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练习题

合集下载

《谏太宗十思疏》阅读练习(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阅读练习(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阅读练习唐太宗任人唯贤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即太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

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注],我任卿逾于管仲。

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

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

”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

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贞观政要·任贤》)【注】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

一次,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

后公子小白获胜即位,是为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B.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C.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D.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2.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征雅有经国之才雅:平素,向来B.性又抗直抗直:急躁,暴躁C.非卿忠诚奉国奉国:献身为国D.多所弘益弘益:补益,增益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征慷慨自若B.汝离间我兄弟,何也C.从容对曰D.我所以重之也4.翻译下列句子:(1)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2)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及答案【精品】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及答案【精品】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 姓名:【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魏徵, 朝谏议大夫,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卒后,唐太宗悲痛不已,说;“夫以铜为镜,可以 ,以古为镜,可以 ,以人为镜,可以 。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二)文言现象积累: 1、重点字解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 2.臣闻求木之长.者: 3.必固.其根本: 4.必固其根本.: 5.欲流之远.者: 6.必浚.其泉源: 7.必浚其泉源..: 8.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9.臣虽在下愚..: 10.人君当.神器之重: 11.居域中之大.: 12.塞源而欲流长.也: 13.承天景.命: 14.善始者实繁.:15.克.终者盖寡:16.克终者盖.寡:17.克终者盖寡.:18.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19.则纵情以傲物..:20.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1.虽董.之以严刑:22.振.之以威怒:23.诚.能见可欲:24.将.有作:25.将有作.:26.则思谦冲.以自牧:27.则思谦冲以自牧.:28.惧满溢..:29.则思江海下.百川:30.乐.盘游: 31.则思慎始而敬.终:32.虑壅蔽..:33.惧谗邪..:34.则思正.身以黜恶:35.则思正身以黜.恶:36.则思无因喜以谬赏..:37.宏兹.九德:38.宏.兹九德:39.简.能而任之:2、一词多义善:①择善.而从之:②善.始者实繁:则: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②则.智者尽其谋:虽: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②虽.董之以严刑: 长: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②塞源而欲流长.也:下: ①则思江海下.百川: ②必竭诚以待下.: 诚: ①诚.能见可欲: ②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以: ①纵情以.傲物: ②戒奢以.俭: ③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④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⑤虽董之以.严刑: ⑥振之以.威怒: ⑦则思知足以.自戒: ⑧则思知止以.安人: ⑨则思谦冲以.自牧: 能: ①诚能.见可欲: ②简能.而任之:3、分析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① 振.之以威怒:②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③居安.思危:④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⑤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⑥则思正.身以黜恶:⑦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⑧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⑨则思正身以黜恶.:⑩慎谗邪..:⑪宏.兹九德:⑫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⑬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4、判断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①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而况于明哲乎: 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④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⑤则思三驱以为度: ⑥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⑦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⑧戒奢以俭: ⑨诚能见可欲: ⑩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三)理解性默写: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境界是: 。

《谏太宗十思疏》训练题

《谏太宗十思疏》训练题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进谏./饯.别疏浚./俊.俏殷.忧/殷.红B.崇.高/鬼祟.竭.诚/应届.苟.免/污垢.C.朽.索/珍馐.谦.冲/悭.吝懈.怠/携.带D.谗.邪/禅.意黜.恶/雏.鸟谬.赏/绸缪.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自牧:自我约束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D.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垂拱:拜谒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何必劳.神苦思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必固其根本..根本:树根 B.人君当.神器之重当:主持,掌管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大 D.虽董.之以严刑董:懂得5.下列各句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根不固而求木之.长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③居域中之.大④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因.为诬上,卒从吏议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其.皆出于此乎C.源不深而.望流之远今守之而.不足D.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董之以严刑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B.而况..于明哲乎而况:何况C.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冲:前进,进取 D.能克.终者盖寡克:能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役聪明之.耳目之:结构助词,“的” B.必固其.根本其:指示代词,“它的”C.戒奢以.俭以:介词,“用” D.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而:连词,表并列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B.则思知足..以自戒C.则思虚心..以纳下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知足”“知止”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本分,勤于政事,不要劳民伤财B.作为一名君主,奖赏和刑罚都不能从个人的喜好和怨怒出发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D.治理天下要任人唯贤,放手让百官自己去处理职责内的事务,不必干涉。

新高考必背古诗文72篇:《谏太宗十思疏》

新高考必背古诗文72篇:《谏太宗十思疏》

【答案】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8.《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强调帝王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如同伐树根求树木繁茂,阻住源泉求泉流流得远。

【答案】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一句是:。

【答案】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一句是:。

【答案】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文章赏析】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

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

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

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

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

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

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

最新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

最新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浚.其泉源(jùn)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yōng)C.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D.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buō)解析:D(应为bō)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诚的人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解析:D(应为百官)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无以.怒而滥刑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解析:A(都是“因为”)4.下列四组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得不厚而望国之治.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劳心者治.人,劳人者治.于人解析:B(都是“有信用的、可信的”)5.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谏太宗十思疏巩固测试题

谏太宗十思疏巩固测试题

谏太宗十思疏巩固测试题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一、基础巩固(每题4分,共3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奢.侈(shē)疏浚.(jùn)满溢.(yì)B.壅.蔽(yōnɡ)黜.恶(chù)堵塞.(sāi)C.谬赏(miù)懈怠.(dài)装载.(zǎi)D.垂拱.(ɡǒnɡ)谗.邪(chán)殷.忧(yīnɡ)2. 下列有关课文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征,字玄成,封郑国公,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以直言敢谏著称,史以“诤臣”称之。

B.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等观点,被唐太宗奉为座右铭。

C.疏,原义为“分条陈述”,后指一种文体,是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奏疏。

D. 《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几乎全用对偶句和排比句,句式整齐华美,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

3.下列句中加线的词,全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①必固其根本..②不念居安思危....③凡百元首..④莫不殷忧而道著⑤则思虚心..以纳下⑥则思三驱以为..度⑦傲物则骨肉为行路..⑧则纵情..以傲物⑨则思知足..以自戒A.①③④⑤⑧⑨B.②⑤⑥⑦⑧⑨C.①③⑤⑥⑦⑧D.①②④⑦⑧⑨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何必劳.神苦思A.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B.必固.其根本C.则思知止以安.人D.则思虚.心以纳下5.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简能.而任之A.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B.择善.而从之C.则思江海下.百川D.当神器之重.6.下列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有善始者/实繁C.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D.何必/劳神苦思7.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两项是()A.虽董之以严刑B,载舟覆舟,所宜深慎C.将崇极天之峻D.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8.下面的句子对原文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固:使牢固本:树根)2、必浚.其泉源(浚:疏通)3、德不厚而思国之治.(治:治理得好,太平)4、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休:美好)5、凡百..而道著(凡百:大凡、所有的景:大殷忧:深忧)..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6、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实:的确克:能够)7、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傲视别人)8、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董:督责振:通“震”,震慑)9、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作:兴作,建筑)10、念高危.则思谦冲..(危:高谦冲:谦虚自牧:自我约束)..而自牧1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壅蔽:堵塞、蒙蔽)12、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兹:这简:选拔)13、信者效.其忠(效:献出)二、实词(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震慑)(二)古今异义1、臣闻求木之根本..(古义:树根今义: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欲今义:尽情地)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古义:高,很高的位置今义:发生某种不良情况的危险性高)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将……作为今义:认为)(三)一词多义1、安(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形容词,安定,太平)(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形容词,安稳,安定)(3)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动词,安然,安适)(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动词,奉养)(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疑问副词,怎么)(6)沛公安在哉《鸿门宴》(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2、胜(1)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克服,战胜)(2)沛公不胜杯勺。

《鸿门宴》(动词,禁得住)(3)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动词,尽。

完。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题与答案一. 选择题: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1.AA.木(chang)之长者浚(jun)其泉源B.虑雍(yong)蔽正身黜(chu)恶C.克终者盖(gai)寡董(dong)之以严刑D.垂拱(gong)而治仁者播(bo)其惠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D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3.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AA.无以怒而滥刑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 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4.B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不求闻达于诸侯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二. 填空题:5.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5.略①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④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

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挖空训练+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挖空训练+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挖空训练+答案不清,删除)远者,XXX(深挖)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行)。

源不深而(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无知)知其不可,更何况于明哲乎?人君当(肩负)神器(天命)之重,居域中(天下)之大,将崇(崇高)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约),德不处其厚,情不胜(过度)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天下)元首,承天景(命)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善始)始者实繁(繁荣),能克(克终)终者盖寡(寡少)。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XXX?夫在XXX必竭诚以(待)待下,既(既)得志则纵情以(傲慢地)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互相)为行路。

虽XXX(以)之以严刑,震(震慑)之以威怒,终苟(仍然)免而不怀仁,貌(表面)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惟有)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深思熟虑)。

奔车朽索,其(岂)可忽乎?君人者,诚(应)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戒骄戒躁);将有作(有所作为),则思知止以安人(不过度);念高危,则XXX(谦虚)而自牧(管理);惧满溢,则思江海下(放下一切)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慎独、慎交、慎言)以为(为人处世)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坚持)终;虑壅蔽(思维受限),则思虚心以(接受)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排除)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因好恶而偏袒);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罚有度有节)。

总此十思,宏(展示)XXX,XXX(简单)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智慧)竭其谋,勇者(尽其勇气)竭其力,仁者(播撒爱心)播其惠,信者(尽其忠诚)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XXX垂拱(演奏乐器)不言而化。

何必劳(费)神苦(苦心)思,代下司职,役(耗费)聪明之耳目,亏(失去)无为之大道哉?远者必须疏通泉源,思国之安必须积累德义。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练习答案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练习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固:使牢固本:树根)2、必浚.其泉源(浚:疏通)3、德不厚而思国之治.(治:治理得好,太平)4、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休:美好)5、凡百..而道著(凡百:大凡、所有的景:大殷忧:深忧)..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6、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实:的确克:能够)7、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傲视别人)8、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董:督责振:通“震”,震慑)9、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作:兴作,建筑)10、念高危.则思谦冲..(危:高谦冲:谦虚自牧:自我约束)..而自牧1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壅蔽:堵塞、蒙蔽)12、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兹:这简:选拔)13、信者效.其忠(效:献出)二、实词(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震慑)(二)古今异义1、臣闻求木之根本..(古义:树根今义: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欲今义:尽情地)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古义:高,很高的位置今义:发生某种不良情况的危险性高)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将……作为今义:认为)(三)一词多义1、安(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形容词,安定,太平)(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形容词,安稳,安定)(3)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动词,安然,安适)(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动词,奉养)(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疑问副词,怎么)(6)沛公安在哉?《鸿门宴》(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2、胜(1)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克服,战胜)(2)沛公不胜杯勺。

《鸿门宴》(动词,禁得住)(3)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动词,尽。

完。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真题演练《谏太宗十思疏》(原卷版+解析版)

真题演练《谏太宗十思疏》(原卷版+解析版)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版)1.(郑州市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治理好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答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如果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那么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3.(2024届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高三三模)成语就是文言文的活化石,学习成语要结合文言文来学。

例如成语“善始善终”,我们就可以结合魏征提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2024年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二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中涉及骄傲自满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涉及堵塞蒙蔽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5.(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五模)《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6.(武汉二中2024届高三5月模拟)《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从反面设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木和水来形象说明君主任性妄为无法治理好国家。

【答案】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7.中国人讲究做事要慎始善终,老子就曾说过:“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但现实中能做到的人却不多,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就指出过:“,。

”【答案】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8.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以生活中的“求木”与“欲流”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治国关键。

《谏太宗十思疏》阅读练习及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39,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取材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主持B.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作:作为D.简能而任之简:选拔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①必固其根本②知其不可C.①而况于明哲乎②貌恭而不心服D.①君人者②则智者尽其谋9.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A.月出于东山之上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历代)所有的帝王,都承受了上天给予的重大使命B.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引起民怨不在于事情的大小,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C.总此十思,弘兹九德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种美德的修养D.文武争驰,君臣无事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就可以无所事事了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一)[基础知识]1.名句默写。

(1)臣闻求木之长者, ;欲流之远者, 。

(2)不念 ,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 。

(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 。

(5) ,择善而从之,则 ,勇者竭其力, ,信者效其忠。

(6)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

(7)将有作, ;念高位, ;(8)恩所加, ;罚所及, 。

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思三驱以为度(限度)B 、则思正身以黜恶(斥退)C 、简能而任之(精简)D 、宏兹九德(此)3.下列句子断句停顿的切分,恰当的一项是( )A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B 、虽董\之\以严刑C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D 、代\百司\之职役哉4.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5.A 、乐盘游B 、则思正身以黜恶C 、宏此九德D 、何必劳神苦思6.对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泉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B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C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最终只能使人们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怀有仁慈之心,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并不心里佩服D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语段精读]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7—14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

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

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

”上从之。

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

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

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

’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 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

’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

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

’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

’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

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

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卷(附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卷(附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卷(附答案)一、文学常识1、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奏章的一种专用文体。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所写的一篇奏章(奏疏),他以直言进谏的精神而名垂青史。

2、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联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这一“镜”,是三镜中的以人为镜。

3、“载舟覆舟”,典出于《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二、选择题1.下面与例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则思.正身以黜恶B、欲流之远.者C、宏.兹九德D、根不固而求木之长.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D)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大)B、简.能而任之(选拔)C、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深)D、虽董.之以严刑(正)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 C )A.面对、对着B.适合C.主持,掌管 D.抵御,阻挡.②善始者实.繁(D )A.实际,真实B.果实C.真诚,诚实 D.确实③克.终者盖寡( D)A.战胜,攻破B.完成,成功C. 克制,制约D. 能够④⑤⑥4.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A、副词,大概/连词,表示原因,是由于;C、代词,指代天下、江山/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动词,用、行/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克终者盖.寡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者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终苟免而.不怀仁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居安思危,戒著以.俭 臣闻求木之.长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5.选出下列句中带点字用法与意义跟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B 介词,凭借,用;其他,连词,表目的,用来)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虽董之以.严刑 C.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6.选出下列句中带点字用法与意义跟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D —动词,行,用;其他:介词,凭借,用)A.振之以.威怒B. 何以.知之 C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D.戒奢以.俭7.选出下列句中带点字用法与意义跟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D 助词,的;其他:代词,代动作对象。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题(有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题(有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题(一)选择题: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3.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无以怒而滥刑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惧满溢,则思江河下百川5.与“克终者盖寡”中“克”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克己复礼为仁B.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C.靡不有初,鲜克有终D.然性俭克,少恩情6.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尔安敢轻吾射。

C.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7.选出“所”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项()A.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B.渔人……为具言所闻。

C.赐我南都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

D.术(袁术)怒攻布(吕布),为布所破。

8.下列加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欲流之远者之:到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而:却C.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以:凭借D.而况于明哲乎于:比9.下列对“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作者提出,作为帝王,在他计划营造宫殿时,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尽可能减轻百姓负担,使他们安居乐业。

B.帝王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当他产生骄傲自满时,就应想到自己要像江海那样宽广低下,有能容纳百川的胸怀。

C.帝王担心自己偏信谗言邪说,就要想到首先端正自身以便除去邪恶,将要施恩奖赏人时,要警惕不因自己的偏爱而赏错。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二)太宗答魏征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

披览忘倦,每达宵分。

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

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

”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

”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

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

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

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含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含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礼论王安石呜呼,荀卿之不知礼也!其言曰“圣人化性而起伪”,吾是以知其不知礼也。

知礼者,贵乎知礼之意,而荀卿盛称其法度节奏之美,至于言化,则以为伪也。

亦乌知礼之意哉?夫礼始于天而成于人,知天而不知人则野,知人而不知天则伪。

圣人恶其野而疾其伪,以是礼兴焉。

今荀卿以谓圣人之化性为起伪,则是不知天之过也,然彼亦有见而云尔。

凡为礼者,必诎其放傲之心,逆其嗜欲之性。

莫不欲逸而为尊者劳,莫不欲得而为长者让,擎跽曲拳,以见其恭。

夫民之于此,岂皆有乐之之心哉?患上之恶己,而随之以刑也。

故荀卿以为特劫之法度之威,而为之于外尔,此亦不思之过也。

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

故必削之以斧斤,直之以绳墨,圆之以规而方之以矩,束联胶漆之,而后器适于用焉。

前之以衔勒之制,后之以鞭策之威,驰骤舒疾,无得自放,而一听于人,而后马适于驾焉。

由是观之,莫不劫之于外而服之以力者也。

然圣人舍木而不为器,舍马而不为驾者,固亦因其天资之材也。

今人生而有严父爱母之心,圣人因其性之欲而为之制焉,故其制虽有以强人,而乃以顺其性之欲也。

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

此亦可谓失其性也。

得性者以为伪,则失其性者乃可以为真乎?此荀卿之所以为不思也。

夫狙猿之形,非不若人也,欲绳之以尊卑而节之以揖让,则彼有趋于深山大麓而走耳,虽畏之以威而驯之以化,其可服邪?以谓天性无是而可以化之使伪耶,则狙猿亦可使为礼矣。

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B.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C.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D.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分为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

(3)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虑壅蔽,___________________;(4)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解释下面的句子中的“以”。

(1)戒奢以俭______________(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______________(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______________(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5)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______(6)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______________(8)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9)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____________(10)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______________(11)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______________(12)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______________3.文章的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主要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简要说明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本文中包含了许多成语,找出原句并写出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十思”的意义是什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这个比喻隐藏了本体,(1)请指出来。

(2)这个比喻有什么含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练习1.下列加粗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浚其泉源(jùn)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yōng)C.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D.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buō)2.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诚的人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3.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B.人君当神器之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下列四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君臣固守以窥周室5.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且夫我尝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B.善始者实繁春华秋实叶徒相似,其实不同C.振之以威怒振长策而御宇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D.塞源而欲流长也流水不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则思知止以安人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D.善始者实繁塞源而欲流长也勇者竭其力(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5)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拓展练习1.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1)请给这段选文加上标点。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2)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佞(nìn)B.南衙(yá)C.廷诤(zhèng)D.陛(bì)下(3)对文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美,赞美。

B.谢,道歉,谢罪。

C.面,当面,名词做状语。

D.幸,指古代臣子或者嫔妃受到皇帝的喜欢。

(4)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

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来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

深谋远虑,多所弘益。

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

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

”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

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

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

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贞观政要·任贤》)(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②魏征为太子洗马③喜逢知己之主④但其尽心所事⑤从容对曰⑥征慷慨自若⑦臣所以敢言A.①②③⑤⑦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③④⑤⑥⑦(2)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像仇敌一样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