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知识点及课文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ec4e51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13.png)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1. 作者- 魏征,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2. 文体- 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的一种文体,又称为“奏疏”“奏章”。
二、实词1.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2. 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 凡百元首(元首,古义: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3. 一词多义- 安- 思国之安者(形容词,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 信- 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求- 求木之长者(动词,追求,想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动词,请求)三、虚词1. 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2. 以-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表目的,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四、特殊句式1. 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2. 宾语前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应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3. 状语后置句- 戒奢以俭(应为“以俭戒奢”)五、文章内容与思想1. 中心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文章开篇通过设喻引出中心论点,强调君主积德义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
2. “十思”的内容-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的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的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da412b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5.png)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的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言文作品。
文中用辞严谨,思辨精妙,为我们了解历史背景,领略当时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知识点整理。
首先,这篇文言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例如,文章开篇即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思考:“人主之难,于进言警谏焉乎?”这种反问的表达方式既征引读者的注意力,又暗示着文章将要阐明的观点。
此外,文章还运用了设问、排比、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增强文意的表达、加强感情的表达和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其次,文章中展示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
例如,在第一思中,作者指出要“反思尊崇……所生荣养之由”。
通过对皇权的讨论,作者强调了法治和贤良政治的重要性,旨在提醒当时的统治者审慎行事。
在第五思中,作者则明确指出“无益之谋,必恐别离之技”,不支持一味依赖武力解决问题,而是主张创造具有吸引力的制度和政策,来凝聚民众的支持。
再次,这篇文章中涉及了广泛的文化知识。
作者引用了历史、文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名人、典故和格言,以增强论证的力度和深度。
例如,在第四思中,作者引用了《论语》中的孔子名言:“君子之失,如日月之蚀”,用以比喻一个国家和政权的衰退和堕落。
这些文化知识的运用既展示了作者的博学多才,也增强了读者对文章的认同感。
最后,这篇文言文还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作者很好地捕捉到了当时社会的症结所在,以及皇权专制所带来的弊端。
他在文章中提出了改革的观点和建议,以期望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这使得这篇文言文不仅具有理论的意义,也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知识点整理,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文言文具有严谨、精辟的特点。
它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政治和文化综合运用的产物。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面貌,为我们理解和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00d005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a.png)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唐代的文言文,作者是魏征。
以下是对该文章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知识的归纳:1. 重点词汇:(1) 思:思考,考虑,想到。
在文章中指君主应该认真思考和注意的十件事情。
(2) 固:牢固,稳固。
在文章中指不要轻易打破或改变既有的局面或秩序。
(3) 居安:处于平安稳定的环境中。
居:处于。
(4) 戒奢:戒除奢侈和浮华。
戒:戒除,避免。
(5) 以:来,以便。
在文章中表示手段或目的的关系。
(6) 宏:广大,宽广。
在文章中指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胸怀。
(7) 易:容易,简单。
在文章中指不要看轻困难,要认真对待。
(8) 简:简单,简洁。
在文章中指不要繁琐,要简明扼要。
(9) 有善:有好的事物或优点。
有:具有,拥有。
(10) 浚:深挖,加深。
在文章中指要深入发掘好的事物和优点,加以发扬光大。
2. 语法结构:(1) “思”作为动词,表示思考、考虑。
例如:“必固其根本,思国之安危。
”其中,“思国之安危”表示思考国家的安危。
(2) 并列结构的句式,通过“则”、“必”、“故”等连词连接多个并列的句子或短语,表达多个相关的意思。
例如:“则思知足以自戒”、“必思无以欲盖而从恶”、“故思知足以自戒”、“故思无以怒而滥刑”等,都是并列结构的句式。
(3) 条件结构的句式,通过“如”、“若”等连词引导条件从句,表达某种假设或条件下的情况。
例如:“如覆薄水,如临深谷”、“若人君之欲明明德于天下”等,都是条件结构的句式。
(4) “臣闻”作为句首的固定结构,表示传闻、听说、嗅到等意思。
例如:“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等,都是以“臣闻”开头的固定结构。
(5) “也”作为句末的助词,表示肯定、强调等意思。
例如:“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也。
”等,都是用“也”作为句末助词的例子。
3. 古今异义:(1) “根本”,古义指树木的根和主干,比喻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今义指相对于枝叶而言的根和茎等。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5ca1ce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a.png)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整理一、语海拾贝及文学常识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那么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魏征,字玄成,以直言敢谏著称。
本文写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那么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那么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那么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外表上。
②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牙阮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那么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那么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之: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那么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下:①虑壅蔽,那么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14fd94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a3.png)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儒将魏徵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谏论文章。
该文通过十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对唐太宗的统治政策和自身修德提出了批评和建议。
以下是《谏太宗十思疏》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亲征和勤王:魏征认为太宗的亲征和勤王政策过于穷兵黩武,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资源,造成了国家的内忧外患,而应该稳定国内,减少战争。
2. 养民和敬天:魏征强调政府应该以民生为重,保障百姓的生计和安宁,而不仅仅是追求战争和征服。
同时,他还提倡敬天行道,认为太宗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做到以德治国。
3. 推行均田制:魏征建议太宗实行均田制度,即通过重新平均分配土地,解决土地集中和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他认为这样可以消除社会矛盾,提高民众的安居乐业水平。
4. 加强法律制度:魏征认为太宗应该加强法律制度,建立科学公正的审判机构和儒家道德体系,确保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并且要加强法律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
5. 提倡自强不息:魏征认为太宗应该鼓励人民自强不息,杜绝因懒惰和享乐而导致的社会腐败现象。
他强调以勤劳和创新精神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6. 建议降低苛捐杂税:魏征认为太宗应该减少苛捐杂税,降低农民的负担,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
这样可以提高社会稳定性,减轻民众的不满情绪,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7. 魏征提倡教育普及:他认为太宗应该大力发展教育,普及教育机会,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还有利于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8. 谏言忠诚:整篇文章以及其中的每一个观点都展现了魏征的谏言忠诚。
他坦诚直言,毫不回避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期能对太宗的治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以上只是《谏太宗十思疏》的部分知识点,这份谏言文章以其精辟的观点和独特的写作手法,在历史上被广泛传播和学习。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10381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0.png)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疏文,用以谏诤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
以下是《谏太宗十思疏》的原文:臣闻天下之治,莫善于太宗,然太宗有十思之疏,臣竭忠谏之,以为陛下之忧,亦臣之忧也。
一思天下苦,二思社稷危,三思宗庙弃,四思社稷贫,五思士民疾,六思官吏独,七思诸侯异,八思子孙负,九思贤良少,十思天下老。
陛下之所以忧者,皆在此十思之中。
愿陛下勉之,无使天下之苦,复归于此十思之上也。
《谏太宗十思疏》是韩愈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观察和对太宗治国策略的反思。
下面我会对每一思进行简要的赏析:一思天下苦:韩愈指出天下百姓所受的苦难,包括战乱、灾害、赋税等。
他希望太宗能够关注人民的疾苦,采取措施减轻他们的负担。
二思社稷危:韩愈警示太宗,国家的安危是最重要的,如果社稷危险,就意味着国家的灭亡。
他希望太宗能够时刻警惕外患,保卫国家的安全。
三思宗庙弃:韩愈提醒太宗,宗庙是国家的精神支柱,如果宗庙被忽视或废弃,将会导致国家的道德沦丧。
他希望太宗能够重视宗庙的祭祀和教化作用。
四思社稷贫:韩愈指出国家贫困是社稷的一种危机,他希望太宗能够采取措施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思士民疾:韩愈关注到士人和百姓的困苦,他建议太宗重视士人的培养和百姓的福利,使他们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六思官吏独:韩愈批评官吏的专权和腐败现象,他希望太宗能够选拔廉洁能干的官员,加强监督,以保证政府的廉洁和高效。
七思诸侯异:韩愈提醒太宗,各地诸侯的异心可能会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他希望太宗能够密切关注并妥善处理与诸侯的关系。
八思子孙负:韩愈关注到太宗子孙的行为和品德,他希望太宗能够教育子孙,使他们成为有德有才的继承者,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九思贤良少:韩愈建议太宗注重培养贤良之士,给予他们机会展示才华和参与国家事务,以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
十思天下老:韩愈提醒太宗,老年人是国家的智囊和传统的守护者,他希望太宗能够尊重老年人,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使国家更加稳定和有序。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a549f37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6c.png)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史学家魏征所著,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论文。
本文通过10个思疏,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对于朝廷政务和国家治理的种种忧虑和建议。
以下是对《谏太宗十思疏》的知识点梳理:1.《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此书的撰写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635年,当时太宗刚刚平定了玄武门之变,文治武功的太宗开始思考并引领国家的政务。
2.《谏太宗十思疏》的目的:魏征力图用此书来挑战封建统治思想,尤其是反对刚刚建立的世袭制度。
3.第一思疏:魏征提出“文武之道,一也”、“明君臣之义,二也”的观点,强调儒家的统治思想,主张以德治国。
4.第二思疏:魏征批评传统的世袭制度,主张选拔人才,尤其是从军事中选拔将才,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5.第三思疏:魏征提出慎重使用酷刑,主张以德治罪,以减轻民众的苦难。
6.第四思疏:魏征对于边防政策进行了分析,主张积极防御边境,以保卫国家的安全。
7.第五思疏:魏征提出重视农业和国家财政,主张减税和免除劳役,以鼓励农民的生产。
8.第六思疏:魏征呼吁统筹考虑国家的经济和人口问题,主张稳定人口增长和促进社会的繁荣。
9.第七思疏:魏征对于治安问题进行了讨论,主张加强法律的实施和依法行政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10.第八思疏:魏征提出重视教育,主张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倡导儒家思想的普及。
11.第九思疏:魏征对于地方政权进行了批评,主张加强中央政权的监督和管理,以避免腐败和权力滥用。
通过对《谏太宗十思疏》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魏征主要关注政治、经济、军事、人口、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讨论。
他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建议,对于唐太宗和后来的统治者都有一定的影响。
这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文献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精讲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9c5345a1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9a.png)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政治家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文章先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开篇,接着通过正反对比进一步阐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
全文可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塞源而欲流长也”),先正说后反说。
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来比喻治国需要从积德这个根本做起。
接着以比喻的手法来反说,如果“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正说和反说归结到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那将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危及治国之本,动摇王朝的根基,葬送李唐的天下。
第二部分(从“凡昔元首”至“所宜深慎”),先从历史经验入手,指出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接着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
通过正反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从“诚能见可欲”至结尾),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这些建议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魏徵对唐太宗的殷切期望和忠诚建议。
《谏太宗十思疏》以生动的比喻、正反对比以及具体的建议,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是魏徵为唐太宗量身定做的治国方略。
二、文章赏析《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政治家魏徵的一篇奏疏,全文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为主线,深入阐述了国家安危与君主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做到“思国之安”的具体措施。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一、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文章从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的情况出发,指出其“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问题。
接着通过正反对比和历史经验的引入,进一步强调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最后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内古诗文解析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版)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内古诗文解析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8ede98a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1.png)
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因直言敢谏,辅佐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是《谏太宗十思疏》。
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2.文化常识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诚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3.文本分析(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用“求木之长”和“欲流之远”两个比喻,类比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
两个比喻句,从正面打开话题。
(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译文: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从反面说明“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知其不可”的原因。
(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译文: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指出“人君”地位崇高,责任重大,警戒皇帝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详解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9dcfc30c79563c1ec5da717f.png)
原文: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 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 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即使处 在很低的地位,(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递进)何 况 对于明智的人呢?
谏பைடு நூலகம்
劝谏 ;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 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 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 “贞观之治”;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 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 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 见的奏疏。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原文: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以)朽索,其可忽乎? 翻译: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 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 深切警惕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急驰的马车,难道可以 忽视吗?
原文: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 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 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 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 无因怒而滥刑。
原文: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 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 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 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翻译: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却显得才 能不足,为什么呢?因为处在深深的忧虑中必定竭尽诚心 用来对待臣民, 已经实现了愿望,就放纵自己的情感来 傲慢地对待他人;竭尽诚心,就能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 联合成为一体。傲慢地对待别人,就会使骨肉亲属成为陌 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他们,用威风 怒气来震慑他们(状后),(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 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名-状)恭顺在内心里却不服 气。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的知识点整理(优秀6篇)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的知识点整理(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cb4de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d.png)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的知识点整理(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的知识点整理(优秀6篇)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dba912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2.png)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又称为《陈情疏》,是唐代文宗李炎使用文言文写作的一篇重要政治疏,它以批评和忠告的方式向当时的太宗李世民提出了十个思考问题。
这篇疏文不仅在政治思想上发人深省,也对古代文言文的特点和技巧进行了充分的展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谏太宗十思疏的一些文言文知识点。
一、金句之用典谏太宗十思疏采用了丰富的典故和引用,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格调。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舜日趋庙”一句,引用了《尚书》的经典名句,以暗示太宗滥用职权的危险性。
这样的用典不仅展示了文作者对古代典籍的深入研究,也体现了他对历史智慧的继承和运用。
二、精妙之辞章谏太宗十思疏在措辞上相当讲究,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辞章之美。
例如,在疏文中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运用了循循善诱的手法,语调恳切,言辞恳求,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
这些精妙的辞章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和感情上的冲击,使得文章更显震撼力。
三、感慨之文情谏太宗十思疏在探讨国家重任和国家发展之际,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国家以及个体的关切和热爱之情。
其中著名的“至治之后,奚足多言”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治理功效的慨叹和期盼。
这种感慨之情的表达,使得文章更具有思想性和情感性,让读者更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氛围。
四、议论之技巧谏太宗十思疏通过运用一些议论的技巧,使文章的说服力更强。
例如,通过对比喻、比拟的运用来揭示问题的本质,或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生动地阐明观点。
这种议论之技巧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更具有智慧性,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思考能力和文辞修养。
五、修辞之艺术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利用对偶、排比、夸张、转折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声音韵律,更富于变化和层次感。
这种修辞之艺术给读者带来审美享受,同时也使文章更生动有趣,不枯燥。
总之,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言文特点的政治疏文。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03e640a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d7.png)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时期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旨在劝诫太宗皇帝要有十种思考,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以下是该文言文知识的整理:
1. 通假字:
“九德”中的“俊”,通“俱”,全。
2. 古今异义:
“德不厚”中的“厚”,古义为深、重,今义为厚度、尺寸等。
3. 一词多义:
“所宜深慎”中的“深”,应当理解为十分、非常,表示程度深。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顿、整治。
4. 词类活用:
“纵情以自娱”中的“纵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纵容自己的感情。
“何必劳神苦思”中的“劳”、“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苦。
5. 特殊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反问句。
6.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以”,表示目的,来。
“总此十思”中的“此”,代词,指上述的十种思考。
7. 固定搭配:
“戒奢以俭”中的“戒奢”与“以俭”不是固定搭配。
8. 常见文化常识: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在这里是整顿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振动”的意思不同。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中的“载舟覆舟”,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存亡的根本力量,要得到人民的拥护。
9. 特殊实词: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治、整顿。
10. 文言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11. 多义词: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盖”,连词,表示承接上文,对前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总结或说明。
这些是对《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的文言知识的整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9bde84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5.png)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1500字《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魏徵所著,该文章是他给唐太宗写的一封劝谏疏,提出了十条思考,对于历史上中国的政治有着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知识点:1. 文章的背景:该文章写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当时唐朝已经统一天下,国力强大。
魏徵上表劝谏太宗,希望他能够深思,慎重处理国家大事。
2. 文章架构:《谏太宗十思疏》分为十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提出了一个思考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劝导和建议。
3. 选题思考:魏徵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十个问题,内容涉及朝政、军事、法律、税制、节俭等方面。
这些问题都是当时社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体现了作者深入思考和关心国家大事的态度。
4. 权臣问题: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提到了廉颇、李广等历史名将,借以警示太宗注意权臣的问题。
他认为权臣容易滋生腐败和侵权的现象,应该警惕权臣的出现,同时也是对权臣的一种批评。
5. 政治理念:文章中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即国家的利益应该高于一切私利。
魏徵主张太宗应该超越一切个人私欲,以天下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国家大事。
6. 廉洁政治:魏徵在文章中不断强调廉洁的重要性,他认为太宗应该杜绝贪污腐败现象,廉洁从政,以身作则,以正道治国。
7. 教化人民:文章中提到了“读书为礼,德才兼备为尚”之说,强调了教化和文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他认为太宗应该注重教化政策,提倡文化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8. 军事问题:在文章中,魏徵提出了对军队管理的思考。
他主张强调军队纪律,严惩军中贪污腐败行为,提倡科学的军事管理制度,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和威慑力。
9. 法律问题:魏徵在文章中提到了法律的重要性,他认为太宗应该建立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以保护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10. 税制问题:文章中还提到了税收问题,魏徵认为太宗应该审慎制定税制政策,兼顾国家财政和民众负担,避免过分压榨百姓。
《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具有重要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文章,它既是历史上的一份劝谏疏,也是人们对于政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3925dd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8.png)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文学家王勃所著的一篇文章,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追求君主
德行和治国策略的观点。
以下是《谏太宗十思疏》的一些关键知识点的整理:
1. 王勃在文章中主张君主应当重视德行的培养,认为德行高尚才能赢得民心和尊重,
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和赐福。
2. 文章指出君主应当时刻保持清廉正直的品德,要有公正、谦虚、勤奋和勇敢的态度,以身作则,引导臣子和百姓。
3. 王勃认为君主应当明辨是非,正确决策,不听信邪言和妥协,坚持原则,力图使国
家得到安定和发展。
4. 文章中提到君主应当深入民间了解民情民意,关注人民生活疾苦,采纳智者和贤能
之言,鼓励人们参政议政,形成良好的治理机制。
5. 王勃强调君主应当注重教育,普及教育,提倡文化,培养人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
做出贡献。
6. 文章提到君主要重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要建立公正、严明的法律制度,坚决惩治
腐败和不义行为,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
7. 文章中还反复强调君主要善于借鉴历史教训,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治理策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以上是《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aac2eaf46527d3240ce0e3.png)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魏徵(580-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
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臣闻求木之长①者,必固其根本②;欲流之远者,必浚③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④,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⑤乎!人君当神器之重⑥,居域中⑦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⑧。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⑨,承天景命⑩,莫不殷忧⑪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⑫繁,能克终者盖寡⑬,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⑭。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⑮,傲物则骨肉为行路⑯。
虽董⑰之以严刑,振⑱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⑲,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⑳,可畏惟人㉑;载舟覆舟㉒,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㉓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㉔则思知止以安人㉕,念高危㉖则思谦冲而自牧㉗,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㉘,乐盘游㉙则思三驱㉚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㉛,虑壅蔽㉜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㉝则思正身以黜恶㉞,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㉟,简㊱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㊲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㊳之寿,鸣琴垂拱㊴,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㊵之大道哉!【作品注释】①长(zhǎng):生长。
②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③浚(jùn):疏通,挖深。
④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⑤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⑥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a9e7c1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1b.png)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谏言文章,全篇共有十个思想,并通过对历代帝王所犯错误的剖析,向太宗提出了一系列的忠言逐级,表达了对太宗和国家前途的担忧。
本文旨在对《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即是说每个人都有保卫国家的责任,不仅仅是皇帝和大臣,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作出贡献。
因此,每一个普通百姓都有维护国家安定的责任。
这个思想点体现了个体对国家的责任感,同时也强调了个体的力量对国家的影响。
二、“口吃不如咽,舌吐不如藏”这是说要慢慢地说话,用恰当的语言与用词,把一个人的看法清楚地表达出来。
同时,也强调了不要贸然发表言论,避免言多必失。
这个思想点和今天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训练密不可分。
三、“道德言行纷杂间,二者不可得兼”这一思想点是说要把道德和行为一致,只有这样才不会让人产生误解和怀疑。
做事必须要讲究诚信,言行一致,不打不相识而言之,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古人身不存,尚可致其名”这一思想点是通过学习古人的遗产和思想,保留并传承文化,以致使古人的思想和精神得以传承下去。
学习文化遗产和精神是对当前时代的建议,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不断地进步。
五、“勤政廉洁,能脱胎换骨”这一思想点即为“廉政”观点,不受贿赂,不作弊,以满足公众的信心和不断推动国家发展,以至于能有效地净化官场。
如今,不管是官场还是平民百姓,与此观点完全是同等重要的。
六、“岂因祸福避趋之,斯已淫矣”这一思想点是指不能因为祸福避讳而改变自己的信仰,而是应坚定自己的信仰和立场。
只有在困难和挑战中坚持自己的信条,表明自己的立场,自己才不会被困难所打败。
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思想点是说要通过学习来使自己的能力更加强大。
通过读书可以让自己了解世界、扩大知识面和提高个人素质。
现在读书还是一项重要的事情,不仅是在校时读书,也包括读报、看书、看电视、上网等。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课文全解:鉴赏说明、课后练习解答、教学建议及课文相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课文全解:鉴赏说明、课后练习解答、教学建议及课文相](https://img.taocdn.com/s3/m/de26556f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07.png)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课文全解:鉴赏说明、课后练习解答、教学建议及课文相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课文全解:鉴赏说明、课后练习解答、教学建议及课文相《谏太宗十思疏》课文全解●课文研讨及鉴赏说明一、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的覆灭的历史,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自鉴录》)这段话,虽然是对古人有关议论的发挥,但也足以见得他对这个问题的深思。
他还作过一篇《民可畏论》,其中说道:天子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诚可畏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求得治国方略,朝廷广开言路,积极纳谏。
在众多谏臣中,魏徵是最杰出的一个。
他有胆识,有智谋,敢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
一开始,唐太宗听着很不顺耳,曾发誓杀死魏徵。
后来渐渐领悟出,他的犯颜直谏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而且越听越爱听。
魏徵一生先后上疏言事二百多次,其文字大部分保留在《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书中。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
(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魏徵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二、内容分析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谏太宗十思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c0ada7227284b73f2425036.png)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文学常识】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一)指出句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并解释: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树的根部。
②凡百元首:元首,帝王。
③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放纵情欲。
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路人。
⑤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把它当作⑥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
(二)一词多义:1、盖:克终者盖寡:大概2、下:①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②则思虚心以纳下:臣民(的意见)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最3、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②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4、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树木的根5、当: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执掌,主持6、得: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实现,达到7、盖: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表推测,大概8、固: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牢固②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③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形容词,顽固(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诚能见可欲:欲,动作名,想要的东西。
将有作:作,建造,兴建。
动作名,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的事情。
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名作动,居于……之下。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刑,名作动,施刑罚。
貌恭而不心服:貌,心,名作状,在表面上;在心里。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谗邪,形作名,指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恶,形作名,奸恶小人。
居安思危:安,形作名,安乐的环境;危,形作名,危险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轶事】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徵!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徵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的满腔怒火浇熄了。
【背景链接】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
但到了贞观中期,随着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
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
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
”针对这些情况,魏徵在贞观十一年,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第二疏,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简称《十思疏》。
【常识整理】疏“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通称“奏疏”。
与“表”相比,“疏”重在“议事”,而“表”重在“陈情”。
“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等。
(一)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必浚其泉源浚:动词,疏通(2)必积其德义德义:道德和仁义(3)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4)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形容词,安定(5)人君当神器之重当:动词,承担,承受(6)将崇极天之峻①崇:动词,推崇②峻:形容词,高峻(7)永保无疆之休休:名词,美好,福祉(8)戒奢以俭以:相当于“而”,连词,表并列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必固其根本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2)欲流之远者远:形容词作动词,到达远方(3)人君当神器之重重:形容词作名词,重任(4)居域中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5)不念居安思危①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②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难的情况(6)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长: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4.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而况于明哲乎!译文:更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况于……乎”:何况是……呢!固定句式)(二)阅读课文第2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凡百元首凡百:所有的(2)承天景命①承:动词,承担②景:形容词,大(3)能克终者盖寡①克:动词,能够②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4)虽董之以严刑董:动词,督责(5)所宜深慎宜:副词,应当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感情今义:尽情(2)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指路人今义:指走路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能克终者盖寡终: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2)貌恭而不心服①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②心:名词作状语,在心里4.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译文: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固定句式,岂……乎:难道是……吗)(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译文: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状语后置句,状语“以严刑”“以威怒”分别置于谓语“董”“震”之后)(三)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其可忽乎忽:形容词,轻视、怠慢(2)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①冲:形容词,谦虚②牧:动词,约束,修养(3)则思慎始而敬终敬:形容词,慎(4)简能而任之简:动词,选拔(5)仁者播其惠惠:名词,恩惠(5)则思正身以黜恶①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②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6)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大(7)简能而任之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8)择善而从之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意见(9)何必劳神苦思劳、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辛苦5.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译文:害怕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被动句,“壅蔽”意为“被蒙蔽、堵塞”)(2)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译文:(皇上)弹奏琴瑟或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多说,百姓就已经得到教化了。
(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上”)赏析《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
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
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
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
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
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
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奏疏从头至尾,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成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文章一气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聋发聩。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先以比喻开篇,通过成败得失的比较推论,归结到“可畏惟人”,指出了争取人心的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
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
而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谏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规劝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古文观止》评价: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德也。
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
文章第—段即开宗明义,用树木、河流作比,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难”的道理,并从“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入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结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
所谓“十思”,归纳起来,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满、宽容仁慈、慎始善终、虚心纳言、拒邪黜奸、刑赏以法。
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
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
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
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
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
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
”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
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
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戒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处置谨慎,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放低身段,多听取臣下的意见;“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自己有倾向直臣,罢黜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按国家尺度实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