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剂型中成药中大肠杆菌对γ射线敏感性研究

合集下载

《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整合指南模块1:结核病预防性治疗》解读

《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整合指南模块1:结核病预防性治疗》解读
一,推荐意见 !一#鉴定 NQN 目标人群!推荐意见("()# (/C#X 感染者 !推荐意见 ("U#-*-)-) 版指 南+基本维持了*-)(,版指南+对于 C#X 感染者目 标人群的推荐意见-!(#发生活动性结核病风险较低 的成人 和 青 少 年 C#X 感 染 者"应 接 受 NQN 作 为 C#X 综合治疗及管理的一部分内容&无论机体免 疫抑制程度如何"即使无法进行 SNT#检测"也应给 予 C#X 感染兼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91D'2B<DB&I'B9: DE<B9=K"RGN#者,孕妇和既往接受过结核病治疗者 NQN!强推荐#.!-#年龄(-个月的 C#X 感染者" 如果与结核病患者接触"根据适当的临床评估或根
的持续性 免 疫 应 答 状 态$(%& 据 估 算"全 球 现 有 ('U 的人口感染 5NT"最终@V"()V的感染者可能发 展成结核 病"因 此"SNT#人 群 是 一 个 庞 大 的 潜 在 (患者库)"会源源不断产生新病例$-24%&针对 SNT# 高危 人 群 开 展 结 核 病 预 防 性 治 疗 !DH><B?H:&0'0 =B<I<1D'I<DB<9D8<1D"NQN#是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A&B:%C<9:DE!B;91'F9D'&1"AC!#为实现 (终止 结核 病 流 行)战 略 目 标 而 提 出 的 重 要 防 控 措 施 之一$U2@%&
PE'19/ +0%1 2*&3., C@$%1+$,-2)/3 ,/1-2$/(%')'*#1L<?D'&1* QB&D<?D'I< 9;<1D0* P&10<10H0 %<I<:&=8<1D

辐照灭菌对3种保健食品功效成分影响的观察

辐照灭菌对3种保健食品功效成分影响的观察

辐照灭菌对3种保健食品功效成分影响的观察目前国内保健品一般采用层流洁净室内分装后直接为成品,不再进行消毒灭菌。

层流洁净室一般代价较为昂贵,建立的成本较高,使用的成本也偏高。

而co-γ射线辐照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常温、常压灭菌方法,目前主要用于辐照香辛料、脱水蔬菜、新鲜水果、肉类和调味品等。

辐照对于食品中有效成分的影响有学者已做了大量研究,并制订出较详细的辐照标准,但Co-γ辐照对于含有高浓度营养素的保健产品中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我国目前也尚无保健食品的辐照加工标准。

本文旨在研究用co-γ射线辐照灭菌时对3种保健食品功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为保证其产品的有效成分和卫生质量提供实验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样品来源“双金”健力胶囊购于上海市一德大药房;“恒寿堂”瓶装鳕鱼肝油、“恒寿堂”深海金枪鱼油胶丸均购于上海市佳莲超市有限公司。

1.2主要仪器725-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FA1004电子分析天平(上海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754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930荧光分光光度计(英国SYNGENE公司);TGL-16B离心机(上海安亭仪器厂);Waters高效液相(美国Waters公司)。

1.3主要试剂无水乙醇、无水乙醚、10%碘化钾溶液、硝酸银、氢氧化钠等(均为分析纯),无水乙腈(液相级),waters氨基酸专用流动相A,氨基酸柱前衍生试剂(液相级)。

1.4分组及辐照方法本实验分为对照组(未辐照灭菌)、5、10、20 kGyCo-γ射线辐射剂量组。

将3种保健食品各分4组,分别装于30 cm×30 cm×10 cm的纸箱内,由第二军医大学辐照中心以5、10、20 kGy剂量进行辐照处理,辐射剂量率分别为466,87,939,24,1 894,66 cGy/min。

各试样分别做3组平行对照。

辐照处理均在常温下进行。

1.5检测万法辐照前后样品中牛磺酸、L-精氨酸、L-赖氨酸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标准ACCQ,Tag法。

第九章 基因突变及其分子机制ppt课件

第九章  基因突变及其分子机制ppt课件
16
(2) 暗修复
某些DNA的修复工作可不需 光也能进行,例如,大肠杆菌中 的UVrA突变体的修复过程由四 种酶来完成:首先由核酸内切酶 在╥ 一边切开,然后由核酸外切 酶在另一边切开,把╥和邻近的 一些核苷酸切除;第三种酶 (DNA聚合酶)把新合成的正常的 核苷酸片段补上;最后由连接酶 把切口缝好,使DNA的结构恢 复正常。这类修复系统称为暗修 复(dark repair),或切除修复 (excision repair)。
7
(2) 突变的有利性
A. 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性是相对的,在某些情况下,基因突 变的有害与有利性可以转化。 a. 对突变性状表现当代及后代群体而言: 如抗逆性(抗生物、非生物协迫)突变是有利的。 b. 对后代群体在特殊环境中生存而言: 如作物矮秆突变型在多风与高肥环境下是有利的; 又如果蝇残翅突变型在多风海鸟环境下是有利的。 c. 对人类需求与利用而言: 如作物矮秆突变型的利用; 又如作物雄性不育突变型的利用。 B. 中性突变:指突变型的性状变异对生物个体生活力与 繁殖力没有明显的影响,在自然条件下不具有选择差异的 基因突变。
1表现出来之后,就要对其进行深入 的研究与利用,相关的研究内容可能包括: 1、突变的产生:如何产生、提高突变率、控制 突变方向; 2、突变的真实性鉴定:是否能稳定遗传; 3、突变基因的性质:显性/隐性; 4、突变频率的测定; 5、其它深入研究:如基因定位(染色体定位与 连锁分析)、基因克隆、测序(分子水平)、遗传与 表达机制(生理生化)、育种应用(杂交育种、转基 因)等。
第九章 基因 突变及其分子 机制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可遗传的变异,可以通过基因重组来实现,以上各章就是 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实现,基因突变是 生物进化的主要源泉。基因突变在生物中广泛存在,但是基因 突变首先由摩尔根(1910年)通过果蝇的实验中得到肯定的。 突变可以自然发生,也可以利用理化因素人工诱导,是创造育 种材料的重要手段。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 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 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结构)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例如:植物高秆基因D突变为矮秆基因d。 经典遗传学(基因论)认为:基因就是一个“点”,在染色 体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排列关系,而基因突变就是一个 点的改变,是以一个整体进行突变。因此从经典遗传学水平 看,基因突变又称为“点突变”(point mutation)。 2.摩尔根等1910年发现果蝇眼色的突变(Ww),并进行鉴 2 定与分析,从而明确证实基因突变的存在。

采用 137Csγ射线辐照灭活红细胞血液制品中大肠杆菌的实验研究

采用 137Csγ射线辐照灭活红细胞血液制品中大肠杆菌的实验研究
维普资讯
中国输血杂志 2 0 年 2 07 月第 2 卷第 1 h 旦 0 期 j
!a f !n u ,
璺 王 型! !

一 !


著 ・
采 用 7 s 线 辐 照 灭 活 红 细胞 血 液 制 品 中 C 7射 大 肠 杆 菌 的 实验研 究
关键 词 : 7射 细 移 血 中 图分 类 号 : 4 7 1 R 5 . 2 R 5 . 4 7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59 2 0 )10 2—3 1 0—4 X(0 7 0—0 10
”Csg mma ir d a in f rse i z t n o e l o el c n a ia e ye c e ih a C l LIRu i g, I a r a i t o t rl a i fr d b o d c l o tm n td b s h rc i o i o i o s q n - ANG a — , Ti n
最 佳 辐 照 剂 量 。 方 法 制 备含 1 1 不 同 数 量 级 大 肠 杆 菌 的 红 细 胞 血 液 制 品 , 用 强 度 为 0 1 、 0 2 、0和 O一 O 应 、 5 2 、5 3
3Gy的 7射 线 进 行 照 射 , 于 照 射 后 0 7 1 d检 测 血 液 中大 肠 杆 菌 的 含 量 。 结 果 红 细 胞 血 液 制 品 经 照射 后 大 肠 5 并 、 、4 杆 菌 数 量 发 生 了不 同 程度 的 改 变 , 当细 菌 量≤ l。f/ 时 ,5 Ocu ml 2 Gy的 7射 线 强 度 足 以 灭 活 样 本 内 的 所 有 细 菌 。结 论 2 Gy的 7射 线 辐 照 剂 量 能 有 效 灭 活 红细 胞 血 液 制 品 中 的细 菌 , 一 种 安 全 有 效 的 红 细胞 血 液 制 品灭 菌 剂 量 。 5 是

放射性药物生产过程追溯体系的构建

放射性药物生产过程追溯体系的构建

!!$%9K年#月#国家药 品 监 督 管 理 局 发 布 了 药 品 监 管 科 学 行 动 计 划#可 在 药 品 监 管 中 预 测 决 定 和 择 优 的 科 学 决 策#有 力 推 动 了 药 品 监 管 事业的发展&药品监管科学是药品监管部门运 用 的 引 领 %规 范 %保 障 和 服 务 监 管 的 前 沿 交 叉 学 科#应用于药 品 质 量%安 全 和 功 效 评 估#并 在 整 个药物生命周期中为监管决策提供信息的科 学#有助于制定监管标准和工具 & )9F$* 国 家 药 品 监督管理局科技国合司强调监管科学在国内外 的 生 物 医 药 行 业 监 管 中 扮 演 着 重 要 的 角 色#并 在国办发2$%$939" 号 文 件 中 明 确 提 出 药 物 监 管 系 统 要 紧 跟 生 物 医 药 创 新 的 步 伐#完 善 监 管 法 规 和 标 准 体 系 的 建 设 #完 善 监 管 体 系 及 机 制 # 提高监管能 力#实 现 监 管 科 学 化%现 代 化%国 际 化 和 法 治 化 的 水 平 #监 管 科 学 工 作 全 面 的 %积 极 的推动将会为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跨 越做出重要贡献&
!! 国 内 放 射 性 药 物 监 管 现 状
我 国 放 射 性 药 物 领 域 开 始 于 $% 世 纪 O% 年 代 #处 于 起 步 晚 %发 展 慢 %推 广 效 率 低 %研 发 落 后 等发展现状 & )&* 为助推我国放射性药品行 业 发 展 #相 关 政 策 法 规 不 断 出 台 #国 家 药 品 监 督 管 理 局 于 $%$9 年 公 布 的 第 二 批 共 N$ 个 重 点 实 验 室 名 单 中#放 射 性 药 物 研 究 与 评 价 重 点 实 验 室 的 批准 响 应 了 国 家 高 度 重 视 核 工 业 技 术#关 注 医 用同 位 素%放 射 性 药 物 及 核 医 学 发 展 的 政 策 趋 势&市场空间庞 大 的 同 时#药 物 的 科 学 监 管 相

γ-氨基丁酸(GABA)的研究进展

γ-氨基丁酸(GABA)的研究进展

周俊萍,徐玉娟,温靖,等. γ-氨基丁酸(GABA )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2024,45(5):393−40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3050004ZHOU Junping, XU Yujuan, WEN Jing,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γ-Aminobutyric Acid (GABA)[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2024, 45(5): 393−40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3050004· 专题综述 ·γ-氨基丁酸(GABA )的研究进展周俊萍1,2,徐玉娟1,温 靖1, *,吴继军1,余元善1,李楚源3,翁少全3,赵 敏3(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10;2.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3.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23)摘 要:γ-氨基丁酸(GABA )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的非蛋白氨基酸,于2009年被我国卫健委批准为“新资源食品”,在食品、医药、饲料等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有关GABA 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

本文阐述了GABA 的生物合成与代谢途径,归纳了GABA 的化学合成、植物富集方法及目前常用的GABA 检测技术,并对比分析其优缺点。

此外,本文对GABA 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并对GABA 的未来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GABA 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γ-氨基丁酸,代谢途径,富集,检测方法,生物活性本文网刊:中图分类号:TS2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306(2024)05−0393−09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3050004Research Progress of γ-Aminobutyric Acid (GABA)ZHOU Junping 1,2,XU Yujuan 1,WEN Jing 1, *,WU Jijun 1,YU Yuanshan 1,LI Chuyuan 3,WENG Shaoquan 3,ZHAO Min 3(1.Sericultural & Agri-Food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Functional Food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Guangzhou 510610, China ;2.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3.Guangzhou Wanglaoji Lychee Industry Development Company Co., Ltd., Guangzhou 510623, China )Abstract :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is a non-protein amino acid discovered in animals, 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 that was approved as the "new resource food" by the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HC) in 2009. It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food, medicine, feed, and other industries, and the research has grown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reviews the bio-synthesis and metabolic processes of GABA, summarizes the methods of chemical synthesis, plant enrichment, and present GABA detection techniques, and discusses their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Furthermore, the main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mechanism of GABA are summarized, and GAB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rend is also present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GABA.Key words :γ-aminobutyric acid ;metabolic pathways ;enrichment ;detection method ;bioactivityγ-氨基丁酸(GABA )又称4-氨基丁酸,氨基取代基位于C-4位置,分子式为NH 2(CH 2)3COOH ,结构式如图1,其相对分子量为103.12,熔点202 ℃,白色至浅黄色结晶物质,易溶于水,不溶于或难溶于有收稿日期:2023−05−04基金项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CARS-32-13);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项目(2023KJ107-3);茂名市荔枝现代贮运保鲜关键技术研究项目(2021S0061);广东荔枝跨县集群产业园(茂名)项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团队建设项目(202109TD )。

《中药药剂学》期末复习题(第一至二章)

《中药药剂学》期末复习题(第一至二章)

《中药药剂学》期末复习题(第一至二章)第一章绪论一、A型题1.下列有关药典的叙述哪个不正确A.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B.药典反映了我国药物生产、医疗和科技的水平。

一般每隔几年需修订一次C.具有法律的约束力D.一般收载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E.《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现在共七版,每个版本均分为一、二两部2.第一次提出“成药剂”概念、药剂专著《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A.葛洪B.李时珍C.王寿D.张仲景E.钱乙3.以下哪一项不是药典中记载的内容A.质量标准B.制备要求C.鉴别D.杂质检查E.处方依据4.我国现行药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哪一年版A.2008年版B.1990年版C.1995年版D.2010年版E.2005年版5.我国历史上由国家颁发的第一部制剂规范是A.《普济本事方》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金匮要略方论》D.《圣惠选方》E.《本草纲目》6.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A.制剂B.成药C.药材D.药物E.处方药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由下列哪一个部门颁布实施的A.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B.卫生部C.药典委员会D.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E.最高法院8.下列哪项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的内容为A.植物油脂和提取物B.生物制品C.中药材D.中药成方制剂及单味制剂E.中药饮片9.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是A.《新修本草》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汤液经》D.《本草纲目》E.《黄帝内经》10.药典收载的药物不包括A.中药材与成方制剂B.抗生素与化学药品C.动物用药D.生化药品E.放射性药品11.乳浊液型药剂属于下列哪一种剂型分类法A.按物态分类B.按分散系统分类C.综合分类法D.按给药途径分类E.按制法分类12.药品标准的性质是A.由卫生部制订的法典B.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C.具有法律约束力,属强制性标准D.中国药典是我国唯一的药品标准E.指导生产和临床实践1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早于何年颁布A.1950年B.1951年C.1952年D.1953年E.1954年二、B型题[1~2]A.复方丹参滴丸B.狗皮膏C.参麦注射剂D.阿拉伯胶浆E.薄荷水1.按分散系统分类属于真溶液的是2.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属于皮肤给药的是[3~5]A.剂型B.制剂C.中成药D.非处方药E.新药3.以中药材为原料,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药政部门批准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公开销售的药品称为4.依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及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5. 根据《中国药典》、《局颁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以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6~7]A.药品标准B.《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C.《中药药剂手册》D.《中药方剂大辞典》E.《全国中成药处方集》6.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7.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8~11]A.《本草纲目》B.《神农本草经》C.《新修本草》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黄帝内经》8.我国最早的药典是9.我国现存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是10.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是11.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12~14]A.《备急千金翼方》B.《金匾要略》和《伤寒论》C.《肘后备急方》D.《汤液经》E.《本草经集注》12.东汉张仲景著,记有10余种剂型及其制备方法13.唐代药王孙思邈著,设有制药总论专章14.梁代陶弘景著,提出以治病的需要来确定剂型,在序例中附有“合药分剂料理法则”[15~18]A.《药品卫生标准》B.《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C.《中药制剂手册》D.《中药方剂大辞典》E.《全国中成药处方集》15.集古今方剂之大成,收集方剂近10万种16.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17.收载成方6000余种.中成药2700余种,是又一次的中成药大汇集18.收载了新修订的中药各剂型的微生物限度标准[19~22]A.膜剂B.膏药C.注射剂D.吸入剂E.甘油剂19.按物态分类属于固体制剂的是20.按分散系统分类属于真溶液的是21.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属于皮肤给药的是22.按制法分类属于灭菌制剂的是[23~25]A.GMPB.GLPC.GSPD.GAPE.GCP2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4.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5.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三、X型题1.下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药剂工作依据为A.药典B.中药药剂大辞典C.部颁药品卫生标准D.药品管理法E.局颁标准2.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是A.根据药物性质B.结合生产条件C.根据方便服用的要求D.满足适于携带.便于运输.利于贮藏的需要E.根据疾病防治需要3.有关中药药剂学叙述中,正确的是A.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B.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C.是一门既有中医药特色,又反映当代先进技术水平的科学D.主要与现代制药理论技术密切相关,与临床用药无关E.包括中药制剂学和中药调剂学4.药典规定药品的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等,分别由以下几大部分组成A.凡例B.正文C.附录D.索引E.制剂通则5.中药药剂学的基本任务主要为A.学习、继承、整理和掌握传统中医药学理论、经验和技术B.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药新剂型、新制剂C.健全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高中药制剂质量水平D.加强中药剂型基础理论研究和中药制剂系统工程研究,加速现代化进程E.熟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合理指导研究、生产、经营等工作第二章药剂卫生一、A型题1.下列有关药品卫生的叙述错误的是A.各国对药品卫生标准都作严格规定B.药剂被微生物污染,可能使其全部变质,腐败,甚至失效,危害人体C.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对中药各剂型微生物限度标准作了严格规定D.药剂的微生物污染主要由原料,辅料造成E.制药环境空气要进行净化处理2.适用于滴眼液配液.滤过.灌封的生产环境空气净化级别为A.10 0000级B.50 000级C.10 000级D.100级E.10级3.适用于大体积(≥50ml)注射剂滤过.灌封的环境空气净化级别为A.100 000级B.50 000级C.10 000级D.100级E.10级4.含部分药材原粉的片剂,每克含细菌不得超过A.30 000个B.10 000个C.5 000个D.1 000个E.100个5.不得检出霉菌和酵母菌的是A.云南白药B.复方丹参片C.清开灵口服液D.狗皮膏E.珍珠明目滴眼液6.含部分药材原粉的颗粒剂,每克含霉菌数不得超过A.10 000个B.5 000个C.1 000个D.500个E.100个7.不含药材原粉的液体制剂,每毫升含细菌数不得超过A.1000个B.500个C.200个D.100个E.0个8.不含中药原粉的胶囊剂、片剂、颗粒剂,细菌,霉菌数每克分别不得超过 A.1000,100B.10000,500C.1000,200D.10000,100E.1000,5009.在一定温度下灭菌,微生物死亡速度符合哪一级动力学方程A.零级B.一级C.二级D.Michaelis-MentenE.以上都不是10.F值的意义是A.一定温度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B.一定时间间隔内测定实际灭菌温度C.实际灭菌温度D.一定温度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6℃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E.一定温度下杀死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的时间11.Z值反映的是A.温度(℃)B.时间(t)C.灭菌方法D.灭菌设备E.灭菌数量12.为确保灭菌效果,在生产实际中一般要求F0值为A.F0=8B.F0=8~12C.F0=8~15D.F0≤12E.F0≤ 813.D值是指在某一温度,杀死被灭菌物中多少微生物所需的时间A.90%B.80%C.70%D.60%E.99%14.热压灭菌法的最佳灭菌条件是A.121.5℃,98.0kPa, 20min, F0≥12B.115.5℃,68.6 kPa, 20min, F0≥12C.115.5℃,68.6kPa, 30min, F0≥8D.126.5℃,98.0kPa, 15min, F0≥12E.120.5℃,98.0kPa, 20min, F0=8~1215.对热压灭菌法叙述正确的是A.用过热蒸汽杀灭微生物B.大多数药剂宜采用热压灭菌C.是灭菌效力最可靠的湿热灭菌法D.不适用于手术器械及用具的灭菌E.通常温度控制在160 ℃~170℃16.下列叙述滤过除菌不正确的是A.滤材孔径须在0.22µm以下B.本法不适于生化制剂C.本法属物理灭菌法,可机械滤除活的或死的细菌D.本法同时除去一些微粒杂质E.加压和减压滤过均可采用,但加压滤过较安全17.最好用哪个波长的紫外线进行灭菌A.365nmB.245nmC.254nmD.250nmE.286 nm18.必须配合无菌操作的灭菌方法是A.微波灭菌B.滤过除菌C.干热空气灭菌D.紫外线灭菌E.流通蒸汽灭菌法19.不能保证完全杀灭所有细菌芽胞的灭菌方法是A.流通蒸汽灭菌法B.低温间歇灭菌法C.0.22µm以下微孔滤膜滤过D.热压灭菌法E.辐射灭菌法20.能滤过除菌的是A.砂滤棒B.G5垂熔玻璃滤器C.0.45um微孔滤膜D.板框压滤机E.G6垂熔玻璃滤器21.应采用无菌操作法制备的剂型是A.胶囊剂B.粉针剂C.片剂D.糖浆剂E.口服液22.用具表面和空气灭菌宜采用A.气体灭菌B.微波灭菌C.干热空气灭菌D.紫外线灭菌E.流通蒸汽灭菌法23.下列不宜采用热压灭菌法灭菌的物品是A.输液剂B.手术器械C.垂熔玻璃滤器D.口服液E.软膏剂24.属于湿热灭菌法的是A.紫外灭菌法B.流通蒸汽灭菌法C.甲醛蒸汽灭菌法D.滤过除菌法E.甲酚皂溶液灭菌25.下面灭菌方法中,属于化学灭菌法的是A.干热灭菌法B.紫外线灭菌法C.甲醛溶液加热熏蒸法D.火焰灭菌法E.热压灭菌法26.下列关于化学灭菌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0.1%新洁尔灭溶液可用于物体表面消毒B.甲醛蒸汽熏蒸可用于空气灭菌C.75%乙醇可用于器具的表面消毒D.环氧乙烷可用于包装后的固体药料灭菌E.苯甲酸钠为常用防腐剂,适用于pH>4的药液防腐27.指出下述药物中的气体杀菌剂A.苯甲酸B.75%乙醇C.山梨酸D.甲醛E.尼泊金乙酯28.凡士林应选用什么方法灭菌A.湿热灭菌B.滤过除菌C.干热空气灭菌D.紫外线灭菌E.环氧乙烷灭菌29.以下关于防腐剂使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苯甲酸在偏酸性(pH 4以下)的药液中防腐效果较好B.山梨酸可用在含吐温-80的药液中C.尼泊金乙酯不宜用在含吐温-80的药液中D.为避免酯的水解,制备时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应加于冷药液中E.山梨酸对细菌和霉菌均有较强抑菌效果30.以下防腐剂常用量范围,错误的是A.苯甲酸的一般用量为0.1%~0.25%B.山梨酸一般用量为0.15%~0.2%C.pH超过5时,苯甲酸用量不得少于0.5%D.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一般用量为0.l%~0.25%E.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一般用量为0.0l%~0.25%31.尼泊金类是A.对羟基苯甲酸酯B.苯甲酸酯C.聚乙烯类D.聚山梨酯E.山梨酸钾32.下列物品中,没有防腐作用的是A.30%甘油B.0.25%山梨酸钾C.0.2%对羟基苯甲酸丁酯D.1%吐温-80E.0.15%苯甲酸二、B型题[1~4]A.霉菌数≤100 000个/gB.细菌数≤30 000个/gC.细菌数≤10 000个/gD.细菌数≤1 000个/gE.细菌数≤100个/g1.不含药材原粉的口服制剂含菌数:2.含药材原粉的片剂含菌数3.含药材原粉的丸剂含菌数4.含豆豉.神曲等发酵成分的制剂含菌数[5~8]A.100000个B.30000个C.10000个D.1000个E.500个5.含中药原粉的丸剂,每1g中含细菌数不得超过6.含中药原粉的口服制剂每1 ml中含细菌数不得超过7.含中药原粉的散剂,每1g中含细菌数不得超过8.含豆豉.神曲等发酵成分的口服制剂,每1g中含细菌数不得超过[9~12]A.霉菌和酵母菌数≤1000个/gB.霉菌和酵母菌数≤500个/gC.霉菌和酵母菌数≤100个/gD.霉菌和酵母菌数≤10个/gE.霉菌和酵母菌数≤0个/g9.含药材原粉或不含药材原粉的制剂10.含豆豉.神曲等发酵成分的固体制剂11.耳.鼻及呼吸道给药制剂12.眼部给药制剂[13~16]A.灭菌B.消毒C.无菌D.抑菌E.除菌13.杀死所有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的过程是14.没有任何活的微生物存在称15.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过程是16.抑制微生物发育繁殖的作用是[17~20]A.热压灭菌B.火焰灭菌C.微孔滤膜过滤D.辐射灭菌E.紫外线灭菌17.包装车间空气可用的灭菌方法18.已密封的整箱的药品可用的灭菌方法19.灌装前甲肝疫苗可用的灭菌方法20.耐湿热药物的灭菌方法[21-24]A.非层流型洁净空调系统B.层流型洁净空调系统C.100级D.10000级E.100000级21.送入的空气属紊流状气流22.微生物允许数为浮游菌5/m323.室内空气可达很高洁净度,可避免粉末交叉污染24.微生物允许数为浮游菌500/m3[25~28]A.100级洁净厂房B.1000级洁净厂房C.10000级洁净厂房‘D.50000级洁净厂房E.100000级洁净厂房25.无菌而又不能在最后容器中灭菌的药品配液及灌封的场所应为26.不能热压灭菌的口服液配液.滤过.灌封生产操作的场所为27.片剂、胶囊剂的生产操作的场所为28.粉针剂的分装操作的场所为[29~32]A.高速热风灭菌法B.低温间歇灭菌法C.用G6垂熔玻璃滤器D.60Co-γ射线灭菌法E.过氧醋酸蒸汽熏蒸法29.属于干热灭菌法的是30.属于湿热灭菌法的是31.属于化学灭菌法的是32.属于辐射灭菌法的是[33~37]A.250℃,半小时以上B.160~170℃,2~4小时C.100℃,45分钟D.60~80℃,1小时E.115℃,30分钟,表压68.7 kPa33.活性炭灭菌用34.破坏热原用35.热压灭菌用36.1~2ml的注射剂或规格为10 ml的口服液灭菌用37.玻璃安瓿灭菌用[37~39]A.甲醛蒸汽B.环氧乙烷C.苯甲酸D.洁尔灭E.山梨酸38.操作室空气灭菌宜用39.塑料袋装的供填充胶囊用的药粉的灭菌宜用40.纸塑包装的颗粒剂灭菌宜用41.pH值近中性糖浆的防腐宜用42.含增溶剂吐温-80的口服液的防腐宜用[43~47]A.滤过除菌法B.热压灭菌法C.辐射灭菌法D.煮沸灭菌法E.微波灭菌法43.密封包装的干燥固体制剂灭菌宜用44.极性分子吸收电磁波使分子间摩擦升温而灭菌的方法45.去除活的或死的细菌体得到无菌药液的方法46.利用β射线γ射线灭杀细菌的方法[47~51]A.苯甲酸类B.尼泊金类C.山梨酸钾D.75%乙醇E.洁尔灭47.应在pH4以下药液中使用48.可用作消毒剂49.与各种酯合用效果更佳50.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类消毒剂三、X型题1.《中国药典》一部附录对口服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要求为A.不得检出绿脓杆菌B.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C.每1g或1ml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D.霉变、长螨者以不合格论E.含动物组织及动物类原药材粉的同时不得检出沙门菌2.含中药原粉固体制剂的微生限度标准为A.颗粒剂、片剂、散剂等细菌数≤10000个/gB.霉菌数≤100个/gC.丸剂细菌数≤30000个/gD.霉菌数≤500个/gE.大肠菌群≤100个/g,3.眼科用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为A.每1g或lml含细菌数不得过10个B.每1g或lml不得检出霉菌C.每1g或lml含细菌数不得过100个D.每1g或lml不得检出酵母菌E.每1g或lml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4.《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对局部给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要求为A.用于手术、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制剂应符合无菌检查规定B.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C.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D.不得检出大肠杆菌E.霉变、长螨者以不合格论5.药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A.药物原辅料B.操作人员C.制药工具D.环境空气E.包装材料6.以下关于干热灭菌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温条件下,干热灭菌效果不如湿热灭菌好B.干热灭菌法常用的有干热空气灭菌法和火焰灭菌法C.玻璃器皿可用干热空气灭菌D.颗粒剂一般采用100~80℃干热空气灭菌E.挥发性药材用60~80℃干热空气灭菌7.热压灭菌的灭菌条件是A.采用湿热水蒸气B.在密闭热压灭菌器内进行C.采用高压饱和水蒸气D.在干燥、高压条件下进行E.在表压98.07kPa压力下,温度为121.5℃,灭菌20分钟8.化学气体灭菌剂有A.环氧乙烷B.甲醛C.丙二醇D.过氧醋酸E.氯甲酚9.可用于滤过细菌的滤器有A.石棉板B.板框压滤机C.G6垂熔玻璃滤器D.砂滤棒E.0.22µm微孔滤膜滤器10.属于物理灭菌法的是A.湿热灭菌法B.辐射灭菌法C.微波灭菌法D.紫外线灭菌法E.干热灭菌法11.60Co-γ射线的灭菌机理是A.利用高频电场使物质内部分子摩擦迅速升温而灭菌B.直接作用于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和酶等,促使化学键断裂C.间接作用于微生物体内的水分子,引起水的电离和激发,生成自由基,再作用于微生物活性分子,使微生物死亡D.降低细菌表面张力,增加膜的通透性,使细胞破裂和溶解E.空气受辐射后产生微量臭氧灭菌12.下列宜采用干热灭菌法灭菌的物品是A.输液剂B.片剂C.羊毛脂D.口服液E.滑石粉13.微波灭菌法最宜的灭菌的对象有A.药材饮片B.手术器械C.注射液D.口服液E.胶囊粉14.紫外线灭菌法可用于灭菌的对象有A.装于玻璃瓶中的液体制剂B.衣物C.空气D.纯净水E.丸剂15.属于化学灭菌法的为A.低温间歇灭菌B.丙二醇蒸汽熏蒸C.3%~5%甲酚皂溶液D.环氧乙烷灭菌E.75%乙醇灭菌四、名词解释1.空气洁净技术 2.灭菌 3.除菌 4.防腐、5.消毒 6.F值 7.F0值 8.热压灭菌法9.滤过除菌法 10.无菌操作法11.防腐剂五、问答题1.非层流与层流空气洁净技术哪种更合理,为什么?2.试述常用灭菌法基本原理、方法与适用范围。

分子生物学在医药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分子生物学在医药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分子生物学在医药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韩静静摘要分子生物学是对生物在分子层次上的研究。

这是一门生物学和化学之间跨学科的研究,其研究领域涵盖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学科。

分子生物学主要致力于对细胞中不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包括DNA,RNA和蛋白质生物合成之间的关系以及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被调控的。

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进程中的分子基础。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认为“DNA 制造 RNA,RNA 制造蛋白质,蛋白质反过来协助前两项流程,并协助 DNA 自我复制”。

分子生物技术也称之为生物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标志,它是以基因重组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为基础,利用生物体或者生物组织、细胞及其组分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种.以便与工程原理相结台进行生产加工.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个综合性技术体系,其内容包括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DNA测序技术、DNA芯片技术、酶工程技术等。

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诞生以70年代DNA重组技术和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迄今已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

实践证明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健康、环境和能源等重大问题方面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受到了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是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

二十世纪生物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对生命现象和疾病本质的认识逐渐向分子水平深入。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分子医学和基因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们逐渐认识到,无论健康或疾病状态都是生物分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分子中起关键性作用者为基因及其表达产物蛋白质,因此从本质上说,所有的疾病都可以被认为是“基因病”。

近十年来,分子生物技术已成为医学领域最有力的研究工具,以下从基因工程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核酸序列测定技术、基因诊断与基因体外扩增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在医学研究中为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诊断和药物研制、开发中的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传染病控制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传染病控制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数据整合 1 数据匹配 1 数值仿真 1 政策执行 1 抗炎活性 1 感染 1 恙虫病东方体 1 恙虫病 1 弓形虫 1 广州sars流行 1 广州 1 巨噬细胞刺激蛋白 1 山地 1 属性相似度 1 居民区 1 小型兽类 1 密度制约 1 定位表达 1 大肠埃希菌o157 1 多位点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分析1 多位点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分析1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1 多为点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分析1 外源基因 1 复杂网络 1 壁细胞,胃 1 基因芯片 1 基因型 1 基因,病毒 1 基因 1 垂直传播 1 唾液酸 1 周期性 1 启动子活性 1 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 1 叙利亚地鼠胚胎细胞 1 受体型酪氨酸激酶ron 1 发病率图 1 双向电泳 1 危险因素 1 医院传播 1 北京家族基因型 1 北京家族 1 分布式感染速率 1 分子生物学 1 分子流行病学 1 减毒机制 1 共培养 1 公共政策 1 全局稳定性 1 全局渐近稳定 1 免疫反应 1 信号转导 1 传染病管理 1
耐药性 耐多药结核病 群落结构 羊瘙痒因 263k 结核 细菌性痢疾 细胞空泡毒素 细胞凋亡 细粒棘球绦虫 纤维蛋白 系统发生分析 空间风险因子 空间模式 空间斑图 空间分布格局 禽流感病毒 离散 研究进展 研究 监测 白细胞介素-1 疫苗,dna 疫苗 生物质谱 生物安全 生物多样性 生物制药 环境碘过量 猪链球菌 状态空间实现 物种多样性 灭活 澜沧江 消毒剂 流行病学,分子 流行病学 流行病传播 流行 流感病毒 流式细胞术 汉赛巴尔通体 汉城型病毒 汉坦病毒 武陵山东部 正则化 模式病毒 模型,动物 样地 标准化操作程序 最优控制 景观流行病学 普查 时空聚集性 整合

2022年河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河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河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填空题1、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观察细菌是否生鞭毛可通过______或______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2、T4噬菌体由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部分组成。

3、Mg2+以及一个厌氧的环境。

@40、由固氮酶固定的NH3必须与______结合形成______后,才可合成蛋白质和大量其他重要生物体的分子。

4、按照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培养基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5、真菌菌丝的横隔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种类型。

6、被誉为微生物学奠基人的是______世纪、______国的______;而细菌学的奠基人则为______国的______。

7、常用的活菌计数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8、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从宏观到微观一般可分10个层次,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中前4个层次是生态学的研究范围。

9、在诱变工作中,常用的物理诱变剂如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化学诱变剂如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其中的______ 有“超诱变剂”之称。

10、病毒可诱导动物细胞产生干扰素,而干扰素又可刺激细胞合成______,它被入侵病毒激活后,可降解病毒的______,从而阻止了病毒______的转译和阻止有感染力病毒的合成。

二、判断题11、任何芽孢都由孢外壁、芽孢衣、皮层和芽孢核心这几个层次组成。

()12、营养琼脂培养基是在实验室里用的一种天然培养基。

()13、利用运动发酵单胞菌进行细菌酒精发酵要比酵母菌酒精发酵时供应更多的氧。

()14、病毒没有产能酶系,但是有能量合成系统。

()15、酵母菌是一类只发酵糖类且细胞都呈单细胞的真菌。

ICH-GCP E6(R2)中文版

ICH-GCP E6(R2)中文版

E6(R2)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协调指导原则ICH指导委员会2016年11月9日当前版本:第四阶段中文编译:中国GCP联盟 & 临床研究大汇E6(R1)译者序公元1996年,ICH-GCP正式发布R1版,彼时之中国,了解GCP的人仅限于当时中国卫生部培养的数百名医学专家,规范的临床试验法规与体系还在起草中。

1998年3月卫生部而发布了中国第一部GCP(试行),同年5月实施;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年9月1日实施的《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局令13号,已废止),在整整4年之后的2003年9月1日,我国的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局令第3号)颁布实施并持续至今。

受制于起步阶段的能力所限,我们的GCP法规只有70条款共计12998字,而对比ICH-GCP则有383条款共计27936单词。

R1版的ICH-GCP,2003年国家药监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获权组织专家翻译,才有过中文版(未曾公开发布),陆续有过多个版本的企业/组织发布版本,而以国家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的官译稿件,时间却很明确,是在2016年8月5日才得以发布(如下图)。

可以说,无论是标准的水平高低还是时代的步伐快慢,我们都曾落后了太多太多。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春去秋来,夏行冬至。

二十载岁月匆匆而过。

2016年11月30日,ICH正式颁布了GCP的增补件R2,标志着全球药物临床试验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无独有偶,仅仅过去了2天,2016年12月2日,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大量新内容参考了ICH-GCP R1甚至R2,意见稿直接以超30000字的信息量向全中国全世界展现它的雄心:今天的和未来的中国药物临床试验,在经历了蹒跚学步与青春期的躁动之后,正大幅度的向着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中关村玖泰药物临床试验技术创新联盟/中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联盟”携手“临床研究大汇”,有志于协助我国临床研究行业在这次革新中及时跟上时代潮流,我们在R2发布后的7日内,参考借鉴CDE的R1中文版,完成了中文版的翻译与校对工作,在此时正式向全球华语用户推送,由于时间紧,我们的工作可能有不足之处,在此虚心并诚恳的接受所有批评意见。

大肠杆菌培养实验报告

大肠杆菌培养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大肠杆菌培养实验报告篇一:大肠杆菌实验报告大肠杆菌紫外线诱变及抗药性菌株筛选0740063阿噟兰1.前言抗生素能破坏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使细菌的繁殖和生长受到抑制。

但某些细菌对抗生素表现出抗性,原因是其基因发生了改变,产生能抵抗抗生素的性状。

在自然情况下,细菌的基因突变率很低,而且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在自然条件下,想要获得有抗性的细菌是很困难的。

当给与适当的物理条件时,其突变率会大大增加。

如当用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和其他粒子、紫外线、微波等物理因素辐射时,能够促进遗传物质突变。

DnA对紫外线(uV)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尤其是碱基中的嘧啶,它比嘌呤更为敏感。

紫外线引起DnA结构变化的形式有DnA链断裂、碱基破坏、胸腺嘧啶二聚体等。

因此,紫外线通常作为诱变剂,用于微生物菌种选育。

一般细胞分裂越旺盛,诱变剂量越大,突变率高,诱变最有效的波长253~265nm。

选择合适的诱变剂量对于获得较高突变率十分关键,过高或过低的辐射剂量会导致菌株死亡或诱变不充分而降低诱变效果。

在紫外线诱变下,菌株发生不定向的突变,想要得到需要的特向变异必须对诱变后的菌株做筛选。

本实验想要得到的是能够抵抗抗生素的菌株,因此可以用抗生素培养基作为筛选培养基对菌种进行筛选。

若菌株没有发生定向突变,则该菌株不能在抗性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只有发生了定向突变才可能在筛选培养基上正常生长。

紫外线对于菌株有诱变作用外,对菌株还有较强的致死作用,因为紫外线改变了菌株的基因结构导致菌株无法正常生长繁殖。

因此,通过本实验的操作,在合适的照射剂量的设置下,比较不同不同照射剂量下的致死效果和突变率,并初步分析两者的相关性。

在分析死亡曲线和诱变率曲线的基础上,能了解诱变育种的机理和方法,为做进一步的诱变实验做准备。

2.材料和方法2.1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菌种:大肠杆菌仪器:超净台、离心机、高压灭菌锅、培养箱、磁力搅拌器、培养皿、涂布器、移液管、移液器试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相关试剂、硫酸卡那霉素水溶液(50mg/ml)、生理盐水2.2实验方法2.2.1制备培养基普通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400ml):牛肉膏5g蛋白胨10gnacl5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7.0按配方配制好培养基后置于灭菌锅中115℃15min,倒平板,4皿*15ml*5组+2皿*15ml=22皿*15ml=330ml筛选培养基(200ml):含抗生素50mg/L。

中成药中短小芽孢杆菌对γ射线敏感性研究

中成药中短小芽孢杆菌对γ射线敏感性研究

α
收稿日期 20 07 2 0 3206
作者简介 李晓华 (1 9682) , 男, 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 分子微生物学, E 2 . scuec. e du. cn m ail: lix iao h ua @m a il
8
第 2 期 李晓华, 等: 中成药中短小芽孢杆菌对 Χ 射线敏感性研究 37
自 1978 年以来, 不少科技工作者开展了中成药 杀菌工艺、 中成药辐照前后药效评价和辐解产物的 研究 . 研究表明: 在 10kGy 辐照剂量下 , 主要药效和 化学成份未明显变化 [1~ 3 ]. 由于不同微生物对Χ 射线 敏感性不同 , 即使同种微生物由于处在不同介质中 , 辐照灭菌所需的剂量也不同. 只有了解不同微生物 对 Χ 射线的敏感性及这些微生物在不同介质中辐照 灭菌所需的剂量 , 才能提高辐照灭菌的质量和效率 , 但目前关于这方面系统的研究报道较少 , 为此 , 笔者 开展了在松刚益肝丹、 鼻炎片、 小活络丸等不同剂型 中成药中微生物对 Χ 射线敏感性的研究 . 短小芽孢杆菌 E601 是国际辐照灭菌通用的标 准菌株, 本文通过对 3 种剂型中成药中短小芽孢杆 菌对Χ 射线的敏感性的研究 , 确定 3 种剂型中成药中
第 26 卷第 2 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V ol . 26 No. 2 2007 年 6 月 J ou rnal of Sou th2Cent ral U niversit y for N at ional ities (N at. S ci. Ed it ion) Ju n . 2007
Stud ies on Sen sit iv ity of B. p um ilus to Χ Ray s in Ch i n ese M ed ic in e

GeneXpert_MTB

GeneXpert_MTB
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来源 患者登记信息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 系统*的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活动性 肺结核患者登记数据%主要包括肺结核患者实验室
关键词结核%肺$利福平$抗药性$核酸扩增技术$对比研究 !"#!"$?"@@#'.A3.BB4?"$$$(11'"?'$'2$2'" 中图分类号C&'"
ED,,00,'+ "0 Q,&,@),*+ BERMS7 !,+,'+#"& +,'D&"%"-1 #& +.3,*'.%"/#/ )*,?,&+#"& (&! '"&+*"% )*"-*(2 #& @#&A#(&- \0'$&"8"-))*9"&J%@$0!$"&O$"&?J%A$4")*:$9"$#$J%M"&?@)J%M"&?N)&'0J%K0'$X"#$"1$:70-0'"J% M"&?,$&?L9)J%K9"&?<$&?J%M"&?P$&O$J%8$>%&?7%DG J607)*.0'%3$3.@)4*%31(%&#*%'()&#)*%P$&Q$"&?S1?0* :0#%&%B%032)?$%&()&#)*+%*5$3)"3)(%&#*%'"&-R*)T)&#$%&%S*0BO$UFHHHJ%(9$&"$D5$3)"3)(%&#*%'5)4"*#B)&#%+ #9)>)"'#9(%BB$33$%&%+P$&Q$"&?S1?0*:0#%&%B%032)?$%&%S*0BO$UFHHHJ%(9$&" (%**)34%&-$&?"0#9%*!8$>%&?7%%CB"$'!DFHEFHFZZDOOG.%B

2011-几种典型抗生素的协同γ辐照降解效应的研究

2011-几种典型抗生素的协同γ辐照降解效应的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几种典型抗生素的协同γ辐照降解效应的研究姓名:曹冬梅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核技术及应用指导教师:丰俊东2011-0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国内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屡见不鲜,环境中残留的抗生素可诱导耐药菌的产生,因此,探讨降解抗生素的有效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辐照是一种新兴高级氧化技术,本研究选用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抗生素:乳酸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lactate, LVF)、青霉素钠(Benzylpennicillin sodium, BPC)、头孢曲松钠(Ceftriaxone sodium, CFX)和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 SMZ)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抗生素在γ射线辐照下的降解机理及其产物对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通过电化学的结合作用,大大提高了抗生素的辐照降解率。

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 γ射线辐照能有效去除溶液中的抗生素。

初始浓度一定时,吸收剂量越大,LVF、BPC、CFX、SMZ的降解率越高,其标准浓度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且相应的G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分别为164.3→19.3,122.8→17.3,304.8→39.2,68.5→19.8;(2) 对吸收剂量为0.5 kGy的LVF进行了LC-MS分析,初步推测出5种主要降解产物(m/z 346、330、318、302、274)的结构,并提出最可能的降解途径;比较氮气条件下的降解率,得出·OH在反应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3) 对中高浓度(100、500 μg·mL-1)抗生素而言,以单阳膜电渗析结合γ辐照降解可以有效降解抗生素LVF,降解率高达96%;(4) 活性实验表明,产物分子若存在完整的活性结构也会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

采用辐照降解时尽管母体化合物全部降解,但也需要考虑产物的活性;(5) 细胞毒性实验表明,抗生素经辐照后的产物无细胞毒性,说明辐照降解技术可以很好的运用于各种抗生素的降解,且产物对环境不构成威胁。

食品中致病菌γ射线辐照杀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食品中致病菌γ射线辐照杀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食品中致病菌γ射线辐照杀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李淑荣;王丽;冯利芳;史依沫;马智宏;徐毓谦;王振铃;汪慧华;汪长钢【摘要】In order to make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inactivation of irradiation better on food processing , Listeria , Salmonella and e . coliO157: H7 were inoculated into tomato ,fresh-cut carrot ,packagedtofu ,nutrient broth ,blanched almonds ,blanched peanut and celery mixture ,blanched mustard green and soybean ,dried apricots ,chilled pork and frozen pork respectively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such as irradiation dose , medium temperature ,type of strain ,medium type and packaging type ,on pathogenic bacteria inactivation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mediators and patho-genic bacteria specie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pathogenic bacteria inactivation .The e . coli O157:H7 is the most sensitive (a higher sensitivity means a stronger pathogenic bacteria inactivation) ,and Salmonella is more sensitive than Listeria in most media-tors .As for the same kind of pathogenic bacteria species ,water content and component of mediator are significant factors for pathogenic bacteria inactivation . Higher water content can enhance pathogenic bacteria inactivation ,pathogenic bacteria in pork is har-der to be killed than that in vegetables .The resistance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freezing medium to irradiation increases , and the sensitivity of pathogenic bacteria relatively increases in the presence of oxygen .%为更好地保证食品的辐照杀菌效果,以纯培养的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接种于番茄、胡萝卜、水煮杏仁、冷却肉、冷冻肉、芥蓝豆、盒装豆腐、杏干、营养肉汤、芹菜花生冷食材等介质中,研究辐照剂量、菌种类型、介质类型、介质温度、包装类型等条件对γ射线辐照杀菌效果的影响,明确环境条件对致病菌辐照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种介质中不同致病菌对辐照的敏感性不同,其中大肠杆菌O157:H7对辐照最为敏感;在大多数介质中,沙门氏菌对γ射线辐照的敏感性略高于李斯特菌.对于同一种致病菌,介质中的水含量和介质的成分对辐照效果有较明显的影响,水分含量高的介质中致病菌对辐照更为敏感,肉中的致病菌较蔬菜中的致病菌对辐照更具抗性;低温辐照,尤其是冷冻条件下辐照能增加致病菌对辐照的抗性;当有氧气存在时,致病菌对辐照的敏感性相对增加.【期刊名称】《原子能科学技术》【年(卷),期】2018(052)001【总页数】5页(P181-185)【关键词】γ射线;辐照;致病菌;辐照杀菌;影响因素【作者】李淑荣;王丽;冯利芳;史依沫;马智宏;徐毓谦;王振铃;汪慧华;汪长钢【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沈阳 110866;北京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北京100097;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691.5食品辐照技术是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的非热杀菌技术,具有无污染、无化学残留、节能、保持食品营养品质及风味等优点,被誉为21世纪食品绿色加工技术[1]。

中成药松刚益肝丹中三种微生物对γ射线敏感性研究

中成药松刚益肝丹中三种微生物对γ射线敏感性研究

中成药松刚益肝丹中三种微生物对γ射线敏感性研究
李晓华
【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通过对松刚益肝丹中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短小芽胞杆菌的存活数与
辐照剂量关系的研究,建立了3种微生物的存活数与辐照剂量的数学模型,确定了3种微生物的D10值,表现在松刚益肝丹中,对γ射线敏感性是大肠杆菌较高,白色念珠菌次之牙包杆菌较低。

【总页数】1页(P41)
【作者】李晓华
【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应用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应用
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6
【相关文献】
1.3种剂型中成药中大肠杆菌对γ射线敏感性研究 [J], 李晓华;刘梅芳;龙慈凡
2.不同剂型中成药中白色念珠菌对γ射线的敏感性研究 [J], 李晓华;刘梅芳;龙慈凡
3.中成药小活络丸中三种微生物对γ射线的敏感性 [J], 李晓华;叶丽秀;林若泰;陈
玉霞;林勇;刘梅芳
4.中成药中短小芽孢杆菌对γ射线敏感性研究 [J], 李晓华;刘梅芳;龙慈凡
5.中成药鼻炎片中三种微生物对γ射线敏感性研究 [J], 李晓华;叶丽秀;林若泰;陈玉霞;林勇;杨泽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安徽农 业科学 , u aoAhi g . c 20,52 ) 4666 J r lf nuAn Si 073 (1: 5, 7 on . 6 4
责任编辑
孙红 忠 责任校对
李菲菲
3种剂 型 中成 药 中大 肠 杆 菌对 射 线敏 感性 研 究
自 1 8 以来 , 9 年 7 不少 科 技 工作 者 开 展 了 中成药 杀 菌 工
辐照剂 量增大而逐 渐减少 。据报道 , 生物受 射 线辐 照后 微
艺、 中成药辐照前k y辐 照 剂 量下 , 要 药效 和 化学 成 分 未 明 显 变 在 0G 主 化[ 。 由于不 同微生物对 射线 敏感性 不 同 , 卜 即使 同种微
SmUe n 硷 S n a v y 0 . c l t ^ Ra si r eFom so i s e i ̄e t so n e g i R fE oi o r y n Th e r fChneeM dc
Ⅱ Xioh ae l ( ol eo Lf ce e SuhCnm nvrt o aoaie , hn H bi 304 a -u t a Cl g f i Si ̄ , ot- ̄t l i syf e e r U e i rN t nlisWu a , u e4 07 ) i t
o n ,h eo d w si hn s d cn og a g ia d n,n h o s si hn s dcn ia pa wal te sc n a n c ie eme iieS ng n yg na a d te lwetwa n c iee me iie By n ln Ke wod E。 c/; y ; nVau C ieeme iie y rs oi 7 Ra s D1 le; hn s dcn
李晓华 , 刘梅芳 , 龙慈凡 1 南 族 学 命 学 院湖 武 4o;湖 省 科 辐 加 研 所湖 武 4o) (中 民 大 生 科 学 ,北 汉 372 北 农 院 照 工 究 ,北 汉 36 . o . 4 04
摘要 通 过对 3 剂型 中成 药 中大肠杆 菌的存 活数与辐 照剂量关 系的研 究, 种 建立 了两者的数 学模 型, 确定 了 3 剂 型 中成 药 中大肠杆 种 菌的 D 值 , 影响辐照 灭 菌剂量 的 因素进行 了讨论 。结果表 明 :种 剂型 中成药 中大肠杆 菌对 7 线敏 感性不 同, 并对 3 射 小活络 丸 中大肠杆 菌对 7 线敏感 性较 高, 刚益肝 丹 中大肠杆 菌对 7 线敏感性 次之 , 炎片 中大肠杆 菌对 7 射 松 射 鼻 射线敏 感性较低 。 关键词 大肠杆 菌; 射 线 ; l ; 7 Do 中成药 值 中图分 类号 Q 3 文献标 识码 A 96 文章 编号 01— 612o)1 046 O 57 6 1( 72 — 65 一 1 0
生物处在不 同介质 中 , 辐照灭 菌所 需 的剂 量也 不 同。只有 了 解 不同微 生物对 射线 敏感 性 及这 些 微生 物在 不 同介 质 中
会引起其分子或原子电离、 激发 , 发生一系列物理、 化学及生
物学变 化 , 而导致微 生物死亡 。导致 微生 物死亡 有 2方面 从
原因: 一是因为 7 射线具有较高的能量 , 它直接轰击在微生 物的核酸、 蛋白质和酶等与其生命有关的物质上 , 引起分子、
原 子 电离 或激发 , 以致化学 键断裂 而导 致死 亡。二是 因为 水
辐 照灭 菌所 需 的剂 量 , 才能 提高 辐照 灭菌 的质 量和 效率 , 目 前关 于这方面 系统 的研 究报道 较少 。
是微生物的重要组分 , 药品内也含有一定量水分 , 射线辐照
能使水分 子电离或激发 , 生大量 的 自由基 和过氧化 物 , 产 而这

Ab ta t B sd O tde iter ai s i b t en t r i l aeo sr c ae i s i O lt n hp e e es v a rt f l u s lh e o w h u v E。cl a dted ss f y he om f hn s e i n ,t t- oi n o e 7 r si ref so C ieem d ie h ma h o a nt r c e h e t a m d l ft e ainhp bt e nt i sr i l aea dted sso 7 ry w s s bi e .h 0 a e w r ee n d a dtef t sa- ma c l o e h lt s i ew e h r uv a rt n h oe f s a t l h d ' eDlv l s e d t mie , n h a o f i o er o e v a ea s I u e r cr fc n h dot l ai oe w r i u s R sl h w dta tes ni v yo E.c / t y a h i e t nC i s e ii i h ou e t gter i e i t nd s s eeds s d eut so e h t h e s i t f i a s rz o c e s ti oi o 7r sw st h h s i hn em dc eSa u l- a e g e n o
大肠杆菌是松刚益肝丹、 鼻炎片、 小活络丸等 中成药中
常见 的污染菌 , 通过 对 3 剂型 中成 药 中大肠杆 菌 对 笔者 种 射线 敏感性 的研究 , 确定 3 种剂 型 中成 药 中大肠杆 菌 的存 活 率 与 射 线 剂量 的关 系 , 数学 模 型 , 中成 药辐 照灭 菌 建立 为 提供剂 量依据 , 对保证 中成药辐 照灭菌质 量 和提高钴 源利 用 率具有 重要 的实际意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