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后裔南方始祖孟忠厚
孟姓的历史研究报告作文
![孟姓的历史研究报告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bf6409e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3.png)
孟姓的历史研究报告作文孟姓,在咱们中国可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姓氏之一。
这就让我充满好奇,非得好好探究一番不可。
要说孟姓的起源,那得追溯到上古时期。
孟姓最初主要源于姬姓,是春秋时期鲁国公族庆父的后裔。
这庆父啊,可不是什么善茬,他在鲁国制造了一系列乱局。
但他的后代中有一支以他的字为氏,称孟孙氏,后来简化为孟氏。
在历史的长河中,孟姓可是人才辈出。
就说孟子吧,那可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主张“仁政”,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他的言论和思想被收录在一书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记得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里翻阅古籍,偶然间看到了一本关于孟子的传记。
那书里详细地讲述了孟子游历各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的经历。
当时的孟子,满怀一腔热血,带着他的理想和信念,奔走于各国之间。
他面对君王时不卑不亢,言辞犀利却又充满智慧。
他努力说服那些君王施行仁政,关心百姓疾苦。
然而,在那个战乱频繁、诸侯争霸的时代,他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采纳。
但孟子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地传道授业解惑。
我仿佛能看到孟子在各国的宫殿中,面对着那些或傲慢、或疑惑、或不屑的君王,慷慨激昂地阐述着他的仁政理念。
他的眼神坚定而执着,声音洪亮而有力。
尽管有时会遭遇冷遇和拒绝,但他从不放弃,始终坚信自己的学说能够拯救这个乱世,能够给百姓带来福祉。
再往后看,到了唐朝,孟姓也有不少名人。
比如孟云卿,他的诗作朴素自然,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还有孟浩然,那可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啊!“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简直太经典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到了宋朝,孟忠厚也是孟姓中的杰出人物。
他为人忠厚正直,在官场上颇有声誉。
近现代以来,孟姓的杰出人物也是数不胜数。
他们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孟姓的历史,就像是在欣赏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流寓日本孟氏
![流寓日本孟氏](https://img.taocdn.com/s3/m/d404f257c850ad02de8041c6.png)
流寓日本孟氏孟德东汉族孟氏流寓日本广岛的武林一支,其先祖为孟忠厚次子,史佚其名,其子孙迁居南宋都城临安,又传19代,至第61代有孟治庵者,东渡日本,便是现在日本广岛武林氏一支的始祖。
日本其他孟氏源流尚不清楚。
(一)日本孟氏支派民国廿九年(1940年),孟子庙秘书长王梓生先生著有《武林孟氏考》一书,据其记载,流寓日本广岛的一支孟氏后裔,系亚圣四十二代孙孟忠厚(此代序与浙江孟氏记载有异)之后代。
忠厚公为今南支湖南安乡、桃园、宁乡,浙江绍兴、诸暨、嘉兴,江苏常州等地孟氏的始迁祖,随宋高宗南渡而居临安。
临安旧时称“虎林”,唐代为避高祖李渊祖父李虎之讳而改为武林,明代为郡。
孟忠厚传十九世至六十一代孙孟治庵,东渡日本后改姓渡边,后为怀念故乡又以乡贯“武林”作为姓氏,是为现日本广岛孟氏后裔始迁祖,葬广岛泰市南湘院。
孟治庵墓碑载:“治庵名士式,明杭州武林郡人。
漂流仕长门国,称孟二官。
后仕艺藩为医官,改武林治庵。
明历三年丁酉五月十八日病死,实亚圣孟子六十一世裔也。
”日本明历三年丁酉,当是公元1657年,即清顺治十四年。
孟治庵东渡日本时处于明朝末年,东渡原因在日本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孟治庵是在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侵朝战争中被俘,后去往日本。
据杭州孟翔先生的文章载:凌懿文所撰《浙江传统武术简史》,至“十字摔拿法”章节有:“孟子六十一代后裔,武林(杭州)人孟二宽,与富阳金有光等人明万历时随陈寅战岛山,孟掉队后,寡不敌众。
被俘后到日本改名武林治庵。
孙武林唯七隆重武士,名重当时(1702年)。
治庵后人至今犹能摔拿(1986年12月31日《读者新闻》、《每日新闻》)”。
至今,治庵后人仍保留有十二式摔拿法。
另一种认为孟治庵是自民间漂流到日本的。
据孟迈先生撰写的《孟氏南支简谱》载:“清康熙年间,清政府与南明政府对峙。
孟嵩十九代孙孟治庵看到南明政府与福藩、潞藩和唐藩相继覆灭后,不甘心沦为清政府的臣民而东渡日本。
”关于日本武林氏后人,有武林吉之丞所作《先祖由绪书并略系图考》,据记载,武林治庵生二子,长子与一郎(二世),次子式重;与一郎生半六止实(三世),半六生权正吉(四世),权正吉生好太夫(五世),好太夫生吉之丞(六世),吉之丞生尚友(七世),尚友生尚彦(八世),尚彦生新太郎(九世),至十世有武林彦一,十一世有武林富子。
[转载]孟子后裔世系及历代大宗嫡裔
![[转载]孟子后裔世系及历代大宗嫡裔](https://img.taocdn.com/s3/m/aefa01d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c.png)
[转载]孟子后裔世系及历代大宗嫡裔一代:孟子(事略),孟氏尊奉为“始祖”二代:仲子,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为“新泰伯”。
三代: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四代:寓,朝召不受。
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五代:舒,字子怀。
汉高祖时封“云中牧”。
六代:之后,隐居不仕。
七代:昭,为汉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八代:但,精易道,汉武帝时封“太子门大夫”。
九代:卿,汉代封淮阳太守,后仕至太傅。
十代:喜,字长卿,汉宣帝时举孝廉,仕至“郎官”。
十一代: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十二代:兴,汉朝仕至尚书郎。
十三代:尝,字伯周,汉和帝时举茂才,拜徐令,迁合浦太守。
十四代:展,字君城,不仕。
十五代:戫,汉桓帝时为济阳太守,汉灵帝时转太常,后至嘉平六年(177年)丁已,拜太尉。
十六代:敏,字叔达,汉时为新郡太守。
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不顾事。
十七代:光,字孝裕。
汉灵帝后期为讲部史。
昭烈定蜀拜议郎。
后主践祚,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迁大司农。
十八代:康,字公休。
魏明帝时为散骑侍郎,宏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
后转监封广陵宁侯。
十九代:宗,字恭武。
三国时期吴国嘉和年令永宁,后为右御史,宝鼎三年为司空。
“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二十代:揖,晋惠帝时为庐陵太守。
二十一代:观,字叔时,晋惠帝时为殿中郎,后为黄门侍郎。
二十二代:嘉,字万年。
晋代为安西大将军长史,后为江州别驾。
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
二十三代: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五等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二十四代:表,字武达。
曾居南齐萧鸾马头太守,魏孝文帝时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后为豫州刺史,因战功封汶阳县开国伯,邑五百户,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
二十五代:斌,元魏孝文帝时为右丞相。
二十六代:威,字能重,仕元魏帝时为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后加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浅谈“南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南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0969d902a76e58fafab003a8.png)
浅谈“南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作者:孟琼晖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8期摘要:诸暨市应店街镇十二都区域为孟子后裔在南方的核心聚居区,不仅延续着孟子的血统,而且在当地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为独特的“南孟文化”,塑造了敢为人先的闯劲和勤劳刚毅的秉性,承袭了纯朴敦厚的风俗和耕读传家的传统,形成了诸暨人“放眼长远”、“熬气勿熬财”的大气。
关键词:历史渊源;社会影响;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4-0162-01孔孟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浙江省诸暨市应店街镇十二都区域为孟子后裔在南方的核心聚居区,不仅延续着孟子的血统,而且在当地历史发展进程中,孟子所阐扬之儒家文化已深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并形成为独特的“南孟文化”。
在新时期,传承和保护“南孟文化”,对实现当代和谐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促进作用。
一、“南孟文化”的历史渊源孟子后裔南支考证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初期。
据有关文献资料和《暨阳孟氏宗谱》记载,当时金兵南侵,宋信安郡王孟忠厚(孟子47代孙)护帝南迁,为迁越始祖。
其幼子太尉孟德载,字仲博,生于靖康元年丙午正月十五戌时(1126年2月8日),以勋戚南渡著功绩,授诸暨开国男、环卫上将军昭佑明应侯,于绍兴十七(1147)年择夫概里十二都定居,成为南方孟姓始祖。
目前,浙江诸暨是孟忠厚的后裔分布最密集的地方,有近二万人,其中,仅十二都村就有五千余人。
“南孟文化”形成最早起始于太尉公。
太尉公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治学严谨,他秉承先祖孟子儒家文化,一生致力于发扬孟子文化,并由此掀开了“南孟文化”的新篇章。
同时,据乾隆《浙江通志》、光绪《诸暨县志》记载,宋乾道庚寅年(1170),奉宋孝宗御旨,诸暨县令沈绂主持在夫概里初建“孟子庙”。
自诸暨建有“孟子庙”,这里的孟氏后裔就有“南孟故里”、“南孟大宗”之说。
孟子後裔世系及歷代大宗嫡裔
![孟子後裔世系及歷代大宗嫡裔](https://img.taocdn.com/s3/m/4f8bd15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3.png)
孟子後裔世系及歷代大宗嫡裔一代:孟子(事略),孟氏尊奉為“始祖”二代:仲子,宋鄭和五年(1115年)追封為“新泰伯”。
三代:睾,鄒之處士,隱居不仕,好靜、多智慮,容貌俊儀,通五經,美詞章。
四代:寓,朝召不受。
性忠厚淳樸,不驕侮人,善於與人交往,治家有道。
五代:舒,字子懷。
漢高祖時封“雲中牧”。
六代:之後,隱居不仕。
七代:昭,為漢博士,博覽經史,問貫古今。
八代:但,精易道,漢武帝時封“太子門大夫”。
九代:卿,漢代封淮陽太守,後仕至太傅。
十代:喜,字長卿,漢宣帝時舉孝廉,仕至“郎官”。
十一代: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十二代:興,漢朝仕至尚書郎。
十三代:嘗,字伯周,漢和帝時舉茂才,拜徐令,遷合浦太守。
十四代:展,字君城,不仕。
十五代:,漢桓帝時為濟陽太守,漢靈帝時轉太常,後至嘉平六年(177年)丁已,拜太尉。
十六代:敏,字叔達,漢時為新郡太守。
博學能文,有荷甑墮地不顧事。
十七代:光,字孝裕。
漢靈帝後期為講部史。
昭烈定蜀拜議郎。
後主踐祚,為符節令、屯騎校尉,長魯少府遷大司農。
十八代:康,字公休。
魏明帝時為散騎侍郎,宏農太守,領典農校尉,渤海太守,給事中,散騎常侍、中書令。
後轉監封廣陵寧侯。
十九代:宗,字恭武。
三國時期吳國嘉和年令永寧,後為右禦史,寶鼎三年為司空。
“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筍”之事。
二十代:揖,晉惠帝時為廬陵太守。
二十一代:觀,字叔時,晉惠帝時為殿中郎,後為黃門侍郎。
二十二代:嘉,字萬年。
晉代為安西大將軍長史,後為江州別駕。
性無苟合,言無誇衿,為時所重。
二十三代:懷玉,晉安帝時封鄱陽縣五等侯,後為陽豐縣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將。
二十四代:表,字武達。
曾居南齊蕭鸞馬頭太守,魏孝文帝時輔國大將軍,南兗州刺史,後為豫州刺史,因戰功封汶陽縣開國伯,邑五百戶,散騎常侍,光祿大夫、平西大將軍。
二十五代:斌,元魏孝文帝時為右丞相。
二十六代:威,字能重,仕元魏帝時為平北大將軍,光祿大夫,後加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二十七代:恂,字修仁。
孟子家族世谱
![孟子家族世谱](https://img.taocdn.com/s3/m/84cf811b0066f5335a81214e.png)
孟子家族世谱从孟轲至以后的二十代均为单传,他们是孟轲-仲子-睾-寓-舒-之后-昭-但-卿-喜-镃-兴-尝-展-戫-敏-光-康-宗-揖-观,孟观即为孟轲的第二十代孙。
观生二子,长子曰嘉、次子曰陋。
嘉又生二子,长子曰怀玉,次子曰龙符,他们是孟轲的第二十三代孙。
从孟怀玉以下十代,即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又均为单传,即怀玉-表-斌-威-恂-儒-景-善谊-诜-大融-浩然。
浩然即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他是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
孟浩然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曰云卿,次子曰庭玢。
长子云卿又生二子,长子曰简,次子曰华,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五代孙,但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浩然次子孟庭玢的孙子—孟郊(唐代大诗人)之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三十六代继承人。
孟常谦生二子,长子曰遵庆,次子曰元阳。
遵庆生一子,曰孟琯,琯生二子,长子曰方立(北支孟氏),次子曰方迁(南支孟氏),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九代孙。
北支孟氏家族世系方立起,从第三十九代至第四十五代均为单传,他们是方立-承诲-汉卿-贯-昶-公济-宁。
这时正值唐代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因战乱不断,孟公济携全家避乱于山东。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北支的嫡传子孙。
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
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2Z人有传人。
其他11人失传。
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
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为小宗。
一0三六年,即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被派到兖州为官,孟轲的家乡邹县正好在他的管辖区内,孔道辅认为,孟轲在儒家学派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贡献最大,应当大加褒扬,于是,他到处寻找孟轲的后代,终于找到了孟公济的儿子孟宁。
孟子后裔南支考证(五)
![孟子后裔南支考证(五)](https://img.taocdn.com/s3/m/092b88f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9.png)
孟子后裔南支考证(五)七、孟称舜对孟子后裔南支的考证孟称舜是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一生著有杂剧六种,传奇五种,选编《古今名剧合选》。
清顺治六年贡生,任松阳训导。
孟称舜“品方正孤介,不肯与俗同,不肯以私阿,兴教化为己任。
”[[13]]p595孟称舜除了创作戏曲作品以外,还对孟子后裔南支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孟称舜认为:绍兴孟子后裔都是五代孟度的后代,孟元之后才开始产生孟子后裔南北分支。
孟称舜在《孟氏南北分支本末》一文中说:“五代时,(孟子后裔)四十代度,始自兖迁洺。
度生庭训,庭训生尚进,尚进生元,元生公隨、公齐。
宋景祐中,孔道辅守兖州,求孟子后得公齐子宁,使奉孟子祀。
今兖孟氏皆为公齐之后。
公隨自洺迁居卫州共城。
子在女为哲宗皇后,遂自共城迁居汴梁。
在子彦弼扈后驾南渡至越州,子孙世居焉。
今越孟氏皆公隨之后,此孟氏南北二支所从判也。
”[[14]]p533孟称舜认为:孟皇后、孟忠厚是孟子后裔,在北宋时期已经得到朝廷认可,这一点没有可疑。
孟称舜在《《孟氏南北分支本末》一文中说:“史称皇后孟氏,洺州人,马军都虞侯元之孙,閤门祗侯在之女。
其册立诰语曰:‘邹鲁华胄,流光储祉’,则其为亚圣世裔,抑或无疑。
”[15]p533孟称舜对绍兴、诸暨一带的孟子后裔南支分布作了大致的说明。
孟称舜说:“会稽之孟,则为忠厚子德璘,璘子诚之、宜之、令之之后。
诸暨之孟,则为忠厚子充与崇之后。
”[15]p534孟称舜又补充说:“彦弼长子忠亮居洺,忠亮子庾居绍孟家桥;次子忠厚与长子德璘居绍府城,其次子德懋、德载居诸暨夫概里,其孙导遵居山阴小赭。
德璘子宜之、诚之、令之,始捨府城赐第,而徙居于乡,诚之居会稽稷山,今王家堰上茅洋铺前皆其后也。
宜之居会稽王家泾,今独树村皆其后也。
令之居东鉴湖滨,人称孟家府,后讹为孟家封,今凤效、洪桥、富村、平水、横泾皆其后也。
彦卿子忠信,亦居山阴小赭,其后散居绍郡各乡者,殆亦难以枚举。
”[15]p535 孟称舜认为自己是孟子六十四代后裔,应该以孟子为楷模,因此作出惊人之举,献出父宅,作为孟子庙。
[转载]孟子后裔南支考证(六)
![[转载]孟子后裔南支考证(六)](https://img.taocdn.com/s3/m/103c9e2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1.png)
[转载]孟子后裔南支考证(六)九、南、北二支孟子后裔的交往关系自从孟忠厚“扈宋南巡”,其后裔分别迁居在江浙一带。
在元朝时,人们对孟忠厚后裔是南支孟子后裔并不十分了解。
明末清初的孟称舜认为:南支孟子后裔中名人特别多,而且影响巨大,如孟太后的贤惠和显贵,豫章郡王孟彦弼、信安郡王孟忠厚封爵之高贵,又如吉国公忠襄王孟珙,率领弱小的南宋军队竟然打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大军。
这一些成绩却没有在《三迁志》、《孔孟颜三氏志》中记录,为什么呢?主要是金兵南下,及元灭南宋后,南支孟子后裔是宋朝的外戚,因故需要避讳。
再说,南北两地由于隔离,音信全无,失去联系,所以山东、江南二地孟子后裔失去联系。
孟称舜说:“以元祐太后之贤贵,豫章、信安之封爵崇显,吉国忠襄勋业之鸿懋,而二志所载俱未及,何也?宋自南渡后,河北、山东俱为金有,宋朝帝后尽迁而北,故孟氏为宋戚畹,而子孙咸以为讳。
且两地睽隔,音信无闻。
故山东、江南二支,其始同出于一原,而后遂判矣,渺不相属矣。
”清朝乾隆时,南北二支孟子后裔已经有了往来。
在交往过程中,六十五世孟子嫡裔山东邹城孟衍泰特地为诸暨《孟氏宗谱》撰写了《南支谱序》。
孟衍泰认为:孟子后裔有南北二支,北支始迁祖是邹县主薄孟宁,南支始迁祖是孟忠厚。
孟宁为祭祀孟子,举家迁移邹城,而孟忠厚为开创基业,向南迁向浙江,从此,二地的孟子后裔分成南北二支。
孟衍泰说:“吾宗之有南北支也,盖分于圣祖邹国公四十五代孙、宋特授邹县主簿讳宁,四十七世孙(讳琯,琯之子长方立,次方迁。
方迁公生度,九传至)忠厚公,与吾居邹奉祀之宁公并世而数差。
后忠厚公扈宋南迁,一奉邹祀,一开浙基,支分南北,而谱亦因之别纂矣。
”《南支谱序》孟衍泰认为,虽然绍兴、山阴等地都有《孟氏家谱》,但都没有诸暨的《孟氏家谱》详细。
诸暨是孟子四十八代孙孟载的后裔,由于地理条件的优越,人才辈出,在当地成为望族,所以诸暨有较完整的《孟氏族谱》。
孟衍泰说:“南支嘉之嘉善,绍之山、会,皆有谱,皆不如暨之详,而覈忠厚公子太尉讳德载,圣祖四十八代孙,始居暨邑夫概里。
[转载]明代保定侯后裔龙口孟氏望族
![[转载]明代保定侯后裔龙口孟氏望族](https://img.taocdn.com/s3/m/1875fcb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3.png)
[转载]明代保定侯后裔龙口孟氏望族明代保定侯后裔龙口孟氏望族据《孟氏族谱》记载:孟姓源于姬姓,黄帝之后。
在春秋时间,兴盛于周王室,即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
周灭商,周公分封诸侯,封其子伯禽于鲁(今山东曲阜)为鲁公。
传至桓公生三子,长庄公为鲁国君,次庆父、三叔牙、四季友,史称“三桓”,皆为鲁国上卿。
庆父又名孟孙,于是改姬而姓孟,此为孟姓起源。
下传到孟激(字公宜)娶仉氏生孟轲于邹,世居山东邹县(今邹城市)。
孟轲因成为一代圣贤,孟氏尊称他为始祖。
至今龙口市历80代,有2300多年历史。
黄县(今龙口市)孟氏是邹城孟府一个外分支,族谱载:孟氏42世孟贯,后周为博士,长子昶,次子庾,三子忠为43世。
北宋天圣年间,昶留守邹县祭祀先祖,庾因儿子忠厚在开封被封为信安郡王(忠厚为哲宋孟皇后族侄),父随子居,遂迁出邹县。
靖康之变,忠厚奉孟皇后懿旨拥康王在南京即位,史称南宋。
江北陷为金人占,庾祖、忠厚祖无法深入敌国到邹祭祖,而金人以敬贤之名义,大加封赏孟府,故孟府族谱不能载入敌国南宋名臣忠厚及庾之名。
宋亡,再续族谱,庾祖、忠祖两支早被遗忘,误记为43世昶为独子。
此为今邹城孟府无庾、忠两祖之名讳的原因。
究其支源,43世庾祖、44世忠厚祖为龙口孟氏与邹分支之源。
44世忠厚祖后代46世林、47世宗政、48世珙均在抗金前线,46世林为岳飞元帅大将,岳飞被害,林祖与数员战将为避祸纷纷逃离抗金战场,林祖择胶东潍县(今潍坊市郊丁村)隐居。
岳元师平反昭雪,林祖之子宗政与儿子珙重返抗金战场。
珙作战英勇,运筹有方,率兵在蔡州灭金。
不久,又与蒙古军作战,杀蒙元军数十万。
后因积劳成疾病死在江陵。
南宋失去抗金主将,京城失陷,南宋亡。
元朝一统中国,珙爷虽不在,他的后裔惧怕元蒙数十万兵将及子孙报复,逃离湖北。
于是,长子之经又逃回故乡胶东潍县。
(之经为龙口孟氏49世祖)。
次子之缙则躲到湖南深山隐居,此为孟氏湖南省安乡、桃源分支之始。
元末,政局混乱。
55世善祖由潍邑始为元将,并将籍贯假报海丰人,后官至山东枢密院(军区)。
[转载]孟子后裔南支考证(一)
![[转载]孟子后裔南支考证(一)](https://img.taocdn.com/s3/m/8893bf1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8.png)
[转载]孟子后裔南支考证(一)孟子后裔南支考证孟子邹北宋以后,孟子思想受到重视,孟子地位在朝廷中逐渐提高,孟子后裔得到了朝廷特别关注。
南宋初期,孟子后裔中有一支随宋高宗南迁,成为孟子后裔南支。
当今社会,孟子后裔北支生活在山东邹城一带,得到确认,而孟子后裔南支却隐匿不显。
根据资料和族谱记载,孟子后裔南支世系清晰可辨,确实有据可考。
一、南迁始祖为孟忠厚,他是宋哲宗皇后孟氏的侄子南支孟子后裔始迁祖为孟忠厚,孟忠厚是宋哲宗皇后孟氏的侄子。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都城汴京(开封)陷落,徽、钦二帝被掳,被押向北方,同行的还有北宋皇族人员三千多人,金国同时在汴州又册立左丞张邦昌为帝。
张邦昌傀儡政权建立后,自己不敢公开称帝,只好迎接宋哲宗时被废的皇后孟氏,称为“宋太后”,并让她垂帘听政。
靖康二年(1127年),孟太后册立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为帝,同年,赵构称帝,南宋建立。
接着,孟太后随赵构南下到杭州。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统制将领苗傅、刘正彦发动军事政变,俘虏了宋高宗赵构,并威逼退位,由孟太后垂帘听政。
孟太后在大将韩世忠、张俊、张浚、刘光世等人的帮助下,粉碎了统制将领苗傅、刘正彦发动的军事政变,并恢复赵构为皇帝。
绍兴元年三月庚辰(1131年4月13日),孟太后在越州(今属绍兴)行宫(指临时皇宫)病死,谥为“昭慈圣献”。
孟忠厚追随赵构、孟太后从南下到江、浙一带。
他在南宋朝廷里先后担任少傅、少师、醴泉观使、万寿观使、平江知府、绍兴知府、镇潼军节度使、宁远军节度使、保宁军节度使、枢密使、信安郡王、提举秘书省等职务,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病逝,死后赠太傅。
《宋史?孟忠厚传》记载:孟忠厚“远避权势”,(南宋状元王十朋认为:孟忠厚“袭亚圣大才之儒雅”孟忠厚有七个儿子。
长子孟德璘仕为敷文阁大学士,封定国公,居会稽(今绍兴);二子孟德懋,封忠顺保定侯,初居概浦,后徙华岭,又徙杭州望仙桥;三子孟载,又名孟德戴,宋护军使,镇诸暨以平方寇有功,特旨授环卫上将军,封开国男,食邑于诸暨,赠太尉;四子,孟充,中散大夫,居无锡;五子孟嵩,直秘阁,赠特进,居嘉兴清风泾;六子孟雍,仕宋朝散郎,直秘阁,居江苏吴县;七子孟崇,仕宋为奉直大夫,衢州通判,居江苏吴县。
[转载]孟子后裔南支考证(二)
![[转载]孟子后裔南支考证(二)](https://img.taocdn.com/s3/m/cd4d510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2.png)
[转载]孟子后裔南支考证(二)二、关于孟子后裔南支的族谱浙江诸暨是孟忠厚的后裔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家谱至今保存完整,共七十九册,九十本,主要内容记载孟忠厚第三子、孟载的长子、次子的子孙分布繁衍及文化传承的大致情况,同时又集图、诗、文、画等多种宝贵文献资料,其中有宋宰相王旦、王安石等人的文章。
民国二年(1913年)修撰,作者孟庆伟。
诸暨的《孟氏宗谱》是江南一带最大的家谱之一。
《南渡孝乌孟氏宗谱》是记载孟忠厚第三子、孟载的第三子孟炎家族的族谱。
此家谱详细记录了孟炎子孙的繁衍传承、人物传等过程,家谱完整。
九十年代重修,共十五册。
民国十二年(1923年)修撰,作者孟继舒。
《毗陵孟氏宗谱》是记载孟忠厚四子孟嵩家族的族谱,全谱共九册。
家谱内容完整,叙事真实客观。
民国十七年(1928年),作者孟宪超。
以上《孟氏家谱》共同记录了黄帝到孟子以及孟子到孟忠厚的世系,认为孟忠厚是孟子四十七代孙,族谱基本内容一致。
它们记录孟子到孟忠厚世系为:孟轲→仲子(封新泰伯)→睪(周处士)→寓(汉召不仕)→舒(汉文帝呼为天下长者)→之厚→昭(汉景帝朝为博士)→但(汉武帝时为太子门大夫,居广川)→卿(汉武帝时举《礼记春秋》,居东海兰陵)→喜(字长卿,汉宣帝时举孝廉,有《孟氏易》问世)→镃→兴(仕汉为尚书,居庐江)→尝(字伯周,迁合浦太守,居会稽上虞)→展(字君诚)→郁(汉桓帝朝为济阴太守,至太尉,居河南)→敏(字叔达,为新城太守,居巨鹿)→光(字孝裕,迁大司农)→康(字公休, 为散骑侍郎,注《汉书音义》九卷,居安平)→宗(字恭武,迁光禄勋,御史大夫,居江夏)→楫(庐陵太守)→观(黄门侍郎)→嘉(字万年,晋安西将军,居武昌)→怀玉(以军功追赠平南将军,居京口)→表(字叔达,魏封汶阳县伯,谥曰恭,居济北蛇邱)→斌(仕为右丞)→威(字能重,除大鸿胪寺,赠司空,居河南洛阳)→恂→儒→景(仕为鹰扬将军)→善谊(仕为河南通守)→诜(历仕至同州剌史,有《食料本草》传世,居汝州)→大融(隐居王屋山)→浩(字浩然,隐居鹿门山,有诗传世,居襄阳)→云卿(字义甫,唐校书郎)→华(检校兵部郎中)→常谦(朝议大夫,充左神策行营先锋)→遵庆→琯(南北共祖,著《岭南异物记》一卷、《南海遗事》五卷)琯有二子,方立和方迁。
孟子后代名人盘点,食疗鼻祖孟诜开创孟余堂
![孟子后代名人盘点,食疗鼻祖孟诜开创孟余堂](https://img.taocdn.com/s3/m/449250f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31.png)
孟子后代名人盘点,食疗鼻祖孟诜开创孟余堂在历史上,孟姓的祖先是庆父。
庆父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一带,后来逐渐迁移到河南河北一带。
庆父死后,孟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后裔中出现了一个千古圣人,即庆父的第十二代孙孟轲,也就是孟子,所以孟子年轻时总是自称为鲁国的贵族,但实际上到孟子这一代已经是庶民,不然怎么会有“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呢?孟母为了让孟子成才,多次搬家,最终把孟子培育成了伟大的圣贤。
孟氏族谱/孟子后代/孟诜/孟余堂/孟余堂松元集/孟氏中医/九香平孟子的伟大成就不必多说,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无时无刻不受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比如仁、义、善就是孟子学说的核心,至今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因此孟子也被称之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而我们中国古代封建思想文化的精神也就是“孔孟之道”。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儒家学说,其言论收录于《孟子》,不仅成为了古代封建统治者的必读之书,其中的“仁政”思想也影响至今,并且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上还要学孟子的思想,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等等。
孟子后裔中没出过一个奸臣盗贼,也可见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三个有名的后代:一、孟子30世孙孟诜(shen)公元621~713年,河南汝州人。
曾任同州刺史,同时还是唐代著名药医学家,开创“孟余堂”延续至今。
开元初年去世,享年九十三岁。
孟诜的著作《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汇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相一致,为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世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
孟诜(shēn)生平尤其重视各类食药禁忌。
晚年因治愈唐睿宗李旦旧疾,睿宗赐孟诜中医膳食养生堂号“孟余堂”,传承至今已经入选河南省和汝州市两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孟子32世孙孟浩然公元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文言文翻译孟忠厚
![文言文翻译孟忠厚](https://img.taocdn.com/s3/m/0b4bebd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5a.png)
孟忠厚,字子厚,魏国临邛人也。
生于战国之乱世,长于兵戈之世。
忠厚自幼聪慧,好学不倦,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地理,尤精于兵法。
及长,以忠厚仁义,深得父兄喜爱,遂拜为魏国相国。
孟忠厚为相,忠诚勤勉,政事修明。
时魏国与齐、楚、燕、赵、韩五国交战不休,民不聊生。
孟忠厚鉴于国事艰危,百姓疾苦,遂上书魏王,主张休养生息,减免赋税,以安民心。
魏王采纳忠厚之策,国力渐强,百姓安居乐业。
孟忠厚为相,尚贤任能,举贤不避亲,举不肖不避仇。
其举荐之人才,皆国之栋梁,为民之楷模。
忠厚亦以仁义待士,有德者必赏,有罪者必罚,使国家政治清明,社会风气纯正。
一日,魏王欲征讨邻国,孟忠厚谏曰:“王,天下大势,合纵连横,此乃兵家之忌。
今我国正处多事之秋,百姓疲敝,不宜轻启战端。
愿王三思。
”魏王不听,遂兴师动众,征讨邻国。
忠厚见魏王不听忠言,心生忧虑,遂私下招募勇士,愿为国捐躯。
忠厚曰:“王不听忠臣之谏,吾恐国家危亡,百姓涂炭。
今吾招募勇士,愿以身殉国,以报先王之恩。
”勇士闻言,踊跃响应,纷纷表示愿随忠厚共赴国难。
战事连连失利,魏王后悔不已。
忠厚见状,乃上书魏王,曰:“王,吾招募勇士,非为报私仇,实为国家安危着想。
今王悔之晚矣,愿王速速撤军,与邻国和谈,以安民心。
”魏王终采纳忠厚之策,与邻国和谈,撤军回国。
孟忠厚为相,忠诚为国,仁义待民,深得百姓爱戴。
及忠厚去世,百姓皆举哀,如丧考妣。
魏王亦为之辍朝三日,以示哀悼。
忠厚之事迹,传颂后世,成为忠诚仁义之典范。
后人称孟忠厚为“孟忠厚”,以示其忠诚厚道之品质。
孟忠厚之名,流传千古,永载史册。
翻译如下:孟忠厚,字子厚,魏国临邛人也。
生于战国之乱世,长于兵戈之世。
忠厚自幼聪慧,好学不倦,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地理,尤精于兵法。
及长,以忠厚仁义,深得父兄喜爱,遂拜为魏国相国。
孟忠厚为相,忠诚勤勉,政事修明。
时魏国与齐、楚、燕、赵、韩五国交战不休,民不聊生。
孟忠厚鉴于国事艰危,百姓疾苦,遂上书魏王,主张休养生息,减免赋税,以安民心。
外迁孟子后裔
![外迁孟子后裔](https://img.taocdn.com/s3/m/4bea5ceef8c75fbfc77db2f3.png)
外迁孟子后裔章丘“旧军孟家”孟子后裔随着人丁繁衍日众,在历史上有部分支派迁往外地。
据《孟子世家流寓章丘支谱》记载:46代即分出一个支派,“始迁亳,再迁云梦、迁山右、迁直隶枣强县中阅九世……传至55代祖讳子位、子伦者,复于前明洪武二年三月二十六日,自枣强迁还山东,居旧军镇。
子位祖不再世,即失绪。
今之旧军镇南支者,皆伦祖裔也。
”除孟子伦的一支以外,同代迁来的还有孟桂;至56代又有孟希贤;到6l代又有孟宏宽。
由此构成旧军镇孟氏东、西、南、北4大支系。
子伦为南支,希贤为北支,孟桂为东支,宏宽为西支。
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入,至民国年间,已历21代,近600年。
东支有164人,西支有174人,南支有1825人,北支有2189人(时指15岁以上男子)。
其中北支人丁繁衍兴旺,南支成为蜚声齐鲁、富甲天下、名扬海内外的巨商望族——“旧军孟家”。
南支是从清康熙年间贩卖土布、皮货经商发迹的。
至乾隆年间,孟兴智、孟兴泰兄弟2人由行商变坐贾,开始在北京、天津、济南等城市开设“祥”字号商店。
鸦片战争前后,“祥”字号商店遍布华北,其中著名的有华北八大祥。
到同治初年,孟氏到“传”字辈,各立堂号,名闻遐迩的便是旧军孟10大堂号。
截止建国前,孟氏“祥”字号商业共发展到106家,跨6省、18市,在中国近代商业发展史上占有一定位置。
开封孟子后裔孟子周游列国时,曾到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游说梁惠王、梁襄王。
为纪念孟子游梁,北宋年间在开封城内西南隅修建了孟子游梁祠,明代还新修一游梁书院。
此后,朝代更替,祠院几经变迁。
为祭祀孟子,曾从山东邹县迁来孟子嫡裔。
对此,《开封府志》虽有记载,但不详自何时、何代迁入。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开封府志》记载:“本祠奉祀……择选嫡派孟尚义、尚礼给剳任事”,由此可知,清朝初年在汴的孟子嫡裔即为64代了。
至1992年,在汴的孟子嫡裔,最年长者为75代。
江苏武进孟氏族众江苏武进县居住的孟氏族众约有1000余人,同出于一源,系出南支,但未发现支谱,不详其属何支派。
孟子后裔南北分支的大致经过
![孟子后裔南北分支的大致经过](https://img.taocdn.com/s3/m/d829ea28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5.png)
孟子后裔南北分支的大致经过孟子后裔南北分支的大致经过孟姓的祖先,应该从周公旦开始。
周公旦分封鲁国后,传了八代,到了鲁桓公这代国君后,又下传到鲁庄公。
鲁庄公有三个弟弟,大弟庆父,二弟叔牙,三弟季友。
庆父在鲁庄公四弟兄中排行第二,所以又称“仲孙”,“仲”是第二的意思。
又因为庄公的三个弟弟不是桓公之嫡妻所生,而是庶妻所出,所以庄公的三个弟弟不能与庄公一起排大小,而应该自行排大小。
古人排大小的顺序是按孟仲季排,庆父为老大,庆父的后代称为孟孙氏;叔牙为老二,叔牙的后代称为仲孙氏;季友为老三,季友的后代称为季孙氏。
从此以后,孟姓、仲姓、季姓就这样起源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贵为王公后裔的孟姓子孙逐渐走向衰弱,经历了从贵族到平民的过程。
到鲁国后期,孟姓的子孙大致分布在鲁国和邹国一带,如孟子居住在邹国而成邹城人。
又经历了许多年,孟姓的子孙就散居到全国各地,如:孟尝是浙江上虞人,孟郁是河南人,孟敏是山东巨鹿人,孟宗是湖北江夏人,孟嘉是湖北武昌人,孟表是济北蛇丘人,孟怀玉居住京口,孟浩然居住襄阳,孟云卿是平昌人,孟郊是浙江武康人,其它孟姓散居各地不能一一详述。
虽然孟姓分布范围较广,但考察他们的家谱,大部分出自山东而流寓到全国各地的。
由于孟子是北宋时被朝廷正式得到尊崇的,当时孟子的后代已散居在全国各地,嫡系和旁系已很难分辨清楚了。
北宋元丰年间,兗州太守孔道辅在全国各地寻找孟子的后代,找到了生活在河北洺州的孟公齐,于是孟公齐作为孟子的嫡系迁至山东兗州,现在山东兗州一带的孟姓后裔大部分都是公齐的后代,人们称孟公齐之后为孟子后裔嫡系支脉,也称北支。
在全国各地,很多孟姓子孙也尊孟子为祖先。
江南有一支,尊山东兗州一支孟姓为孟子后裔北支,而称自己为孟子后裔南支,所以人们习惯称江南一支孟姓为“孟氏南支”。
“孟氏南支”是这样形成的?据浙江诸暨仁寿堂《孟氏宗谱》记载,唐朝末年,居住在郴州的孟琯有二子:孟方立、孟方迁,兄弟二人都是唐朝末年的大将。
南孟各支源流
![南孟各支源流](https://img.taocdn.com/s3/m/6f55af3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b.png)
南孟各支源流孟子43代孙孟元、太尉,封赠魏王。
孟子44代孙孟公随,封赠太师,魏王。
孟子45代孙孟在(孟后父),太师封韩王。
孟子46代孙孟彦弼(南迁始祖)封太师,吴兴郡王,豫章郡王。
孟子47代孙孟忠厚(南孟始祖),封信安郡王,太傅,官至一品。
孟子48代孙,孟忠厚(七子派共祖)子:长子孟德璘(郡王越暨派祖),仕为敷文阁大学士,封定国公,居会稽(今绍兴);二子孟德懋(进义派始祖),封忠顺保定侯,初居概浦,后徙华岭,又徙杭州望仙桥;三子孟德戴(概里始祖),宋护军使,镇诸暨以平方寇有功,特旨授环卫上将军,封开国男,食邑于诸暨,赠太尉;四子孟充,中散大夫,居无锡;五子孟嵩,直秘阁,赠特进,居嘉兴清风泾;六子孟雍,仕宋朝散郎,直秘阁,居江苏吴县;七子孟崇,仕宋为奉直大夫,衢州通判,居江苏吴县。
孟子49代孙孟宗政,南宋抗金名将,荆鄂都统制兼知枣阳军,官至右武大夫、和州防御使、左武卫将军。
金人呼为“孟爷爷”。
孟子50代孙孟珙,宗政子,南宋末年第一名将。
为宁武军节度史,从父出师灭金拒元,有大功,赠太师封汉东郡公/吉国公(追封),谥忠襄。
会稽南支孟氏元——公随——1在——1彦弼——忠厚——德璘(郡王越暨派祖)——宜之(黄墩津、独树祖)山阴南支孟氏元——公随——1在——1彦弼——忠厚——充(郡王公南吴派)元——公随——1在——2彦卿——忠信——亭(汝南侯派)元——公随——1在——2彦卿——忠信——享(汝南侯派)嵊州澄潭孟氏元——公随——1在——1彦弼——忠厚——德璘(郡王越暨派祖)——令之——传16代——思宾(澄潭祖)诸暨南支孟氏元——公随——1在——1彦弼——忠厚——德载(概里始祖)孝乌南支孟氏元——公随——1在——1彦弼——忠厚——德载(概里始祖)——炎(承事派始祖)——继伶——禧——钦祖(承事派)——灵祚——静——文耀——克肖——祥(义乌祖)杭州南支孟氏元——公随——1在——1彦弼——忠厚——嵩(郡王公南吴派)——传5代——樟(杭州祖)元——公随——1在——1彦弼——忠厚——德载(概里始祖)——?——叙德(杭州祖)日本武林氏元——公随——1在——1彦弼——忠厚——嵩(郡王公南吴派)——传19代——治庵(武林氏始祖)湖州东林孟氏元——公随——2庄——彦辅(泾阳侯派祖)——忠棐(安)——林——宗政——孟珙(吉国公)——之缙(湖州东林祖)天台南支孟氏(待考)元——公随——2庄——彦辅(泾阳侯派祖)——忠棐(安)——林——宗政——(孟洪?珙)——长子之经(后裔七子:汉、潜、溥、浩、惠、澄、渊在无棣、潍坊、武昌、岳阳、邓州、汉阳、广平、临湘)——次子之缙(后裔在浙江湖州东林)按《天台孟氏宗谱》载,洪公为台邑孟家岙始祖,不过此处语焉不详,此洪公非彼珙公也,或为表述有误,特存疑待考。
对孟忠厚生活情况的几点解释
![对孟忠厚生活情况的几点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0fb8e2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07.png)
对孟忠厚生活情况的几点解释对孟忠厚生活情况的几点解释关于孟忠厚的情况,争论较多。
涉及的内容有:孟忠厚娶了几任妻子?有多少儿子?生活在居住地在哪里?有多少家产?官位如何等等?笔者有必要作简要的解释。
为确保解释的合理合情,我尽量不用家谱作解释,大部分内容来自正规的史料或地方志及当时的墓志铭。
第一,孟忠厚有几任妻子?据《秦国夫人墓志铭》记载:孟忠厚的妻子为王珪的孙女王氏,19岁嫁给孟忠厚。
《秦国夫人墓志铭》还提到:秦国夫人王氏没嫁孟忠厚之前,孟忠厚已有“妾”生之子。
此“妾”为何人?墓志铭中没有解释。
本人观点:孟忠厚怎么先娶妾,后娶妻,这有点不符合常理。
真实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孟忠厚娶妻后,又继娶了秦国夫人王氏。
秦国夫人王氏死后,其墓志铭上为了表明王氏是正妻,特把孟忠厚的第一夫人说成妾。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绍兴二十七年四月,孟忠厚病逝。
朝廷赠孟忠厚为太保,封他的妾符氏、赵氏为安人、恭人。
这样一来史料上记载,孟忠厚第一夫人“妾”、第二夫人王氏、第三与第四夫人为妾符氏与赵氏,共四人。
第二,孟忠厚有几个儿子?这是争议最大的问题。
目前普通说法七子较为可靠。
秦国夫人王氏为宋宰相王珪的孙女,生有四子,即孟充、孟嵩、孟雍、孟崇。
此记载见于《秦国夫人墓志铭》中,《建炎以来系要录》、《续资治通鉴》等史书对孟充、孟嵩、孟崇也有记载。
所以,孟充、孟嵩、孟雍、孟崇为孟忠厚之妻秦国夫人所生。
《秦国夫人墓志铭》记载,秦国夫人王氏出嫁孟忠厚之时,还有孟忠厚妾所生的儿子。
当然,此不可能是妾,因为妾娶于妻之前,并且生有儿子,这妾是有疑问的。
这妾应是孟忠厚的前妻。
前妻所生有几个儿子,这正史上没有记载,但地方志上有记载,光绪版《诸暨县志》记载,孟忠厚有一个儿子生活在浙江诸暨。
常州孟氏家谱,为孟忠厚之子孟嵩后裔的家谱,孟嵩见于史书,其家谱真实性相对可靠。
常州家谱记载孟忠厚有七子:第一夫人王氏生有三子孟德璘、孟德懋、孟德载,第二夫人王氏生有四子孟充、孟嵩、孟雍、孟崇。
褒崇圣裔与世系重建_简论唐代以来的颜回_孟子后裔世系
![褒崇圣裔与世系重建_简论唐代以来的颜回_孟子后裔世系](https://img.taocdn.com/s3/m/e397c8c908a1284ac850434b.png)
关键词
经” 科目之一, 成为孟子地位提升的先声。 其后 韩愈提出儒家道统论, 将孟子列为得孔子真传、 辟
② 邪至尚不能配享 孟” ③ 于孔子庙堂之中。
孟子虽有圣贤之名, 但尚不能比肩于颜回的 地位, 其后裔亦不免毫无声息。 自魏晋门阀形成 以来, 郡望观念普遍流行, 自称阀阅者多, 标榜儒 家圣贤后裔者少。 以孟氏而言, 唐代孟氏多以兖 州平昌为郡望, 并以孟孙氏后裔自高, 如《唐开府 仪同三 司 试 太 常 少 卿 秦 公 夫 人 平 昌 孟 氏 墓 志 ④ ⑤ 、 《唐故都水监舟楫令孟君墓志铭并序 》 皆 铭》 , “其先鲁卿孟孙氏 是例证。如孟俊, 郡望称平昌 ⑥ ” 唐人孟常谦自称 之后。代有哲人, 风徽不绝。 “鲁仲孙氏, 其世为孟; 贲勇光武, 轲儒绍圣; 公传 ⑦ 师法, 以训戎政” , 孟子虽亦是孟孙之族, 但墓志 碑传中却鲜少提及。 而亦有自称孟子后裔者, 如 : “君讳师, 字大雅, 东海郡 孟师墓志铭中自称为
从国家祭祀层面而言, 宋初颜回、 孟子皆未有 。 单独立庙祭祀 颜回因自唐代起配位于孔子, 受 祭与孔庙, 似乎亦无单独立庙的必要。 祭祀颜回 除在孔庙外, 多在曲阜颜井。 北宋时孔宗翰在此 建颜乐亭。北宋中期, 随着士大夫推崇孟子, 特别 , 《孟子 》 作为儒家经典的地 是在王安石的推动下 位逐步提升, 随之对孟子的崇奉也迅速提升。 景 在孔道辅的主持下, 兖州邹县兴 祐五年 ( 1038 ) ,
瑩 瑏
推尊下, 逐渐为人重视。自北宋真宗开始, 朝廷开 始尊信孟子, 嘉祐六年 ( 1061 ) 立于国子监石经中
瑤 瑐 《孟子》 。 已列有 随着道统意识的强化, 孟子在士 人心目中的地位亦逐渐上升。
孟氏家族简介
![孟氏家族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cb99cf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b.png)
孟氏家族简介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
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极昌。
汉代,孟姓已成为河南、河北及山东等省境一带望族,并向西播迁于陕西咸阳,向南入迁浙江上虞、湖北鄂城、云南曲靖。
魏晋南北朝时,孟姓族人因避战乱,大举南迁,其中河南一带的孟姓大多入迁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山东一带的孟姓多迁至今江苏、浙江一带。
孟姓广泛分布于我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明、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
当代孟姓的人口已达330多万,列在全国第七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7%。
孟姓源出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卫国,其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卫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
卫国传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字公孟,因病不得继位,让位给其叔。
到了公子絷的孙子姬驱,便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公孟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孟氏者,是为河南孟氏。
源流二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齿序排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上古时期,人们对子女后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观念。
从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时期甲骨文字中,已经有了“子孟次别于子之伯”的记载(该甲骨片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编号KCN-2704-141-03),说明其时对嫡、庶的分别已经十分明显。
按商礼:伯,指嫡支长子,即正妻所生之第一子;孟,指庶支长子,指庶妻或妾妃所生之第一子。
在典籍《礼·纬》中明确记载:“嫡长曰伯,庶长曰孟。
”因此,“孟”,在很古早就已经作为子女嫡庶齿序的排列称谓,显然是孩子名字称呼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中、晚期的代表阶段殷商至两周时期,已经明确没有了禅让模式,君主之位的传承方式已经固定化为“嫡承庶辅”,“孟”也就成为了程式化的“次之第一”称谓的代表。
因此,当继承人已经成年(虚岁十八岁)时,称作“天子之年”,说明具备了继承君位的能力,但父君健在,其只能等待,即谓“孟位以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后裔南方始祖孟忠厚据史料记载,孟忠厚是孟子的四十七代孙,在北宋灭亡时,孟忠厚是宋哲宗孟皇后的侄子,随宋高宗赵构南迁,子孙定居在江南,所以,人们称他为孟子后裔南方始祖。
孟忠厚一生最大的政绩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发生在靖康二年的事情,孟忠厚接受孟太后的诏令,从开封到商丘册立康王康王赵构为帝;另一方面是发生在南宋成立后的事情,孟忠厚先后担任绍兴、南京、平江等地知府,后来又奉宋高宗赵构之命,以宰相的身份到金国迎接宋徽宗的灵柩。
孟忠厚的一生,清正廉洁,不恋权势,他一生平平谈谈,但基本上没有碰到大灾大难,是南宋时期的享受了众多的荣华富贵,而又得到多数人赞扬的好官。
显赫的家族孟忠厚,字仁仲,开封人,生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183年),卒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3年),享年八十一岁。
孟忠厚的家族在北宋时期比较显赫。
孟忠厚的五世祖、高祖孟元,在宋仁宗时期担任马军都虞侯、眉州防御使,死后赠太尉,追封魏王;四世祖、曾祖孟公随,在宋神宗时期任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死后赠太师,追封晋王;祖父孟在,在宋哲宗时期任安武军观察留后,死后赠太师、追封韩王;父亲孟彦弼,担任开封司录,中散大夫,封咸宁郡王,后来又改封豫章郡(今属南昌)王、吴兴郡(今属浙江省湖州市)王。
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孟忠厚九岁时,孟忠厚的姑妈孟相,被选为宋哲宗的皇后,朝廷对孟忠厚一家人进行册封。
孟忠厚的祖父孟在,原是“阁门祗侯”的小官,被提升为崇仪使、荣州刺史(“阁门祗侯”的官位没有上品级,荣州刺史是五品级的官了);孟忠厚的祖母,被封为华原郡君王氏,赏赐钱、银、绢各一千。
不久,朝廷第二次对孟忠厚一家进行封赏:孟皇后的曾祖父孟元,被追封为温国公;曾祖母、赠舒国夫人苑氏,改为蔡国夫人;祖父孟随被赠检校太傅、安化军节度使,又改淮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同;祖母张氏已死,赠为潭国夫人,改为随国太夫人;另一个祖母刘氏,改为潞国夫人;父亲孟在原担任荣州刺史、提举中太一宫、兼集禧观公事,加封轻骑都尉,食邑五百户,母亲荣国夫人王氏,追封为庆国夫人。
孟忠厚家族被官方列为孟子的后裔从北宋神宗以来,朝廷还没有把一个家族列入为孟子的后裔。
主要原因是战国至北宋,孟子的地位并不高,谁是孟子的后代也没有引起人们的关心。
宋神宗以后,孟子的地位不断地上升,谁是孟子的后裔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
随着孟忠厚一家地位的提高,孟忠厚是否是孟子的后裔?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五月,宰相苏颂在《立孟皇后册文》一文中写到:“……马军都虞侯、眉州防御使、赠太尉孟元孙女,衣冠望族,邹鲁华胄,流光储祉,钟粹邦嫒,有徽柔之质,不待母师之诲,有安正之美,宜配坤极之尊。
……”“衣冠望族,邹鲁华胄,流光储祉,钟粹邦嫒”应该解释为:“衣冠”指居于首位,“邹、鲁”指春秋战国的诸侯邹国、鲁国的国名,“华”指尊贵的意思,“胄”指帝王或者是贵族的后代,“祉”指幸福,“钟”指集聚, “粹”指精华, “邦”指地区或地方,“嫒”指美女。
全文的意思是:马军都虞侯、眉州防御使、赠太尉孟元的孙女,她是最有名望的家族的后裔,是鲁国帝王和邹国贵族的后代。
他们祖宗的光芒远射,留给了她无限的幸福,孟皇后集聚了祖宗的精华,成了当今的美女。
她有柔顺的气质,甚至不需要老师的指教;她有庄严文静、品德端正的品质,所以到了坤卦的极点,成为当今皇上的皇后。
这段文字是记载孟忠厚为孟子后裔早期资料,是宋朝史书上首次关于孟子后裔的记载,也是唯一一次北宋史料上涉及孟子后裔的记载。
苏颂认为:孟忠厚一家是最有名望的家族,是鲁国帝王和邹国贵族的后代。
鲁国帝王自然是周公,邹国贵族,自然是指孟子。
这一大堆的美名,目标即指孟皇后是周公、孟子的后代。
苏颂是哲宗时期的宰相,又是当时学术上最有权威的人物,是可以值得信任的学者。
据《宋史.苏颂传.第三百四十卷》认为:“(苏颂)自书契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尤明典故。
…朝廷有所制作,必就而正焉。
”苏颂撰写的《立皇后册文》一文向社会公开后,孟皇后、孟忠厚是孟子的后裔,在北宋早期基本上得到了朝廷和社会的确认。
战乱时代的艰难生活孟忠厚的五世祖孟元原来生活在洺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一带)一带,随着孟元官职的上升,特别是担任马军都虞侯等显职以后,他的家族也从洺州迁居到北宋首府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
孟忠厚从小在汴州长大,少年时生活安逸。
天有不测风云,绍圣三年九月乙卯(公元1096年10月30日),孟皇后被宋哲宗废除,在瑶华宫的道观中贬做女道士。
这对孟忠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门第骤然冷落,当时的亲朋好友突然之间也变成了路人。
幸亏宋哲宗和孟皇后之间旧情未断,偶然还想起孟皇后。
有时候宋哲宗还说:“孟皇后的被废是宰相章惇使我失误的。
”宋哲宗心中认为:废孟皇后是无奈之举。
因此,宋哲宗对孟皇后的家族并没有十分迫害,孟忠厚这个时候依然得到宋哲宗的照顾,孟忠厚的爷爷孟在继续担任荣州刺史、提举崇福宫等官职。
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初,孟忠厚的第一任妻子、建邺人御史中丞王祖卿的女儿,不幸病死,留下三个儿子,德璘、德懋、德载。
幼子德载,还刚出生,需要有人照顾,孟忠厚十分无奈,只好继娶妻子。
政和四年九月,孟忠厚又娶了妻子,新娘当时只有十九岁,华阳人,是宋神宗宰相王珪的孙女,父亲王仲嶷。
孟忠厚的第二任妻子王氏,是宰相名门之后,但并没有宰相孙女的官家气派,十分贤慧。
孟忠厚十分爱好读书,尤其喜欢研究法律方面的书籍,他把家中的大小事情全都交给妻子,王夫人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
孟忠厚前妻生的幼子孟德载,刚刚出生不久,王夫人视若亲生,十分呵护,被周围邻居传为美谈。
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至1126年),朝廷安排孟忠厚出任将作少监(将作监是宋朝制造军器的部门,少监是副职,官级相当于六品)。
当时的孟忠厚,家庭经济并不富裕,全靠王氏治家有方。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孟忠厚担任海州县知县兼卫尉卿。
这一年,正是宋、金大决战的时期。
战争给无数平民百姓带来了莫大的灾难,孟忠厚虽然是官宦之家,但无法避免战争对他家庭的影响,此时的家庭经济已经十分困难。
夫人王氏的娘家家庭富裕,嫁妆也多,夫人把嫁过来的嫁妆几乎全变买了,头上也是一钗不留,这样才勉强度日。
宋、金战争期间,宋军节节败退,不久全军溃败。
宋朝军队战败后,金军就把汴州城包围了。
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孟忠厚的姑妈孟皇后,当时居住在皇宫中的瑶华宫,近日瑶华宫起火烧毁了,她只好居住在延宁宫,不料延宁宫又起火烧毁了。
战争年代,皇帝和官员自身性命难保,哪里有人会来管废除的孟皇后的生活呢?孟皇后只好放弃了皇后的架子,只身徒步来到相国寺的附近,到侄子孟忠厚家里求援了。
孟忠厚和其父亲孟彦弼十分难过,立即把自己居住的大房屋让给孟皇后居住,而自己却居住在一个狭窄的小房屋,孟皇后的生活就这样暂时安置了。
孟皇后居住在孟忠厚的家,算是回到了亲人的身边。
自从十六岁离开了父母,孟皇后一直与亲人远离,皇帝又很早地抛弃了她。
一直以来,她没有享受家庭的温暖。
自从到了孟忠厚的家里后,看到孟忠厚的家并不富裕,但家庭人员和睦相处,尤其是孟忠厚的妻子华阳王氏,对待前妻所生的儿子视若亲生,孟皇后十分感动。
后来,孟皇后执政南宋大权后,孟忠厚的妻子华阳王氏连续五次被朝廷封赏。
靖康元年(公元1026年)十一月,金军攻克宋朝首都汴州(今河南开封),北宋灭亡。
靖康二年(公元1027年)三月七日,金军册立张邦昌为皇帝,国号“楚”。
张邦昌的政权是金国的傀儡政府,张邦昌是没有掌握军权的文官,在朝廷中没有号召力。
张邦昌有个亲信元好问,他知道张邦昌政府不能维持长久,他设法找到孟忠厚的家里,要求孟皇后垂帘听政。
孟忠厚十分担心地说:“现在的金军还在汴州城,金军过来把孟太后抓走这么办?”元好问只好说:“等到金军撤退后,我一定要孟太后垂帘听政,接替张邦昌执政。
”元好问走后,孟忠厚长舒了一口气,他知道孟皇后还不应该出来,否则十分危险,孟忠厚在关键时候救了孟皇后。
靖康元年(公元1026年)四月一日,金军将领粘罕押解宋徽宗、宋钦宗和在汴州所有的皇室家族成员,包括几乎是所有的后宫皇后及后妃,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仪仗文物,向北回归金国首都。
孟皇后是被废弃的皇后,在后宫中没有位号,又生活在民间,居住在孟忠厚的家里,因此幸免于难,没有被金军抓走。
金军走后,吕好问对张邦昌说:“主公你真的想当皇帝?”张邦昌吃惊地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吕好问说:“您是金兵册立的皇帝,人们为什么不反对,是因为害怕金兵的凶狠。
现在金兵撤退了,您能坐稳这个皇位吗?现在应当迎接元祐皇后,让元祐孟皇后垂帘听政。
这样,也许能保护得了您自己。
”张邦昌认为吕好问说得对,派人到孟忠厚的家里请出了孟皇后,尊孟皇后为“宋皇后”。
(详见“南宋创立者孟皇后”)孟皇后垂帘听政之前,就派孟忠厚到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劝说赵构当皇帝,孟忠厚在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担任了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此时的孟皇后已经老了,人们也不再称呼她为皇后了,而是尊称她为太后了。
但是,在战争年代,没有宋朝皇帝封她为太后,按照级别,孟皇后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太后。
在孟太后、孟忠厚等人的努力下,赵构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一日正式接位,重新建立了宋王朝,历史上称为“南宋”。
参与册立赵构为皇帝,孟忠厚在关键时期为南宋王朝立下了大功。
“显谟阁侍制”引来的风波赵构称帝后,对他的手下官员进行封赏。
孟忠厚在赵构称帝前,曾经受到孟太后的使命,劝说他做大宋皇帝,属有功人员,赵构称帝后于是封孟忠厚为显谟阁侍制。
显谟阁侍制是国子监下面的一个文官。
国子监是宋朝最高的教育机构,担任显谟阁侍制的官员是特别有学问的人。
赵构皇帝认为孟忠厚有才华,特意让孟忠厚担任如此重要的文官。
在宋代,显谟阁侍制的职务,一般是考取进士后,又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名誉,才能任职。
孟忠厚是孟太后的弟弟,属于外戚,没有经过正式考试,就得到了这个官名,按理是不允许的。
再说,宋代对外戚任职有严格的限制,即不允许担任实际上的职务,只能担任虚职(即名义上担任节度使、太尉等职务,而实际上一点权利也没有,只是坐享俸禄而已)。
宋朝自从太祖赵匡胤立国以来,还没有一个外戚委任为显谟阁侍制。
这次赵构皇帝破例提拨孟忠厚,自然是违背了宋朝的祖制,这引起了一些文人的不满。
首先反对的是右谏议大夫卫肤敏。
卫肤敏是浙江嘉兴人,是北宋时期的探花,这位科场学子自然对孟忠厚的平地提拔,表现了不满。
卫肤敏向宋高宗赵构提出:“宋朝历代以来,都没有一个外戚封显谟阁学士的文官,孟忠厚封这样的文官,违背了宋朝祖宗的制度。
”进士刘珏也出来反对,宋高宗拒绝了两人的要求。
刘珏干脆不来上朝了,躺在床上生起病来。
接着,卫肤敏也不来上朝了。
宰相翰林学士朱胜非提出:“陛下刚刚接班,就有谏臣辞职,这样做影响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