排不出,于是第5段就降不下来。

这样的病人另一个特征是浮肿。

七、也说《伤寒》
当今大部分人们都认为中医治病慢,一般的伤风感冒就不请中医了。

这节要说的就是中医不仅治当今的疑难病,也治常见的伤风感冒,并且疗效快捷。

通常伤风感冒不治疗有一周左右的症状期。

如果去医院遇上黑心医生花上几百上千元,结果还是一周病程;要是遇上好心西医生会告诉你西医没药,回家多喝水、多休息。

这样也许3天就好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西医知道治疗感冒没有特效药,抗生素用了也是白搭。

喝水是补充出汗失去的水分,休息是增加人体抗病能力。

而中医就在这人体抗病能力上作了文章,使得一般的伤风感冒只要半天到一天时间就能痊愈。

要治疗伤风感冒一定得说《伤寒》,在该书中的第一个方子称为“桂枝汤”。

通过剖析这个方子可以看到中医是怎样用药治病,并减少药副作用。

伤风就是被风伤着了,风是中医归纳的六种外部致病因素之一,我们大家都有经验在寒风中待久了就会生病。

这类病主要是风夹带其他致病因素,如寒、湿、署、燥、火等引起。

这里风就如同载体。

载着寒就是风寒,载着湿就是风湿。

在《伤寒》中把这类由风为主引起的病归类为太阳病,其特点是脉浮,就如同自然中风的特性一样。

我们现在用“类”来归类,古时“类”是一个贬义词,用于形容畜生的种类,不登大雅之堂。

而在学术上的分类用“经”。

例如:《诗经》都是诗的书;《三字经》都是三个字一句的书;《道德经》讲道的书。

在《伤寒》中把各种病分成6大类,也就是六经。

现在人们把这六经理解成人体的经络,实在是对古人(语言)的无知。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开篇时强调的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古人的位置去理解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是六经而不是七经、八经呢?这和古人用数的习惯有关,古人总是用“一而再、再而三”的方法,也就是数到三,于是三阴三阳得六。

六之外怎么办?在《伤寒》中加
了个杂病;在经络中加了个奇经八脉。

作为科普文章解释到这里应该够了,可以切回本节主题。

但是对于读过《伤寒》的人一定还会问,六经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什么?古人把一天分成白天和黑夜,然后用数到三的方法再把白天分成三份,黑夜三份。

阳明是一天中最亮的时段,是中午;厥阴是一天中最暗的时段,是子夜;少阳是上午;太阳是下午;少阴是傍晚;太阴是凌晨。

说透了就是6个序数词。

我们现在习惯用阿拉伯数字或英文字母编号,但那时没有阿拉伯数字或英文字母,人们编号除了用“一、二、三”和天支地干外,对于这种循环编号就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这里“太阳”是形容词“太”和名词“阳”的组合,“太”就是老了的意思。

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夕阳”,大概是在下午的2点到6点。

好了,其他类推不再深入了,转回主题。

太阳病,也可以说太阳经病或1号病,为什么在《伤寒》中把太阳病放在最前面说呢?这是因为太阳病最为普遍。

太阳病既然是“风”引起治当“却风”,把“风”赶出人体。

我们需要内紧外松,把出路打开,由于“风”的特性是动(走串),有了出路它自己会跑出人体。

作为一个进化了几百万年的生物,人类能够自动形成这种内紧外松的机能——发热,如果伤风不严重,人体就会很快恢复;但如果伤得较重,就需要用药帮助人体恢复。

特别是风夹寒时,因为“寒”会导致人体毛孔紧闭,以至于“风”无路可出。

“解表”是解开体表的意思,有“解表”功能的药称为解表药。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是最常用的解表药方。

其主药桂枝有很好解表固里作用,但它有“辛热”的副作用;于是用另一味解表药“芍药”来中和桂枝的副作用同时又加强了解表的作用。

芍药有苦酸寒的特性,其酸中和桂枝的辛;其苦寒抵消桂枝的热。

解表药如同门童,开门时自己必须站稳,所以“桂枝汤”中加入甘草用于稳定解表药的“重心”,(有点类似西医的缓释剂)使药力持久平稳。

原本3味药已经够了,但是药对胃有较强的刺激,服后易呕,所以又加入既能解表又能制呕的生姜,和护胃的大枣。

一副药,药味虽少却药效专,四平八稳不留副作
这里可以看到中医在伤风治疗用药上仅仅是解表,但是伤风的同时还会“伤寒”、“伤湿”等。

为什么古人用药仅仅是解表呢?这就是古人比现在的“科班中医”聪明的地方。

现在我们都学辨证论,知道矛盾总是成对出现。

古人也知道,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说法。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另一个说法就是阴阳必须成对存在,无任是人体还是致病的淫邪。

风寒暑湿不能单独成立。

表解则孤寒、孤湿不能继续生存而病愈。

但是现在的科班不学古文;不学经典,却学病毒。

好好的“桂枝汤”加些具有抗病毒的“中药”,例如板兰根、金银花等寒性药,以为这样就是中西结合,真是不伦不类。

原本桂枝汤可用于风寒、风湿、风热(暑),这一加就只能用于风热了;用于风寒加重人体负担;用于风湿可就严重了,本来风去孤湿不长,这下湿得药寒形成一对新的致病因素——寒湿,于是病的性质发生质变。

古人把这类质变称为“传”。

一个好中医总能抓住主症和次症,阻止“传”的发生。

当然有时无法阻止,他也会知道下一步是什么类型该怎么治疗。

有时可以有选择地让病传成指定类型,例如“湿”可以传成“湿寒”,也可以传成“湿热”。

前面讲的是正常人有“发热”的自解表反应。

如果一个非正常人,或因为医生的误治导致解表无法正常进行,风出不去在体内乱串,由表入里。

这时会获得相对平衡,人也不发烧,主要症状都消失。

这是人体没有抵抗能力向病邪投降的结果。

但由此埋下了今后大病的种子。

再来看看黑心“西医”是怎样收了钱还害了人。

花钱不用说了,说说治病。

伤风感冒西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除了极少部分是由已知细菌导致外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

而现在的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效,对病毒无效。

挂水时,低于体温的药水就如同“寒湿”致病因素,这里成为疾病的帮凶,强迫人体向疾病投降,于是体温降了。

但是人体不是那么轻易就认输的,于是第二天借环境的帮助,在中午阳气足的时候向疾病发起攻击,体温再次上升。

如果病人又去挂水,如此反复几次人体就彻底投降了。

这样的病人如果是小孩,6岁后必发哮喘。

这也是为什么在西医进入中国前几乎没有哮喘,而现在哮喘儿童达三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