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1. 作者- 魏征,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2. 文体- 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的一种文体,又称为“奏疏”“奏章”。
二、实词1.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2. 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 凡百元首(元首,古义: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3. 一词多义- 安- 思国之安者(形容词,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 信- 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求- 求木之长者(动词,追求,想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动词,请求)三、虚词1. 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2. 以-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表目的,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四、特殊句式1. 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2. 宾语前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应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3. 状语后置句- 戒奢以俭(应为“以俭戒奢”)五、文章内容与思想1. 中心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文章开篇通过设喻引出中心论点,强调君主积德义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
2. “十思”的内容-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的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的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言文作品。
文中用辞严谨,思辨精妙,为我们了解历史背景,领略当时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知识点整理。
首先,这篇文言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例如,文章开篇即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思考:“人主之难,于进言警谏焉乎?”这种反问的表达方式既征引读者的注意力,又暗示着文章将要阐明的观点。
此外,文章还运用了设问、排比、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增强文意的表达、加强感情的表达和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其次,文章中展示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
例如,在第一思中,作者指出要“反思尊崇……所生荣养之由”。
通过对皇权的讨论,作者强调了法治和贤良政治的重要性,旨在提醒当时的统治者审慎行事。
在第五思中,作者则明确指出“无益之谋,必恐别离之技”,不支持一味依赖武力解决问题,而是主张创造具有吸引力的制度和政策,来凝聚民众的支持。
再次,这篇文章中涉及了广泛的文化知识。
作者引用了历史、文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名人、典故和格言,以增强论证的力度和深度。
例如,在第四思中,作者引用了《论语》中的孔子名言:“君子之失,如日月之蚀”,用以比喻一个国家和政权的衰退和堕落。
这些文化知识的运用既展示了作者的博学多才,也增强了读者对文章的认同感。
最后,这篇文言文还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作者很好地捕捉到了当时社会的症结所在,以及皇权专制所带来的弊端。
他在文章中提出了改革的观点和建议,以期望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这使得这篇文言文不仅具有理论的意义,也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知识点整理,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文言文具有严谨、精辟的特点。
它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政治和文化综合运用的产物。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面貌,为我们理解和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唐代的文言文,作者是魏征。
以下是对该文章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知识的归纳:1. 重点词汇:(1) 思:思考,考虑,想到。
在文章中指君主应该认真思考和注意的十件事情。
(2) 固:牢固,稳固。
在文章中指不要轻易打破或改变既有的局面或秩序。
(3) 居安:处于平安稳定的环境中。
居:处于。
(4) 戒奢:戒除奢侈和浮华。
戒:戒除,避免。
(5) 以:来,以便。
在文章中表示手段或目的的关系。
(6) 宏:广大,宽广。
在文章中指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胸怀。
(7) 易:容易,简单。
在文章中指不要看轻困难,要认真对待。
(8) 简:简单,简洁。
在文章中指不要繁琐,要简明扼要。
(9) 有善:有好的事物或优点。
有:具有,拥有。
(10) 浚:深挖,加深。
在文章中指要深入发掘好的事物和优点,加以发扬光大。
2. 语法结构:(1) “思”作为动词,表示思考、考虑。
例如:“必固其根本,思国之安危。
”其中,“思国之安危”表示思考国家的安危。
(2) 并列结构的句式,通过“则”、“必”、“故”等连词连接多个并列的句子或短语,表达多个相关的意思。
例如:“则思知足以自戒”、“必思无以欲盖而从恶”、“故思知足以自戒”、“故思无以怒而滥刑”等,都是并列结构的句式。
(3) 条件结构的句式,通过“如”、“若”等连词引导条件从句,表达某种假设或条件下的情况。
例如:“如覆薄水,如临深谷”、“若人君之欲明明德于天下”等,都是条件结构的句式。
(4) “臣闻”作为句首的固定结构,表示传闻、听说、嗅到等意思。
例如:“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等,都是以“臣闻”开头的固定结构。
(5) “也”作为句末的助词,表示肯定、强调等意思。
例如:“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也。
”等,都是用“也”作为句末助词的例子。
3. 古今异义:(1) “根本”,古义指树木的根和主干,比喻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今义指相对于枝叶而言的根和茎等。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整理一、语海拾贝及文学常识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那么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魏征,字玄成,以直言敢谏著称。
本文写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那么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那么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那么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外表上。
②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牙阮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那么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那么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之: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那么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下:①虑壅蔽,那么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谏太宗十思疏》复习课件
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 褚遂良回答说:“雕琢器物就会妨碍农
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 业生产,编织彩绣就会加重妇女的负担。
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 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 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
首创奢侈淫逸,这是危亡的开端。漆器 制造不止,必然要制造金器;金器制造 不止,必然要制造玉器。所以诤臣必定 在事情刚有征兆的时候就及时劝谏,等
拓展阅读:《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的言论,谈 谈从这两段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理性的声音”。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 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 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 良说:“从前虞舜制造漆器,大禹雕饰 祭器,当时劝谏他们的有十几人。制造 器皿这样的小事,何须苦苦劝谏呢?”
. ⑥变姓名,诡踪迹:非形容词“诡秘”义,而是动词
. “隐蔽”义
⑦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 腰佩
点拨:上述推断或解释词义的方法叫“对称推断法”。它 是指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 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解 释的方法。如①②③⑤句可以叫相同相近推断,④叫相对 相反推断。它有时可以先推断词性,然后再推断其义。如 ⑥⑦。这种方法使用上有个前提,就是必须是结构对称, 高考中常考利用此法解释其义。
文章逐层递进,既有原则探讨,也有具体措施; 既有普遍原则,又有现实针对性;既能见微知著, 又能高瞻远瞩。
论证方法
• 文章第1段先从治国的原则谈起,为议论奠
定基础,指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为论述这一点,作者运用了类比、比喻、
对比说理的方式,先正面说理,再反面阐述,
从劝谏的效果上看,直观易晓,效果往往很好。
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重要知识点梳理
必修下《谏太宗十思疏》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一、基础知识梳理第1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理( ) ②下愚( ) ③明哲( )④当( ) ⑤神器( ) ⑥域中( )⑦崇( ) ⑧极天( ) ⑨休( )⑩胜( )2.理解性默写①文章开篇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所说的“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段凡百...实繁,能克..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以傲物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4.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凡百( ) ②景( ) ③殷忧( )④道( ) ⑤善始者( ) ⑥下( )⑦纵情( ) ⑧傲物( ) ⑨行路( )⑩其( ) ⑪忽( )5.理解性默写①文中概括的历代君王能创业而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一、细读课文,按要求答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之:取独)(固:使动用法,使……稳固)(根本:树根)(浚:疏通)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而:表转折,却)(治:安定)(虽:虽然)(于:对)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当:主持)(句式:定语后置)(崇:推崇)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以:用)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元首:帝王)(景:重大)(克:能够)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以:而,表修饰)(既:已经)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纵情:放纵自己的感情)(以:来)(傲物:轻视他人)(则:那么,就)(行路:陌路之人)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翻译:)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其:那)(君:做国君,名作动)(诚:如果)(以:来)(作:兴建土木)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谦冲:谦虚谨慎)(以:来)(自牧:自我约束)(下:居于……下)(乐:喜好)(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以:来)(正:使……正,端正,使动用法)(黜:排斥)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以:表转折)(宏:发扬,弘扬)(简:选拔)(而:承接)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谏太宗十思疏》必备文言知识归纳(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谏太宗十思疏》必备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魏征: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
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其为人直言进谏,推行王道,主张“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薄赋敛”“轻租税”等,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疏:疏,奏文的一种。
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
“疏”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
“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二、重要词语释义臣闻求木之长(生长)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树根);欲流之远(形作动,流的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安宁)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稳固)而求木之长(生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等级低)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形作名,重任),居域中之大(形作名,重要的地位),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形作名,安逸的环境)思危(形作名,危险的境地),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形作动,流的远)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能够)克终者盖(大概)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下属);既得志,则纵情(放纵情感,即骄傲)以傲(形作动,傲视)物。
竭诚(诚心)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
虽董之以严刑,振(同“震”,使……震怒)之以威怒(状语后置),终(最终)苟免而不怀仁,貌(名作状,表面上)恭而不心服。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史学家魏征所著,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论文。
本文通过10个思疏,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对于朝廷政务和国家治理的种种忧虑和建议。
以下是对《谏太宗十思疏》的知识点梳理:1.《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此书的撰写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635年,当时太宗刚刚平定了玄武门之变,文治武功的太宗开始思考并引领国家的政务。
2.《谏太宗十思疏》的目的:魏征力图用此书来挑战封建统治思想,尤其是反对刚刚建立的世袭制度。
3.第一思疏:魏征提出“文武之道,一也”、“明君臣之义,二也”的观点,强调儒家的统治思想,主张以德治国。
4.第二思疏:魏征批评传统的世袭制度,主张选拔人才,尤其是从军事中选拔将才,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5.第三思疏:魏征提出慎重使用酷刑,主张以德治罪,以减轻民众的苦难。
6.第四思疏:魏征对于边防政策进行了分析,主张积极防御边境,以保卫国家的安全。
7.第五思疏:魏征提出重视农业和国家财政,主张减税和免除劳役,以鼓励农民的生产。
8.第六思疏:魏征呼吁统筹考虑国家的经济和人口问题,主张稳定人口增长和促进社会的繁荣。
9.第七思疏:魏征对于治安问题进行了讨论,主张加强法律的实施和依法行政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10.第八思疏:魏征提出重视教育,主张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倡导儒家思想的普及。
11.第九思疏:魏征对于地方政权进行了批评,主张加强中央政权的监督和管理,以避免腐败和权力滥用。
通过对《谏太宗十思疏》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魏征主要关注政治、经济、军事、人口、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讨论。
他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建议,对于唐太宗和后来的统治者都有一定的影响。
这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文献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一、作家、作品简介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少年出家。
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
后入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
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
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
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二、字词梳理(1)长:生长。
这里指长得好。
(2)固:使……稳固。
(3)浚:疏通水道。
(4)德义:德行和道义。
(5)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
用作谦辞。
(6)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7)当神器之重:掌握帝王的重权。
当,主持、掌握。
神器,指(8)居域中之大:处在天地重大的地位。
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9)休:喜庆,福禄。
(10)戒奢以俭:戒暂侈,行节俭。
(11)凡百元首:(历代)所有的帝王,凡白。
所有的。
(12)承天景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景,大。
(13)殷忧:深深忧虑。
殷。
深。
(14)能克终者盖寡: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慨很少。
克,能够、盖,表示推断。
(15)傲物:看不起别人。
物,人。
(16)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彼此敌对的两个诸侯国。
(17)骨肉为行路:亲骨肉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汇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文学常识】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写作特点】1、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
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
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
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词类活用】A.使动: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虚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B.意动1、乐.盘游乐,以……为乐C.、名词作状语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D、名词作动词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E、动词作名词1、诚能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2、将有作.作,建造,兴建。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时期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旨在劝诫太宗皇帝要有十种思考,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以下是该文言文知识的整理:
1. 通假字:
“九德”中的“俊”,通“俱”,全。
2. 古今异义:
“德不厚”中的“厚”,古义为深、重,今义为厚度、尺寸等。
3. 一词多义:
“所宜深慎”中的“深”,应当理解为十分、非常,表示程度深。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顿、整治。
4. 词类活用:
“纵情以自娱”中的“纵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纵容自己的感情。
“何必劳神苦思”中的“劳”、“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苦。
5. 特殊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反问句。
6.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以”,表示目的,来。
“总此十思”中的“此”,代词,指上述的十种思考。
7. 固定搭配:
“戒奢以俭”中的“戒奢”与“以俭”不是固定搭配。
8. 常见文化常识: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在这里是整顿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振动”的意思不同。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中的“载舟覆舟”,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存亡的根本力量,要得到人民的拥护。
9. 特殊实词: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治、整顿。
10. 文言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11. 多义词: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盖”,连词,表示承接上文,对前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总结或说明。
这些是对《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的文言知识的整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文言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韩愈的人生经历和思想
青铜镜
韩愈的人生经历从小因贫寒而 努力求学,正如他所写的诗句: “破镜重圆子,窗前复列仙。”
平民立场
尽管来自平民出身,韩愈坚持 他的思想和价值观,勇敢地表 达了他的意见和批评。
儒家和佛教影响
韩愈的思想受到儒家和佛教的 影响,他主张正义和善良,追 求国家的和民众的福祉。
3 尊重与致敬
韩愈对李世民表示了深深 的尊敬,并以此为基础提 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复习文言语法和词汇知识点
1
文言语法复习
通过回顾文言语法规则,加深对古代汉语结构和用法的理解。
2
常用文言词汇
复习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并阅读《谏太宗十思疏》。
3
练习与巩固
通过练习和巩固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理解水平。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文 言知识点
准备复习《谏太宗十思疏》的文言知识点?跟我一起来回顾韩愈的人生经历、 疏中的哲理和价值观,以及疏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吧。
唐代名臣韩愈简介
韩愈: 文学家与政治家
韩愈,唐代文学家与政治家, 以文学才华和反对奢靡风气 而闻名。
诗人与散文家
他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是散 文家,他的作品既充满激情, 又富有思想性。
反对奢靡风气
影响后世文人
韩愈通过疏反对奢侈的宫廷风气, 呼吁李世民回到廉洁、节俭的道 德标准。
《谏太宗十思疏》被后世文人广 为传颂,对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 深远影响。
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核心内容
1 劝谏与思辨
韩愈通过疏向李世民提出 谏言,思考国家和民众的 福祉。
2 责任与义务
他从领导者的角度思考, 阐述了领导者应承担的责 任和履行的义务。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和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和翻译及知识点归纳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
《谏太宗十思疏》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课内精选篇目梳理
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⑨休(喜庆,福禄 )
⑩胜(克服 )
2.理解性默写 ①文章开篇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_臣__闻__求__木__之__长__者__,__必__固__其__ _根__本__ ; _欲__流__之__远__者__ , _必__浚__其__泉__源__” 两 组 比 喻 , 从 而 引 出 中 心 论 点 “_思__国__之__安__者__,_必__积__其__德__义___”。 ②作者所说的“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源__不__深__而__望__流___ _之__远__,_根__不__固__而__求__木__之__长___,_德__不__厚__而__思__国__之__理__”。
⑤则思正身以黜恶
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善: 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⑦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形容词作动词,达到远方
⑧能克终者盖寡
形容词作动词,保持到底
⑨必固其根本
使动用法,使……牢固
⑩则思正身以黜恶 ⑪则思知止以安人 ⑫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⑬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⑥秋,大阅,简车马也(《左传》)
检查,检阅
5.词类活用
例句 ①则思江海下百川
活用类型及释义 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 名词作动词,统治
知足以自戒
③貌恭而不心服
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心:名词 作状语,在心里
④居安思危
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 形容词作名词,危难的情况
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 ③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 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 ④当(主持,掌握 ) 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 ⑤神器(帝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2、语言特点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3、不念居安思危安,安乐的环境;危,危难的时候
4、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小人
5、惧馋邪馋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值得积累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
1、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2、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斯:这
4、克终者盖寡,善始者实繁克:能够;实:确实
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
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4、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5、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古义:帝位,国家今义:神异的器物
6、承天景命景,古义:大今义:环境的风光
【值得关注的文言句式】
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被动句:虑壅蔽
文武并用
3、倒装句:
A宾语前置:
(1)则思知足以自戒
(2)则思谦冲而自牧
(3)则思三驱以为度
B.介宾后置:
(1)戒奢以俭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C、定语后置
(1)居域中之大
【值得关注的成语】
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难和困难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5、盖在殷忧盖:因为;殷:深
6、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董:监督;振,通“震”,威吓
7、终苟免而不怀仁苟:苟且
8、则思谦冲而自牧冲:虚;牧:养
9、虑壅蔽壅蔽:被堵塞、蒙蔽
10、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11、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12、载舟覆舟载:承载
13、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
14、信者效其忠效:奉献
一词多义:
固
必固其根本稳固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下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必竭诚以待下下面的人
臣虽下愚低下
诚
诚能见可欲如果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
能
诚能见可欲能够
简能而任之有能力的人
盖
克终者盖寡大概
盖在殷忧发语词,不译
古今异义词:
1.、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感情,含贬义今义:尽情
A.使动:
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
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
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
B.意动
1、乐盘游乐,以……为乐
C.、名词作状语
谏太宗十思疏 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2.感受本文说理的逻辑力量,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先后结合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背诵全文。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
D、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E、动词作名词
1、诚能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
2、将有作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的事情
F、形容词作动词
2、塞源而欲流长也长,流的长,流的远
3、则纵情以傲物傲:傲视
G.形容词做名词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重要的权利:大,重要的位置
4、择善而从: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固定搭配】
岂……乎?难道……吗?
况……乎?(更)何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