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轴卷】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轴卷】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
(带答案)(2)
一、选择题
1.明皇李隆基“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抬遗。
遂达臻全盛。
”这里“明皇”所创造的治世是指()
A.文景之冶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2.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
“五代十国”这一历史局面是唐末以来哪一现象的延续
A.政权更迭
B.藩镇割据
C.武将夺权
D.政权分立
3.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因为它
①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②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④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寂寞天宝(年号,742——756)后,园庐但(只有)蒿藜(蒿草蒺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这首诗反映的是
A.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B.宋夏战争造成的灾难
C.金军攻宋造成的灾难D.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
5.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的大臣是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6.“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的介绍中,不正确的是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B.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C.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D.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7.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灭亡唐朝的人物是
A.黄巢B.朱温C.安禄山D.赵匡胤
8.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来成为岭南名宦。
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A.隋炀帝B.唐太宗
C.唐玄宗D.武则天
9.“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10.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
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既豪迈飘逸又清新瑰丽,被称为“诗仙”的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维
11.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B.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C.创设了科举制度
D.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12.唐朝“胡风盛行”,许多外来宗教得到传播,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社会风尚呈现的特点是
A.奢侈浪费B.单一保守C.多元开放D.繁荣创新
13.下列唐朝城市中,“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的是
A.长安
B.扬州
C.洛阳
D.成都
14.一位同学在学习唐朝历史后,拟定了一幅对联(见下图),横批应为()
A.海路通达B.经济繁荣
C.民族和睦D.文明互鉴
15.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
A.灌溉B.饮水
C.运输D.泄洪
16.“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
A.魏征B.杜如晦C.房玄龄D.姚崇
17.隋文帝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
下列叙述中能够说明其“伟大”的是
①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②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
③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④厉行节约
⑤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18.诗歌能反映历史现象。
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
19.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
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
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C.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白居易)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
20.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
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
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元世祖
21.“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生平。
促使唐朝由盛转衰的是()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D.黄巢起义22.“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特有的文化气派。
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
下列事件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①遣唐使来华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玄奘西游天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3.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在内容与风格上具有不同特点。
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
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杜甫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
白居易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A.阶级出身不同B.生活背景不同C.思想性格不同D.艺术追求不同24.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
他曾对群臣说:“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
”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
25.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
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A.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篷壶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故答案为C项。
文景之治是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康乾盛世是清朝时期,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3.C
解析: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是因为它改善了用人制度,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加强中央集权;因此选项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天宝……蒿藜……世乱各东西……一二老寡妻”可知,755年,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它造成极大的灾难,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故D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是在907年以后,故A不符合题意;宋夏战争造成的灾难,是在北宋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金军攻宋造成的灾难是宋金战争,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注重虚心纳谏,重用善于进谏的魏征,魏征先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所以C项符合题意;AB项是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D项是唐玄宗时期的贤相。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因此C项说法错误,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使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7.B
解析: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末农民起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
黄巢起义后,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
后唐昭宗被朱温毒死。
朱温改国号为梁,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所以灭亡唐朝的人物是朱温,故选B。
8.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发展。
科举制指的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它创立于隋朝。
改变了魏晋以来,选拔官吏的标准,不问出身贵贱,只问真才实学,相对比较公平。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开始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标志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
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局面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严重被削弱。
由题干可知,各个藩镇不听从中央号令,俨然是“国中之国”,这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矛盾加深。
B 项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从题干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提取关键信息:“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实非王臣也”可以判定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0.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B.杜甫被称为诗圣;C.白居易,D.王维没有称号。
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11.A
解析:AC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隋炀帝创设了科举制度,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ACD三项符合题意;“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
年号,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与本题所提到的朝代不相符,B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CD。
1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社会风气较为开放,“胡风盛行”,许多外来宗教得到传播,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分别是居民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它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提干的对联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是唐太宗时期,远赴天竺,学习佛法的人物,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先进的文化,这属于两国之间的文明和文化的学习和借鉴,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灌溉、饮水、泄洪功能,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唐太宗誉为“镜子”的著名谏臣是魏征。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吸取隋亡的教训,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A符合题干;当时唐太宗时期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
杜如晦敢于决断,BC不符合题干;姚崇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宰相,故D项不符合题干,故本题选A。
17.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文帝厉行节约,①②③④项符合题意;⑤项是隋炀帝的功绩,不符合题意,需排除含⑤项的ABD三项。
故选C。
1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的大意为:稻米、粟米雪白如流脂,无论国家还是私人的粮仓里,都盛得满满当当,这两句描写唐玄宗开元时期农业生产繁荣,国富民丰的情景,符合材料中“开元盛世”的景象,D符合题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的诗句,大意为:贵族人家的美味佳肴食用不完,只好让它腐烂发臭;黎民百姓饥寒交迫,悲惨地死在路边,不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A不符合题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人们不畏艰险,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B不符合题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赞扬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不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C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是出自杜甫的《忆昔》中的诗句,描述的是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富庶的景象,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20.B
解析: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1.A
解析: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755年---763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A 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
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因此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体现了唐朝文化“向外传播”;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求取佛经,因此玄奘西行体现了唐朝文化“向内引进”。
因此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因此①③④项符合题意;文成公主入藏体现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故②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②的ACD项,故选B。
2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反映不同诗人的诗歌风格不一样,主要是因为生活背景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B符合题意;ACD项都会导致诗歌的风格不同,但不是导致不同的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择B。
2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政治上,沿袭和完善了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责是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内容,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
所以B项符合材料内容,故选B。
2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意思是回忆以前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
这反映了开元盛世的状况。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所以C项符合题意;“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反映的是遣唐使的有关
情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反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送别孟浩然,“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反映的是唐代乐舞的有关状况。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