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执着与坚守的《青春之歌》——浅谈林道静形象对当代高中生的教育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曲执着与坚守的《青春之歌》——浅谈林道静形象对当代
高中生的教育启示
摘要】:杨沫的《青春之歌》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描写了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斗争过程。
主人公的成长体现了她女性
意识的逐步觉醒,敢于冲破各种藩篱,于磨炼中奔走呼喊。
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
下与个人不断追求自由解放事业交会中,诠释了与男性平等的同样独立的执着与
坚守的精神。
【关键词】:林道静女性意识红色经典当代高中生思想教育执着坚守
引言
红色经典作品《青春之歌》由作家杨沫创作于1958年,小说重点刻画了林道静、卢嘉川、林红、江华等一大批革命青年的形象。
尤其是主人公林道静克服了
自身的弱点,挣脱了外部因素的种种束缚,勇敢地在一次次的革命实践中锻炼成长。
这个由“旧我”向“新我”转变的过程,不仅展现了她不屈服于现状的抗争,也
是她人格解放的观照。
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青春之歌》时,会发现那些鲜活
而真实的生命、那种在斗争中执着与坚守的精神,依然散发出不朽的光芒。
当
代中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已经很难理解那个革命时代中
青年们为命运抗争的理想。
通过作品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成长历程、信仰
追求、个人品质等,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让他们感受红色经典文化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与男权世界抗衡的决绝
林道静的觉醒,首先表现在她对男性话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封建藩篱的叛逆上。
虽然生在地主家庭,可是她身上有着剥削阶级与劳动者双重血缘,自小就是
在缺乏亲情的环境中成长。
父亲林伯唐是道貌岸然的教育家、慈善家,生母秀妮
走投无路跳河自尽,她在后母徐凤英的虐待下度过悲惨的童年生活。
然而苦难的
经历却并没有使她成为懦弱胆小的人,反而在磨炼中铸就倔强勇敢的性格。
所以
当家道中落后,自私的后母要用她来换取荣华富贵时,林道静第一次对压制她的
父权制文化提出了挑战。
出走家庭,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这些行为虽然带有明显
的“五四”启蒙思想的影子,但却是她追求自由与独立意识的初次觉醒。
二、对沉闷压抑生活的逃离
抗婚出逃后的林道静,女性意识的第二次呐喊体现在她与余永泽亲密爱情关
系的破裂上。
对于一个在异乡走投无路,生活似乎再也没有希望的女学生而言,
余永泽在她最绝望的时候不但救了她,更是给了她温暖的依靠。
因而林道静开始
时会爱上余永泽并不是个意外,他的出现就像是一盏子夜的明灯,或者说是她一
棵救命的稻草。
余永泽的浪漫与诗情也符合林道静初期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幼稚幻想,让她在困顿中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与热情。
但余永泽只是个虚幻的骑士英雄,
只想自私地将她与柴米油盐捆绑在一起。
这样琐屑枯燥的生活,很快令骨子里就
有着自由观念的林道静感到厌烦。
当对方一再亮出他“女人要做贤内助”的传统而
迂腐的观念时,当“长袍大褂”“胡适先生”成为占据他生命的颜色时,林道静又一
次感受到她作为独立女性的主体意识受到了压抑。
特别是与卢嘉川、罗大方、徐
辉等人的结识,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曙光照耀在她身上,她和余永泽之间的感
情破裂就成了必然。
于是不甘做男性附属品的她,坚决地与余永泽分道扬镳,逃
离了那令她沉闷窒息的生活,只为了去实现个人的自由意志与理想。
三、在革命成长中绽放的青春
在与卢嘉川的接触中,林道静专心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到革
命活动中去,产生了新的成长冲动。
她的理想也从求个人解放上升到争民族解放
的探索,为个人命运的抗争上升到为国家命运的斗争的追求中。
在林道静成长的
第三个阶段,江华的指导无疑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特别是经历了定县农村的生
活和监狱艰苦的斗争后,江华带给她踏实、果决的魄力,而林红则留给她乐观的
心态和英勇的奉献精神。
这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林道静已经不再矛盾彷徨。
经
历过生死洗礼的她俨然蜕变为革命时期的女战士,面对生存的层层考验时也变得
十分顽强。
这时的她,不再有杀身成仁的个人英雄式的幻想了,她的精神也已经
充分地展现在了与敌人周旋斗争时的勇敢与智慧中。
此时的林道静将自己与劳苦
大众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完全投身于革命解放的事业中去。
她在革命中成长,几乎忘却了自己原本的女性身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独立、坚韧并抗争的精神,
绽放出奋斗、激情又无悔的青春。
四、林道静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
作者对林道静的人格塑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身为知识女性的她,身上不可
避免地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时常流露出对浪漫爱情与诗意的痴
迷与眷恋,对个人英雄式理想事业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些初期的特质都决定了她
在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更需要坚定的决心与毅力。
而作品展现的同时也是她不
断自我否定、又自我改造的过程。
在起初面对余永泽的个人主义、爱情至上、自
我价值实现等人道主义的观念时,她是对其有着明显依赖的。
然而当她被蓬勃的
革命气势感染,离开余永泽,坚定地走上革命之路时,果断挣脱了眼前如死水一
潭般的束缚,与过去彻底决裂。
这一重人格解放的过程,也凸显了她的一种坚守
与执着。
相比较作品中的其他女性形象,林道静的觉醒与行动更是捍卫了她作为“人”
的尊严与追求。
被丈夫厌弃而自杀的陈蔚如、曾经充满革命热情却终因虚荣堕落
的白莉萍,都沦落为可怜而可悲的结局。
而林道静则宁死也不屈从于军阀官僚,
拒绝胡梦安的诱惑,也不愿依附余永泽,“要到社会上去做一个自由的人”始终支
撑着她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的选择与奔走。
她的精神品质也由于这些反抗与斗争,一次次得以升华。
尽管她也偶尔会流露出敏感细腻的情愫,但这正是女性独特视
角与心境的真实写照,具有极强的现实性。
这样青春而鲜活的生命,在时代浪潮
的冲刷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爱情,也在一次次的革命实践中锻造自我。
林道静的形象,仿佛跳出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指引着学生们回到那个年代,去
经历她的选择、感受她的情绪、体会她的坚强、拥抱她的执着。
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对人物及其经历的理解,去共情自己身上的缺失,这也正是当代高中生需要
去学习与领悟的地方。
五、林道静对当代高中生思想教育的深刻启示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作为革命成长叙事的独特与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它的
艺术价值,更在于林道静这个人物身上蕴含的精神力量对无数后来人的指引与激励。
尤其在对当代高中生的思想教育,更是有着积极的作用。
“零零后”高中生们
成长在祖国日益繁荣强盛的和平年代,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自媒体,也使得他们
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与影响,思维上也缺乏对人生、对世界另
一面的深刻认知。
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革命时代
已经离他们很遥远,帮助学生摒弃浮躁的心理,树立远大的志向,激发他们拼搏
的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红色经典课题的探索中,我鼓励学生阅读《青春之歌》这部作品,带着问题去思考。
他们主动写读书笔记,开展分享交流会,大胆去谈
自己的见解与感悟,在思想交汇中碰撞观点、点燃激情。
结语
林道静,她曾经踟蹰停留过、驻足过,也留恋过那些安逸的现状,但最终选
择了另一条道路,选择了在斗争中坚守自己的革命初心。
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通过这部作品,学生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了个体发展融入集体,个人要在整个社会
中接受考验,去挑战、去奉献,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
当代高中生是新青年的一代,希望通过红色经典文化的教学,引导他们带着青春的奋斗与激情追梦人生,
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如同鲁迅先生在《热风》中所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争当时代的摆渡人!
参考文献
【1】李宁.《青春之歌》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 000(012):P.39-40.
【2】梁沛, 詹玲玲, 王月莹. 杨沫《青春之歌》的课堂教学探讨[J].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4, 000(006):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