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遗传方式中的几个易混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分遗传方式中的几个易混概念
[摘要]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决定了解题的准确度和速度。

遗传题在每年高考中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而学生往往对有关细胞质遗传、细胞核遗传、伴性遗传、母性效应等遗传方式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从而导致失误,该文现结合例题将其概念及其区别进行初探,以期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细胞质遗传
细胞核遗传
伴性遗传
母性效应
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是我们最为常见的两种遗传方式(伴性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但近年来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其他遗传方式如母性效应、从性遗传等往往是以材料或信息的方式给出,学生对其概念理解不够透彻。

为此,该文将以上几种遗传方式的概念及其区别总结如下,与读者共同探讨。

1.概念
细胞核遗传:染色体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细胞质遗传: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也称为非孟德尔遗传,核外遗传。

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即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的遗传方式,属于细胞核遗传。

母性影响又称为母性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现由母体的核基因型或积累在卵子中的核基因产物所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从而导致子代表型与母本表型相同的现象。

2.异同
2.1
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的异同:
2.1.1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细胞核遗传F,性状正反交结果相同,即子
一代均表现显性亲本的性状;细胞质遗传时,正反交结果不同,F1性状均与母本相同,即母系遗传。

2.1.2细胞质遗传时,两个亲本杂交,后代的性状不会像细胞核遗传那样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在遗传实验题中,判断性状的遗传是核遗传还是质遗传常用正交和反交的结果来判断。

若正反交结果表现一致则为核遗传;反之,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则该性状的遗传为质遗传。

2.2细胞质遗传与母性效应的异同
2.2.1例2(2008唐山一模):母性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

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作正反交时,F。

总是表现出母本的性状是母系遗传,也可能是母性效应。

椎实螺是一种雌雄同体软体动物,一般通过异体受精繁殖,但若单独饲养,也可进行自体受精,其螺壳的旋转方向有左旋和右旋的区分。

现有纯合的右旋(基因型DD)和左旋(基因型dd)椎实螺若干,请选择一对亲本,通过两代交配,证明螺壳的旋转方向符合母性效应。

(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简要说明)。

说明:F1代为左旋,F2代均为右旋,说明不是母系遗传;且F2代无论何种基因型,表现型均由F1代基因型决定,说明是母性效应。

总结:母性影响与细胞质遗传的异同
相同点:正反交结果不一致,F1代的表现总是和母本一致。

不同点:细胞质性状是受细胞质基因控制的遗传,表型是稳定的,表现出母系遗传的特点。

母性影响的性状受核基因控制,有持久性的,也有短暂性的。

2.2.2母性效应的类型
短暂性的母性影响:只影响子代个体的幼龄期,例如面粉蛾(Ephestia kuehniella)野生型幼虫的皮中含有色素,成虫复眼呈棕褐色。

持久性的母性影响:影响子代个体终身,例如椎实螺外壳的螺旋方向的遗传。

以上内容是对日常教学中同学们容易混淆的几个遗传方式概念做一简单阐释和区别,以期在实际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提高课堂和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祖东,遗传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1:228—229。

[2]赵占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第二版,2006:40一41。

[3]刘祖东,遗传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1:228—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