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旧人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旧人教版必修2)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全面侵华战争
开始
(1)方针:全面侵华,灭亡中国。
(2)标志:1937年7月7日发动“芦沟桥事变”
(3)“八一三”事变:1937-8-13进攻上海,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4)南京大屠杀(1937-12):杀害中国军民达30万人
(5)1938年10月,攻陷武汉、广州,占了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抗战相持阶段
(1)近卫内阁改变侵华方针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对共产党:集中兵力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造成国民党内部分化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2)在沦陷区实行殖民统治a野蛮的经济掠夺:包括工矿交运业、农业及金融业等。
b推行奴化教育:企图以此实现其同化政策。
c实行残暴统治: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华中推行“清乡运动”。
(3)对根据地从1941年开始,为把中国变成日本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同时实行“三光政策”。
(4)打通“大陆交通线”:1944年发动豫湘桂战役。
这是抗战时期日军向国民党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结果国民党一溃千里,自食其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恶果。
战败投降: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国民党抗战及内外政策
1、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不敢发动人民;导致不断丧师失地。
)
2、开始阶段(1)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2)正面战场组织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3、相持阶段(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八字反共方针,标志其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
(2)内部裂变:1940年,汪精卫于南京建立效忠日本的伪国民政府。
(3)制造皖南事变:1941年初,蒋介石一手制造事变。
中共采取坚决回击的方针。
(4)正面战场节节失利:如1940年的枣宜会战、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
(5)加紧政治独裁和经济掠夺: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互相结合、渗透,是其独裁统治的基本特征;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垄断,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4、抗战胜利后: 在美国支持下,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坚持独裁内战方针,阴谋发动内战。
中共领导人民坚持抗战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1937年秋洛川会议制定。
抗战开始阶段
(1)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七七事变后,发表抗日通电,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b八一三事变后,红军接受改编:西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南方八省红
军游击队改变为新四军(叶挺任军长)。
c提交国共合作宣言。
(2)洛川会议发动全民抗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3)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原因:为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给人民指出抗战的正确道路。
内容:中国即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最终一定会胜利;兵民是胜利之本。
抗战相持阶段
(1)广泛组织敌后游击战争,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2)1940年组织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3)皖南事变后,予以坚决回击,揭露国民党,重建新四军军部,坚持团结抗战。
(4)加强根据地建设
背景:由于日军“扫荡”、国民党封锁包围及自然灾害,根据地1941-1942年出现严重困难局面。
措施: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奠定物质基础)和整风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5)中共“七大”
背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
内容: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了当前形式下党的任务。
意义: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6)1945年8月,毛泽东号召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直至日军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