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创作基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播音创作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117 课程名称:播音创作基础
英文名称: The foundation of broadcast announcing artistic creation 学分:3 总学时:51
适应年级专业(学科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播音主持方向二年级
一、课程说明
根据河北大学关于教学大纲进行统一修订的精神,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学大纲为主要参考,结合广播电视专业对“播音与节目主持方向”对播音创作基础的基本要求制订本大纲。

(一)编写本大纲的指导思想
《播音创作基础》是研究播音创作过程中从前期准备、分析稿件,到中期的对稿件进行深入理解,再到后期的播音创作技巧的一门课程,它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播音主持方向学生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以播音学为基础,对播音创作中的备稿、情景再现、对象感的把握、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播音技巧和播音表达规律进行了研究,力图使播音创作既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又能继承和发扬播音创作的优良传统。

《播音创作基础》是中国播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播音学是与新闻学、教育学、文艺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而又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以为广播电视媒体提供优秀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为目标。

在大众传播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播音创作基础是建立在播音发声学基础之上的,研究从备稿到播出这个过程中基础性创作规律的科学。

本课程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响应“素质教育”号召,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创作基本功训练,为播音文体业务的学习积累能力。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当前急需的具备播音创作能力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提高播音水平,能够恰当把握不同稿件、节目的播音创作规律。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
1.本课程总学时为51学时。

2.播音创作基础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急需大批受过思维与播音方面专门训练的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播音创作基础在播音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适应不同稿件节目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准备稿件的基本方法。

4.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情景再现的基本方法。

5.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内在语和对象感的基本方法。

6.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话筒前状态的把握和方法。

7.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基本方法。

8.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播音表达规律。

9.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无稿播音表达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情景再现、内在语、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和播音表达规律。

难点是情景再现、内在语、话筒前状态。

(四)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知识范围包括声学、美学、新闻学、文学、心理学、哲学、表演学等等,它以新闻基础课为基础,与其它广电专业播音课程相辅相成。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用书的选用
1. 严三九、李亚虹主编:《播音创作理论基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05年第一版。

2. 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3. 张颂:《播音创作基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4. 张颂:《朗读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8月第一版。

5. 姚喜双:《播音风格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6月第一版。

6. 浦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二版。

7. 钱钟书:《谈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月北京第一版。

8. 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第2版。

9. 祁芃:《播音主持心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10. 曹可凡、王群: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

11.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

二、学时分配章课程内容学时 1 无稿播音的创作 6 2 准备稿件的基本方法 6 3 情景再现 12 4 内在语
6 5、6 对象感、话筒前状态的把握 6 7、8 停连、重音;语气、节奏 12 9 播音表达规律概说3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无稿播音的创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提纲加资料的主持方式,学会摆脱稿件用口语表达思想,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无稿播音的创作特性以及学生无稿播音能力的培养。

1.1无稿播音的类型
1.1.1忠于原稿的复述
1.1.2提纲加资料的评述
1.1.3即兴口语表达
1.1.4对话播音
1.2 无稿播音的创作特性
1.2.1创作过程的特性
1.2.1.1有目的有意识的口语表达。

1.2.1.2. “内部语言”与“跨越式”思维
1.2.1.3 言语化过程
1.2.2语言风格
1.3 无稿播音能力的培养
1.3.1、对语境中谈话参与者的特点的把握是言语运用的前提。

1.3.1.1语境的定义
1.3.1.2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语境构成要素
1.3.2言语生成过程训练
1.3.
2.1动机
1.3.
2.2. 内部语言与图式
1.3.
2.3 扩展性言语的生成
1.3.
2.4. 语言的外化
重点掌握描述与评论相结合的方法、快速言语生成能力。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听评作业、总结指导。

思考题:1.无稿播音的类型有哪些?
2.无稿播音的创作特性有哪些?
3.言语生成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
第二章准备稿件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备稿的基本方法。

要求掌握备稿的基本步骤并在练习中熟练运用。

要求能够推导出语句中的内在含义。

教学重点:备稿的四个步骤及其应用 2.1备稿的概念 2.2备稿的步骤
2.2.1.概括主题,明确基调
2.2.2.结构分析
2.2.
3.研究语境
2.2.4.推导语句含义,细扣重点难点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听评作业、总结指导。

思考题:1.备稿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情景再现
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情景再现展开的步骤。

要求能够在播音前及播音过程中很好地做到情景再现,是本课程的重点,难点章节。

教学重点:播音感受、情景再现的展开步骤中分镜头本的构思与现身说法。

3.1播音创作中的感受
3.1.1.什么是播音感受
3.1.2. 感受对播音创作的意义
感受是理解通向表达的桥梁,是进入创作阶段的关键。

3.1.3. 感受的分类形象感受与逻辑感受 3.2.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指稿件中的人物、事件、场面在播音员的脑海中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并产生相应的态度、感情的过程。

情景再现展开的步骤:分镜头本的构思。

举例:《麻雀》设身处地。

举例同上。

触景生情。

举例同上。

现身说法。

举例同上。

3.3.情景再现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听评作业、总结指导。

思考题:1.什么是情景再现 2.情景再现的基本步骤是哪些? 3.情景再现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四章内在语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学会准确分析和表达语句的内在含义。

教学重点:内在语的分类与表达。

4.1内在语的含义 4.1.1 什么是内在语 4.1.2 内在语的作用
4.1.2.1. 起语言链条的承续作用 4.1.2.2. 是语句目的的集中体现 4.1.2.3. 是确定语气的依据4.1.2.4. 是播音创作性和播音员创作个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4.1.2.
5. 是播音真实性的重要保证 4.2 内在语的分类 4.2.1 发语性内在语 4.2.2 寓意性内在语 4.2.3 关联性内在语 4.2.4 提示性内在语 4.2.5 回味性内在语 4.2.6 反语性内在语 4.3 内在语的表达
4.3.1. 内在语的挖掘和把握 4.3.2 内在语的表达 4.3.3 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听评作业、总结指导。

思考题:1.什么是内在语? 2.内在语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第五章对象感
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对象感的表达和把握。

要求在播音时,在眼前无人的情况下,做到心中有人。

教学重点:获得对象感的途径及对于对象感的把握 5.1.获得对象感的途径
着重把握获得对象感的几种方法。

5.1.1.是对听众进行设想:
5.1.1.1.依据节目形式对听众进行具体设想 5.1.1.2.依据主题、目的对听众进行设想
5.1.2.是要感觉到同种的存在和反应,才能构成“交流” 5.1.3.是要努力熟知和了解听众 5.2.对象感的形式 5.2.1.直线交流 5.2.2.三角形交流 5.2.3.直接交流几种形式。

5.3对象感的把握5.3.1.对象感的清晰度:根据对象不同,可以适当调节 5.3.2.和具体对象的交流中,对象感要相对稳定 53.3.要诚恳待人。

5.3.4.努力熟知和了解受众,广交朋友本章重点,介绍实践中把握对象感的方法。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听评作业、总结指导。

思考题: 1.什么是对象感。

2.对象感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3.如何把握对象感?
第六章话筒前状态的把握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把握话筒前状态,充分发挥播音才能,获得更好效果。

话筒前播出是播音工作中的最后一环,是整个播音创作的关键。

可以说话筒前状态正确与否是播音成败攸关的问题。

所以播音员来到话筒前应该怎样工作,怎样才能有一个正确的播音状态,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教学重点:不良话筒前状态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办法。

6.1.话筒前状态的重要性 6.2.话筒前状态不正确的表现 6.2.1.紧张怯阵 6.2.2.懈怠 6.2.3.应激现象
6.2.4.追求技巧偏离稿件内容 6.3.正确的话筒前状态 6.3.1.思维清晰,信心十足 6.3.2.知觉活跃,愿望强烈 6.3.3.进稿迅速,注意力集中 6.3.4.姿势体态精气神充足 6.4.话筒前状态调整的方法。

6.4.1.生理调控法 6.4.2.心理诱导法 6.4.3.心境培养法 6.4.4.排除杂念法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听评作业、总结指导。

思考题:话筒前状态有哪些不正确的表现,如何调整?
第七章停连重音
教学目的和要求:准确确定停连与重音的位置并恰当地表达。

要求掌握停连和重音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停连的几种形式以及停连、重音的表达方法。

7.1.停连及其作用。

7.2.怎样确定停连的位置。

7.3.怎样把握停连的方式。

重点介绍落停、扬停、直连、曲连等几种形式。

7.4.重音及其作用。

7.5.如何确定重音位置 7.6.如何强调重音位置
介绍强弱法、快慢法、虚实法等几种方法。

学时:6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听评作业、总结指导。

思考题:如何在播音中恰当运用停连与重音。

第八章语气、节奏
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掌握变化语气、掌握节奏的方法。

教学重点:语气的表现形式和语气分量的控制;节奏的控制和表达。

8.1.语气的概念。

8.2.具体的思想感情是语气的灵魂。

8.3.声音形式是语气的躯体。

8.4.如何驾驭语气。

8.5.节奏的概念。

8.6.节奏的类型。

介绍六种不同的节奏类型。

8.7.节奏的变化。

8.8.节奏的表达。

重点讲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怎样控制节奏。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听评作业、总结指导。

思考题:
语气节奏的变化方法是什么?
第九章播音表达规律概说
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播音表达的一般规律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要求熟练掌握播音表达的六大规律,并能够运用于实践。

这章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节。

教学重点:有声语言的表达的一般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在播音创作中的应用。

9.1.有声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
掌握理解、目的、感受、情感、声音和状态的各自要求。

9.2.播音表达规律
掌握思维反应、词语感受,直至自我调检等规律。

9.3.目前播音中存在的几种倾向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复习本学期全部内容。

思考题:
1.播音表达的六大规律是什么?
2.目前播音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四、教学方式
采用案例教学法,与学生互动及教师示范。

五、课程考核考核类型:考试
计分办法:课程综合成绩的计算方法为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三十,期末考试成绩占百分之七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