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用“铁”来修饰“绿”,一是因为当时蒲公英的颜色既有黄、绿,也有如铁一般得黑色,二是为了突出蒲公英生命力的顽强。
18.拟人通过“努力”“力量”“手脚”等人格化的词语,将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的状态鲜活地表现出来。
19.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为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
20.生命力顽强;无私奉献。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旖旎”,母亲呼唤我,“我们再读一次这本书吧。”母亲拉着我的手,征求我的意见。我看着窗外暖暖的阳光,点了点头。
再次坐到那方摇椅上,一如多年前的今天,有种故友重逢的感觉。母亲轻轻翻开了书,轻念出声:“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拥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宽厚善良……”我静静地听着,往日的温暖又上心头。突然,母亲的声音哽咽了一下,我抬头,遇见了这触动心灵的温暖瞬间。
(4)壮志饥餐胡虏肉,________。(《满江红》)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2.《水仙子·咏江南》作者是元代散曲家____(人名),“飐”的意思是____
3.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3.触动心灵的瞬间
提示和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叙述有条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要完整,有真情实感。(3)注意作文的字迹端正,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1.(1)至则无可用(2)寒光照铁衣(3)老骥伏枥(4)笑谈渴饮匈奴血
2.张养浩风吹物使之颤动
3.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14.第(2)段划线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作用是________
15.第(2)段和第(4)段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16.结合本文,在第(3)段省略号处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1)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6)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雾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7)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8)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15.不能。第(2)段和第(4)段的内容与第(1)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第(2)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4)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1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
(9)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17.第(2)段“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为什么用“铁”来修饰“绿”?
18.第(2)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
19.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
(3)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4)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狼》节选自《____》,作者是清朝的____(姓名)。
5.解释加点字。
(1)弛担持刀:____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7.“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表现了狼____的性格,文中类似的句子还有“________。”
(5)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13.第(2)段“A”处填入的诗句是________,第(3)段“B”处填入的人名是“____”
4.《聊斋志异》蒲松龄
5.(1)放松,这里指卸下(2)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6.(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7.贪婪“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或“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8.面对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9.(1)擅长(2)全
21.(1)由联想回到现实,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
(2)升华主旨,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22.(1)①礼貌用语大串联②礼节规矩我传承 或:礼仪知识我知晓、生活处处有礼仪、知达礼赢天下(2)①B久仰②A拜读
23.触动心灵的瞬间
阳光,一如既往,是那么的温暖,让我又想起那触动我心灵的一瞬间。
(注释)(1)长者:显贵有德的老人。(2)液淋:漩涡。(3)矶;露出水面的大石头。(4)处:处置,即驾船。
9.解释加点词。
(1)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____
(2)举船商人没水而死:____
10.翻译句子。
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11.读了这则故事,联系实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____②____
(2)(礼貌用语我知晓)
你被评为学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举办讲座。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①____(A.久违 B.久仰)大名!”呈送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莅临指导!”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②____(A.拜读 B.阅读)!”
(3)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4)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5)她半弓着腰,在表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1)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2)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客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喻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A。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默写。
(1)________,放之山下。(《黔之驴》)
(2)பைடு நூலகம்气传金柝,________。(《木兰诗》)
(3)________,志在千里。(《步出夏门行》)
20.本文由蒲公英联想到母亲,他们的品质有怎样的共同点?请简要归纳。
21.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试简要分析。
22.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1)(礼仪板报我设计)
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设计两个版块名称。
午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与母亲在收拾着屋里杂乱的书籍。突然,母亲惊呼一声,我连忙跑过去,却看见母亲抱着一本书出神。
我缓缓走过去,刚准备开口却瞥见了封面。我有多久没有见到这本书了?小时候,母亲总是喜欢捧着那本书念,我就那样静静地望着她,眼神里尽是依恋。阳光洒下,投下一片阴影,这样的阳光仿佛为她镀了一层光华,那样的美与温柔。
10.他就告诉大家说:“入海驾船的方法我全都知道。”
11.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或不盲从,不轻信。
12.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13.出淤泥而不染或“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
14.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8.本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有大长者(1)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2)洄流矶(3)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往。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已,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予即使代处(4)。至泗漩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18.拟人通过“努力”“力量”“手脚”等人格化的词语,将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的状态鲜活地表现出来。
19.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为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
20.生命力顽强;无私奉献。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旖旎”,母亲呼唤我,“我们再读一次这本书吧。”母亲拉着我的手,征求我的意见。我看着窗外暖暖的阳光,点了点头。
再次坐到那方摇椅上,一如多年前的今天,有种故友重逢的感觉。母亲轻轻翻开了书,轻念出声:“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拥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宽厚善良……”我静静地听着,往日的温暖又上心头。突然,母亲的声音哽咽了一下,我抬头,遇见了这触动心灵的温暖瞬间。
(4)壮志饥餐胡虏肉,________。(《满江红》)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2.《水仙子·咏江南》作者是元代散曲家____(人名),“飐”的意思是____
3.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3.触动心灵的瞬间
提示和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叙述有条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要完整,有真情实感。(3)注意作文的字迹端正,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1.(1)至则无可用(2)寒光照铁衣(3)老骥伏枥(4)笑谈渴饮匈奴血
2.张养浩风吹物使之颤动
3.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14.第(2)段划线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作用是________
15.第(2)段和第(4)段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16.结合本文,在第(3)段省略号处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1)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6)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雾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7)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8)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15.不能。第(2)段和第(4)段的内容与第(1)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第(2)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4)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1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
(9)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17.第(2)段“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为什么用“铁”来修饰“绿”?
18.第(2)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
19.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
(3)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4)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狼》节选自《____》,作者是清朝的____(姓名)。
5.解释加点字。
(1)弛担持刀:____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7.“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表现了狼____的性格,文中类似的句子还有“________。”
(5)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13.第(2)段“A”处填入的诗句是________,第(3)段“B”处填入的人名是“____”
4.《聊斋志异》蒲松龄
5.(1)放松,这里指卸下(2)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6.(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7.贪婪“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或“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8.面对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9.(1)擅长(2)全
21.(1)由联想回到现实,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
(2)升华主旨,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22.(1)①礼貌用语大串联②礼节规矩我传承 或:礼仪知识我知晓、生活处处有礼仪、知达礼赢天下(2)①B久仰②A拜读
23.触动心灵的瞬间
阳光,一如既往,是那么的温暖,让我又想起那触动我心灵的一瞬间。
(注释)(1)长者:显贵有德的老人。(2)液淋:漩涡。(3)矶;露出水面的大石头。(4)处:处置,即驾船。
9.解释加点词。
(1)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____
(2)举船商人没水而死:____
10.翻译句子。
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11.读了这则故事,联系实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____②____
(2)(礼貌用语我知晓)
你被评为学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举办讲座。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①____(A.久违 B.久仰)大名!”呈送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莅临指导!”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②____(A.拜读 B.阅读)!”
(3)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4)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5)她半弓着腰,在表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1)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2)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客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喻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A。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默写。
(1)________,放之山下。(《黔之驴》)
(2)பைடு நூலகம்气传金柝,________。(《木兰诗》)
(3)________,志在千里。(《步出夏门行》)
20.本文由蒲公英联想到母亲,他们的品质有怎样的共同点?请简要归纳。
21.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试简要分析。
22.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1)(礼仪板报我设计)
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设计两个版块名称。
午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与母亲在收拾着屋里杂乱的书籍。突然,母亲惊呼一声,我连忙跑过去,却看见母亲抱着一本书出神。
我缓缓走过去,刚准备开口却瞥见了封面。我有多久没有见到这本书了?小时候,母亲总是喜欢捧着那本书念,我就那样静静地望着她,眼神里尽是依恋。阳光洒下,投下一片阴影,这样的阳光仿佛为她镀了一层光华,那样的美与温柔。
10.他就告诉大家说:“入海驾船的方法我全都知道。”
11.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或不盲从,不轻信。
12.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13.出淤泥而不染或“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
14.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8.本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有大长者(1)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2)洄流矶(3)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往。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已,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予即使代处(4)。至泗漩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