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108bf18fd0d233d4b14e6923.png)
8、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 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 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 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 兵矣。” 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 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 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 面。”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汉武帝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在中国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据材料 一、二及所学的知识,分析儒家为什么能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 (3)宋代的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与所学的知识,指出宋代理学 的突出特点。 (4)运用所学哲学知识,简要回答在新世纪对儒学应该采取的态度。
四、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①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②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 ③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 ④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 ⑤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等。 2、儒家思想的不合理部分: ①三纲五常: ②三从四德:“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 从子;“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③其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 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4课 宋明理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4课 宋明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6979514a0242a8956aece40d.png)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宋代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互相吸纳渗透,“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为了重兴儒学,儒家学者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徽 州婺源(今属江西) 人,南宋诗人、哲学 家。宋代理学的集大 成者,继承了北宋程 颢、程颐的理学,完 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 体系 。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地位: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集
大成者,在儒学地位上仅次于孔孟。
2、观点 (1)本体论(理、气关系)
国际影响:
④它还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越南,产生了很大影响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 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它 一次吗?
“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 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 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 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 像水源头一样。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南宋(1175)年江西上饶鹅湖寺的论战
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
朱熹
为学应格物 致知,循序 渐进,广泛 阅读古圣先 贤的经典。
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 本心上着力,不用耗费 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 求精微。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指引与练习-最新教育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指引与练习-最新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c74a70a3968011ca300917b.png)
第4课宋明理学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的第4课。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对本单元的整体要求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的演变过程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
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宋明时期,儒学思想吸收佛道两教的长处,发展成完整的哲学体系,更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并最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二、学生分析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适应高中历史的讲述方式,基本掌握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也具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
但是因为本课内容主要研究思想理论,所以比较抽象,部分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作基础,所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趣和难以理解。
针对上述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1、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确定理由: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
●突破策略:利用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讲解,借助补充资料和巩固训练帮助学生掌握。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cbeeff0d227916888486d749.png)
陆 王 心 学 代 表 人 物
南宋人
王 阳 明
(北宋人,兄弟俩) 南宋人 理学集大成者
明朝人
心学集大成者
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小结:
⑴必要性:
①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②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 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在重新恢复对儒家哲学兴趣的背后有两个重 ⑵可能性: 要因素,一个是中国在长期败于北方“蛮夷”的 ①儒学兼容并蓄,进行自我更新:魏晋以来儒学吸收佛、 时期将注意力转向内部……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 道精华,更为理性化,思辨化,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 旧的中国政治理想的明显胜利……新儒学的思想 ②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成为理学 家受前几个世纪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占很重要地位 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的一些佛教观念的强烈影响 ③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的运动)。
不住,皆归释氏焉。”张方平所谓“儒门淡薄,收拾不
住”,当是对隋唐五代儒学停滞衰落状况的如实概括。佛教禅 宗则以它活泼洒落的风格,一新当时文人学者的耳目,吸引了 大批士大夫,给他们以强烈的精神刺激。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第一幕:探理学之源 新儒学体系(理学)形成的背景 第二幕:走理学之路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第三幕:寻理学之果
唐末五代,禅宗兴起,它不仅在佛教界犹如一声惊雷, 震撼着古老的寺院,而且也在整个思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据 大慧宗杲《宗门武库》载:“王荆公一日问张文定公,曰:孔
子去世百年,生孟子亚圣,后绝无人,何也?文定公曰:岂无
人?亦有过孔、孟者。公曰:谁?文定曰:江西马大师、坦然 禅师、汾阳无业禅师、雪峰、岩头、丹霞、云门。荆公闻举, 意不甚解,乃问曰:何谓也?文定曰:“儒门淡薄,收拾
第4课_宋明理学
![第4课_宋明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9a6e23295901020207409cbd.png)
相 同 点
影响
理的存在形式
(方法论)
不 (本体论) 同 求理的途径 点 哲学范畴
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发明本心”“致良知” (通过内心的反省)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反复观察火 情,寻找逃 生方法
背景: 三教合一
宋 明 理 学
程朱理学: 流派:
“理”是万物的本 原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心”是万物的本原
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 “致良
知”
影响:
消极 积极
“存天理,灭人欲”
项 目 学派 核心内容 实质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的思想,都是 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 制统治。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 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理”是外在的, “理”是内在的,存在 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于自己心中,不必外求
道、佛
二、宋明理学
• 2.代表人物 儒 学 发展
宋明理学
理 学 心 学 朱 熹 南宋
程程 颐颢
北宋
陆 九 渊
南宋 理学集大成者
王 阳 心学集 明 大成者 明朝
理学各派的主张:程朱理学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 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 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代表人物 地位
程颢 程颐 理学的开创者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严密的理 学体系 心学的创立者 心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系统的心 学理论
历史: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4(岳麓版必修三)
![历史: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4(岳麓版必修三)](https://img.taocdn.com/s3/m/57089c2cb4daa58da0114a2a.png)
温故知新
回忆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形成过程及地位变化?
影响一种思想兴衰的因素?
自身理论是否完善 有没有现实需要。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佛、道广泛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东汉时期明帝时(公元68年)为铭记佛法传入之功,修建了这 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龙门石窟的 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 多尊,可以说是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理学在今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 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 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为社会建立精神价值体系,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消 极 影 响 积 极 影 响 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 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 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 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 和促进作用。 宋明理学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 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高三一轮复习第1讲第4课宋明理学
![高三一轮复习第1讲第4课宋明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ca26355d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40.png)
材料四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 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那么人欲亡,人欲胜那么天理 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 存天理〞。
理学的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精析] 此题考察宋代理学。题干中理学家周敦颐认为, 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生〞 就是“仁〞,故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答案选A项。
考向 此题准确理解材料信息——“仁〞生天地 阴阳。
预测 宋明理学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三教合一〞“程 朱理学〞“陆王心学〞。“三教合一〞主要从三教相互吸纳、 糅合的角度考察,说明中国古代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宋明理学〞一是侧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的 考察,二是侧重考察理学对中华民族人格品德的塑造作用的 考察。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 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 学知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 明理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
----张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知识
观,挽救衰退
的城邦制。
4、中外思想家在人的价值(人与万物自然界)问题上的比较:
荀子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老子
万物的本原是“道”,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 欲,社会动荡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 ”
庄子
“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
第4课 宋明理学新
![第4课 宋明理学新](https://img.taocdn.com/s3/m/a3a8ae00f12d2af90242e660.png)
二、宋明理学 (1)主要思想
1、程朱理学
(天津高考)朱熹提出“存天理 ,灭人 ①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指 ② 把握“理”的方法: ( ) A天体运行法则 通过 “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B社会发展规律 ② 个人修养观: C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D个人修养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 “天人感应理论”
1、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程朱理学的代表及思想主张? 3、程朱理学的发展状况如何? 4、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是什么? 5、宋明理学的影响是什么?(评价
一、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儒学的危机。a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 思想以及唐代儒学大师赤裸裸的恐吓已 经无法控制人心。b佛教、道教迅速传 播,吸引了众多信徒。 2、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道 社会的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 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到圣贤之道,即“存天理,灭人欲”
忠孝廉节碑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 光七年(1827)欧阳厚均重刻。
(2)程朱理学的发展:
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 时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
明朝初年,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大力 推崇,巩固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学术思想影响海外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都要遵 循的普遍原则。它涵盖宇宙、社会(儒家伦 理道德)、个人(人性)等方面。
二、宋明理学
(1)主要思想
1、程朱理学
①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② 把握“理”的方法: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 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 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 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物是为了加 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规律、 真知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并不 是先天存在的。
第4课_宋明理学[文]
![第4课_宋明理学[文]](https://img.taocdn.com/s3/m/32d80ab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6e.png)
一、背景:三教合一
【问题导学】
1.佛教和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2.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明显的不同和相同?
3.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
4.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是“吃人”。
──鲁迅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不堪回首的童年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该牌坊建立于清1854年,系当地富商汤顺孝为母亲刘氏所立。牌坊高7.44米,宽6米, 上刻当地名流撰写的颂文,对汤刘氏终身守寡的贞节操守大肆赞颂。汤刘氏15岁嫁到汤 家,次年生育一子,儿子尚未满月,丈夫便遭土匪劫杀,刘氏从此守寡终身。守至60岁 时,经族长及长辈特许,儿子为其建立贞节牌坊。
凶,只有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
亲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并夜
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二、宋明理学
【问题导学】 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
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恣 蚊 饱 血
•
•
郭 巨 埋 儿
郭巨埋儿:郭巨,晋代人,对母极 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 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 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 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 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 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 养孩子。
尝 粪 尝粪忧亲:庾黔娄,南齐高士。父 忧 亲病重,医生说:“要知道病情吉
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067abe33968011ca200912d.png)
第4课:宋明理学
课标展示
目标导航
考纲要求 考点聚焦
列举宋明理学的 宋明时期儒 理学人性论、、理学对 代表人物,说明 学的发展及 儒学的发展、心学 宋明时期儒学的 影响 发展。
第4课:宋明理学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 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 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 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 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 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 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 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心即理也
陆九渊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第4课:宋明理学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
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
A.从君民关系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第4课:宋明理学
主要思想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 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2: “所谓天理,复是
何物?仁、义、礼、智 岂不是天理?君臣、父 子、兄弟、夫妇、朋友 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第4课:宋明理学
即事亲便是心一外物无;物意,在心于事外君无,理即事君便是一
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
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王阳明《传习录》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
D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7c02dec18bd63186bcebbcc9.png)
伦理道德(社会)、人性(个人) 伦理道德(社会)、人性(个人) )、人性
核心 “理”是世界的本原… 是世界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求知 方法 历史 地位
如何才能获取“ 如何才能获取“理”?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 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 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 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 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摘自《朱子语类》卷十五 摘自《 摘自 朱子语类》
明·王守仁 王守仁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出现: 、佛、道相互渗透的结果 理学的出现: 儒 二.主要流派
程朱理学 流派 北宋—程颢 程颐, 程颢、 代表 北宋 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朱熹( 南宋 朱熹(理学的 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
“理” 理 的含义
陆王心学 明代—王守仁 明代 王守仁 南宋—陆九渊 南宋 陆九渊 (心学的集大 成者) 成者)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出现: 、佛、道相互渗透的结果 理学的出现: 儒 二.主要流派
程朱理学 流派 北宋—程颢 程颐, 程颢、 代表 北宋 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朱熹( 南宋 朱熹(理学的 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
“理” 理 的含义
陆王心学 明代—王守仁 明代 王守仁 南宋—陆九渊 南宋 陆九渊 (心学的集大 成者) 成者)
历史叙述: 历史叙述:从亭前格竹到龙场悟道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良知良能 ——《传习录》 《传习录》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 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 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 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 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 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王文成公全书》 《王文成公全书》
第4课 宋明理学(正)
![第4课 宋明理学(正)](https://img.taocdn.com/s3/m/0176596e01f69e3143329494.png)
3、文化上: 儒学的危机——三教并立
① 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 应时代要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儒门淡薄, 收拾不住, 皆归于释氏耳.
疑难: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佛教会广为流行?
材料一: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排 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鸣笛要两位 高僧在洛阳传教,并为他们修建了白马寺。南朝梁武帝三次出家。 材料二: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 教。魏晋南北朝是,道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唐朝皇帝奉老子 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 材料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的思 考和关怀的理念。如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六道轮回” 的观念,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世寻求幸福。 而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多在世俗 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众所信奉。
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 有贯通处。――《二程遗书》
材料四: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 物道理。 ——《朱子语类》
方法论:格物致知
释义:格,推究;致,求得。 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具体说:接触……,体验……,明“理”。
材料五: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 “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 节事极大。 —— 《二程遗书》 材料六: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 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 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 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 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 窃盗,为其反义也。
宋明理学PPT课件
![宋明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3fad1ed4b35eefdc8d333f6.png)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哪两种思想的
挑战:
A、佛教、基督教 B、程朱理学、心学
C、佛教、道教
D、道教、心学
北宋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是:
A、朱熹
B、程颢、程颐
C、李贽
D、王阳明
王阳明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
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号称:
直接原因:佛、道传播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潮流
3.唐宋儒学者的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东汉时期明帝时(公元68年)为铭记佛法传入之功 ,修建了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 魏时期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 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可以说是佛教盛 行的写照和缩影。
(二)陆王心学
世界观:理是心,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
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
致良知
三、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1、怎样理解二程、朱熹、王阳明观点 的异同?
“理”是万物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格物致知(外在)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内心反省(内在)
儒学的新形式;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欲
三、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2、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宋明理学? 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消极:
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 求,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积极: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 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二程”(首创)、朱熹(集大成者) ①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主要 思想 ②方法论: “格物致知” ③伦理观: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4f26f7b52acfc788ebc985.png)
〖第4课宋明理学〗之小船创作1.背景(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出现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
2.理学的兴起(1)三教之间在相互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其盛行,“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把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与佛教、道教思想结合,发展了儒学体系。
二、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
2.理学本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3.思想观点(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穷理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4.统治地位的确立(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1)理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方法: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守仁(1)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史料一程朱坚认①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第4课 宋明理学(最终)
![第4课 宋明理学(最终)](https://img.taocdn.com/s3/m/c567e6966bec0975f465e22c.png)
天
天理 地 人
人性: 世界万物的本原。
社会性:儒家伦理
冲 突
“存天理,灭人欲”
人欲
3、程朱理学的地位和影响:
程朱理学适应统治 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 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 《四书章句集注》座位 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 继承这一趋势,确定了 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 位。它还流传到朝鲜、 越南、日本,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 之集大成者。他多年研究传授五经 四书,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等 书。他提出“去人欲,存天理”,认 为人欲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主 张用天理克制人欲。朱熹在继承和 朱熹 发展二程的 思想基础上,建立了客观 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 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 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 A、儒学的兴盛
B、三教并立的局面形成
C、宗教的盛行 D、儒学发展面临的危机
3、下图为《三教图》其中三教是指: ①道教 ②儒教 ③佛教 ④伊斯兰教 ⑤基督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2、主要思想
(2)方法论: 格物致知 (3)伦理观: “存天理,灭人欲”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二程”对理学的发展
程颢、程颐兄弟主 张通过格物致知体察天 理;在知行关系上强调 知先行后,轻视实践; 在理欲关系上主张 “ 存 天理,去人欲 ” ,强调 封建道德的自我修养。
程颢 程颐
朱熹对理学的发展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02027439eefdc8d376ee3236.png)
第4课宋明理学
一、背景——魏晋时期儒学出现危机:
1、国家分裂,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2、民生痛苦,佛教和道教盛行;
3、儒学本身存在局限,面临佛道挑战。
二、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
1、主张:
①世界观:理,在世界是万物本原,在社会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是人性。
儒家的道德伦理由此被“天理”尊崇到至高位臵。
②方法论:格物致知(格是深刻探究穷尽,物是万物本原),强调力行,注重实践。
2、影响:
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纲常名教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②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朝成为科举考试内容;明初程朱理学确定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产生很大影响。
第4课 宋明理学【课件】
![第4课 宋明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0e25bb5f78a6529647d53d2.png)
2、道德论: 存理灭欲
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容易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当 人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是指人们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即儒家的伦理道德。 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欲望,主要是指超过延续生存条件、违 背伦理道德原则的欲望。
材料一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忘;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材料二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 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朱熹《朱子语类》)
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条 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印刷术的应用,做好了技术准备 件பைடு நூலகம்
思想文化:
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合流”,儒家学者吸收佛道思想
第二篇 宋明时期儒学士人的“应战”
贰
唐代
序幕
程 朱 理 韩愈 学
李翱
陆 王 心 学
宋明理学发展的线索
北宋
确立
南宋
成熟
周敦颐 邵庸
张载
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材料一,思考宋明理学的形成面临着哪些 “挑战”和具备了哪些“条件”?
材料二 “虎溪三笑”的故事形 成于唐宋时期。相传东晋高僧惠 远在东林寺讲经,送客不过虎溪 。一次他与道长陆修静、大儒陶 潜三人在寺内畅叙义理、与语甚 欢,相送时依依不舍,不觉忘了 戒规,刚过桥,山上护山神虎猛 吼,三人大笑而别。
儒学遭遇“挑战”的原因示意图
天人 不 弑君篡权
董
感应
政权更迭
仲
舒 汉 代
大一统 适
国家分裂 战乱频仍
儒
学
三纲 应 社会动荡
五常
道德沦丧
魏适 晋 南 北 朝应
宣扬 来生
佛 教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共33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共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904b756f524ccbff0218408.png)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Thursday, June 17, 2021June 21Thursday, June 17, 20216/17/2021
饶宗颐《薛中离年谱》
授课时间:1514年5月15日 授课地点:南京
授课内容:孔孟之学
授课者:王阳明
听 讲 者:薛侃等王门学子
仁者爱人
孔子 至圣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儒学思想 产生
仁政学说
孟子 亚圣 儒人学性本的善危机 发展 重义轻利
秦朝 “焚书坑儒”
重创
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正统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21/8/112021/8/11Wednesday, August 11, 2021
材料一:人皆有是心,
心皆具是理。
陆 九
材料二:宇宙便是吾心,
渊
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心即理也”
方法论
——“发明本心”
(无理
良知即天理
方法论:致良知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材料一:良知即天理。 材料二:知是心的本 体,心自然会知。见 父自然知孝,见兄自 然知弟,见孺子入井 自然知恻隐,此便是 良知 。 材料三:“良知良能,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人胸中各有个圣 人。” “回复良知即可成圣 贤”
三、影响
1.消极:三纲五常维系
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 薛侃,正德十二年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8a6a83370066f5335a8121cf.png)
材料一: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只是 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 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信岂 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夫妻岂不是天理? 材料三: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 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 “遏人欲而存天理”。 思考:在个人修养(“人性”)上如何实践“理”?在个人 修养方面什么是天理?其目的是什么?
2、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 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 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格物致知”这一概念中“格”字的含义应是 A.探究 B.规格 C.人格 D.格子
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 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 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 教、道教的迅速传播,儒学的 发展出现危机。但三教彼此在 反复辩驳中也相互吸纳渗透。 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盛,许 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 并修,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 势,它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 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最终儒 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三教合一图
“二程”对理学的发展
“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目的: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在于明德至善。根本母 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材料: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 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 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 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 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472c0778ddccda38376baf22.png)
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等传统的形成产
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3)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 的重要性,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 进步。 (4)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
和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总之,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继承、
服务的一种御用哲学。
——《陆九渊集》
思考:据材料归纳陆九渊的理学思想。
提示:陆九渊把“心”与“理”说成是人固有的,他 提出“心即理也”,即本心即天理。
【微点拨】 1.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并非是“理”“气”等深奥 的哲理,而是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 君为臣纲,宋代的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
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陆九渊
南宋
心学的 创立者
主张“心外无 心学的集 王守仁 _______ 明中期 理”,强调天理 大成者 就在自己心中
三、地位、影响
1.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2.影响:
三纲五常 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 (1)局限性:用_________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微探究1】 材料 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
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强 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思考:据材料概括朱熹是怎样发展仁学的。
提示: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本源;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
心。
【微探究2】 材料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
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们的自然欲求。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 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宋明理学还存在尊卑等级、重男轻女、轻视自 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重礼轻法等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宋明理学
执笔:刘美玲审核:历史组授课人:授课时间:
编号:gels13-04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死刑发展脉络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重点难点预测】
重点:宋明理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学术代表
难点:正确地评价宋明理学和批判地继承这种文化思想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重视引文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课本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知识链接】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刺激哦了中唐以后儒学的复兴。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到明代掀起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理学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A级)
一.理学产生的背景----三教合一
1. 简述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三、宋明理学的影响是什么?(B级)
合作探究(C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
材料二: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也。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材料三: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四: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最基本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思想在本质上是否根本对立?为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四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4)应如何评价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思想?
展示提升:
【自主学习】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得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