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孙子境界”之“上兵伐谋”在商战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孙子境界”之“上兵伐谋”在商战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谋攻》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意思是,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人的计谋,第二等的用兵策略是击破敌方与别国的联合,第三等的用兵策略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最下等的用兵策略是攻城战地。
由此可见,“上兵伐谋”,最高明的手段并非是在血战中获胜,而是通过谋划测算先机并由此兵不血刃的获胜,而屈人之兵。
”
现代战争中,典型的战例莫过于海湾战争后美国对伊拉克长达10余年的制裁,被制裁中的伊拉克早已如羸弱的孩童再经不起战争,但是2003年英美单方面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摧枯拉朽之攻占巴格达,推翻萨达姆政权,美国当年就具有实力一鼓作气完全占领伊拉克,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采用军事、经济制裁消磨伊拉克实力。
可见“上兵伐谋”的思想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上兵伐谋”既是兵战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境界,也是商战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境界。
例如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
2010年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在沃尔沃所在地瑞典哥德堡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以18亿美元的代价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相关资产。
作为中国汽车业最大规模的海外收购案,吉利上演了一出中国车企“蛇吞象”的完美大戏。
个人觉得,这场看似不可能的收购案例正是“上兵伐谋”的直观体现。
以吉利的角度,之所以重金收购沃尔沃,看上的是沃尔沃的品牌价值和核心技术。
早在收购沃尔沃之前,吉利从2007年开始就提出了战略转型:不打价格战,而是将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重新定位为技术优势和品质服务。
此外,作为国际化的品牌,沃尔沃的知识产权和先进技术是无庸质疑的,谁收购了沃尔沃谁就会得到一大笔技术财富,它的先进技术和安全性能、节能环保特点正是吉利实现战略转型最需要的。
最后,吉利汽车一直以来在价格和品牌上都给人以“草根”的印象,目前的形势看,吉利虽有三大品牌,但尚缺乏一锤定音的顶级豪华品牌,这个空缺沃尔沃正好可以补上,有了沃尔沃,吉利在行业内的品牌竞争地位无疑会大大提升[1]。
而从福特出售沃尔沃角度来看,沃尔沃轿车在被福特收购后销售额在过去数年来一直下滑,自2005年至今更是连续5年亏损,每年的亏损额均在10亿美元以上,2008年金融危机使沃尔沃亏损加剧。
同时,福特汽车出现巨额亏损,福特自己身处险境还拿着沃尔沃这个烫手的山芋,当然急于丢给别人。
还有一点:沃尔沃最大的卖点是安全技术和环保技术。
现在,沃尔沃的平台已经和福特的平台完全融合在一起,对福特而言,沃尔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没必要再保留。
因此,对于福特来说,若想尽快扭亏为盈,选择吉利这一中国买家,显然是个明智的抉择[2]。
同时,吉利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善于学习的企业文化、海外收购的成功经验以及掌舵人李书福的个人魅力,这些也是选择吉利的重要原因。
基于这样的原因,加上双方长达三年的谈判,逐步完善了各方面的细节,最终完成这一看似不可能的成功收购,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由此可见,吉利公司以最小代价得到最大效益,即把耗费尽可能降到最低,效益尽可能提到最高。
在企业竞争中,合理运用智慧,即便冲突,也应该以上层交流谈判为主,由此寻找最合理的办法。
吉利公司深深知道这一道理,知道自己
的弱势所在,避开双方恶意竞争的最下等的办法,而是抓住机会,趁势壮大自己,避免了与国际大牌公司直接竞争导致损失惨重的厄运。
“上兵伐谋”不仅仅体现在吉利公司收购沃尔沃等商业上,而且被广泛的运用于政治、经济、外交、企业管理等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惊叹!古代先贤的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仍熠熠生辉、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来自百度文库,网址https:///view/57f21b6825c52cc58bd6be94.html
[2]来自百度文库,网址https:///view/57f21b6825c52cc58bd6be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