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ICD-10:K92.2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9):449–5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152–158)。

1.有呕血和/或黑便。

2.有心悸、恶心、软弱无力或眩晕、昏厥和休克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氮质血症及发热表现。

3.胃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且仅需药物治疗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9):449–5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152–158)。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必要时输血补充血容量。

2.应用各种止血药物、抑酸药物、保护胃粘膜药物。

3.内镜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诊断病因的治疗(转出本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9
2.204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编码。

2.有呕鲜血、呕吐咖啡渣样物、黑便等表现,怀疑上消化道出血,同意胃镜检查且无胃镜禁忌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
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
(3)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超声;
(4)胃镜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抗核抗体、ANCA 等自身抗体检查;DIC相关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需输血患者)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根据年龄、基础疾病、出血量、生命体征和血红蛋白变化情况估计病情严重程度,嘱禁饮食、卧床休息并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必要时通知病危。

2.建立快速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

3.对有活动性出血或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必要时应置入
胃管进行胃内冷开水降温及正肾素的血管收缩治疗。

4.输血指征:
(1)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收缩压降低≥30mmHg,或心率>120次/分。

(2)血红蛋白<70g/L,高龄、有基础心脑血管疾病者输血指征可适当放宽。

5.抑酸药物:
(1)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最重要的治疗药物,有利于止血和预防出血。

(2)H2受体拮抗剂(H2RA)仅用于出血量不大、病情稳定的患者。

(3)维生素C、维生素B6促进粘膜修复及止吐药物的应用。

6.生长抑素、垂体后叶素:必要时选用。

7.必要时可以选用止血药;中医中药治疗。

8.内镜检查:
(1)系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关键检查,须争取在出血
后24–48小时内进行。

(2)应积极稳定循环和神志状况,为内镜治疗创造条件,检查过程中酌情监测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八)出院标准。

经内镜检查发现出血已经停止,但未明确出血病灶者,全身情况允许时可出院继续观察。

1.生命体征平稳,尿量正常。

2.恢复饮食,无再出血表现。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内镜检查而造成并发症(例如穿孔、误吸),造成住院时间延长。

2.因消化道出血而诱发其他系统病变(例如肾功能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建议进入该疾病的相关途径。

3.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休克、意识障碍等均属高危患者,在胃镜检查后可能需要特殊治疗手段。

4.通过内镜检查已明确出血病因,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5.入院后72小时内不能行胃镜检查或患者拒绝胃镜检
查者,应转出本路径。

(十)参考费用标准:4000-7000元。

二、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ICD-10:K92.20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ICD-10:K26.001/K2 6.4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9):449–52)等。

1.慢性、周期性、规律性上腹疼痛。

2.有呕血和/或黑便。

3.胃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且仅需药物治疗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9):449–52)等。

1.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2.选择各种止血药物及抗溃疡药物治疗。

3.本临床路径治疗方案不包括内镜止血、介入或手术止血等治疗措施。

(四)标准住院日为7–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K26.001/K26.401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疾病编码。

2.已经通过胃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仅用药物治疗的患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
(3)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超声;
(4)胃镜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腹部CT(增强);血型、输血前检查(需要输血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七)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1.建立快速静脉通道,补充晶体液(生理盐水、葡萄糖、等渗液),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可适当补充胶体液(血浆、血浆代用品)。

2.必要时置入胃管、心电监护。

3.下列患者应考虑输血治疗:
(1)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收缩压降低≥30mmHg;
(2)血红蛋白<70g/L,高龄、有基础心脑血管疾病者输血指征可适当放宽;
(3)心率>120次/分。

4.抑酸药物。

(1)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最重要的治疗药物,有利于止血和预防出血。

(2)H2受体拮抗剂(H2RA)类药物仅用于出血量不大,
病情稳定的患者。

(3)必要时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静脉输入。

5.内镜检查。

(1)经过积极内科治疗72小时仍有活动性出血者,根据病情复查胃镜,必要时转入其他相应路径。

(2)积极纠正循环衰竭,为内镜检查创造条件,检查过程中应酌情监测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6.住院期间止血后处理。

(1)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2)血止后24–48小时可逐步恢复进食。

7.出院后处理。

(1)所有患者服用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达6–8周,或H2受体阻断剂8周。

(2)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须完成标准方案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10–14天)。

(3)黏膜保护。

(4)门诊随访,鼓励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酒,健康饮食。

(八)出院标准。

1.活动性出血已止。

2.已经开始进食,一般情况良好。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根据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出血量、生命体征和血红蛋白变化情况估计病情严重程度。

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休克、意识障碍、血红蛋白降至70g/L以下的高危患者,应转其他路径。

2.需要药物以外的其他治疗方式,如内镜、介入或手术治疗者应转相应路径。

3.因消化道出血而诱发其他系统病变,例如吸入性肺炎、肾功能衰竭,缺血性心脏病等,建议进入相关疾病的临床路径。

4.收治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医院应具备:设施完备的内镜室和有经验的内镜医师;可提供24小时服务的血库;具备中心静脉插管和气管插管技术的急救人员。

(十)参考费用标准:2500-5000元。

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患者(ICD-10:K26.001/K26.4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胃溃疡合并出血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ICD-10:K25.0/K25.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慢性、周期性、规律性上腹疼痛。

2.有呕血和/或黑便。

3.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出血,且仅需药物治疗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避免应用致溃疡药物等)。

2.药物治疗:抑酸治疗。

(1)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最重要的治疗药物,有利于止血和预防出血。

(2)对于出血量不大、病情相对平稳者,可使用H2受体拮抗剂(H2RA)。

3.对症支持治疗:液体补充(晶体、胶体),必要时输血支持。

4.内科保守治疗24–72小时评估病情,仍有活动性出血,根据情况必要时复查胃镜,如需内镜下止血、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者,进入其他路径。

5.出血停止可恢复饮食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予以根治,参见标准药物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5.0/K25.4胃溃疡合并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
(3)胃镜检查、黏膜活检病理学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心电图、胸片及立位腹平片;
(2)血型、输血前检查(需要输血患者);
(3)腹部超声或CT;
(4)血淀粉酶、脂肪酶;
(5)必要时复查胃镜检查及粘膜活检;
(6)肿瘤指标筛查CEA、CA724等。

(七)选择用药。

1.抑酸药物:总疗程6–8周。

(1)活动性出血期:PPI类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静脉滴注,一天2次或静脉泵入。

(2)出血停止后:PPI类药物(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口服,一天2次。

2.其他治疗:
(1)止血药:如氨甲环酸等;
(2)肾上腺素稀释后口服;
(3)必要时生长抑素持续泵入或静滴。

3.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根除幽门螺杆菌,疗程10–
14天。

PPI+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或甲硝唑/替硝唑中的两种(使用阿莫西林前需做青霉素皮试)。

4.黏膜保护剂:可使用硫糖铝凝胶等口服。

(八)出院标准。

1.腹痛减轻或消失。

2.血红蛋白浓度稳定,便潜血阴性。

3.基本恢复正常饮食。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消化道出血内科保守治疗无效,需内镜、介入或外科治疗。

2.活检病理不除外恶变,转外科手术。

3.患者拒绝出院。

4.根据年龄、基础疾病、出血量、生命体征和血红蛋白变化情况估计病情严重程度。

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休克、意识障碍、血红蛋白降至70g/L以下的高危患者,应转其他路径。

5.因消化道出血而诱发其他系统病变,例如吸入性肺炎、肾功能衰竭、缺血性心脏病等,建议进入相关疾病的临床路径。

6.收治胃溃疡出血的医院应具备:设施完备的内镜室和有经验的内镜医师;可提供24小时服务的血库;具备中心静脉插管和气管插管技术的急救人员。

(十)参考费用标准:5000-9000元。

二、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溃疡合并出血(ICD-10:K25.0/K25.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日
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ICD-10:K25.7/K26.7/K27.7)(无并发症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临床症状:反酸、慢性上腹疼痛等;
2.胃镜检查提示存在溃疡或X线钡餐检查提示龛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基本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注意饮食、避免应用致溃疡药物等;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降低胃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胃粘膜保护药物、根除Hp(幽门螺杆菌)药物、对症治疗药物。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5.7/K26.7/K27.7胃十二指肠溃疡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
(3)胃镜检查及粘膜活检(包括Hp检测);
2.诊断有疑问者可查:
(1)血淀粉酶、血浆胃泌素水平、肿瘤标记物筛查;
(2)13C-或14C-呼气试验;
(3)腹部超声、立位腹平片、X线钡餐、上腹部CT。

(4)血型、输血前检查(需要输血患者);
(5)心电图、胸片。

(七)胃镜检查。

1.入院前未行胃镜检查者,应尽早进行,对胃溃疡病灶常规作活检。

2.检查前禁食、禁水、禁止口服药物6-8小时。

3.如选择无痛内镜,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在内镜室观察至清醒,并经麻醉医师同意后返回病房。

4.胃镜检查2小时后再进食(大量活检者或容易出血者可延长禁食时间)。

(八)标准药物治疗方案。

1.合并Hp感染者进行根除Hp治疗:
(1)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2种相关抗菌药物三联疗
法,或加用铋剂的四联疗法(疗程为1-2周);
(2)抗Hp治疗后继续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抑酸治疗(疗程十二指肠溃疡4-6周,胃溃疡6-8周)。

2.未合并Hp感染者进行抑酸治疗(疗程同上)。

3.症状无改善者可给予胃粘膜保护剂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

如气滞胃痛颗粒、附子理中丸、三九胃泰颗粒等。

(九)出院标准。

腹痛减轻或消失。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调整药物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难治性或顽固性溃疡,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胃十二指肠溃疡出现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退出本路径,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十一)参考费用标准:3000-4000元。

二、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ICD-10:K25.7/K26.7/K27.7)(无并发症患者)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轻症急性胰腺炎(ICD-10:K85.001/K85.101 /K85.201/K85.301/K85.801/K85.802/K8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发热、恶心、呕吐、黄疸(病情轻者可无黄疸)。

2.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

3.辅助检查: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或无形态学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内科治疗:
(1)监护、禁食、胃肠减压;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
(3)药物治疗: 抑酸及粘膜保护治疗、抑制胰腺分泌药物、胰酶抑制剂;无感染征象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谨慎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

2.内镜治疗:对于胆源性胰腺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采用内镜治疗。

3.小肠营养管治疗:对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采用小肠营养管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5.001/K85.101/K85.201 /K85.301/K85.801/K85.802/K85.901轻症急性胰腺炎疾病编
码。

2.排除急性重症胰腺炎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合并胰腺脓肿、胰腺囊肿等)。

3.排除其他急腹症: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肠系膜血管栓塞、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甘油三酯、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
(3)血气分析;
(4)心电图、腹部超声、腹部及部X线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及医院开展项目可选择检查项目:
(1)血型及RH因子,肿瘤标记物筛查(CA19-9、AFP、
CEA),自身免疫标志物测定(ANA、ENA、IgG);
(2)腹部CT、核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

(七)选择用药。

1.抑酸药(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

2.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出院标准。

1.腹痛、腹胀缓解,开始进食。

2.血淀粉酶稳定下降,或进食后无明显升高。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患者由轻症急性胰腺炎转为重症急性胰腺炎,退出本路径。

2.内镜治疗:对于怀疑或已证实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在治疗中病情恶化者,可行胆管引流术或内镜下括约肌切开
术,转入相应路径。

3.血淀粉酶持续高水平,或进食后明显升高,CRP持续高水平,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十)参考费用标准:6000-10000元。

二、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轻症急性胰腺炎(ICD-10:K85.001/K85.101/K85.201/K85.301 /K85.801/K85.802/K85.9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反流食管炎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反流食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反流食管炎(ICD-10:K2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典型症状:烧心、反酸、反胃、胸骨后疼痛。

2.体征:可无特殊体征。

3.胃镜检查:食管中下段黏膜有破损。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2.药物治疗:抑酸药(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促动力药、粘膜保护剂;慎用抗胆碱能药物和钙通道阻滞剂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1.0反流食管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
3.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B超;
4.胃镜检查,必要时取活检病理学检查, 消化道钡餐造影等。

其中2、3、4项可在住院前完成,也可在住院后进行。

(七)药物治疗原则。

1.抑酸药物是治疗的基本药物,通常选用PPI或H2阻滞剂等,建议应用PPI类药物。

如:①奥美拉唑:40mg/次,静脉滴注,一天1-2次;
②兰索拉唑:30mg/次,静脉滴注,一天1-2次;
③泮托拉唑:40mg/次,静脉滴注,一天1-2次;
2.治疗分2个阶段:初始治疗(8-12周)与维持治疗阶段。

3.无效时可加用促动力药:
多潘立酮片:10mg/次,三餐前口服,一天3次;
莫沙必利:5mg/次,三餐前口服,一天3次;
曲美布汀:0.1mg/次,一天3次;
4.亦可加用粘膜保护剂:硫糖铝凝胶:5ml/次,口服,
一天3次;瑞巴派特0.1/次,口服,一天3次。

5.中医中药治疗。

如三九胃泰颗粒等。

(八)出院标准。

1.诊断已明确。

2.治疗后症状缓解或明显减轻。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反流食管炎出现并发症(如食管狭窄、出血、Barrett 食管甚至可疑癌变)时不进入本路径。

2.药物治疗无效或食管狭窄者,活检病理提示恶性,可考虑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治疗,退出本路径。

3.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调整药物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十)参考费用标准:2500-3500元。

二、反流食管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反流食管炎(ICD10:K21.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K74+R1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及《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09年版)》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
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及《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09年版)》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支持治疗:
(1)休息;
(2)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而易消化的食物为宜。

能量摄取:35-45kcal/(kg·d),蛋白摄取:1.2-1.5g/(kg·d)。

(3)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每日摄钠不超过2000mg,不必严格限制水的摄入,如血清钠较低,需限制水的摄入,以每日摄水量不超过前一日尿量加500ml为宜。

(4)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2.药物治疗:
(1)利尿药治疗:一般口服螺内酯和呋噻米,联合使用。

初始剂量易少,呋噻米20mg qd、螺内酯20mg bid,后根据尿量酌情调整剂量。

效果不佳时剂量按照螺内酯:呋
塞米的5:2比例逐步增加剂量。

如口服效果不佳,可静脉使用呋噻米。

若条件允许可用托拉塞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监测血钾,必要时口服氯化钾缓释片。

(2)保护肝细胞药物:用于肝功异常的肝硬化患者。

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等。

(4)补充蛋白:使用复方氨基酸胶囊,根据病情应用血浆、白蛋白等。

(5)抗病毒药物:若肝功异常,HBV-DNA高者,可考虑抗乙肝病毒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4+R18肝硬化腹水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HBV、HCV;
(3)腹水检查:腹水常规。

(4)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
(1)感染性疾病筛查、血型;
(2)腹水病原学检查;
(3)肝胆脾CT,胃镜检查;
(七)腹腔穿刺术。

1.适应证:新发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疑似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者。

2.术前准备:除外合并纤溶亢进或DIC;
3.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4.术后处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补充白蛋白(大量放腹水时,应于术后补充白蛋白,按每升腹水补充8-10g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