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技术规范及应用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标准规范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标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77ab82410a6f524ccbf85c8.png)
1 总则1.0.1 为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缩写为 GPS﹚建立公路工程GPS 测量控制网的原则﹑精度和作业方法,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是依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并参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 2001-92)的有关规定, 在收集﹑分析﹑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1.0.3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工程项目的各级GPS控制网的布设与测量。
1.0.4 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技术建立公路平面控制网时,应根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中规定的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精度等确定相应的GPS控制网的等级。
1.0.5 GPS测量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
当公路工程GPS控制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抵偿坐标系时,应进行坐标转换。
各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高程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1985国家高程基准.1.0.6 GPS测量时间系统为协调世界时(UTC). 在作业过程中,附录D "GPS观测手薄" 中的开﹑关机时间可采用北京时间记录.1.0.7 GPS接收机及附属设备均按有关规定定期检测.1.0.8 GPS控制测量应按有关规定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1.0.9 在提供GPS控制测量成果资料时,应执行保密制度中的有关规定.2 术语2.0.1 基线Baseline两测量标志中心的几何连线。
2.0.2 观测时段 Observation sessionGPS 接收机在测站上从开始接收卫星信号进行观测到停止观测的时间长度。
2.0.3 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两台或两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时对一卫星进行的观测。
2.0.4 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三台或三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1-概述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1-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6c84a2685acfa1c7aa00cce7.png)
形状特征
设计意图 公称设计
公称表面模型 非理想表面模型 几何表达
(一组无限个点)
要素操作 理想要素
要素操作
公 称 模 型
——分离 ——组合 ——构建
非 理 想 表 面 模 型
规 范 操 作 集
理想和/或非理想要素 ——分离 ——提取 ——滤波 ——拟合 ——组合 ——构建
评定 评定 公称要素 轴线之间的平行 度或位置度
宽度尺寸 角度尺寸
两平行对应面 楔形面
方位要素——轴线
几何要素定义间相互关系
组成要素 (表面、轮廓) 图样 工件 公称的 (制图) 实际的 公称组成要素 实际组成要素
提取
要素 导出要素
(中心点、中心线、 中心面)
导出
公称导出要素
提取的 (有限点) 工件的 替代 拟合的 (理想形状)
提取组成要素
拟合
导出
提取导出要素
拟合组成要素
导出
拟合导出要素
公称导出要素 提取导出要素 拟合导出要素
提取要素
按规定方法,由实际(组 成)要素提取有限数目的 点所形成的实际(组成) 要素的近似替代要素。
拟合要素
按规定方法,对非理想的表面模型通 过拟合操作建立起来的理想要素。
尺寸要素
由一定大小的线性尺寸或 角度尺寸确定的几何形状 圆柱面 直径尺寸
方位要素
确定某个要素的方向和/或位置的 点、线、面等类型的要素
公称要素
设计上给定的构成工件 的公称表面模型的理想 要素。
实际要素
实际工件上存在的、与周围介质形 成物理界面的由无数连续点构成的 一组非理想的几何要素。
工程图样/CAD模型
实际工件
组成要素
GPS定位仪通用技术规范
![GPS定位仪通用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a18a6a7ea6c30c2258019e10.png)
1.1.7本采购标准规范中涉及有关商务方面的内容,如与招标文件的商务部分有矛盾时,以商务部分为准。
1.1.8本招标文件采购标准规范中通用部分各条款如与采购标准规范专用部分有冲突,以专用部分为准。
1以下资质不满足要求、投标资料不详实、严重漏项将导致废标:
(1)投标人应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并出具ISO 9000系列或等同质量体系的证书。
(2)按附录A提供业绩资料。
(3)填写采购标准规范专用部分中的技术参数响应表。
(4)填写采购标准规范专用部分中的投标人技术偏差表。
6)供方长期为买方提供备件采购和供应服务。
附录
供货业绩表
投标人名称:
序号
型号规格
供货数量
供货时间
用户名称
联系人
联系方式
备注:1.本表所列业绩均须提供最终用户证明材料(供货合同、运行证明);
附录
产品名称
型号、规格
数量
单位
GPS定位仪
台
1
仪器箱
台
2
脚架
只
3
控制器
个
4
基座
个
5
电台(发射/接受)
只
6
电池(充电器)
1.4.1设备交付时应提供以下资料:
(1)产品(包括进口产品)正确完整的中文技术手册及使用说明书;
(2)保修书1份;
(3)出厂检验报告;
(4)产品合格证;
(5)装箱清单。
1.5
除采购标准规范和图纸中要求的技术条件外,供方还将再次确认下表标准的最新版本(以文字形式通知买方),并遵照最新标准要求执行,并将最新标准通知买方。
第二GPS的信号构成、定位、应用、规范
![第二GPS的信号构成、定位、应用、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86d698dd0d233d4b14e69fa.png)
多通道
序贯通道 多路复用通道
根据接收信号的频 率:
单频 双频
导航型
测量型 守(授)时型
1. 什么是GPS的信号通道
• 定义:
– 接收机中用来跟踪、处理、量测卫星信号的 部件,由无线电元器件、数字电路等硬件和 专用软件所组成。
天线 信号通道
前置放大器 观测值
GPS卫星信号结构
概述
• GPS卫星信号的组成部 分
精密单点定位
• 精密单点定位:PPP –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 特点
• 主要观测值为载波相位 • 采用精密的卫星轨道和钟数据 • 采用复杂的模型
– 定位精度
• 亚分米级
– 用途
• 全球高精度测量 • 卫星定轨
相对定位
概述①
• 定义:确定进行同步观测的接收机
之间相对位臵的定位方法,称为相 对定位。
DOP值④
误差来源 星历数据 卫星钟 电离层 对流层 多路径 接收机观测 用户等效距离误差(UERE), rms 滤波后的 UERE,rms 1-sigma 垂直误差–VDOP = 2.5 1-sigma 水平误差–HDOP = 2.0 PPS 误差模型,双频,P/Y 码 1-sigma 误差,单位 m 偏差 2 .1 2.0 1.0 0.5 1.0 0.5 3.3 3.3 随机误差 0.0 0.7 0.7 0.5 1.0 0.2 1.5 0.4 8.3 6.6 总误差 2.1 2.1 1.2 0.7 1.4 0.5 3.6 3.3
GPS的空间部分
• GPS卫星
– 作用:
主控站 监测站
GPS卫 星
注入站
• 接收、存储导航电文 • 生成用于导航定位的信号(测距码、载波) • 发送用于导航定位的信号(采用双相调制法调制在载波上 的测距码和导航电文) • 接受地面指令,进行相应操作 • 其他特殊用途,如通讯、监测核暴等。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圆度 第1部分:词汇和参数-最新国标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圆度 第1部分:词汇和参数-最新国标](https://img.taocdn.com/s3/m/a87e5f23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f0.png)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圆度第1部分:词汇和参数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单一组成要素的圆度的术语和概念。
本文件适用于完整的单一组成要素的圆度轮廓。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SO 17450-1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通用概念第1部分:几何规范和检验的模型[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GPS)—General concepts—Part 1: Model for geometrical spec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注:G B/T 24637.1-2020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通用概念第1部分:几何规范和检验的模型(ISO 17450-1:2011,MOD)3 术语和定义ISO 17450-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基本术语3.1.1圆度roundness圆的特性。
注:公称组成要素圆度公差的数学定义见附录A。
3.1.2圆度轴线roundness axis与组成要素相关的要素轴线。
注:组成要素可以是圆柱体表面,或是回转体表面。
3.1.3圆度平面roundness plane在整个要素范围内与圆度轴线相垂直的平面。
3.2 与轮廓有关的术语3.2.1提取圆周线extracted circumferential line<圆度>用数字表示的实际表面与圆度平面的交线。
注:圆度的提取规则由ISO12181-2规定, 该提取圆周线是提取组成要素的一种。
3.2.2圆度轮廓roundness profile经滤波的提取圆周线。
注:本文件中的概念和参数适用于圆度轮廓。
3.2.3局部圆度偏差local roundness deviation圆度轮廓上的点相对参考圆在法线方向上的偏差,见图1和图2。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https://img.taocdn.com/s3/m/a0be4bca3186bceb19e8bb9d.png)
19
圆柱度公差带定义
• 圆柱度公差带
20
轮廓度公差标注示例
• 下图四个视图标注上是否存在问题
21
线轮廓度公差带定义
• 无基准的线轮廓度
22
线轮廓度公差带定义
• 有基准的线轮廓度
23
面轮廓度公差带定义
• 无基准的线轮廓度
24
面轮廓度公差带定义
• 有基准的线轮廓度
25
轮廓度公差标注示例
• 下图两个视图标注上是否存在问题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几何公差
学习资料
1
目录
一、跳动公差标注示例及相关概念 二、直线度公差标注示例及相关概念 三、平面度公差标注示例及相关概念 四、圆度公差标注示例及相关概念 五、圆柱度公差标注示例及相关概念 六、轮廓度公差标注示例及相关概念 七、平行度公差标注示例及相关概念 八、垂直度公差标注示例及相关概念 九、倾斜度公差标注示例及相关概念 十、轮廓度公差标注示例及相关概念 十一、对称度公差标注示例及相关概念 十二、同轴度公差标注示例及相关概念 十三、位置度公差标注示例及相关概念
26
平行度公差带定义
• 线对基准体系的平行度公差
27
平行度公差带定义
• 线对基体系的平行度公差
28
平行度公差带定义
• 线对基准体系的平行度公差
29
平行度公差带定义
• 线对基准体系的平行度公差
30
平行度公差带定义
• 线对基准线的平行度公差
31
平行度公差带定义
• 线对基准面的平行度公差
32
平行度公差带定义
• 面对基准线的平行度公差
33
平行度公差带定义
• 面对基准线的平行度公差
gps规范
![gps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94edb33a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0.png)
gps规范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基于卫星导航的定位技术,可以精确地确定地球上的位置信息。
为了确保GPS技术的正常运作和使用的可靠性,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
下面是关于GPS规范的一些重要内容:1. GPS系统规范:GPS系统规范包括了GPS系统的基本要求、系统架构、信号特性、卫星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范确保了GPS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互操作性。
2. GPS接收机规范:GPS接收机规范主要涉及到接收机的技术要求、性能指标、接口标准等方面。
这些规范对GPS接收机的设计、制造和测试提供了指导,确保了接收机的性能和质量。
3. GPS导航消息规范:GPS导航消息规范定义了GPS卫星发送的导航消息的格式和内容。
这些消息包括卫星的位置、速度、时间等信息,接收机通过解析这些消息可以确定自身的位置。
4. GPS测量数据规范:GPS测量数据规范规定了接收机对卫星信号进行测量的方法和格式。
这些数据包括伪距观测值、载波相位观测值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可以进行位置解算和导航定位。
5. GPS导航消息传输规范:GPS导航消息传输规范规定了卫星向地面控制中心和用户接收机传输导航消息的方式和协议。
这些规范包括消息的传输格式、通信协议、传输速率等。
6. GPS定位精度规范:GPS定位精度规范定义了GPS系统的定位精度要求和精度评估方法。
这些规范包括位置精度、速度精度、时间精度等指标,对GPS系统的定位性能进行了量化和评估。
7. GPS安全性规范:GPS安全性规范主要涉及到GPS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安全标准。
这些规范包括身份认证、加密解密、抗干扰等技术要求,以保护GPS系统免受恶意攻击和非法使用。
8. GPS应用规范:GPS应用规范规定了GPS系统在各种应用领域中的具体要求和使用方法。
例如,航空航天、海洋、交通、军事等领域都有相应的GPS应用规范,确保了GPS系统在不同应用环境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总之,GPS规范是为了确保GPS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使用的可靠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国家标准应用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国家标准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a61da30cfc789eb172dc879.png)
规范操作和操作集 符合性比较
验证操作和操作集
工件要素的操作 及符合性比较
功能规范
几何规范
验证规范
GPS标准链
功能要求----几何设计----(制造加工)----检验/验证
GPS规范过程
相关不确定度
符合性不确定度
GPS扩展不确定度
2.3.1 产品(工件)的表面模型
是GPS标准体系中高层次的标准,主要规定 各个标准共同遵守和使用的通用原则、基本 概念和术语定义等,是制定通用GPS标准和 补充GPS标准的基础和协调依据,具有广泛 的通用性。目前ISO发布和确定的主要综合 GPS标准有:
• ISO 17450-1、ISO 17450-2 • ISO 14660 几何要素 • ISO 14253 测量不确定度 • VIM 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 • GUM 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
• 特定规范操作(Special Specification Operation):用标准规定的修饰符号注明, 如用Ⓔ注明包容要求。
• 实际规范操作(Actual Specification Operation ):技术文件中针对工件几何特征 规定的具体规范操作。
验证操作(Verification Operation)
这一系列概念是有效的,但也有需要重新审 视的地方。例如,要想符合设计意图和功能 要求——
• 设计上给定一个尺寸,是按两点法还是三点 法来控制和检测?
• 设计上规定了一个圆的允许变动区域,是按 最小外接、最大内切、最小二乘还是最小条 件来判断?
从“理想要素”到“实际要素”的转换和控 制过程没有严格的定义和规范,在一定程度 上,“理论”和“实践”有所脱节。
gps测量规范最新版
![gps测量规范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4e958c19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c.png)
gps测量规范最新版:精度更高、操作更简易!GPS测量准确度越来越重要,它涉及到各个领域的测量和定位精准程度,GPS测量规范的更新版应运而生。
最新版的GPS测量规范引入了新技术和新标准,可以提高测量的精度并简化测量操作。
一、规范内容最新版的GPS测量规范详细介绍了GPS测量的运行原理和测量方法,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 GPS测量的基本操作规范2. GPS测量中的误差来源与控制3. GPS测量数据的处理及分析方法。
最新版的规范中还提出了测量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法,使得测量操作变得更加简单。
二、新技术的应用最新版的GPS测量规范引入了新技术,包括差分GPS和RTK (实时运动定位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大幅提高测量的精度,并且在复杂的环境中也能够保持高水平的测量效果。
差分GPS技术可以消除GPS接收器的误差,并校正信号延迟和干扰。
它通过将GPS信号比较短的距离同时接收,消除接收器及大气误差并提高测量精度。
RTK技术可以实时计算出控制点位置,使得定位更加准确。
通过使用RTK技术,测量人员可以在测量过程中实时调整位置,使得结果更加准确。
三、规范的示范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GPS测量规范的意义,最新版的规范中加入了一些示范,使得规范内容更加生动,易于理解。
示范中包括GPS测量过程中的图片,以及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使得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GPS测量的原理和操作。
四、使用建议最新版的GPS测量规范不仅仅是一本指南,它还提供了一些使用建议。
例如,为了使测量精度达到最好的效果,规范中建议测量人员在控制点的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选择距离相近的控制点,距离越远误差就越大。
2.控制点的高度应该尽可能相同,以避免高差的影响。
3.控制点应该选择在能够避免障碍物阻挡的位置,以保证测量的稳定性和精度。
总之,最新版的GPS测量规范包含了更多的技术和示范,操作更加简单易行。
通过遵循规范中的指导和建议,固定点和动态定位测量的精度可以得到大幅提升。
GPS-RTK测量技术规范说明
![GPS-RTK测量技术规范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8471187e33687e21af45a97d.png)
RTK定位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RTK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
2.14截止高度角Elevation Mask Angle
为了屏蔽遮挡物(如建筑物、树木等)及多路径效应的影响所设定的角度阀值,低于此角度视野域内的卫星不予跟踪。
3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
3.1坐标系统
3.1.1 RTK测量采用WGS84系统,当RTK测量要求提供其它坐标系(北京坐标或1980西安坐标系等)时,应进行坐标转换。
2.12局域增强差分系统(LAAS)Local Area Augmentation Differential GPS System
将基准站所算得的伪距差分和载波相位差分改正值、C/A码测距信号,一起由地基播发站调制在L1频道上传输给用户站。
2.13在航初始化(OTF)On The Flying
是整周模糊度的在航解算方法。
各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和参考椭球基本参数,应符合表3.1.1的规定。
地球椭球和参考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表3.1.1
项目地球椭球参考椭球
坐标系名
参数名称WGS-84 1980西安坐标系1954北京坐标系
长半轴a (m) 6378137 6378140 6378245
短半轴b(m) 6356752.3142 6356755.2882 6356863.0188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982d3fb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5b.png)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一、概述1.1 城市测量是以城市规划及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测量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定位测量、地形测量、地貌测量及建筑测量等。
本规范适用于采用卫星定位的城市测量作业。
1.2 本规范规定用于卫星定位城市测量作业的仪器设备、定位方法、数据准备及管理、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监督与管理,以及协调/报告等。
二、用于卫星定位城市测量的仪器设备2.1 用于卫星定位城市测量的仪器设备包括:GPS接收机、卫星测量仪、软件仪表等。
2.2 GPS接收机:需满足本规范要求,具备数据接收、存储、查询等功能,能够检测到并实时处理卫星信号,确保测量作业质量。
2.3 卫星测量仪:当城市测量作业定位要求较高时,需要采用卫星测量仪。
2.4 软件仪表:本规范规定采用GPS测量软件,如城市测量软件、地图测量软件等,能够支持测量作业。
三、定位方法3.1 点状定位:采用点状定位法定位某一点,以辨别点的方位及横、纵坐标;同时应及时对点位状态进行记录和观测备案,并实施后续的先导点运算。
四、数据准备及管理4.1数据准备:定位数据集应由有关部门提供,以满足本规范所要求的城市测量作业需要;数据输入者应根据资料来源要求准备定位数据集,并需要提供校核要求。
4.2数据管理:在数据准备及定位测量过程中,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及时管理,并及时调整与更新,以确保获取的精度意义。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5.1数据处理:采用GPS测量软件处理定位测量数据;应根据定位测量作业方案,配置GPS测量软件,并录入相关数据集,确定数据处理及优化流程,最终完成数据处理。
5.2数据分析:采用地图软件处理城市测量的结果;根据需要,对定位测量作业的结果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合地图软件进行准确粗略的地理空间信息分析,以及相关的测量特征的可视化分析处理。
六、数据监督管理6.1 在定位测量过程中,应对每一个定位点与每一个测距点进行监督管理;定位测量应采用双方向码格对准法,并实施全程实时距离拉准,确保定位测量的结果的数据准确性及坐标的一致性。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https://img.taocdn.com/s3/m/dfb829af650e52ea541898af.png)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一、概述实体表面是实体与周围介质的分界面。
作为客观实体一部分的表面,有许多特征,其微观几何特征称为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的三维状态)。
1、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的影响2、表面粗糙度参数的发展表面粗糙度参数最初只有Ra 一个,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机械加工精度的提高,对表面的特定功能要求越来越多,对表面粗糙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与长度、角度、形状和位置等不同,不同的表面功能需要不同的测量参数。
因此,目前表面粗糙度的参数有20多个,ISO的表面粗糙度标准有23个。
用于各种不同表面性能的控制。
例如:最大峰谷类参数对零件的过盈装配影响很大,最大峰谷类参数和截距参数对表面外观光泽影响很大,而Tp 等综合参数对运动部件的摩擦磨损影响很大。
同时为了确定有效的评定表面轮廓,滤波技术也在不断的改进,从2-RC (模拟)发展到相位校准滤波器,再到高斯滤波器,目前正在研究 B 样条函数滤波器。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也在从二维轮廓向三维表面发展。
为此表面粗糙度的符号标注与数值表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GB/T131 正是为了适应这个变化而制定的,可以说这是一整套全新的标注方式。
这个标注依据了ISO1302-2002 标准,并考虑到我国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的现实,加入了我国特有的一些条款,体现了中国特色。
GB/T131 是所有表面粗糙度标准的起点,不了解这个标准,其他表面粗糙度标准就无从谈起,也难以读懂。
二、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标准的附录H)GB/T131 —2006《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简称新标准)是遵循1996和1997年以来发布的(GPS表面结构系列标准,等同采用ISO1302 :2002《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而制定的。
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比,技术内容上有很大变化。
如标准中的某些标注示例已全部重新解释。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43c28e4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6.png)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是以GPS(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对城市进行测量的一项技术规范。
GPS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旨在通过卫星定位技术来提高城市测量的精度。
GPS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主要包括卫星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卫星定位技术的具体应用、城市测量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求等内容。
首先,要深入了解GPS卫星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卫星定位技术的具体应用,包括GPS卫星定位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等。
其次,要掌握城市测量的基本流程,包括测量现场的勘察、建立基准点、测量范围等内容。
最后,要掌握城市测量技术规范中的技术要求,包括测量精度、设备要求、安全措施等内容。
GPS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是一项高精度的技术要求,要求测量数据的精度在千分之一米以内。
除了技术要求的严格外,还要重视管理方面的要求,包括对测量质量的监督、对测量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等。
GPS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是当今城市测绘的一项重要技术规范,它能够提高城市测量的精度,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因此,要坚持实施GPS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开展城市测量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3
数据处理
• 3.3.1 原始数据的导入和检查 将外业采集的数据传入计算机, 对多组作业的 数据进行检查数据, 对超限数据及在外业采集时 误操作记录的数据进行删除, 对点位不能满足计 算要求的区域进行补测。 • 3.3.2 数据的预处理 数据检查完整无误后, 首先对照草图进行折断 线的连接。折断线的作用是在数字地面模型( DTM) 生成时, 约束测点间的拓扑关系, 使测点间的拓 扑连线符合现场地面实际形状。
b) B 级以上各级GPS 网,基线解算可采用双差解、单差 解或非差解。C及以下各级GPS网,根据基线长度允许采用 不同的数据处理模型。但是15km内的基线,须采用双差固 定解。15km以上的基线允许在双差固定解和双差浮点解中 选择最优结果。 c)对于所有同步观测时间短于35min的快速定位基线,必 须采用合格的双差固定解作为基线解算的最终结果。 • 9.2 外业数据质量检核 • 9.3 GPS网平差 • 9.4 数据处理成果整理和编写技术总结
• 4.3 辅助点与方位点 • 4.3.1 GPS点可视需要设立与其通视的方位点,该点应目 标明显,观测方便,和GPS点的距离一般小于300m。 • 4.4 造点作业 • 4.4.1选点人员应按照技术设计书经过踏勘,在实地按4.2 要求选定点位,并在实地加以标定。 • 4.4.2需要水准联测的GPS点,应实地踏勘水准路线情况, 选择联测水准点和绘出联测路线图。 • 4.5选点结束后应上交的资料 a)用黑墨水填写的道林纸点之记、环视图; b)GPS网选点网(测区较小,选点、埋石与观测一期完成 时,可以展点图代替); c)选点工作总结。
• 第二章 GPS地面控制测量
• 2.1 GPS的选点和布网 • 2.1.1 工程概况 应充分了解和研究测区情况,特别是交通、通讯、 供电、气象等,并且收集测区范围内已有的测绘 资料。 • 2.1.2 GPS控制网设计 • 2.1.3 选点、埋石 • 2.2 GPS观测
• 2.3 内业数据处理 • 2.3.1 基线解算 • 2.3.2 无约束平差网 GPS 网无约束平差是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方差协 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 以一个点的WGS- 84 系三 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 进行GPS 网的无约束平差。 • 2.3.3 约束平差 • 2.3.4 坐标转换及成果提交
然后依据企业拨地红线或业主的要求, 确定需 要计算的土方工程区域的内外边界线。 为便于计算和数据管理, 将数据如测量3 维坐标 点、折断线、计算内外边界等进行分层存储。 • 3.3.3 构建DEM 应用数字成图软件模块, 使用折断线和所要计 算的边界, 构建测区的模拟数字地面模型。
• 3.4
计算土方数量 在模拟数字地面模型的基础上, 可根据场地规 划设计高程计算土方工程的填( 挖) 方量, 或者 为规划设计方提供最佳设计平面。 工程土方量计算步骤:
• 7.3.2 天线安置的要求 • 7.4 观测作业的要求
• 8
外业成果记录
• 8.1 记录类型 GPS测量作业所获取的成果记录应包括以下三类: a)观测记录; b)测量手簿; c)其他记录,主要有观测计划、偏心观测资料等。 • 8.2 记录内容 • 8.2.1 观测记录项目主要有: a)载波相位观测值、C/A码伪距和P(Y)码伪距等;
• 2 精度分析
• 2.1 GPS测量按其精度划分为AA、A、B、C、D、E级。 • 2.2 各级GPS测量的用途: AA级主要用于全球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形变测量 和精密定轨; A级主要用于区域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和地壳形变测量; B级主要用于局部形变监测和各种精密工程测量; C级主要用于大、中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 D、E 级主要用于中、小城市、城镇及测图、地籍、土地 信息、房产、物探、勘测、建筑施工等的控制测量。 • 2.3 各级GPS网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精度用下式表示,并按 表1规定执行。
• 3.3 技术设计的原则 • 3.3.1 在设计图上应标出新设计的GPS点的点位、点名、 点号和级别,还应标出相关的各类测量站点、水准路线及 主要的交通路线、水系和居民地等。 • 3.3.2 GPS网布设原则 • 3.4 技术设计后应上交的资料: a)野外踏勘技术总结; b)测量任务书与专业设计书(附技术设计图)。
• 3.2 数据采集方法
在测区首级控制的基础上, 建立GPS RTK 作业方式系 统。在测区中部、对天通视较好、无干扰的地方设置基准 站。每个流动站一般只需一人即可进行测量作业,当测区 可见卫星数在5 颗或5 颗以上、PDOP值小于6时,只需几十 秒就可完成初始化而得到固定解。对已知点进行检查,确 保系统无误后,应用GPS 电子手簿进行地形数据的自动采 集和记录, 每点采集记录时间只需5 秒。参照大比例尺地 形测图采集地形点的要求,在地形平坦场地按照方格网法 进行数据采集,在地形复杂的沟、渠、坎、土堆、坑、塘 等加密测量特征点,特征点最好高低、上下对应, 并在现 场绘制草图,以便内业数据处理。
第一章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 1 坐标系和时间系统 • 1.1 坐标系 • 1.1.1 GPS 测量采用广播星历时,其相应坐标系为世界 大地坐标系WGS84。GPS测量采用精密星历时,其坐标系为 相应历元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 YY。当换算为大地坐标 时,可采用与WGS84 相同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以及主要几 何和物理常数。 • 1.1.2 当要求提供1980西安坐标系或其他参考坐标系时, 可按坐标转换等方法求得这些坐标系的坐标。当要求提供 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其他高程系高程时,可按高程拟合、 大地水准面精化等方法求得这些高程系统的高程 • 1.2 时间系统 GPS测量采用GPS时间系统,手簿记录宜采用世界协调时 (UTC)
(1)打开数字成图软件,导入三维坐标数据文件; (2)确定计算处理边界,构建DEM(三角网) (3)构建方格网,内插角点高程,导出格网点高程数据文 件; (4)输入设计高程,计算开挖土方量; (5)实现开挖前后的DEM叠加。
工程实例
• 3
网的技术设计
• 3.1 技术设计的基本要求 GPS网布设前应进行技术设计,以得到最优的布测方案。 技术设计书的格式、内容、要求和审批程序按照CH/T 1004进行。 • 3.2 技术设计准备 • 3.2.1 根据任务的需要,收集测区范围既有的国家三角网、 导线点、天文重力水准点、水准点、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站、 卫星激光测距站、天文台和已有的GPS站点资料,包括点 之记、网图、成果表、技术总结等。 • 3.2.2 搜集测区范围内有关的地形图、交通图、及测区总 体建设规划和近期发展方面的资料。 • 3.2.3 技术设计前,应对上述资料分析研究,必要时进行 实地勘察,然后进行图上设计。
第三章
GPS RTK数据采集
3.1 GPS RTK测量技术 GPS RTK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 实时差分测量技术。先利用测区控制点进行WGS84 坐标系到地方坐标系转换参数的求解,常用外业流 动站点校正法进行。然后在测区基准站上安置一 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GPS 卫星进行连续的观 测, 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 发送给流动观测站。在流动站上,GPS接收机在接 收GPS 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 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 然后根据相对定位的原 理,实时地计算并显示流动站的3维坐标及其精度。
b)对应观测值的GPS时间; c) GPS卫星星历参数; d) 测站和接收机初始信息。
• 9
数据处理
• 9.1 基线向量解算 • 9.1.1 准备工作 a)基线解算前,应按规范、技术设计对外业资料全面检 查和验收; b)外业观测的气象数据要换算成适合于处理软件所需要 的单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当采用不同类型接收机时,应将观测数据转换成同一格 式; d)高标点、偏心观测点,应根据天线高记录、投影手簿或 归心用纸等计算归心改正数。 • 9.1.2 解算方案 a)根据外业施测的精度要求和实际情况、软件的功能和 精度,可采用多基线解或单基线解; b)每个同步观测图形只能选定一个起算点; c)快速静态定位测量以观测单元为单位制定解算方案。 • 9.1.3 基线向量解算基本要求 a)基线解算,按同步观测时段为单位进行。按多基线解时, 每个时段须提供一组独立基线向量及其完全的方差——协 方差阵;按单基线解时,须提供每条基线分量及其方差— —协方差阵。
a 2 (b d 10 6 ) 2
式中:δ —标准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 d—相邻点间距离,mm。
表1 级别 AA A B C D E 精度分级 固定误差 a,mm ≤3 ≤5 ≤8 ≤10 ≤10 ≤10 比例误差系数 ≤0.01 ≤0.1 ≤1 ≤5 ≤10 ≤20
• 4
选点
• 4.1 选点准备 • 4.1.1 选点人员在实地选点前,应收集有关布网任务和测 区的资料。 • 4.1.2 选点人员应充分了解和研究测区的情况。 • 4.2 点位的基本要求 a)周围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障 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 b)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 c)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件(如大型建筑物 等); d)交通方便,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 e)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 f)AA、A、B 级GPS点,应选在能长期保存的地点; g)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
• 5 埋石
• 5.1 埋石作业 • 5.2 标石外部整饰 • 5.3 埋石介绍上交资料
• 6
仪器
• 6.1 接收机选用 • 6.2 接收设备检验 新购置的GPS接收机应按规定进行全面检验后使用。 GPS接收机全面检验包括:一般检视、通电检验、试测检 验。 • 6.3 接收设备的维护
•7
观测
• 7.1 观测计划 作业调度者根据测区地形和交通状况、采用的GPS 作业方 法(静态或快速静态定位测量)设计的基线的最短观测时 间等因素综合考虑,编制观测计划表,按该表对作业组下 达相应阶段的作业调度命令。同时依照实际作业的进展情 况,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 7.2 基本技术规定 • 7.3 观测准备 • 7.3.1 GPS接收机在开始观测前,应进行预热和静置,具 体要求按接收机操作手册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