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引导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提出有价
值的问题
XXXXXX
XXX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XXX也曾说:“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新课标也提出: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惯,把提问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却看到有的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很高,但问题提不到点子上:有的问题,不能抓住主题;有的问题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有的问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主旨不突出,教学过程松散。
因此,在小学各科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励他们的智慧和潜能。
一、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价值
就语文科的阅读教学而言,我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问题与文本有关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阅读材料是文本,他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生发出对某些语言标记的利诱或猜测,进而形成头脑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具有很宽的范围,其指向大概是语言,大
概是标点,大概是内容,大概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大概是表达方法,也大概是背景……这些问题对解读文本具有积极感化。
2.问题紧紧围绕文本重点
文本的重点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之一。
围绕课文重点提出的问题使教学目标集中,探究方向明确,阅读效率提高。
3.问题针对文本中比较含蓄的地方
文本中,作者在表现文章其深刻内涵的时候,经常采用迂回含蓄的表现手法,这是值得品味的地方。
例如《井冈翠竹》中描写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你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领会了其中的象征意义,将使阅读更深入。
4.问题应反映实质
这类问题是对事物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很有力度,也属于要害。
研究《丰碑》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晶莹的丰碑”把表象问题伸向了本质,沿着这个问题探究的是军需处长的精神品质。
5.问题具有挑战性
这类问题不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教学意图,而是在探究研究中对文本、对教师的疑问或批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动态
生成的开放性问题。
在研究《赤壁之战》,讲到东吴之所以取胜是因为扬长避短,良知知彼;XXX之所以被打败是因为仗着兵多将广,骄傲轻敌,轻信XXX诈降之举,采取了错误措施时,有学生问:“XXX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怎么会轻易相信黄盖诈降之言?”的确,这个问题文本没有圆满交待,但是却把学生带到了课外阅读领域,同学们经由过程课外阅读三国故事,议三国人物,获得了对“赤壁之战”及XXX等人物愈加完整、深刻的认识。
二、怎样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
”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人渔”。
如果说环境的影响可以激发学生的发问意识、发问的勇气,其实不等于就能提出问题了。
那么正确的发问方法则是真正让学生在发问中获取知识的关键。
若何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发问方法呢?我在教学中总结有以下方法:
(一)在课题中寻问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对于我们教语文的教师来讲,“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
”它或者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等。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
以从课题入手,发挥这双“眼睛”的神奇作用,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课题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以人物姓名作课题,紧扣人物品质促提问。
如:《小松树》、《倔强的小红军》、《小英雄雨来》,这一类型的题目,可引导学生作如下发问:课文写了有关这个人物的哪些事?这个人物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研究?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人物的优秀品质?作者为甚么写他?
2.以地点作题目,紧扣地方特色促提问。
如:《我的故乡在北京》、《索溪峪的野》、《荷兰风车》,这一类型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作如下提问:这个地方位于祖国的什么位置?这个地方有哪些景色?景色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写这个地方?
3.以事件作题目,紧扣事情脉络促提问。
如:《熟能生巧》、《信任》、《朋友之间》、《点金术》,这一类型的题目,可引导学生作如下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是什么?事情的结果如何?通过这件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用动植物或昆虫作题目,紧扣动特征性促提问。
如:《豆花庄的小家伙们》、《奇妙的田螺》、《我喜欢昆虫》、《蝉》、《刺猬》,这一类型的题目,可引导学生作如下提问:这种动植物或昆虫是什么样子的?它生活在什么地方?有哪些生活性?
5.用相关联的两个事物作题目,紧扣彼此联系促提问。
如:《山和海的书信》、《青蛙和蛇》、《夏天和冬天》,这一类型的题目,可引导学生作如下提问:这两个相关联的事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通过这一联系,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6.用景物景观作题目,紧扣景物特点促发问。
如:《海上日出》、《秦兵马俑》、《观潮》,这一类型的题目,可引导学生作如下发问:这一景物景观在甚么地方?它是甚么样的?有甚么特点?作者为甚么写这个景物?
7.以人物情感语言作题目,紧扣话中藴意促发问。
如:《和工夫赛跑》、《为中华之崛起而念书》、《不瞒真情》,这一类型的题目,可引导学生作如下发问:这句富含人物感情的话是谁说的?他是在甚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这样的训练多了,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实现教学目
标有着积极作用。
经常做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增强,理解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抓重点词提问
在教学《月光曲》第3自然段时,讲的是XXX与哥哥一段感人的对话。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这段话,再引导学生抓重点词“随意说说”进行质疑。
学生是这样质疑的:“随意说说”是甚么意思?“随意说说”说了甚么?是“随意说说”的吗?为甚么说是“随意说说”的呢?这些问题有用地引领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心里世界。
(三)抓前后联系点提问
教学《巨人的花园》一文,我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后,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找到相关联的内容:“春天来了,巨人的花园里长满了青草,开满了美丽的花朵,小鸟在枝头唱着动听的歌,孩子们总喜欢到花园里去玩;而后来巨人回来以后,春天来了,到处鸟语花香,可巨人的花园里依旧一片冬天的景象。
”进行质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是谁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春天?这样的揭示出文章矛盾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四)在课堂结尾寻问
学生通过课中质疑、解疑,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质疑问难,并疏理、归纳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尾的质疑为教学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可以以文章留给读者的空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例如:学完《黑眼睛的大红鱼》一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向文章留下的空白:“大红鱼战胜了虎头鲨后,又开始了新的旅程……”这时,学生的思维会再次迸发出火花:“大红鱼的接下来的旅程会怎样呢?我们要预测一下。
”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一些经验,大胆想象和推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借课文插图提问
现在的教科书图文并茂,插图形象直观,对学生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疏忽这一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按次抓住特点观察插图,在观察中思考,并能从插图中发现问题,也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例如:在《荷花》一课中,若何了解“挨挨挤挤”一词,学生经由过程看课文插图,立刻就能领会到“挨挨挤挤”就是“一片紧挨一片”的意思,说明荷叶多,长势旺盛。
进而引导学生经过仔细对比观察图画内容,
了解“有的才……”“有的……全都……”“有的还是……”几个复杂的句子也变得轻而易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