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沿淮城市群发展产业协同集聚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一 。^ - . . .
北 、 州 、 州 、 埠 、 阳 、 南 人均 20 毫 宿 蚌 阜 淮 0 6年分 别 为 10 5 5 2 、2 6 12 14 8 、3 4 元 。0 7年分别为 11 、8 3 6 7 、0 3 、4 6 12 4 20 165 6 1 、4 8 165 5 1 、5 6 27 、7 8 7 6 、 14 、55 16 4元 ) ;各 市产 业构 成差异 明显 ( 亳州 、 宿州 、 阳一产 比重大 ) 阜 。这表 明城市 群经 济实力 不强 、 区域 发展 不均衡 . 利于发 展产业 协 有
’ . .

据安徽 《 沿淮 城市群 “ 十一 五” 发展规 划纲要》 沿淮 , 城市群包 括淮北 、 州 、 亳 宿州 、 蚌埠 、 阳 、 阜 淮南和六 安的
霍邱县 、 寿县 。该地区一直相对落后 , 当前仍面临经济总 量小 、 产业层次低 、 城市关联度不强 、三农” “ 问题突 出、 水 资源恶化等 问题 。 因此 , 进该地 区发展 迫在眉 睫。 促 产业 是创新 资源整合不够 , 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 ; 二是对技
1 . 产业集群的概念和产业协 同集聚的由来
产业集群 是指 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 、相互 间具有 密切联系的企业及相应机构组成 的有机整体 。 近年 , 区域 经济一 体化使 产业集群 的优 势成 了理论热 点。但是 , 当 “ 福建晋 江鞋业 集群 竞争无 序 ” “ 州灯具 几 近消亡 ” 、温 、 “ 长三角许多专业化产业集群进入低谷 ” 等现实摆 在面前 时, 很多人发现产业 集群也会带来产业结构趋 同 、 风险 抗
. ,
要作用 , 为创建创新集群奠定 了良好基础 。
一四 Biblioteka 肥高 新 区主 导产 业 和产 业集 群 存在 的 问题 合
及 原 因
术创新的激励和保护力度不够 ; 三是市场不规范 , 知识产 权市 场交易规则 、 价格规则失 范 , 技术 泄密 、 窃现象较 盗 严重 : 四是高端人才难 以引进 , 本地人才流失严重 。 第三 . 产业 集群成 长的环境还不够理想 。 企业与企业 之 间交易费用高 . 生产要素 自由流动程度低 , 内企业 的 群 资金 、 税收政策扶持力度仍不够大 , 支撑平台作用更待发 挥 如 中介服务平台还不能充分满足产业集群发展 的需 要 。究其原 因, 一是缺少完善的市场机制环境 ; 二是长期
其次 , 整体创新 能力不高 , 加大 了产业集群优化 升级
的难度 。 尽管科技产 出在整个高新区 中占据绝对优势 , 但
以来 “ 条块分割”的制度顽症 影响了生产要素 的 自由流 动, 限制群 内企业之间合作与专业分工 的发展 ; 三是群 内
企业绝大多数为高附加值 的高新技术企业 ,政府在税费
同集 聚开辟快捷的通道 。 确定产业重点 和龙头城市地位 。 一要根据 自然 、 社会 资源的优劣 。 合理确定各市重点及关联产业 的协 同集聚。 在协 同集聚 中, 要避免低水平 、 一“ 单 产业集群 ”要 避免 ,
和 1 .)另一 方面 , 3 ; 9 区域 内不 平衡 。例 如 , 阳 G P较 阜 D 大 , 北较低 ; 淮 淮南 、 淮北 人均较 高 , 阳、 阜 亳州较低 ( 淮
省平均为 3 1 6 . 4 21 元。除阜阳 。 3和 3 .亿 其他五市均在 全 省平均 值下 )增 速慢 ( 、 城市 群为 1_ 23和 1.。 2 全省 1. 5 2 8
2 . 安徽沿淮城市群发展产业协同集聚的策略
加强交通建设 。沿淮城市群交通网络是否完善必然
制约产业协 同集聚 。因此 , 要充分发挥区域内蚌埠 、 阳 阜 在产业 协同集 聚中枢纽作用 ,要加快交 通不完 善地 区铁 路、 公路 、 水路 、 空运等 建设 , 加强与外部连接 , 为产业协
首先 , 产业集群 内部关联度较低 , 以形成强大 的集 难 群优势 。 群内不 同成员之间多半仍属扎堆现象 . 企业 与大
学、 科研 院所 之间关系较松散 , 内不 同成员之 间文化 、 群
知识 、 技术 、 息的相互交流 、 习不够 。究其原 因 , 信 学 一是 合作意识欠缺 : 二是群内尚未形成有效 的关联机制 ; 三是 群 内产业 的链 式结构未能很好 的形成 。
荀守奎
能力弱等 问题 。 这引起人们思考 : 相关 与支援性产业至关


安徽 沿淮城 市群发 展产 业协 同集 聚的 缘 由
重要, 产业集聚不仅是单一产业在 地理上不 断集 中 , 更应 伴 随相关和支援性产业 的协同集聚 ,这样才能减缓集群 内竞争 . 产生合作效应。
2 . 安徽 沿淮城 市群发展产业协 同集聚的理 由
此外 .企业经营者和劳动力的素质未能 与高新技 术产业
高速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 高端人才严重缺乏 。究 其原因 ,
协同集 聚有利于该地 区协调发展 城市群 经济实力 不强 、 发展 不均衡 。通过 对城市群 统计公 告两年数据实证分 析 ( 六安 只有两县属 于沿淮城
信息交流 、 知识共享 、 文化共通 ; 有助于产业 内、 外知识传
播 和交流 : 有助于技术创新和资本积 聚. 发挥 区域外部效
应。
市群, 为分析方便 , 其剔除 ) 将 发现 : 一方 面 , 城市群 G P D 数 值低 ( 北 、 州 、 淮 亳 宿州 、 蚌埠 、 阳 、 南 的 G P 0 6 阜 淮 D 2 0 年分别为 247 2 8 、5 、5 、7 .、0 2 .、9 . 39 3 9 3 8 3 2亿元 ,0 7年 7 4 20 分 别 为 292 3 334 494 214 2 、5 . 元 , 5 .、4 .、2 .、 1.、6 . 387亿 4 全
从高新技术产品收入 占产业 工业 总产值 的比例 以及 三种
专利的分布 比例来看 , 高新 区整体创新能力还有待 提高。
政策上仍未充分体现对高新技术企业 的扶持 ;四是群 内
中介服务水平相对滞后 。 ( 作者单位 : 安徽省生产力促进 中心) 责任编辑 : 李丹丹 2 8 第 l 年 2期 2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