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专题讲义-03-文言文(三)内容理解 —上海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三)内容理解
(一)常考题型
1.注意“具体体现”类问题。

2.原因类,“根本原因类”问题。

3.“写作手法类”问题。

4.具体情节的分析与概括题。

5.道理启示类。

6.人物形象
(二)内容理解答题技巧(重点)
答题步骤:
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

(1)先抓住标题:一般讲,如果有标题的寓言故事,我们要特别注意标题对我们的启示作用。

(2)了解记叙的是什么事;弄清所记之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看看哪一部分比较特殊,就尽量抓住展开,通常来说,起因很重要,因为有因才有果,有时候过程也非常重要。

(3)简析所记之事涉及什么人,他们之间有没有主次之分,关系如何;
(4)查看记叙中作者有没有议论,议论什么;
(5)留心叙事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

3.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

4.归纳中心可选择不同的切入口。

如,重在叙述故事的,可从故事结局分析作者的价值取向;侧重写人物活动变化的,可从分析人物行为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讲述生活现象为主的,可从个别现象分析反思作者褒贬倾向。

寓言抓住故事中最夸张最不可能的部分,思考短文要借此讽刺什么;最后,逆向思考总结出要告诫人们的道理。

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5.解题方法:
利用文章本身的语境、命题的题目、文章中的原话、注解及文章的主旨来解答相关试题,对症下药——对于不同的题目类型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逆推思维法,即用倒推法思考,从结果出发,并一步一步得出关键词。

方法二:这一过程称为正反思维法,即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

方法三: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思维法,即从各个角色、各个角度来加以思考。

(如《黔之驴》可以从老虎和驴子的角色得出不同的结论。


6.答题注意事项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语
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局部理解命题主要围绕原因、结果、表现,一般是要求用文中语句回答,注意不要多答也不要少答。

(三)人物形象类解题思路
1.从直接描写分析人物。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文章的主题。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物,首先不妨从直接描写着手,这是最生动、最真实的材料。

或者从人物所作所为进行分析。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 (2)体现人物思想主张的信息(语言);
(3)展现人物性格情趣的信息; (4)反映人物志向抱负的信息;
(5)体现人物才智品质的信息(事件); (6)作者或外界对人物评价议论的信息
2.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
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的方法来写主要人物。

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主要人物。

3.从评价性句子分析人物。

我们还可以从评价性的句子,尤其是作者的评论来分析人物。

4.答题注意事项
(1)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后,还应从多角度思考文中人物特性。

(2)多用四字短语或成语回答人物特性。

(3)应注意答题句式的完整、规范!
例:从……(句意概括)中,可以看出(人物)是一个……的人(他具有……的品质或精神)。

例题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

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

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

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2分)
(1)及.其稍长(2)或.抄录
2.文中划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老夫人用荻草画画,教他写字。

B.老夫人用荻草在地上画,教他写字。

C.老夫人用荻草画画,教他读书写字。

D.老夫人用荻草在地上画,教他读书写字。

3.从本文看,欧阳修长大后能够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原因是:
⑴;⑵(2分)
【答案】
1.(2分)(1)等到(2)有时
2.(2分)B
3.(2分)⑴母亲教导有方⑵自己勤奋学习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8分)
养柑蚁
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

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

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浮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译文】
广南的可耕地很少,百姓大多用种柑橘来赚钱。

但橘树容易生虫,果实被虫啃坏。

但如果橘树上有很多蚂蚁的话,虫子就无法生长,所以种橘的农户就向别人买这种能杀虫的蚂蚁。

于是就有收养蚂蚁去卖的,他们用猪羊的膀胱里面放些油腥,张着口放在蚁穴旁,等蚂蚁大量入内后,就把这些蚂蚁拿着离开,人们称这就是养柑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2分)
(1)损失其实.()(2)则持之而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画线句:民多种柑橘以图利(2分)3.老百姓买蚂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养柑蚁”的现象说明的道理不正确
...的是()(2分)
A.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
B.不能用废弃之物谋利益
C.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应对需求从而产生供给
【答案】
1.(1)果实(2)离开(2分)
2. 百姓大多用种柑橘来赚钱(2分,关键字:以、利 )
3. 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2分)
4. B(2分)
(二)课外文言语段阅读(8分)
宋有澄子①者,亡缁衣②,求之途。

见妇人衣③缁衣,援④而弗舍⑤,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⑥也。

”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

昔吾所亡者纺缁⑦也,今子之衣
注释:①澄子:人名。

②缁(zī)衣:黑色的夹衣。

③衣:穿。

④援:拉。

⑤舍:放弃。

⑥为:缝制。

⑦纺缁:指黑色的夹衣。

⑧禅衣:黑色的单衣。

【译文】
宋国有一个叫澄子的人,(他)丢失了一件黑色的衣服,(他)在路途中寻找。

(他)见有一妇人穿着黑色的衣服,就拉住而不放开它,要取她的衣服。

(他)说:“现在我丢失了黑色的衣服。

”那妇人说:“您即使丢失了黑色的衣服,可是这件衣服确实是我自己缝制的啊。

”澄子说:“你不如快点给我衣服,过去我所丢失的,是黑色的夹衣;现在你的衣服,(只是)黑色的单衣。

把黑色单衣当作黑色夹衣,你难道还不合算吗?”
1.根据题目要求
....进行作答。

(1)加点字解释:求.之途()(1分)
(2)句子“亡.缁衣”中的“亡”字与下列选项中“亡”字意思相同
..的一项是()(1分)A.逃亡.海外 B.亡.羊补牢 C.家破人亡. D.亡.国之君
2.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认为黑色单衣当作黑色夹衣,你难道不是很得意吗?
B.把黑色单衣当作黑色夹衣,你难道不是很得意吗?
C.把黑色单衣当作黑色夹衣,你难道还不合算吗?
D.认为黑色单衣当作黑色夹衣,你难道还不合算吗?
3.选文中澄子向妇人夺衣,他的理由是什么?(2分)
(1)“”。

(用文中语句
....回答)
(2)“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4.下列答案选项与选文中对澄子的人物形象分析最适切
...的两项是()()(2分)A.自相矛盾 B.粗心马虎 C.谦虚有礼 D.强词夺理
【答案】(8分)
1.(1)寻求、寻找(1分)(2)B(1分)
2.C(2分)
3.“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或:“昔吾所亡者纺缁也”)(2分)
4.A(1分)D(1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4题(8分)
鹿亦有知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

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

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

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

时值秋祭,例用鹿。

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

猎者固请。

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

”是夜鹿去,遂不归。

李氏深悔之。

【注释】
例:照例,名词作状语。

【参考译文】
博山有一个姓李的人,凭借砍柴谋生。

一天,(他)在山坳(里)捡到一只幼鹿,(就)带回家喂养。

鹿渐渐长大,十分温顺,见到人就呦呦鸣叫。

他家四面环山,鹿每次出去,到傍晚必然回来。

到了祭祀的时候,按照规定要用鹿祭祀。

(由于)官府的监督,有个猎人很着急,到了限期(他就要)送上(鹿),然而(猎人)一连几天都没有打到鹿,就请求(姓李的人把鹿给他)。

姓李的人不答应。

猎人坚持请求。

姓李的人迟疑着说道:“等我考虑一下这件事。

”这天晚上鹿离开之后就不回来了。

姓李的人对这件事感到非常后悔。

1.解释加点字(2分)
伐.薪为生伐()是夜鹿去.去()
2. 对“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翻译正确的项是()(2分)
A.于是让李氏寻找那只鹿,李氏不和他去。

B.于是向李氏请求要那只鹿,李氏不给他。

C.于是向李氏恳求宽限时间,李氏没有答应他。

D.于是向李氏寻求帮助,李氏想不出办法。

3. 从全文看,“鹿亦有知”表现在(1)(2)(用原文回答)(2分)
4. 从李氏身上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2分)
【答案】(8分)
1.(1)砍伐(2)离开(2分)
2.B(2分)
3.(1)甚驯,见人则呦呦鸣。

(2)鹿出,至暮必归。

(3)是夜鹿去,遂不归
(3点答出其中2点即可)(2分)
4.我们要珍惜、善待自己拥有的一切,否则等到失去后后悔也是徒劳。

(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

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牧竖:牧童跑:兽类用足扒土。

同“刨”。

奄奄: 气息微弱的样子。

【参考译文】
有两个牧童,在山里发现了一个狼穴,里面有两只小狼。

牧童们商量好了,每人捉了一只各自爬到一棵树上,两棵树之间大约相隔几十步远。

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洞一看,两只小狼不见了,非常惊慌。

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爪子和耳
朵,故意让小狼嗥叫。

大狼听见后,仰起头寻找,愤怒地奔到树下,一边嚎叫着一边抓爬着树干。

另一棵树上的牧童也扭着小狼让它哀鸣。

大狼听到后,停止嚎叫,四面环顾,发现了另一棵树上的小狼,于是便丢下这个,急奔到另一棵树下连抓带嚎。

这时,前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嚎叫起来,大狼又急忙转身奔到第一棵树下。

就这样,大狼不停地嚎叫,不停地奔跑,来回跑了几十趟,渐渐地脚步慢了,嚎叫的声音也弱了,最后奄奄一息地僵卧在地上,很久不再动弹。

此时两个牧童从树上爬下来细看,大狼已经断气。

1.解释下列加点的同语:
(1)相去.数十步: ______________(2)狼闻声四顾.: ______________
(3)乃舍此趋.彼: ______________(4)气已绝.矣: ________________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同是人与狼的较量,《狼》中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 距离 (2) 看,张望 (3) 奔向,跑向 (4) 断
2. 狼闻声四顾/ 始望见之/ 乃舍此趋彼/ 跑号如前状
3. 更赞同《狼》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消遣,狼并没有对牧童做什么,牧童却要伤害它们,表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五)阅读下文,完成1—3题(8分)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一人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参考译文】
郑燮 (xiè),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正逢上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郑板桥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板桥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立即发米给老百姓,救活了上万人。

他离任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1.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
或.阻之()民岂得.活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上有谴,我一人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现了郑板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答案】
1.有的人能
2.如果皇上怪罪的话,我一人承担这件事的后果。

3.爱民如子、体恤百姓;勇于担责(勇于承担)
(六)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贺父献金
贺仁杰,字宽甫,京兆人。

父贲,有材.略,善攻战,数.从军有功。

尝治室于毁垣①中,得白金七千五百两,谓其妻郑曰:“语云:匹夫②无故获千金,必有非常之祸。

”时世祖以皇太弟受诏征云南,驻军六盘山,乃.持五千两往献之。

世祖曰:“天以赐汝,焉用献!”对曰:“殿下新封秦,金出秦地,此天以授殿下,臣不敢私,愿以助军。

”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③,即召入宿卫。

【注释】①垣:墙。

②匹夫:指无常识、无智谋的人。

③状:情况。

【补充注释】贲,bì,从贝卉声,饰也。

1、美饰。

2、易经卦名。

六十四卦之一。

离下艮上。

象征着可以有小利,且可以有所往的意思。

3、华丽的、光洁的。

4、形容贵宾驾临。

贲,bēn,姓氏。

1、奔走,快跑。

[虎贲]古时指勇士。

2、姓。

【参考译文】
贺仁杰,字宽甫,是京兆人。

父亲贺贲,有才能和谋略,善于攻战,多次参军立功。

曾经在废墟中盖房子,挖得白银七千五百两,他对妻子郑氏说:“俗话说:匹夫无故得千金,一定有不同寻常的灾祸。

”当时世祖以皇太弟的身份奉命攻打云南,驻军六盘山,于是他拿五千两前去献给世祖。

世祖说:“上天赐给你的,何必献给我!”他回答说:“殿下刚封到秦,金子出于秦地,这是上天拿来给殿下的,臣不敢私藏,愿意拿来帮助军队。

”并且说他儿子贺仁杰可以录用的情况,立即召进卫队。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有材.略() (2)数.从军有功() (3)乃.持五千两往献之()
2.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匹夫无故获千金,必有非常之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天以授殿下,臣不敢私,愿以助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贺仁杰的父亲是如何得到千金之财的?他又是如何处理这笔横财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你如何评价贺父的做法,请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1). (1)通“才”,才能 (2). (2)屡次、多次 (3). (3)于是、就
2. (1)匹夫无缘无故得到千金,一定有不同寻常的灾祸。

(2)这是上天拿来给殿下的,我不敢私藏,愿意拿来帮助军队。

3. 他是在废墟上盖房子时挖到这笔千金之财的,他把五千两献给了世祖。

他这种做法既有迷信思想的因素,又有忠君爱国的因素,同时又有借这个机会保荐儿子为官的私心。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①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
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专窾②焉。

匣而埋诸土,期
年③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日:“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日:“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刘基《诚意伯文集·郁离子》)注:①良桐:上等桐木,即梧桐,青桐,木质理疏而坚,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

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②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

③期(jī)年:满一年。

【参考译文】
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
互应和。

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不古老。

”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

第二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

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
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斫.而为琴斫:砍削
B. 使.国工视之使:让:派
C. 抱以适.市适:到……去
D. 易.之以百金易:容易
2. 请把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又谋诸篆工,作吉簌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工之侨献琴》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D
2. (1)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

(2)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世上的事情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

3. 文中以工之侨二次献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依据内在品质的现象,盲目崇古非今,告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

(八)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8分)
陶侃母
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人。

侃少为浔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封鲊①遗.母,湛还鲊,以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唯不能益我,乃以增吾忧矣。


鄱阳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②。

投侃宿,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③,而逵仆马甚多,湛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湛剪头发,卖得数斗米。

斫④诸屋柱,悉割为薪。

遂具精馔,从.者俱给。

逵闻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


【注】①鲊[ zhǎ ]:腌鱼。

②孝廉:一功名。

③室如悬磬:悬,挂;磬,乐器,中空。

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

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

④斫:zhuó,砍削。

【译文】
陶侃的母亲湛氏是豫章新淦人,早年被陶侃的父亲纳为妾。

生下陶侃后,陶家更加穷困,湛氏每日辛勤的纺织供给陶侃日常所需,要他结交才识高的朋友。

陶侃年轻时当过浔阳县衙小吏,曾掌鱼市交易。

有一次他派人送给母亲一条腌鱼,湛氏退还腌鱼,并且写了封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假公济私把鱼
拿来送给我,非但不能让我高兴,反而更增加我的困扰。

鄱阳的范逵以孝闻名,被举为孝廉(时选举科目名,推举能孝顺父母,德行廉洁清正的人)。

一次他投宿陶侃家,正逢连日冰雪,陶侃家中空无一物,而
范逵随行仆从,马匹甚多,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请客人留下,我自有打算。

”湛氏有一头乌黑亮丽,长度及地的头发,她一刀剪下头发,买得好几斗米回来,又将睡觉用的草垫一割为二,做为马匹的粮草,再砍断屋柱作柴薪,就这样准备了丰盛的馔食,使范逵主仆受到周全、忱的招待。

事后范逵曾感叹的说:“没有湛氏这样的母亲,生不出陶侃这样的儿子。

1.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2分)
(1)以一封鲊遗.母()(2)从.者俱给()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3. 陶侃母“以书责侃”最主要原因是()(2分)
A. 鲊太昂贵
B. 此为官物
C. 于我无益
D. 以增吾忧
4. 陶母为儿子树立怎样的榜样?(1)(2)(2分)
【答案】
1.(1)奉送、送给(2)跟从(2分)
2. 你只要到外面去留住客人,我自有办法。

(2分)
3.B(2分)
4.清廉不贪慷慨待客(2分)
(九)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许金不酬
明·刘基
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

渔者以舟往救之。

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③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④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⑤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③?”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舣⑥而观之,遂.没。

【注】:①贾人:商人。

②苴[chá]:枯草。

③诸:相当于“之于”或“之乎”。

④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⑤薄:撞。

⑥舣:叮,使船靠近。

【参考译文】
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趴浮在水面的水草上呼救。

一位渔夫驾着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济北的大户,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

渔夫问他:“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诺给我一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

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

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么不去救救他?”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不算的人。

”渔夫使船靠近观望,商人沉入水里(淹死了)。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渡河而亡.其舟()(2)予.尔百金()
(3)向.许百金()(4)遂.没()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这个故事中的商人身上,我们吸取了一个什么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沉没 (2)给 (3)先前,刚才 (4)于是、就
2. (1)你一个打鱼的人,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
(2)这就是那个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却没有兑现承诺的人。

3. 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如果言而无信,就必然失信于人。

课后作业
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参考译文】
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仔们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和狗平安相处。

(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还是比较驯服的,(富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

有一天,富人白天在客厅里睡觉,忽然听到许多狗“呜呜”地发出怒声,惊醒环视四周,没有一个人。

于是,富人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那样(发出怒声),他便假装睡觉来等待(其变化)。

原来那两只狼等他睡去没有防备的时候,就将要去咬他的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发出声音阻止狼,不让它们靠近主人。

富人于是把狼杀掉,剥了它们的皮。

狼子有这种野心,(人们)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然而凶恶的本性只不过(被它们)藏起来罢了。

(它们)表面对别人很好,而在心中却有不利于别人的想法,更不会在(自己的)野心上停止。

野兽(这样凶狠残暴)不值一提,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乃伪睡以俟.()(2)将啮.其喉()
(3)信.不诬哉()(4)阳.为亲昵()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