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特色花境营建方法探讨——以棕榈花园、辛亥革命纪念公园花境为例___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andscape Planning & Design
的彩色钢板五线谱。

在导流渠与主河道交叉口设计了一座东端古筝造型、西端热瓦匍造型的弧形斜拉索漫水堰桥,跳动的音符、明快的节奏、缤纷的色彩和哗哗的水声(图4),预示着阿克苏人民未来的生活蒸蒸日上。

军民文化段河道东西两侧分别设计有适合成人和儿童的深浅水游泳区,两边各布置了一排警示灯柱加以分隔,两岸各设计了一处供人们休息的阳光沙滩,岸上还有为室外游泳服务的管理用房。

细微之处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在导流渠与多浪河交汇处,设计了一个辉煌广场(历史长河)景观节点,布置了一些刻字的景石,记录阿克苏和第一师军垦历史的点点滴滴,反映了阿克苏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并希冀在新的起点再创辉煌,做出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同时,这个广场中还布置了对阿克苏历史发展有过重要影响的几位人物:龟兹王绛宾、音乐家白明达、东窝阔台汗王帖木尔、维吾尔学者阿布杜拉、阿克苏兵备道员罗长钴、民族英雄林则徐、西域都护班超的雕像。

西岸中段是老年活动中心建筑,紧邻其北侧是一组老年门球场、健身休息设施和公共停车场,为老年人开展业余文化生活和日常健身休闲提供充足的室内外空间。

5 种植配置
5.1 植物的选择原则
植物的选择主要以适地适树为原则,通过乡土木本植物的运用,
努力营造“三季有花、四季有绿”
的优美景观。

谨慎引入少量外来树
种。

同时,要以抗逆性强的树种为主,
使树木的功能性和观赏性相结合;
以落叶乔木为主,落叶乔木与常绿
乔木相结合,乔灌花与耐践踏草本
相结合;以速生树种为主,速生树
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

5.2 植物配置
植物种植设计以功能为主,更
好地服务于周边的园林建筑小品,
并与河道环境相搭配。

龟兹神韵区
域的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种植适
应阿克苏气候环境的当地木本植物,
在军民文化段岸边适当种植一些色
叶植物如碧桃Amygdalus persica、
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以及金
丝垂柳Salix X aureo-pendula,形
成桃红柳绿的水岸景观,在老年活
动中心周围绿地上种植果树如苹果
Malus pumila、核桃Juglans regia,
以及具有沧桑感的大漠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等,以成熟的果实、美丽
丰富的色彩表达收获的喜悦。

总之,
通过丰富的植被景观划分空间层次,
营造空间意境,体现植物季相变化,
达到“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
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
四季景色各异的效果,满足不同空
间的功能需求。

6 结语
阿克苏多浪河一期龟兹神韵军
民文化段景观设计结合具体条件和
图4 弧形斜拉索漫水堰桥跌水近景
现状特征,运用新颖的规划设计理
念,打造具有显著地域文化特征的
高品位城市滨河绿地公共空间,进
一步强调滨河景观设计的整体性与
统一性,满足城市市民休闲、娱乐、
健身、交流、聚集等需求,勾勒出一
幅幅反映阿克苏市人民幸福富足的城
市文化图景。

多浪河景观水系整治一
期工程的设计施工历经四年,现已全
部建成并向社会开放,获得了越来越
多的市民和外来游客的认可和好评,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今多浪河景观水系两侧的各类建
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阿克苏
市区西部一座美丽的聚集人气和财
富的多浪新城已初具规模,实现了
最初的规划设想。

参考文献:
[1]韩炳越,马浩然,牛铜刚.北川羌族
自治县新县城永昌河景观带规划设计[J].
中国园林,2011(7):1-6.
[2]陈跃中,唐艳红.生态水景——
规划设计是关键[J].中国园林,2011
(10):34-37.
[3]李青,沈虹.广州中心城区河涌滨水
景观环境整治[J].中国园林,2011(7):
7-12.
■审稿编辑:赵晓铭 潘建非
作者简介:
熊培东(1976-),男,河南南阳人
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从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E-mail:541
*************图3 水景构架《收获喜悦》《军民鱼水情》
园林植物研究与应用
宗桦1 张楠2
(1.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2.四川宜宾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宜宾 644000) ZONG Hua 1,ZHANG Nan 2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China; 2.Academy of Forestry of Yinbing, Yibin 644000,China)
中国园林植物景观文化内涵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Landscape Plant Culture of Traditional Garden in China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特色和意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独特的植物景观。

在园林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植物作为造园的四大要素之一,积淀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了我国现有的有关园林植物文化内涵研究的文献,分析归纳出其研究方向、研究重点、热点和薄弱点,最后对植物文化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讨论。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living factor in gardening, plant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Chinese plant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culture mean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historical and national character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lant culture of traditional garden in China and analyses the current points. At last,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plants culture in modern garden was discussed.Key words :Garden; Landscape Plant; Culture
关键词:园林;植物;文化中图分类号:TU986;S68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5-0058-05收稿日期:2013-04-09修回日期:2013-07-15
园林一出现,就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植物是园林设计的四大要素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有生命的要素。

园林植物除了能营造优美的景观外,往往还具有承载文化信息和寄托情志的作用,因此,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深远与丰富的植物文化是分不开的[1~2]。

近年来,有关园林植物文化内涵的研究成果次第出现,这些论文解读了植物在中国文化多个领域(中国文学、美学艺术、宗教信仰、医药文化、农耕文化和历史民俗等)中的内涵。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能检索到的有关园林植物文化内涵的论文仅有200余篇(截止2013年1月20日),这一数据表明此类研究数量较少,且缺乏广度和深度,总体仍较薄弱。

这与中国厚重的园林植物文化不符,也难以满足传承和保护植物
文化的需求。

除论文外,研究园林植物的部分专著在前言或正文中用较少的篇幅提到植物景观文化的内涵,如邢福武[3]在其主编的《中国景观植物》上册中对我国古今有关园林植物的历史与文化作了简要的论述。

然而,目前真正围绕园林植物文化内涵展开论述的专著仅有刘世彪[4]的《红楼梦植物文化赏析》一部。

刘世彪[4]从文化的角度独辟蹊径地分析了大观园园林植物造景及其特点,指出大观园虽然只是临摹的园林,但一草一木都遵循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范,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深厚意蕴,是中国园林的集大成之作。

本文是国内首次对现有园林植物文化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文章。

在综合研究分析这些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我国园林植物文化内涵的研究进展,
力图为园林植物文化的开发、继承和保护提供可靠依据。

1园林植物文化内涵研究
1.1 园林植物与中国文学
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始现于文学之中,因此文献中有近14%的篇幅是解读植物与中国文学和文人的关系。

张雷[5]认为我国有关植物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中成就非常高的一个部分。

布莉华等[6]、李建伟等[7]
和王成[8]总结出植物的荣枯与晨暮变化是中国古诗词中的常景,对古典园林植物的布局和四季种类选择有着深远的影响,如诗中名句“虎丘山后玉兰树,岁岁春风花盛开”“悟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使玉兰Magnolia denudata 成为了南北园林和私家园林堂前的必栽之
*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51308464)、面上项目(编号:51278421)和西南交通大学中央高校科技创新项目
(A0920502051308-65)。

Landscape Plant Study & Application
树;又如历代文人对“芭蕉夜雨”的青睐,有了拙政园中听雨轩的植物布局。

张秋丽[9]的硕士论文《屈赋植物文化研究》指出“屈赋”是以植物为载体来言怀叙志的表现形式的先导,屈原以荆楚风韵为创作背景,以形态各异的植物为情感载体,尽情吟哦花草、点染幽芳多达54种。

刘可雕[10]、余江玲等[11]、徐德嘉[12]、傅凡等[13]和唐湘晖等[14]则认为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是文人表达内心情境的物象,担负着寄寓情感及托物言志的作用,如象征顽强的性格和斗争精神的松Pinus spp.、竹Bambusa spp.、梅Prunus mume,象征超凡脱俗的莲Nelumbo nucifera,比喻依恋之情的萱草Hemerocallis fulva、杨树Populus spp.、柳树Salix babylonica等,都在园林中百用不厌。

高明乾等[15]则以独特的视角研究了植物古汉名的命名渊源,他指出古代给植物命名主要有四个由来:一源于植物习性;二源于植物的某些特征;三源于植物的功能效用;四源于外域植物。

王琪[16]则从观叶植物的色、形、声角度分析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观叶植物的文学象征意义,如李清照描写雨打梧桐叶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分别借用观叶植物的色、形、声,表达了词人被迫南逃的思乡之苦和忧郁惆怅的心境。

雷晨[17]通过讨论《诗经》中植物的选取特点,提出《诗经》中植物所形成的意境仍然能够和现代人产生共鸣,因而可以充实和丰富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内涵。

譬如《秦风·蒹葭》中写道: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今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譬如相思,因此古今园林中经常可见到芦苇优雅的身影。

1.2园林植物与历史文化
有不到7%的文献是解读园林植物与历史文化的关联的。

如周维权[18]和潘剑彬等[19]分别分析总结了历朝历代古典园林中的骨干植物和中国各朝代的经典园林植物景观,提出园林植物就是时代的缩影,是中国历史非文字形式的展现和传承这一观点。

例如只要提到中国历史上用两
类植物打造行道树的城市(一类为高
大的乔木如槐Sophora japonica、旱柳
Salix matsudana、榆Ulmus pumila等,一
类为较矮的果树),就必然会让人联
想到唐朝的长安城。

郝培尧等[20]则探
究了秦汉肇始期和魏晋六朝园林发展
跨越期的江南文化意识形态、心理的
变化与园林建设事件、园林认知方式、
审美倾向和设计观念之间的关系,如
先秦时期在植物景观设计上倚重“搜
奇致巧”,有植物崇拜现象,并习惯
以“三槐九棘” 等植物景观来体现
社会礼教制度和内在纲常。

丁超等[21]
有针对性地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陵寝
遗址的植物配植方式和种类,认为陵
寝植物除了与风水和象征意义密切相
关外,还体现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如“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
之”。

此外,个案研究能更有针对
性地反映出某时期植物和历史的关
系,如陈晓娟等[22]、施奠东[23]、
周肖红[24]分别对乾陵、西湖和香
山公园的植物景观展开研究,分析
其历史文化特征并探讨如何保护。

邵静[25]特别研究了扬州“瘦西湖”
植物景观古典文化意象,进而分析
得出当时扬州社会的士人阶层、盐
商阶层和青楼阶层在物质与精神两
方面的不同需求均在其对园林植物
文化的不同理解中有所体现。

1.3园林植物与信仰文化
目前,信仰研究主要集中在园
林植物与儒、释、道三家的关系上,
此类研究在文献总数中约占20%。

郦文俊等[26]和杨新红[27]指出中国
古典文人园林中,文人常将儒家“君
子比德”思想赋予每一株植物,将
其“拟人化”和“人格化”,如孔
子在《家语》中就曾说过: “芝兰
之入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
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使
得兰花Cymbidium spp在园林中的地
位千年屹立不倒。

张兆林[28]则从儒
家提倡的“隐逸”情怀的角度阐述
了园林植物竹的气节与品行,他认
为,竹子历来被当做中国文人雅士
在各种纷扰中坚持自己操守的一个标
尺,种植竹子与其说是一种装饰,不
如说是士人因不能到深山中隐逸而只
能在闹世的“壶中天地”求得自我隐
逸的一个寄托。

鲁冰[29]的文章则专
门以宋代“隐逸”审美精神为例,讨
论了儒家隐逸文化与园林植物景观之
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譬如宋代隐逸士
人造园以山林野趣为特征,通过成片
地种植花草树木来表现天然植被的气
象万千,并且表现出不同的主题景观
特色,如梅林、竹林、松柏林、菊圃
等。

徐欣欣[30]指出中国园林植物设
计思想源于道家思想“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擅长通过人工模拟自然
种植花草树木,不露斧凿之累。

孙宗
美[31]则更深入地探讨,提出自魏晋
时期起,道家思想(主要是庄子哲学)
就以玄学的面目实现了山水审美意识
的自觉,主要包括“唯道集虚”的宇
宙时空观与园林“意境”的追求、创造,
以及道家“虚静”论、观照法对包括
士人园林在内的中国山水艺术产生了
深远影响。

与道家思想相比,关于佛
学思想与园林植物的关系的研究更多
一些。

如管欣[32]和贺赞[33]的硕士论
文都通过研究佛寺园林,分析寺观植
物是如何实现佛教的“教”与“禅”,
达到佛学意境在园林中的塑造。

另外,
贺赞等[34]还另辟蹊径地总结了佛教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生态文化特征,
他认为佛教的慈悲、平等、依正不二、
无情有性等生态文化特征所产生的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
是法身”的认识,一方面使得寺院中
单株巨型树木甚至成为树神被祭祀,
成为独特的植物景观;另一方面,在
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古树名木的作用,
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此外,陈
柏萍[35]以独特的视角解析了藏族的
宗教信仰和园林植物之间极为密切的
关系,如藏族的植物崇拜大致有两种
情况:一是因宗教而崇拜(如对莲、
菩提树Ficus religiosa的崇拜), 一
是对生活必需品的崇拜(如对茶叶、
青稞等的崇拜)。

姜鹏等[36]分析了
云南独特的宗教文化,生活在云
南的各个民族在其原始宗教中有
众多的植物图腾,如彝族就将马缨
花Rhododendron delavayi作为族
花;竹则是摩梭族、布依族的图腾;
尼族自古就有祭祀“神山”“神树”
的传统。

刘宏茂等[37]还特别研究
园林植物研究与应用
了傣族的传统信仰对园林植物的保护作用,例如傣族的先民信奉原始多神教,现在西双版纳还保留着原始多神教的遗迹——约400个“龙山”林;现在全民信奉小乘佛教,每个村寨的缅寺周围都有一个寺庙园林,它们在西双版纳的植物多样性与地区性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邢福武[38]则通过对岭南园林中运用的植物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出岭南的寺观园中常用莲、菩提树和鸡蛋花Plumeria rubra ‘Acutifolia'等种。

1.4园林植物与区域民族文化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因此各民族在园林植物的应用上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表现形式。

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约占文献总数的11%。

其中研究数量最多的是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园林植物景观形成的影响。

如林萍等[39]有针对性地对云南几个主要少数民族在园林中应用的植物及其文化内涵进行调查与研究,认为主要少数民族植物文化形成的思想渊源是“万物有灵”,主要园林植物类型有神性植物、宗教植物和民俗礼仪植物。

许再富等[40, 41]、刘冬梅等[42]、何瑞华[43]、崔明昆[44]和李德飞等[45]都对云南傣族的园林植物文化展开研究,他们认为傣族的传统文化包含着认识、利用与保护动植物以及生态系统的丰富知识与实践,这成为了傣族与当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技术保障。

刘爱忠等[46]和杨桂芳等[47]则将研究目光分别投向了云南彝族和纳西族,研究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在园林植物景观中的表现。

与云南相比,其他地区和民族的研究则比较零散。

如廖明君[48]用独特的视角指出植物崇拜是壮族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本质的文化内蕴在于人类对于生殖的崇拜。

在此基础上,肖万娟等[49]系统研究了广西壮族植物文化中较为独特的以花为主的植物崇拜,如茉莉花Jasminum sambac、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桃花Amygdalus persica、绣球花Hydrangea macrophylla等。

陈山[50]和满良等[51]专门研究了蒙古族植物崇拜文化,包括崇拜使用祭祀活动的植物,崇
拜形状奇异、苍劲挺拔的乔木和崇
拜寺庙附近的树木等3个内容。


晓川等[52]饶有趣味地指出德宏多民
族聚居区的饮食文化绝不能脱离当
地芳香园林植物这片沃土。

此外,还
有个别地区如潮汕、五台山、湘西、
徽州和湖南地区也开展了区域文化与
植物景观的研究。

1.5园林植物与风水文化
风水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
化形式。

风水学的宗旨是审慎周密地
考察、了解自然环境,进而改造自然,
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
时地利人和,而这又与中国古典园林
的造园思想不谋而合。

而植物作为唯
一具有生命的造园要素,其营造的景
观与风水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然如此,但由于曾被误解为“迷信”,
因此研究的并不多,目前能查阅到的
相关文献仅有26篇。

姜丽丽等[53]“从
阴阳论”和“五行说”两方面分析了
苏州园林的植物景观,认为其处处彰
显着和谐之美。

桐嘎拉嘎等[54]、王
韧[55]、张剑[56]和李涛等[57]均指出,
风水学说中重视植物景观的配置手法
和品种的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
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谢祝宇等[58]
别出心裁地提出根据风水园林打造的
植物气场具有健身疗养的作用。


芳等[59]专门探讨了寺观园林中宗教
文化和风水文化的关系,风水文化
指导着寺观园林的选址、布局和植物
的选择与应用,譬如在植物运用中寺
观园林往往按照植物的阴阳属性进行
挑选,还讲究用吉祥的植物挡风聚气。

此外,有部分学者则将笔墨转向风水
林研究,如韩孟孟[60]和易绮斐等[61]通
过实地调研现存村落的风水林,发现现
存风水林内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植
物层次分明,结构趋于稳定,其中的
乡土植物树种及其稳定的层次结构可
为当地公益林的营造提供有益借鉴。

1.6园林植物与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其实就是广义的生态文
明,属于新文化中的一类。

近些年,
有关园林植物与生态文化的研究发展
迅速,文献数量约占总数的10%。


中绝大部分是针对现有城市园林植物
的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展
开的研究。

如傅徽楠等[62]率先研究
了上海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生态结构,
认为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虽受人为因素
影响较大,但在结构组成与林相上仍
表现出地带性植被的特征;群落下层
植物的分布受上层植物所营造的小生
境的影响,种类较丰富,且表现出一
定的关联性。

随后,韩俊永[63]、王蕾
等[64]、张卫军等[65]和衣官平等[66]依
次研究了城市园林植物在维持碳氧平
衡、蒸腾吸热、吸污滞尘、减菌减噪、
涵养水源、土壤活化和养分循环、维
持生物多样性、景观功能、防灾减灾
等方面的生态效益。

另外,还有覃勇
荣等[67]用佛教生态伦理思想对园林
植物进行分析,提出佛寺中无论种植
何种植物,其目的都是为了体现佛主
的至高无上及其生命力的存在。

此外,园林植物涉及到的中国
文化还包括了传统文化和中药文化
等,但都只是开展了零星研究,未
成气候。

李学真等[68]和陈琦等[69]研
究的是园林植物与中国传统吉祥文化
的关系,如松在园林中广泛应用,
并被视为吉祥树种,这是由于松能
耐寒耐旱,阴处枯石缝中可生,冬夏
常青,凌霜不凋,可傲霜雪。

杭悦
宇[70]分析了园林植物中蕴含的传
统民俗节日内涵,例如春节作为一
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古时风俗当进
椒柏酒、桃汤和五辛盘,“柏叶随
铭至,椒花逐颂来”反映了椒柏酒
赐予人们健康、吉祥的美好寓意。

郑希龙等[71]和李勇等[72]以独特的
视角讨论了药用植物在中国园林中
的应用,他们提出可以用与人体属
性相对应的药用植物来打造植物景
观,例如灌木和地被层可选用具有
清肝明目功能的药用植物,如菊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龙胆草
Gentiana scabra、大狗尾草Setaria
faberi、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马
齿苋Portulaca oleracea、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等进行搭配。

2 结论与展望
由以上归纳分析可知,近年来
我国园林工作者已经越来越认识到
园林植物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且开
Landscape Plant Study & Application
始积极投入到此类研究中,有关植物文化内涵的研究正向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展开。

然而,目前的研究重点仍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历史和信仰文化方面,文化的其他方面的研究,如农耕、饮食和药用等还亟待深入开展。

而今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着中国的各行各业,近几年,我国虽然也营造出了一些兼取中西造园手法之长的优秀园林植物景观,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首当其冲的是众多园林人为了迎合国际审美的需求,单纯考虑视觉效果,抛弃传统中国植物,一味选用花大色艳的外来植物品种打造植物景观。

这一做法无疑会切断中国文化和传统园林植物之间的联系,如此以往中国园林植物将会逐渐丢失文化性格。

其次,由于缺乏对地方园林植物文化的挖掘和发扬,以致全国各地新建植物景观呈现“千园一面”的景象,毫无特色可言。

因此,若要打造有中国特色、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必须重视民族植物文化和地方植物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此外,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让普通公众都能参与到植物文化性格的传承中来。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文化也在不断涌现,这也需要我们这些园林工作者能及时提炼出新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将其和园林植物联系起来,打造出与时俱进、去芜存菁的新园林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 吕文博.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空间初探[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2] 苏雪痕. 植物造景[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3] 邢福武. 中国景观植物[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4] 刘世彪. 红楼梦植物文化赏析[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5] 张雷. 中国植物文化初探[A]. 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166-167.
[6] 布莉华,刘传. 《诗经》中的植物文化[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5, 25(1): 28-30, 50.
[7] 李建伟,刘雅莉. 诗词文化与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选择和布局[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9(6): 149-154.
[8] 王成. 略论中朝古典诗歌中植物意象的文化内涵[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6): 18-19.[9] 张秋丽. 屈赋植物文化研究[D]. 延边
大学, 2008.
[10] 刘可雕.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
内涵[J]. 科学咨询, 2006(11): 62.
[11] 余江玲,陈月华. 中国植物文化形
成背景[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
学版), 2007, 10(01): 33-36.
[12] 徐德嘉.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植物
材料的文化意趣—吟诵雅趣型[J]. 园林,
2011(4): 70-74.
[13] 傅凡,李红. 中国园林植物的文化
性格与多样性保护[J]. 中央民族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0(2): 26-29.
[14] 唐湘晖. 论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
中的“意境美”[J]. 现代装饰(理论),
2012( 1): 36-37.
[15] 高明乾,杨萍,陈宓. 植物古汉名
渊源及蕴含的古文化[J]. 生物学杂志,
2001, 18(1): 15-17.
[16] 王琪,于晓南. 我国古代观叶植物
文化探究[A]. 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C], 2011.
[17] 雷晨.《诗经》植物意境对园林
植物造景的启示[J]. 山西建筑, 2012,
38(16): 225-226.
[18]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 1999.
[19] 潘剑彬,李利,郭晶. 造化风景承
古意 自在园林有大观—浅谈中国古典园
林植物景观营造的历史沿革[J]. 广东园
林, 2009, 31(1): 8-13.
[20] 郝培尧,董丽. 植物景观地域性特
色[A].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
文集(下册)[C], 2011.
[21] 丁超,王璐艳,邹志荣. 论陕西关
中陵寝遗址植物的文化内涵[J]. 安徽农
业科学, 2008, 36(6): 2340-2341.
[22] 陈晓娟,权东计,雍明波,等. 乾
陵风景区园林绿化研究──司马道文化
环境型植物景观设计[J]. 陕西林业科技,
1996(1): 33-35.
[23] 施奠东. 西湖钩沉——西湖植物景
观的历史特征及历史延续性[A]. 中国风
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 2009.
[24] 周肖红. 历史名园植物景观的传
承—以香山公园历史文化植物景观的保
护和恢复为例[A]. 2010北京园林绿化新
起点[C], 2010.
[25] 邵静. 扬州“瘦西湖”植物景观古
典文化意象与扬州社会各个阶层关系研
究[J]. 绿色科技, 2012(4): 82-84.
[26] 郦文俊. 中国文人思想与文人园林植
物造景[J]. 广东园林, 2009, 31(1): 14-16.
[27] 杨新红. 中国植物的象征意义及文
化[J]. 传承, 2011(25): 68-69.
[28] 张兆林,王玮. 士人园林中的植物
与士人的隐逸情怀:以竹为例[J]. 学理
论, 2009(19): 90-91.
[29] 鲁冰. 宋代隐逸审美文化[D].山东
师范大学, 2009.
[30] 徐欣欣. 道家思想对景观设计的影
响[D].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31] 孙宗美.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艺术
精神[D]. 暨南大学, 2010.
[32] 管欣.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
造[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5(2): 116-119.
[33] 贺赞. 南岳衡山佛教寺庙园林植物
景观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34] 贺赞,彭重华,吴毅. 中国佛教寺
庙园林生态文化特征及现实意义[J]. 广
东园林, 2007, 29(6): 8-15.
[35] 陈柏萍. 论植物与藏族宗教信仰[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26(5): 27-31.
[36] 姜鹏,徐坚. 云南宗教环境中的植物[J].
华中建筑, 2008, 26(3): 129-130, 147.
[37] 刘宏茂,许再富,段其武,等. 运用
傣族的传统信仰保护西双版纳植物多样
性的探讨[J]. 广西植物, 2001, 21 ( 2 ) :
173 -176.
[38] 邢福武,周劲松,陈红锋,等. 岭
南园林植物的特点[J]. 广东园林,2009,
31(增刊): 26-28.
[39] 林萍,马建武,陈坚,等. 云南主
要少数民族园林植物特色及文化内涵[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2, 22(2): 35-38.
[40] 许再富,刘宏茂. 西双版纳傣族贝
叶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J]. 生物多样
性, 1995, 3(3): 174-179.
[41] 许再富,刘宏茂,陈贵清,等. 西
双版纳榕树的民族植物文化[J]. 植物资
源与环境, 1996, 5(4): 48-52.
[42] 刘冬梅,刘宏茂,赵惠勋. 西双版
纳傣族森林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 30(5):83-85.
[43] 何瑞华. 论傣族园林植物文化[J].
中国园林, 2004(4): 8-11.
[44] 崔明昆. 植物民间分类、利用与文
化象征——云南新平傣族植物传统知识
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 2005, 25(4): 53-57.
[45] 李德飞,马俊娜. 云南傣族园林植
物特色及文化内涵[J]. 林业调查规划,
2006, 31 (2) : 159-163.
[46] 刘爱忠,裴盛基,陈三阳. 云南楚
雄彝族的植物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A].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
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
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47] 杨桂芳,和春. 论丽江纳西族园林
植物文化[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 2012(1): 27-29.
[48] 廖明君. 植物崇拜与生殖崇拜──壮
族生殖崇拜文化研究(中) [J]. 广西民族学
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2): 25-31.
[49] 肖万娟,黎良财. 广西壮族植物文化
在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中的应用[J]. 湖北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