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0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成本-效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压0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成本-效果分析
作者:武轶群胡永华任涛吴涛陶秋山秦雪英张奕詹思延曹卫华李立明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15期
摘要目的:对降压0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进行经济学评价,与常规降压药进行比较探讨其成本-效果。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方法,选择2个社区内的高血压患者分别接受降压0号(0号组)和常规降压药物(常规组)治疗,长期随访记录血压和服药等情况,计算并比较两组的成本-效果。
结果:共收集研究对象2505例,0号组1529例,常规组976例:0号组
和常规组的成本/效果比(C/E)分别为418.1和1057.7,在达到相同的血压达标率(100%达标)时,0号组可比常规组节省639.6元,前者的成本-效果比仅是后者的40%;以0号组为基准,常规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C/△E)为19202.2,常规组与0号组相比,增加一定的药物花费,所增加的效果并不明显;两组成本-效果相对于药品价格稳定。
结论:降压0号能达到与常规降压药相同的降压效果,且所需的花费仅为常规降压药的40%,其在社区推广应用将
获得良好的成本-效果。
关键词高血压治疗药物经济学降压0号
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
血压患者1.7亿。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压是减少心脑血管发病、减轻疾病负担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许多研究提示相当一部分高血压患者满意降压需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药物。
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建议,对2、3级高血压患者一开始就应该给予2种以上的降压药物,我国2005年高血压防治指南也建议2级以上高血压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要降压药联合治疗,为提高治疗依从性可使用固定剂量复方制剂。
对每个患者来说,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是理想的选择,因此高血压治疗中的经济学评价不容忽视。
我国复方制剂的应用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降压0号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含利血平、硫酸双肼苯哒嗪、氢氯噻嗪和氨苯蝶啶4种成分,从基础降压、协同降压和中枢神经调节辅助降压三方面着手,主要用于治疗各种高血压。
降压0号在我国应用多年,一般认为其降压效果较好,经济实用,但目前缺乏可靠的数据证实。
本研究将对降压0号与其他降压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成本-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研究作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心脑血管病人群防治措施的进一步研究”的一部分,自2002年3月7日~2002年12月31日按照《1999年中国高血压指南》中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诊断标准,选择上海市原南市区2个街道2505例确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初筛:由经培训的调查员对研究社区内35岁及以上者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一般情况、高血压病史、家族史、其他疾病史及用药史等,体格检查的内容主要有身高、体重、血压水平等。
凡血压异常者或有高血压病史者,确定为初筛阳性。
复诊:初筛2周后由临床诊断组医师对初筛阳性者进行血压复测与确诊。
由临床诊断组根据研究对象的入选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原发性轻、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年龄35岁及以上;能清楚的回答问题: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今后3年内搬迁的可能性很小。
排除标准:极重度高血压患者(血压在210/120mmHg)及以上,或同时服用3种及以上抗高血压药物,血压仍在
160/100mmHg及以上者;6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衰患者:3个月内不稳定心绞痛者: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孕期或哺乳期妇女:口服避孕药或糖皮质激素者;其他已知对试验药物过敏或有其他禁忌者。
研究分组及治疗方案本研究为社区干预项目,随机选择其中一个街道为干预组(降压0号组,简称0号组),另外一个街道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
0号组口服降压0号(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首次剂量1片/次,1次/d,每2周进行1次随访和剂量调整,如血压控制无效,增加剂量至血压达正常范围(
降压效果的确定本研究采用血压达标率作为临床效果单位。
血压达标率参照我国2005年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的定义,治疗后收缩压
治疗成本的确定本研究的试验对象均为口服给药患者,并对其进行定期随访和检查。
因此,直接成本中除药费外,挂号、诊疗、检验、护理和住院的费用,以及就诊往返路费、额外的伙食营养费等其他费用均可视为零或等同,间接成本也可视为零,隐性成本难以计算,而本研究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故不良反应所需费用也忽略不计,总成本即是降压药物的费。
药费按照上海市2003年第三期集中招标采购中标药品最高零售价格计算。
统计分析方法调查资料经Epi—data 3.1平行双录入后,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对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降压疗效和治疗成本进行一般描述,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进一步进行成本-效果分析,计算并比较两组成本-效果比(C/E)及增量效果比(△C/△E);根据药费的增加或减少进行敏感性分析。
计算公式为:成本-效果比(C/E)=降压成本(C)/血压达标率(E);增量效果比(△C/△E)=两组降压成本之差(△C)/两组血压达标率之差(△E)。
结果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及服药情况共收集研究对象2505例,0号组1529例,男性占
35.9%,平均年龄66岁,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43和86mmHg;常规治疗组976例,
40%为男性,平均年龄66岁,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38和83mmHg。
两组比较的结果:年龄和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0号组
0号组有1223例用药一直维持起始剂量,占99.3%,合并用药者有106例,占2.5%,服药依从率约为88.5%。
常规组全部联合使用2种或3种药物。
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降低,0号组和常规组收缩压降低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57,P2=2.302,P=0.129)。
0号组共报告170例次(33人)不良反应,按发生人次数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头晕、头痛、腹部不适、胃痛、心悸、咳嗽、嗜睡等。
治疗成本0号组和常规组治疗1年所需降压药物的平均花费分别为328.5元和860.4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05,P
成本-效果分析以血压达标率作为效果指标,0号组和常规组的成本/效果比(C/E)分别为418.1和1057.7,两组差值为639.6,比值(0号组/常规组)为2/5,即在达到相同的血压达标率(100%达标)时,0号组比常规组节省639.6元,花费仅为常规组的40%。
将0号组作为基准,增量成本-效果比(△C/△E)为19 202.2,如图1。
AB的斜率几乎为0,表明常规组与0号组相比,增加一定的药物花费,所增加的效果并不明显,每增加1%的血压达标率每年需多花费约200元,并且血压达标率并不随花费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
敏感性分析假设药品价格上下浮动30%,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见表2,常规组的成本-效果比与0号组一直保持较大差距(见图2),增量成本-效果比也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说明两组药物的成本-效果比及增量成本-效果比不会随着药费的变动而有较大浮动,结果相对于药费稳定。
讨论
高血压的治疗往往伴随终生,所以使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并且经济的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经济学意义。
本研究利用了药物经济学原理对降压0号和其他降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成本-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共收集研究对象2505例,0号组和常规组1年的随访率分别为81%和84%。
本研究在研究对象选择、实验分组、数据收集、录入和分析阶段均进行较严格的质量控制,所获资料真实可信。
研究显示0号组单独服药率为97.5%,99.3%的患者每天只需服用1片药物即可达到满意降压,而普通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合并使用2种或3种降压药。
以往研究发现服药种数与服药依从性高度相关,服药种数越多,依从性越差,本研究0号组的服药依从率为88.5%,较以往研究所报告的43.7%为高,充分证明降压0号的服药依从性较好。
降压0号的血压达标率为78.6%,这与以往研究报道的结果相近,与常规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其降压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高血压是冠心病和脑卒中最为重要的致病因素,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危险就增加25%,有效控制高血压可使脑卒中发生危险下降31%。
降压0号能够达到与常规治疗相同的降压达标率,有效降压,从而可以间接降低脑卒中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考虑到药物花费,降压0号治疗1年成本约为328.5元,和以往研究结果接近,相当于我国城市高血压患者一次门诊的费用(322.52元),足可见降压0号在节省医疗成本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0号组的成本/效果比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成本/效果比(C/E)分别为418.1和1057.7,表示在达到相同的血压达标率(100%达标)时,0号组比常规组节省639.6元,前者的成本-效果比仅是后者的40%,即0号组仅需不到一半的费用即可达到与常规组同样的治疗效果,显示出降压0号在有效控制血压时能够节约医疗成本的较大应用价值。
药物经济学评价所得出最具成本-效果优选方案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治疗方案,增量分析就是用于评判相对较昂贵的治疗方案所能获得的新增加的健康结果是否值得追加成本,它比单纯的成本-效果比值指标更为重要。
本研究以0号组为基准,常规组增量成本-效果比
(△C/△E)为19202.2,可理解为常规组较0号组提高1%的血压达标率需多花费约200元,并且血压达标率的提高并不随着花费的增加而保持线性增加。
图1中AB的斜率(增量效果成本比,△E/△C)几乎为0,常规组比0号组增加一定的药物花费,所增加的效果并不明显。
因此0号组与常规组相比为较优方案。
药物经济学分析必须考虑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由于研究过程中,分析数据存在不确定性,使得研究成果与真实情况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故需进行敏感性分析。
本研究我们考虑药品价格上下浮动30%的情况,发现两组的成本-效果比一直保持着较大差距,并且增量成本-效果比也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说明结果相对于药物花费不敏感,结果稳定可靠。
本研究属于社区干预项目,研究起始两组的人数及血压均不相等,可能会引入一些混杂因素,结果的精确性会受影响。
然而在基线不均衡的情况下两组的降压达标率无差异,并且0号组的基线血压水平要高于常规组,而实际的降压幅度要大于常规组,从另一个侧面也能说明降压0号的效果并不比常规降压药差,且花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