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垄断到合作: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逻辑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9月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Stp.,2018
收稿日期:2018-05-12
作者简介:王惠琴(1976-),女,副教授,硕士㊂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经济研究㊂林雪娟(1993-),女,在读硕士㊂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经济研究㊂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桂滇边境民族地区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现实困境及破解对策研究(16XMZ079)
从垄断到合作: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逻辑转换
王惠琴,林雪娟
(广西师范学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1)
摘 要:村庄公共物品的传统供给模式是由政府垄断提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农民主体间合作的方式实现公共产品的自我供给应该成为重要形式㊂但存在社会资本㊁公共意识及资金支持等方面问题,应通过强化社会信任㊁提高公共意识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等方式解决㊂关键词:村庄公共物品;合作供给;逻辑转换
中图分类号:D442.6;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8)09-0032-03
From Monopoly to Cooperation :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Supply of Village Public Goods
WANG Hui -qin ,LIN Xue -juan
(New Urbanization Research Center,Guangxi Teachers'College,Nanning Guangxi 530001,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supply model of village public goods is monopolized by local governmen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
omy and society,it should be an important form that peasants provide public goods for themselves through cooperation.However,there
are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lack of social capital,public awareness,and financial support.They should be resolved by strengthe⁃ning social trust,raising public awareness,and increasing government support.
Key words :village public goods;cooperative supply;logical transformation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善,农民日益增加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村庄公共物品的供给已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供需矛盾激化也将不利于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和乡村的振兴㊂对广大农村地区村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进行反思和改进,是当前摆在我国党和政府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㊂
一㊁村庄公共物品的政府垄断供给及其弊端
改革开放前,我国村庄公共物品主要是公社体制供给模式,公共物品供给主体是人民公社㊁供给模式是典型的政府垄断供给,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由单一格局转变为多元格局,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垄断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总体格局㊂[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村庄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自上而下的供给体制弊端不断显现出来,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存在供给出现偏差㊁供给不足㊁供给过剩等问题,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严重制约村庄经济发展,拉大了城乡经济的差距㊂
1.供需脱节
在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主要由政府部门自上而下供给的模式下,由于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政绩导向和考核压力,基层政府不可避免地存在好大喜功和盲目追求政绩的情况,导致对于有利于凸显政绩的项目一再上马,而农民急需的公共物品则常被忽视㊂随着村庄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对于公共物品的需求越来越高㊁越来越多样化㊂政府无法回应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不仅影响了村庄地区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㊂[2]要杜绝公共物品供给中的 政绩工程”,政府要切实关注村民的真实需求,避免涉及政治利益导致村庄公共物品供给出现偏差㊂[3]立足于农民的现实需求,村庄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㊂
2.供给不足
自2003年以来,我国公共物品的投资总额以年平均22.61%的速度增长,最高增长幅达到38.08%,而村庄公共物品投资仅仅是总额的14.94%,明显落后于城镇,且呈现出投资比例不断下降的趋势㊂[4]村庄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下,村庄地区得到有效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㊂村庄生活和生产的改善使得农民对于公共物品的需求
不断增加且呈现多元化㊂村庄社会的治安㊁村庄道路建设㊁村庄基础教育㊁村庄卫生医疗保健㊁公共娱乐设施的建设等公共物品重要性凸显㊂比如 行”方面,在村庄内,村民的生活半径和出行范围都有所扩大,相比较以前的土路和机耕路,村民更加迫切要求水泥道路,方便出行㊂农民还需要精神文化产品等高层次的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村庄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处于不匹配的状态,村庄公共物品难以满足农民多元化㊁高标准需求,农民对公共物品的满意度不但
患寡”更 患不均”㊂[5]
3.供给过剩
当前村庄公共物结构不合理不仅表现在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同时也体现在某些涉及政治利益的公共物品供给过剩,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㊂[6]尤其政绩型和政府福利型的村庄公共物品供给过剩,如村委会楼房㊁各种示范基地等形象工程层出不穷,[7]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金㊂很显然,在政绩的驱动下对特定 点”的集中投入是以对别的村庄公共物品供给忽略为代价的,政府部门在 扶大扶强扶优”的 示范点”逻辑下,普通的村庄与特殊的示范点村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分化,造成了一种 强者愈强,穷者愈弱”的马太效应㊂[8]加剧了公共物品供给的非均衡化㊂
二㊁从政府垄断供给到农民主体间合作供给
传统理论认为,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在供给过程中出现 搭便车”现象,所以认为公共物品供给一般由政府提供㊂事实上,村庄公共物品中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并不多,大部分是存在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㊂而对于自身所需的准公共物品,农民主体具备的 地方性知识”是其他主体所不具备的,在农民意见表达渠道受阻的背景下,通过农民主体间合作实现村庄公共物品的自我供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㊂
1.农民了解自我需求
村庄公共物品农民主体间合作供给的模式是由村庄农民联合供给满足村庄公共物品的一种模式,农民比政府更清楚自己多元化的公共物品需求,尤其是在民生公共物品上,能够因地制宜的提供所需的公共物品㊂[9]比如,家中有子女上学,就希望村庄内的教育设施可以得到相应的改善;家里有老人但又因为上班等原因疏于照顾的村民,就希望村内的养老工作能有所提高;又因为上班原因所以对交通便捷又极大的期待㊂农民主体间的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政府与市场失灵的村庄公共物品供给问题㊂
2.减轻政府供给压力
农民主体间合作供给能够提高村庄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并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㊂农民主体间合作供给公共物品,是由村民自身提供资金和技术的公共物品供给方式,所以,在村庄地区由农民主体之间一起合作提供公共物品,不仅有效地改善村庄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而且能够对村庄内部各项社会管理事务的开展,起到了促进完善的作用,能够极大程度上减轻政府供给压力,政府对于村庄公共物品农民主体间合作供给应持支持态度㊂
3.成功模式的示范效应
村庄公共物品农民主体间合作供给的可行模式是村庄农民联合供给,主要分为两个类型:协同发展型㊁独立发展型㊂协同发展型是指村庄内农民主体间合作供给公共物品,是针对资金薄弱或者技术欠缺的村民,集合力量实现供给的一种形式㊂因为村民本身的能力就有限,拥有大量的现金去供给大型的公共物品的可能性比较低,且缺乏足够的技术,协同发展刚好弥补了这一劣势,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合作谋求发展㊂独立发展型是指村中经济能人凭借其雄厚的个人实力和相对广泛的社会资本,有能力独立供给村庄公共物品的一种形式㊂这一类型的村民既不缺资金也拥有技术支持,也可以长时间固定有效地提供村庄公共物品㊂
三㊁村庄公共物品农民主体间合作供给面临的问题1.社会资本不足
政府是村庄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而随着村庄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主动参与到公共物品供给也至关重要㊂乡村社会的社会资本,尤其是农民主体之间的信任主要是基于传统的亲缘信任,存在于 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位置相对固定,人们根据亲疏远近来确定与他人的信任程度㊂[10]也就是说,若是对彼此不熟悉㊁不了解的农民来说,要让他们合作,可能性十分之低㊂农民合作主体缺乏对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来说是个瓶颈㊂对于农民来说,挣钱难㊁收入低使得他们对于倾向于投资见效快㊁投资小的项目,而在投资之前更是再三思索,思考是否被他人欺骗,对于合作生产高质的公共物品将产生巨大的障碍㊂在社会资本较为缺乏的情况下,农民各个合作主体无法高效率地提供公共物品㊂第一,各个合作主体在办理合作项目上容易出现责任推诿,总会想着自己比别人多办事㊂第二,各个合作主体在合作项目上无法像处理私人事务一样准确高效地完成㊂当前乡村社会的社会资本现状不容乐观,农民主体间在进行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时,无法形成长远有效的互利合作㊂
2.公共意识淡薄
在现实社会中,村庄村民的公共意识比较淡薄,部分农民供给主体在提供公共物品时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出于 搭便车”心理,不愿意为公共物品供给出力或者是出少于其他供给主体的份额㊂就农民心理素质和观念方面而言,公共意识比较淡薄,在这种利己的心态下,部分农民供给主体容易 钻空子”和 贪便宜”,就是在不承担成本的前提下依赖他人的付出也享受到公共利益,[11]或者从自身利益出发,提供不合格甚至广大村民不需要的公共物品,从自身利益出发无法和其他公共物品供给主体达成协商㊂由此可见,农民对于公共物品的改善期待和实际的行动之间存在差距㊂3.资金不足
村庄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本就不发达,基础设施也相对落后,村庄的各项资源大部分存在短缺的现象,在农民收入有限的状况下必然会导致供给能力不足和供给水平低下,[12]长此以往,村庄与城市的距离会越来越大㊂尤其是资金短缺对于农民主体间合作提供公共物品存在巨大的障碍㊂就资金而言,村庄金融体制安排存在缺陷,导致村庄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是金融体制的安排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㊂目前中国的乡村设有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业银行㊁农
33
第9期从垄断到合作: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逻辑转换
业发展银行㊁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但这些金融机构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村庄资金的问题㊂资金短缺对于农民主体之间的合作存在巨大的障碍,使得他们没有办法提供大型的公共物品和长时间提供公共物品㊂
四㊁提升村庄公共物品农民主体间合作供给的政策建议1.强化社会信任
信任是农民主体之间能取得有效合作的重要因素,也是合作主体之间能否长期自我提供公共物品的关键点㊂而提高农民合作主体之间的信任感在于构建农民合作组织,因为由农民主体组成的合作组织会比较清楚本村所缺少何种公共物品,且农民合作组织的构建不仅有利于扩大农民合作的地域,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信任和互利合作㊂首先,农民合作组织必须是公开透明的,尤其是在办事流程㊁责任明细㊁资金流向方面㊂让各个合作主体清楚办事的流程㊁所要承担的相关责任,以及自己所投资的资金流向,如此方能够较好地促进各合作主体之间的合作㊂其次,农民合作组织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意见表达机制㊂建立村庄公共物品供需的意见表达机制,有利于各个合作主体在投资生产之前,明确清楚村庄所需何种公共物品,防止公共资源的浪费㊂同时,有利于各个合作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协调,避免不必要的纠葛㊂最后,农民合作组织必须秉着公开公正的原则㊂不能以投资金额的大小来决定各个合作主体的话语权,从而损害到部分合作者的利益,导致他们对合作组织失去信心和合作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不利于合作的继续以及生产村庄所需的公共物品㊂
2.提高公共意识
农民合作主体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具有当地村庄村民的资格,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合作组织成员的资格㊂农民合作组织的目标,在于提高和改善公共物品供给的现况㊂所以,政府需要积极引导和培育农民合作主体的公共意识,提高农民合作主体的公共意识和提高农村公共物品自我供给的积极性㊂在村庄公共空间,可以经常举办活动加深合作主体之间的往来,逐步加强合作主体的公共意识,进而促进农民主体之间的合作,以及保证农村公共物品自我供给的有效实现㊂
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农民主体因经济利益提供的公共物品,比如农民主体之间合作兴办农村小学㊁修路造路㊁建桥等,政府应该保护他们的产权不受侵犯,保证其可以从中获得收益,因为产权不明晰,会减低农民主体间合作供给公共物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㊂同时,政府也应该对农民合作主体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最大程度地支持他们提供公共物品㊂对于考虑社会利益而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农民主体,如当前我国农村住房养老等民生项目,都存在农民直接供给的可能,政府可以对积极提供村庄公共物品的农民合作主体,给予一定的制度激励和资金激励,鼓励农民对公共物品的自我供给㊂因为村庄农民自我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凡需要很大成本资金投入㊁高技术要求以及高素质人才,农民合作主体就显得有心无力㊂所以,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合作主体提供公共物品的支持力度㊂一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对农民主体间合作公共物品的资金支持㊂对于一些落后的村庄需要法律支持来侧重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农民合作主体得到有效的资金支持才有能力去提供村庄公共物品;二政府要适当放宽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使农民能够从中得到实惠,农民才有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农民主体才有资本进行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三是提升村庄的人力资源水平㊂如加强对农民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高学历人才服务村庄,完善相关制度和程序,承诺对农民合作供给主体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㊂[13]做到农民主体在合作生产前进行技术培训㊁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积极促成公共物品供给农民主体之间的有效合作㊂
参考文献:
[1]刘凤伟.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公私合作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6,(04).
[2]李武,胡振鹏.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2,(03).
[3]潘胜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
[4]国家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5]蒋月亮,常菁菁等.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现状㊁需求偏好及支付意愿 基于陕西省366份农户数据调查[J].农村经济,2013,(07).
[6]边婷婷.需求导向下农村基层公共物品供给的问题探讨[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7]钟裕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框架与实现机制[J].当代经济管理,2017,(11).
[8]叶敏.农村公共物品的项目化供给及其异化效应[J].新视野,2016,(02).
[9]庄玉乙,张光.资源丰裕㊁租金依赖与公共物品提供 对山西省分县数据的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5,(05).
[10]冯华艳.社区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自我供给[J].人才资源开发,2014,(23).
[11]崔晓芳.如何避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 搭便车”行为[J].人民论坛,2016,(35).
[12]邓大松,刘志甫.我国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问题与策论[J].江西社会科学,2016,(10).
[13]郭丽,董海荣.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的作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2,(10).
(责任编辑 马 蓉) 43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