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 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e12a3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6.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
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
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
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也是流淌在生命长河中不竭的源泉。
初一学生刚告别童年生活,对“童年”这类话题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
《月迹》一课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学习课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童年的情趣,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借助注释、字词典阅读课文,引导他们置身阅读情境,联系自己童年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展开联想,并因势利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句,揣摩表达意义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二、了解作者三、整体感知四、深入研讨五、课外探究六、布置作业七、课堂小结1.导语: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在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引导学生回忆和背诵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续导: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从这篇散文中获得哪些认识。
1.学生通过查找的资料,对作者贾平凹进行介绍认识。
(教师可进行补充说明)2.检查字词。
引导: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有一条线索将文章材料组织起来,学生自由讨论并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980b5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9e.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3、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童心、童趣,发现生活中的美。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教学难点:品味奶奶的形象特点及其作用。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张不同的月亮幻灯,让学生分别用一句平实话叙说图中的月亮;再分别用一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图中有月亮。
2、展示以前学过的几句咏月的诗句,让学生回味一下这几句诗各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导入: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从另一角度来写月亮的文章《月迹》。
二、简介作者(幻灯展示)三、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音倏忽(shū)锨刃(xiān)袅袅(niǎo)粗糙(cāo)面面相觑(qù)嫉妒(jìdù)掬着沙(jū)踪迹(zōng)争执(zhí)酥酥(sū)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寻月的踪迹。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课文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时间:中秋夜里地点:中堂里、院了里、院子外(沙滩)人物:奶奶、我们这些孩子(我、三妹、弟弟)事情:盼月亮——寻月亮(重点)——议月亮2、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月亮的踪迹?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指出来。
月迹:中堂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心中有月)3、在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发展变化?心迹:高兴——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月亮竟是这么多的——都觉得满足了4、这些情感的心迹体现了孩子们怎样的情感追求?明确:追求美好5、发现月亮踪迹时,孩子们是怎样想象月亮的?(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如:“月亮是长了腿的”。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吗?”。
部编版《24.月迹》教案、教学设计(共5篇)
![部编版《24.月迹》教案、教学设计(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0f69538bd63186bdebbc65.png)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了解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3、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对奶奶形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查找资料,说说月亮有哪些别称?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散文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怀念狼》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并查找字典,将它们写在下面。
四、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看月亮、寻月亮、议月亮文章重点:寻月亮2、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明确寻月的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第3节写“镜中看月”是“长了腿的”。
写了月儿在镜中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第5节——第21节写“院中望月”是玉玉的,银银的,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和嫦娥第22节-第24节写“杯中饮月”是“酥酥地颤”的满圆月,一人一月,月亮入心第25节-第29节写“河中寻月”哪一处水里都有第30节写“眼瞳见月”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盼望”——“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五、赏析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3e27b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a4.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强化此写作方法并能使之应用。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文学作品。
(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
(板书课题:月迹)。
2、介绍作者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小说《商州》、《山地笔记》等。
(二)检查预习情况1、扫清三篇文章的字词障碍。
2、听课文朗诵录音(教师正音)。
贾平凹(wā)嫉妒(jí)3、对课文进行质疑(三)整体感知:分组讨论课文的行文线索。
1、教师: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形散而神不散。
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学生自行讨论并回答明确: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滩之月寻月——赏月2、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和预习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质疑。
(四)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之月——争执)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73468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6.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第1篇】月迹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聚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指向关键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目标定位:重视语言训练、关注学法迁移、加强阅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孩子们寻月为线索,巧妙地描写了不同地方呈现出的月迹形貌,表达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教学中,紧紧围绕阅读提示,展开学法指导,遵循“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这一教学思路,旨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读中悟,从悟中读,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准备歌曲《月光》的视频。
2.搜集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1.播放歌曲《月光》,教师以歌词引入:月光洒在每个人心上,让回家的人有方向,迎着月色洒落的光芒,把古老的歌轻轻地唱——月亮,一个柔美动人的字眼儿。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月亮的足迹吧。
2.板书课题“月迹”,引导学生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月亮的足迹、印迹、踪迹)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了解作者。
设计意图:课文叙述了优美的月色,在此创设情境,旨在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揣摩思考,质疑问难,为学生搭建一个走进文本的平台。
二、默读课文,寻找“月迹”1.一读课文:自由读文,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如“袅袅”“嫉妒”以及多音字“悄、累”在词语“悄没声儿”“累累的骨朵儿”中的读音。
要注意“嫉妒”和“妒忌”的区别哟!2.二读课文:默读课文,结合所提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感知线索: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了?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并动笔画一画。
归纳总结出答案。
教师相机板书:穿衣镜上(2)→院子里(3)→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20)→小河里(21)→眼睛里(23)(2)感知情感:孩子们在不同的地方发现了月亮的足迹,有哪些不同的反应?从而可以看出他们心情怎样?借助相关词语感悟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95752f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b.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第1篇】一、课文内容分析《月迹》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散文集《月迹》。
这篇散文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
中秋之夜,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寻找月亮的踪迹,充满童趣。
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呢?在穿衣镜上,在院子里,在河里,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
月亮不断变化,充满动态美。
《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
文章以孩童的心态、孩童的目光来展示、描绘中秋之月迹,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热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正如孙犁评价的那样,“在他的笔下,客观与主观,都是非常自然的,非常平易近人的,而其声响却是动听的,不同凡响的”。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因为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学生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即可,《月迹》是本单元最后的一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情趣。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及优美的语句,对理解课文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学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
本篇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在此基础上,了解文章内容。
此外,本文儿童化的语言,充满童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积累。
三、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悄、累、袅、嫦、娥、嫉、妒、瓷”,用多种方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通用3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ad575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9.png)
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通用3篇)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
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
以下是我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能说出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2、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3、"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四、课外探究: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这篇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五、阅读课文"我们这些孩子'到"桂树'一段,完成下列练习:1、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2、"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款款地'"悄没声地'说明了月亮怎样的情态?3、"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一句表达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4、"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这般儿亮的。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精品(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精品(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59341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f0.png)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精品(精选5篇)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精品共五--第1篇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重点:朗读、体会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步骤:一、导入课文: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
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重点字、词故常敢破格打破常规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本来应当为缘结为一体天戴其苍,地履其黄顶着踏着2、正音:恶wū澌sī硎xíng三、提出突破口什么是“少年中国”?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果真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惟进取也故日新四、朗读第一、二段导入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 老年人常思既往留恋心保守永旧少年人常思将来希望心进取日新老年人思既往照例少年人思将来破格2)老年人多忧虑灰心怯懦苟且灭世界少年人好行乐盛气豪壮冒险造世界3)老年人常厌事一切事无可为少年人常喜事一切事无不可为4)老年人如夕照瘠牛少年人如朝阳乳虎2、归纳用比喻、对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同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中国的特点。
3、朗读,背诵。
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1)、朗读导入(2)、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的?1、分析这个段落层次2、把握关键句“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本段热烈讴歌少年中国,将希望寄托中国少年,层层深入。
3、朗读感受第三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2)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有如“干将”的勇武形象;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说课稿(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48920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1.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月迹》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所作的一篇充满童趣的优美散文。
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月亮的运行足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一一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寻美的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学生心灵。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四、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
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五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五、说教法学法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为了能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我围绕三维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课件展示等方法, 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剖析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用读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古人经常用“月”来表达思乡情感,同学们能说出这样的诗句吗?(生自由答)中秋之月让人们产生无限遐想,让人们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这篇文章,看看作者贾平凹是怎样写中秋之月的。
板块二、作者简介贾平凹:作家。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
1952年2月21日出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月迹 优质版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月迹 优质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89004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d.png)
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
月亮的过程,以儿童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表
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
2.(出示课件26)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dé脚步去寻
找月亮,欣赏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还感受到了孩子们的
观察力和想象力。
3.(出示课件27—29)课堂演练。
4.(出示课件30)布置课后作业。
积累和月亮有关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读《月迹》一文可以让学生跟随文中孩子们一起走进那个夜晚,走进那童话般的世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先让学生就课题提出疑问,再带着这些疑问去学习课文。
通过播放音频和图片帮助学生感受月景。
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圈画出自己觉得有趣的句子,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在交流中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
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创新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创新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e7928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8d.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创新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创新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3.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教学难点: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教学流程:一.导入悠悠千古明月,牵动多少人的情思,于是就有了边关冷月、卢沟晓月、晓风残月,有了月形月影、月波月色,请同学们回忆咏月佳作。
……在这月诗月文中有一篇不得不令我们动容,那就是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月迹》二.整体感知1. 释题(根据预习,你认为标题是什么意思;亦可围绕课文内容对标题进行扩句,初步理解)(1)月亮运行的轨迹(2)我们找月亮的轨迹(3)月亮在我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2. 文章围绕“月”写了哪些内容?盼月寻月议月3. 重点在写什么寻月三.精读品析1.初读课文,了解我们都在哪找到了月亮,每一次的寻得又有怎样的心理(浏览课文,划出关键词,看我们都在哪找到了月亮及每一次寻得后心理的变化)镜中看月高兴--失望院中望月惊讶--争执杯中“饮月”人人拥有河中寻月处处都有眼瞳见月竟是这么多2.对寻月我们饶有兴趣,而我们又是一群孩子,言语中充满孩子的稚气,请找出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纯真的我们,月圆之夜盼望月亮,镜中月到高兴,月去失望;院中月现兴奋争执;杯中、河中、眼中,人人有月,甚感满足。
一句“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我们仿佛感受到《蔚蓝的王国》中船随心动的惬意,月亮这样牵动人心,究竟的个什么呢?(议月部分)(1)用文中的话回答弟弟:我所要的妹妹;好我:我们按在天空的印章(2)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若问你月亮是个什么,你怎么回答(3)由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对你有何启发生活中光明美好的东西属于每个人,只要我们努力寻求,就可得到。
4. 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一种说法,无论你把月亮比作什么,此处的月亮是孩子眼中的月,就是一个如花儿一样美好的事物,这里月亮是美好的代名词。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推荐2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推荐2篇)](https://img.taocdn.com/s3/m/6cd1941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01.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聚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指向关键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目标定位:重视语言训练、关注学法迁移、加强阅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孩子们寻月为线索,巧妙地描写了不同地方呈现出的月迹形貌,表达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教学中,紧紧围绕阅读提示,展开学法指导,遵循“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这一教学思路,旨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读中悟,从悟中读,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准备歌曲《月光》的视频。
2.搜集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1.播放歌曲《月光》,教师以歌词引入:月光洒在每个人心上,让回家的人有方向,迎着月色洒落的光芒,把古老的歌轻轻地唱——月亮,一个柔美动人的字眼儿。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月亮的足迹吧。
2.板书课题“月迹”,引导学生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月亮的足迹、印迹、踪迹)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了解作者。
设计意图:课文叙述了优美的月色,在此创设情境,旨在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揣摩思考,质疑问难,为学生搭建一个走进文本的平台。
二、默读课文,寻找“月迹”1.一读课文:自由读文,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如“袅袅”“嫉妒”以及多音字“悄、累”在词语“悄没声儿”“累累的骨朵儿”中的读音。
要注意“嫉妒”和“妒忌”的区别哟!2.二读课文:默读课文,结合所提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感知线索: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了?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并动笔画一画。
归纳总结出答案。
教师相机板书:穿衣镜上(2)→院子里(3)→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20)→小河里(21)→眼睛里(23)(2)感知情感:孩子们在不同的地方发现了月亮的足迹,有哪些不同的反应?从而可以看出他们心情怎样?借助相关词语感悟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模板(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模板(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fb603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4.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模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获得美的熏陶。
3.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激发爱美之心。
教学重点: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获得美的熏陶。
2.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激发爱美之心。
教学难点: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激发学生热爱美,追寻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材料,学生分组(月亮兄弟组和月亮姐妹组)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对吟月诗。
教师预设1:上课前请同学们微微闭上双眼,听一首歌。
(播放歌曲)这首歌使你想到什么呢?教师预设2:每当圆月挂在天空,总会引起我们无限的诗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豪情激荡着我们的心灵。
看到月亮,你会想起哪些诗句呢?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纷纷发言,教师及时肯定。
二.整体感知,比寻月迹。
1.初识。
2.教师预设: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吗?(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过程来说。
)盼月(1—4)、寻月(5—30)、议月(31—36)3.教师预设: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有没有注意到旁批中的“感悟品味欣赏”呢?对照这些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找出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一边思考那时孩子们心中的感受(提示:可以用一个两字词语来表示。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根据图示一一完成。
共同小结:随着寻月足迹的不断变化,孩子们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
原来,寻月的过程正是孩子们获得满足的过程,寻月的过程正是童心升华的过程呀!三.品读佳句,赛悟月美。
教师预设:月亮是神奇的,所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
那么,孩子们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请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并作批注,说说你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范例:A.“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月亮兄弟:“款款”运用叠词,形容月亮的美好姿态,款款而来,多么优雅呀!“溜”形容悄悄地,仿佛捉迷藏;“长了腿”拟人手法,一个活泼可爱的月亮来到我们面前。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模板(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模板(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32a97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11.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模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模板第【1】篇〗24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观察:美丽的月景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
2.助读资料:走进作者:贾平凹:1952 年2 月21 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
著有小说集《下棋》《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重点)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四、品读释疑1.屋中盼月(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的特点。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3c2aea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37.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简析《月迹》见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七课。
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①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②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等角度提)。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理清寻月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把握课文主旨。
一、导入新课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
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
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诗文。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月出于东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二、认识作者(由学生介绍为主)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2021年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
![2021年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3d0c0249649b6649d7478f.png)
《月迹》是于1982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贾平凹。
该书收入了贾平凹早期的34篇散文。
这些散文意韵之深远,恰似“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令人“欲辩已忘言”。
以下是的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的线索来记叙事件、抒发感情。
2.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
3.欣品味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散文语言。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1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2对外婆形象的认识。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留下了很多的名篇佳作。
那么当你月的时候,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州》)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二、出示目标检测预习ppt三、会晤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
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
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及直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他的散文常由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他的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创新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创新教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1b055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11.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创新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创新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掌握本课生字、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4、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第一课时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
)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件出示要求: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
2、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
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
随机理解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四、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段1自由读第二段。
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课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失望。
理解:款款满盈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也可课件演示)3孩子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 创新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 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b787916137ee06eef91815.png)
板书:追求美的过程。
点把握:快速阅读“寻月”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地点
特点
5. 齐读最后一部分,说说月亮在孩子的眼里究竟是什么? 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表言论。
⒍ 那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 ②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 盾、纠纷,并把孩子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作用:没有奶奶这个人物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 升华。 四、讨论: 文章为什么要以“月迹”为题?你能给文章换个题目吗?
古人经常用“月”来表达思乡情感,同学们能说出这样的诗句吗? (生自由答) 中秋之月让人们产生无限遐想,让人们产生不一样的感受。现在就让我们 进入这篇文章,看看作者贾平凹是怎样写中秋之月的。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 年 2 月 21 日出生。1974 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 年以《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开始引起文坛 注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 生朗读课文,总结,汇报 时间:中秋的夜里。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事件,并说一说文章的重点在哪里。 生读课文,并总结。 归纳:盼月----寻月---议月
五、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
本作品由无名收集整理,精心排版。
可以直接套用或引用、打印。如果喜欢请分享给您的好友,同 时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本作品由无名收集整理,精心排版。可以直接套用或引用。如果喜欢请分享给您的好友,同时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本作品由无名收集整理,精心排版。可以直接套用或引用。如果喜欢请分享给您的好友,同时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本作品由无名收集整理,精心排版。可以直接套用或引用。如果喜欢请分享给您的好友,同时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范文(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范文(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c16d42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a.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范文(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思路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教师多给学生一个问题,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并适时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让学生体验能学习,会学习的成功喜悦。
2、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要紧扣文本进行多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深入品味、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美,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3、以“月”为明线索,以“感知美;欣赏美;探究美;抒写美”为暗线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训练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模式“默读寻月之迹(自主学习)——细读品月之韵(合作学习)——研读悟月之情(探究学习)——延读写月之景(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
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月亮的踪迹。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体会文章所蕴涵的美。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激趣导入月亮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文人墨客留下许多咏月的佳句。
你的脑海中闪现了哪些诗句?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随着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去追寻月亮的足迹,看看你会有哪些新体会?——月迹贾平凹(板书)。
追问:贾平凹“凹”的读音并解释。
屏示作者简介: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著作有小说《秦腔》《浮躁》《废都》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等。
二、明确学习目标:出示课件1、默读课文,了解月亮的踪迹。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体会文章所蕴涵的美。
三、默读——寻月之迹一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下列任务:1、圈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都是什么样的?(用横线画出来)默读方法:注意力集中;不动唇,不指读;一分钟五百字;抓住主要信息。
温馨提示:参考课本右边的批注展示学习内容:1、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教师检测“面面相觑倏忽袅袅掬着沙粗糙嫉妒酥酥”的读音及词意。
动手写难写的字。
2、镜中月——“那竹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 月迹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 月迹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227d98d5bbfd0a78567345.png)
创新教案月迹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学生心灵。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及在寻月过程中人物内心的变化。
教学难点:1.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学生心灵。
教学方法:品读、讨论、赏析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古人经常用“月”来表达思乡情感,同学们能说出这样的诗句吗?(生自由答)中秋之月让人们产生无限遐想,让人们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这篇文章,看看作者贾平凹是怎样写中秋之月的。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作家。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
1952年2月21日出生。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8年以《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开始引起文坛注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生朗读课文,总结,汇报时间:中秋的夜里。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事件,并说一说文章的重点在哪里。
生读课文,并总结。
归纳:盼月----寻月---议月其中,寻月是重点。
作者详细描写了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
3.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受?生总结,汇报归纳:在寻月过程中,孩子们心理变化过程为:失望——争执——神奇——满足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
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板书:(去掉)追求美的过程。
4.重点把握:快速阅读“寻月”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5.齐读最后一部分,说说月亮在孩子的眼里究竟是什么?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表言论。
⒍那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明确:①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②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教案
月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学生心灵。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及在寻月过程中人物内心的变化。
教学难点:
1.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学生心灵。
教学方法:
品读、讨论、赏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人经常用“月”来表达思乡情感,同学们能说出这样的诗句吗?
(生自由答)
中秋之月让人们产生无限遐想,让人们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这篇文章,看看作者贾平凹是怎样写中秋之月的。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作家。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
1952年2月21日出生。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8年以《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开始引起文坛注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
生朗读课文,总结,汇报
时间:中秋的夜里。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事件,并说一说文章的重点在哪里。
生读课文,并总结。
归纳:盼月----寻月---议月
其中,寻月是重点。
作者详细描写了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
3. 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受?
生总结,汇报
归纳:在寻月过程中,孩子们心理变化过程为:失望——争执——神奇——满足
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
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
板书:追求美的过程。
4.重点把握:快速阅读“寻月”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5.齐读最后一部分,说说月亮在孩子的眼里究竟是什么?
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表言论。
⒍那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
②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作用:没有奶奶这个人物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四、讨论:
文章为什么要以“月迹”为题?你能给文章换个题目吗?
五、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