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辛亥革命
1.1851年和1911年都是旧历辛亥年,在中国大地上都发生了大规模革命运动。
这两场运动( )
A.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B.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C.都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D.都尝试推翻清政府,最后被其剿杀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新式农人战争,排除A;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排除B;D只符合辛亥革命,本题要求回答二者相同点,排除;C属于二者的一路点之一,即都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
答案:C
2.如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暴发
D.革命派的实力壮大
解析:漫画瓢上有一个“鄂”字,题目《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
B不能表现顾此失彼,C无法表现漫画所表达的形势,武昌起义
只是其中一个“瓢”。
漫画中没有表现革命派力量的壮大,排除D。
答案:A
3.1911年12月29日,17个省的代表聚集于南京丁家桥江苏省咨议局,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大会。
选举结果是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黎元洪得0票。
该结果反映出( ) A.孙中山是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
B.民主共和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C.旧官僚在革命集团内部受孤立
D.清王朝的覆亡已经无可挽回
解析:在临时大总统选举的投票中,孙中山的得票最多,这是他长期从事并领导革命活动,享有高尚威望的结果。
答案:A
4.孙中山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
A.总统B.议会
C.内阁D.国民全部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部。
答案:D
5.有学者提出要用现代化史观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B.以暴力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C.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D.实现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解析:四项中只有C完全符合题目要求,“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是洋务运动,排除A;B虽然是对辛亥革命的正确论述,可是没有“用现代化史观评价”;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表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C
6.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不然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毅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公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三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
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映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
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连年来未受
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
内地相当于一个庞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
他们组成的官僚阶级由知识分子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高作,因此,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
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世界通史》
(1)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
(2)按照材料二,临时约法实行什么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3)依据所学知识,“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依据材料三,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1)题按照所学,资产阶级革命派借鉴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
这一制度在那时没有取得成功,原因可从自身(资产阶级)、外因(帝国主义)、历史(专制主义历史)等角度分析。
第(2)题材料二反映的制度是责任内阁制,这个制度的进步意义是限制专制。
第(3)题“最坏的时期”是指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分析“原因”时注意“依据材料三”的限制,不要罗列教材的观点。
答案:(1)制度: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等。
(2)制度:责任内阁制。
意义:制约专制。
(3)袁世凯(或:北洋军阀)。
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广大内地未受到西方影响;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专注儒家高作,强调道德伦理;对西方事务不注重,中国缺少学习外国的传统。
基础巩固
1.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时期发展的潮流,主如果因为( )
A.清政府已沦为列强的工具,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清政府拒绝任何形式的变革
C.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D.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解析:20世纪初期,《辛丑条约》的签定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的工具,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时期潮流发展的必然。
答案:A
2.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的资产阶级政党是( )
A.中国同盟会B.兴中会
C.国民党D.光复会
解析:1905年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
答案:A
3.学术界有观点以为,无论是从破仍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初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如果指武昌起义( )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致使民国成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取得普遍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解析: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止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
宣统皇帝是在袁世凯强逼之下退位的,所以B项不正确。
C项表述错误。
故选D项。
答案:D
4.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这一时期发生在四川的历史事件是( )
A.同盟会成立B.保路运动
C.新军起义D.中华民国成立
解析:1911年清政府强行收回川汉、粤汉铁路的修建权,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机会。
答案:B
5.如图是辛亥革命期间的漫画,下列选项中符合漫画主题的是( )
A.武昌起义的暴发
B.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C.清帝退位
D.清朝的壮大,光芒四射
解析:从漫画中“清”字的四分五裂可知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答案:B
6.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
定( )
①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部②总统有权单独公布法令③国民享有居住、言论等自由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参议院制定的,它确立的是民主共和制度,革命派企图用它来限制袁世凯专制。
由此可见②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
故选C项。
答案:C
7.1912年在南京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那时实际结合起来的举措是( )
A.宣布主权在民B.规定国民权利
C.实行三权分立D.实行责任内阁
解析:所谓“中国那时实际”是指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
但对其又不安心,所以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家权利重心在内阁不在总统,想以此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利,故选D。
答案:D
8.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对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该对联反映的历史问题是( )
A.农人是皇权存在的基础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
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完全,封建思想仍然存在
D.清朝皇室志愿交出全数财产分给农人
解析:A存在理论性错误,D不符合史实,B在材料中没有表现,皆排除。
结合材料中“民国二年”及对联内容可知,辛亥革命后农人的封建思想仍然很严重,只有C符合题意。
答案:C
能力提升
9.“此一省亦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 )
A.成立中国同盟会B.成立兴中会
C.发动黄花岗起义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解析:这句话是孙中山于1905年说的,这表明革命党人已熟悉到成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指导革命运动的迫切性,因此答案为A项。
答案:A
10.雷海宗说:“这个战国诸子所预想,秦始皇所创建,西汉所完成,曾经维系中国两
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和三四千年曾笼罩中国的天子理想,一股结束。
”其中的“制度”和“理想”“一股结束”于( )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解析: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中国两千连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这是辛亥革命的功绩。
答案:D
11.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并以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列宁的这一观点肯定了( )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B.孙中山避免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尽力
D.辛亥革命冲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解析:《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繁重冲击了外国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与材料中“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相符。
故选D项。
答案:D
12.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
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
”这首诗从本质上说明了( )
A.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告捷利
C.不打倒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骚乱的本源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解析:从材料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仍没有解决,社会性质仍然没有改变。
说明辛亥革命并无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答案: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算了。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材料二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偏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
……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
材料三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的地方。
”
——《立宪时刻》
(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2)按照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公布的意义。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
解析:第(1)题,第一小题从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成立的政治体制来分析。
第二小题从辛亥革命暴发的经济因素、思想因素来分析。
第(2)题按照材料二可以看出其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统治权和疆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其结束了清王朝统治,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
第(3)题,可以任选一个观点回答。
同意观点可以从中华民国成立与“光荣革命”后成立的君主立宪制相类似角度回答。
不同意观点可以从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的角度回答。
答案:(1)根本区别: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原因: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2)意义:结束了清王朝统治,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统治权和疆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有助于民国中央政府尽快取得国际认可。
(3)答出下列一种答案即可。
答案1:同意。
清帝和平逊位,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政府达到妥协合作,中华民国成立。
答案2:不同意。
《清帝逊位诏书》是形式所迫的结果,作出的政权安排和南北合作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通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非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何等不易的一件事。
”
材料二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材料三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指出: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无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事例。
(2)结合所学知识,为何材料二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材料三与材料二的评价是不是矛盾?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评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进程、意义、失败原因等方面的问题。
在分析的进程中,必然要结合中国的大体国情、社会性质和由此所造成的资产阶级的阶级特点来分析。
答案:(1)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武昌起义;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连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令人民取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辛亥革命冲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3)不矛盾。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无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果实也被袁世凯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