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书院私塾教育共学记
中原古代的书院教育
![中原古代的书院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66632c014a7302768e9939a5.png)
中原古代的书院教育2012年10月25日文章浏览次数:457资源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中原书院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文化教育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从唐代东都洛阳创设第一所书院起,到清末中原各级各类书院改为学堂止,1100余年间,河南各级各类书院对传播中华文明和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开元十二年(724),玄宗诏令在东都洛阳明福门外修建“丽正书院”,这是中原最早的书院,也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两所书院之一。
当时的丽正书院,集藏书、古籍校勘、举荐人才、学术研究等功能为一体,是当时的国家图书馆和全国学术研究中心。
其建立开创了各级各类书院兴起的先河,为以后书院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北宋初年,全国书院兴起,最著名的有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等六大书院。
其中,中原的应天府书院和嵩阳书院是当时全国办得最好的两所书院,可见当时京畿地区书院教育的发达及其在全国的突出地位。
应天府书院的历史可上溯到后晋。
后晋虞城人杨悫在今商丘县城西北隅创办南都学舍,教授生徒。
杨悫去世后,其弟子戚同文继承了老师的事业,一心扑在学舍的教育上,深受乡人爱戴。
南都学舍当时名闻天下,学子不远千里而至。
10余年间,戚同文的弟子先后有100多人参加宋初的科举考试,“登第者五六十人”。
大中祥府二年(1009),原南都学舍的学生曹诚捐银,就原学舍旁增建学舍150间,藏书1500卷,生徒甚盛。
宋真宗下诏赐额“应天府书院”。
景祐二年(1035),宋仁宗又赐应天府书院学田十顷,名为应天府学,成为地方官学。
宋代中原的另一座著名书院是位于登封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又称太乙书院。
宋太宗至道二年(996),改太乙书院为太室书院,宋廷赐“太室书院”匾额。
景祐二年,仁宗诏改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兴盛时,生徒数百人。
宋代著名思想家程颢、程颐自幼就读于嵩阳书院。
此外,程颐还在洛阳城南鸣皋镇建立了伊皋书院,在此著书讲学,著名的“程门立雪”的典故即发生在这里。
中国古代书院与私塾的教育特点
![中国古代书院与私塾的教育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9f513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a.png)
中国古代书院与私塾的教育特点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教育,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
汉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开始出现。
古代学校主要有书院和私塾两种形式。
书院和私塾都是古代中国的教育机构,虽然它们有不同的发展历程与作用,但同样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很独特的教育特点。
下面将着重从教师、课程、教学方式、教育目标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代书院与私塾的教育特点。
一、教师中国古代的书院和私塾的教师都通常是士人或退休官员,而且要求师生要有相互认识和信任的关系。
从职业角度来看,教师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但是却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师生之间有着一种非常紧密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在中国的教育中至今仍然保持着。
二、课程书院和私塾的课程设置也有很大的不同,书院的课程设置比私塾要宽泛很多,除了七经和四书之外,还需要教授史、地、天、数、礼、乐等等,课程非常繁重。
而私塾的课程设置比较灵活,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
私塾的专业化教学非常明显,教材都是自己搜集编写,对于所教授的科目非常熟练。
三、教学方式书院与私塾的教学方式各有特点。
书院的教风以“讲学”为主,教学形式多以语言授课为主,注重教材讲授和教育理念的灌输。
私塾则以“示图”为主,讲述重点则以图画、例子或是应用方面详尽说明,十分注重实际应用和实际体验。
同时,私塾中还设置了“勉诫”课程,借助益于后代诸子的前辈的示范作用来启迪后代。
这些教学方式都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并更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四、教育目标最后,书院和私塾的教育目标也有所不同。
书院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思想,鼓励学者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有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学者的品德教育。
私塾则以“行动”和“学习”为核心,教育的目标是强调实用性和生活中的应用,侧重于技能的磨炼和知识的运用。
总之,中国古代书院与私塾在教育上都有着非常独特的特点,尤其在教师、课程、教学方式、教育目标方面都各有特点。
虽然现代社会和思想已经与古代社会不同了,但是古代教育思想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无法替代的重要内容,同时也需要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加以继承、发扬。
古代私塾经验
![古代私塾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745f55713b3567ec102d8a46.png)
古代私塾经验私塾一般分为家塾、族塾、村塾(亦称社学)、义塾、散馆。
前四者都是由组织者(如族长、约长)延请教师。
唯散馆是教师自行开馆,接纳学生。
就今天的私塾复兴来看,两者并非泾渭分明。
许多私塾都是一位家长教子读经,周围邻里积极响应筹办,然后又对外招生,可谓由家塾而村塾而散馆。
但总体而言,私塾的存在,不论是因为家长的责任感,还是民间团体的职责,还是教师自身的生存需要……其产生皆来自民间。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郑注:“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之堂谓之塾。
”疏:“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谓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受教于塾,故云家有塾。
”按宋以前,民皆居于闾中,没有市肆林立的街道。
闾中出入,皆由闾两侧的大门。
《汉书•食货志》载“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
入者必持薪樵,轻重相分,班白不提挈。
”可见原本村塾的教育,是针对大众的,且以宣化德行为主。
然后,闾中俊选,升于党之庠,再选而入遂之序,再选而入国学,与世子及公卿大夫世子同学。
正是这些散落闾里的私塾,与国家抡才大选一起,构成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选举社会。
唐宋以降,人们所以把民间普遍的教育组织称为“塾”,一方面是因为“家有塾”的教化渊源。
还有一方面,是因为从《仪礼》看,士之外门、庙门皆有两塾;由《尚书•顾命》知天子路门亦有两塾。
可见古时门侧大都有塾,自天子达于庶人。
从这两个意义上讲,“塾”既是进入朝廷的最基层教育单位,同时又是各家各户,里甲厢坊力所能及的风化之源。
私塾的开办,与尊师之礼。
大明黄佐《泰泉乡礼》具体记载了社学(就组织看,实际是乡约组织下的村塾)的建立,及礼仪:众共推择学行兼备而端重有威者,送有司考选,以为教读。
约正率钱具礼,于正月望后择日开学。
预期,遣人赍[jī,同赍]书聘之。
届期,乃躬迎之。
约正率钱,凡有子弟愿入学者,人各不过五十文,多则纱一疋,侑以羊酒,少则布一疋,侑以鹅酒。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启示(上)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启示(上)](https://img.taocdn.com/s3/m/da929124be1e650e52ea99f0.png)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
历时千年以上,地域上遍布全国,对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事业和学术文化发展都有着卓越贡献。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即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财富和宝贵的办学经验,重新思考书院的历史经验,全面把握其办学特色,如“讲会”制度、“问难辩论式”教学、学田制、名师讲学等,从中汲取精华再加以丰富发展,对于我们今天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
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约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
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住宿的场所。
岳麓书院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
初设讲堂5间,斋室52间。
此后经历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院,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世称“前年学府”。
人格培养的教学目标: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曾主教于岳麓书院,在其所著的《岳麓书院记》中强调,岳麓书院的教育宗旨是“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
至于这种人材的标准,张栻强调了其内在人格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说,这种人格的价值实现包括两个方面: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外在的社会价值。
人格实现首先包含着内在的方面,如人的潜能、道德本性、自我实现等方面。
书院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每一位受教育者能够表现出人性的潜能,使道德自我日臻完善,促成受教育者内在人格的完成。
另外,道德人格必须完成外在社会价值的实现。
任何个人是不可以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的,他必须在社会群体中才能真正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
古代书院教书育人特色及对高校思政课的启示
![古代书院教书育人特色及对高校思政课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56ed0dff78a6529657d536f.png)
古代书院教书育人特色及对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独特文化机构,在教书育人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颇具特色的实施措施。
这些见解和措施主要表现为崇德明伦为先与尚善修身为重、环境辅教与环境助育、以校为家与师生共学、以管辅教与以管助育等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的见解和措施能够给当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以丰富的启示。
标签:书院;教书育人;启示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教学组织模式与机构,集典籍收藏与校勘、读书治学与传承往圣绝学和人才培养与教化天下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借鉴并吸收官方庙学、禅林精舍和道教戒规的优长于一身。
其历经千余年而被近代新式学堂所赓续,其间培养出了数量众多的硕学大儒与贤德明达及清官廉吏。
从范仲淹到曾国藩;从朱熹到钱穆都与传统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梳理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古代书院中储存着大量而珍贵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些资源能为我们高校思政课在教育教学方面提供诸多可借鉴处和参照点。
与传统官办庙学相比,书院在教书育人方面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
一、崇德明伦为先、尚善修身为重古代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并不是以向社会输送官吏士子为目的的,而是以向社会输送正人君子为目的的。
对此,古代书院认为学生在书院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不仅仅是文化知识和学术思潮,更应该是待人接物和建功立业的基本品德操守。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1]128-129按照朱熹的思路,所谓教学内容,是指父子、君臣、夫妇、长幼和朋友五种基本人伦;所谓教学目标指的并不是能够使人博取美好名声、获取高官厚禄的背诵典籍和撰写应试文章之类的科考能力,而是能够使人明晓天理良知,并且能够用天理良知来修养自身,进而正面影响他人与社会的道德能力。
古代私学教育
![古代私学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1dfd7be8f705cc1755270946.png)
清代:
三类书院
中式义理与经世之学
以考科举为主,八股文制艺
以朴学精神倡导学术研究
光绪二十七年,令书院改为学堂,书院就此结束。
官学
分类: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
特点:阶级性、等级性
目的:培养各种封建统治人才,以供朝廷之用
教育内容:儒家、道家经籍
私学 不一定有固定的 场所,是以教师 为中心,可以流 动,且设备简单, 制度不够规范 以多种目标多种 规格培养人才, 适应建立封建制 度的需要,为地 主阶级服务
谢 谢 观 赏 !
主要教材:四书五经、老文列庄
作用:培育人才,继 承文化,繁荣科学,促进交 流
中 国 古 代 官 学 和 私 学 比 较
官学与私学的区别
官学
私学
由私家根据社会或 个人需要而设立的 ,实行的是“学在四 夷”“学术下移”的分 散办学方针。
办 学 方 针
由国家政权机关 主办,实行“学在 官府”“学术官守” 的集中办学方针
中国古代私学
时间 : 发 端于春秋 战国时 期(活 跃 于 辽、金、元, 明清仍兴盛不衰。) 兴 起原因:列 国纷争 ,无心 办学 , 维护统 治,民 间 人士,参政。
办学方式:“游讲无定址”,“稷下学宫”
创办人:法家先驱,郑国邓析(著作:《竹刑》) 春秋:孔子私学,少正卯私学
私学代表
战国: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白鹿原书院
嵩阳书院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书院
“ 书 院之名,起于唐玄宗 时 , 丽正 书院、集 贤书 院皆建于 朝省,为 修书 之地,非士子 肄业之所也。” -----袁枚(清)《随园随 笔》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https://img.taocdn.com/s3/m/8176364db4daa58da0114ab2.png)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2012-11-19 20:07:06)标签:杂谈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对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它既是教育中心,又是学术文化中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良好的学术传统。
书院学子皆为有志于学的成年士子。
其主持人称山长或堂长,由书院办院人聘请或自任,此人须是名重一时的学者。
书院采取问难论辩式,师生各抒己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
学术研究和教育相结合,是书院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
唐玄宗开元三十一年,下诏设丽正书院,到宋代书院逐渐形成一种制度。
我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主要有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书院坐落于历史名城市大学校园,该院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
咸平二年(999),州守允则扩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式。
宋真宗时期,山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周式,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学生增至数百人。
岳麓书院自始建到清光绪二十几年(公元1903年)改成高档学堂,绵延927年,历宋、元、明、清四朝,原名不变,直到现在已越千载,真不愧为"千年学府"。
培育了大批楚才。
在南宋时,闻名理学巨匠拭主持书院时,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处所并称。
该院从南宋到清代,名人辈出,澍、贺长龄、郭嵩焘、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天华、程潜等更是岳麓高徒。
在岳麓进入学堂时期,又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革命家,蔡和森、中下、觉哉、甘泗淇、周小舟等毕业于该校。
曾三次寓居岳麓,问学于恩师昌济。
现有布局,系清同治七年(1868)巡抚昆修建。
书院大门横匾“岳麓书院”四个大字,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书院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书院发展的影响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70ce7f1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49.png)
书院发展的影响与启示书院,又称私塾,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的一种。
从唐代开始,书院逐渐流行并成为补充官府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民间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书院的发展对于中国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院发展的影响首先,书院促进了知识和思想方面的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知识和思想的传承,书院成为了宣扬文化和传统的重要平台。
在书院中,学生们可以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思想,同时也可以借助书院学习经典和文化。
其次,书院赋予了普通人受教育的机会。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不少人由于身份和地位的限制而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
而书院对于身份和地位并不做要求,甚至穷人孩子也有机会接受知识和教育。
这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民智的开放。
另外,书院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书院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商业的中心。
在书院中经营的业务包括印刷、出版、文具等各类文化用品。
书院的商业运作推动了这些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书院发展的启示首先,教育普及与发展必须与社会的进步相适应。
在过去,书院是弥补官府教育的不足,而今天,教育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应该致力于满足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教育的赋能作用需要更加注重。
书院作为中国民间教育的代表,其成功之处在于为普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教育的使命都是为人民服务,赋能人民。
因此,在教育发展中,需要更加注重赋能作用,旨在助力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另外,文化传承需要更加重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是现代社会中,个人和社会对于文化的传递和继承都存在问题。
书院的传统在于传播文化,启发思想。
因此,应该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宣传,使中华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总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其发展对于中国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书院的发展经验和启示,对于现代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与改革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代私塾学堂名称大全
![古代私塾学堂名称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fe9dc9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69.png)
古代私塾学堂名称大全在古代中国,私塾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起着为子弟提供基础教育的作用。
古代私塾学堂名称种类繁多,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教育制度。
下面将介绍一些古代私塾学堂的常见名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教育的多样性。
1. 书院(Shūyuàn):古代最常见的私塾学堂名称之一。
书院成为私塾的代名词,表明其注重学问的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德行。
2. 一经堂(Yījīngtáng):一经有多种解释,指的是一种专门教授经典的私塾学堂。
这种学堂通常只教授经过精选的经书,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和理论基础。
3. 刘馆(Liúguǎn):刘馆以老师的姓氏“刘”作为学堂的名称。
这种命名方式在古代很常见,表示学堂是由某位著名教师所创办。
4. 古田院(Gǔtiányuàn):古田指古老的山林地区,古田院是山林中的私塾学堂。
这种名称暗示学堂背景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念和生态意识。
5. 安良馆(Ānliángguǎn):安良有平静、安稳、美好之意,安良馆表示学生在这个私塾学堂可以平静地学习和进修。
6. 春藤堂(Chūnténgtáng):春藤代表了生命的成长和蓬勃的活力,春藤堂是一个寓意积极向上的私塾学堂名称。
7. 智慧堂(Zhìhuìtáng):智慧是智力与才智的象征,这个名称意味着学堂注重智力和才智的培养。
8. 莲池书院(Liánchíshūyuàn):莲花是纯洁和高尚的象征,莲池书院表示这个学堂培养在道德和智慧方面都具备高尚品质的学生。
9. 修身堂(Xiūshēntáng):修身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修炼,修身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处世态度。
10. 学宫(Xuégōng):学宫一词表示宏伟的教育机构,通常是指大规模的私塾学堂。
11. 紫微堂(Zǐwēitáng):紫微指天空中的星宿,与文化与艺术相关。
考试模拟题1
![考试模拟题1](https://img.taocdn.com/s3/m/d6c3f31eb7360b4c2e3f6432.png)
国学经典模拟题一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1、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正确错误2、《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正确错误3、梁启超曾提出“诗界革命”,并参与了戊戌变法。
()正确错误4、“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
()正确错误5、《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正确错误6、王夫之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与思结合。
()正确错误7、《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正确错误8、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
()正确错误9、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十分注意对子女道德的教育。
()正确错误10、梁启超把教育活动大致分为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正确错误11、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正确错误12、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正确错误13、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
()正确错误14、“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正确错误15、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正确错误16、孟子以“人性恶”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来阐述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
()正确错误17、颜之推认为人如果达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程度,是早教的结果。
()正确错误18、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
()正确错误19、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物欲之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正确错误20、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bd390120912a216147929e1.png)
《中国教育简史》课程练习题举例:二、名词解释:次相授受:汉代私学大师教授弟子的一种教案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可以二传、三传乃至更多,这就是次相授受或转相传授。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全国试行大学院制。
以大学院为全国最高的学术和教案管理机构,蔡元培为大学院长。
把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
大职业教育主义:是我国现代教育家黄言培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该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无锡,原为宋代大学者杨时讲学的场所。
明正德年间,乡人邵宝继承杨时讲学之志,重建书院,谓之“东林”。
庚款兴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
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
“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时期培养革命军事干部的学校。
其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于1924年5月,1926年更名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设于广州南部的黄埔岛上,所以习惯称之为“黄埔军校”。
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
共办5期,毕业生近7000人。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黄埔军校蜕变成培养蒋介石嫡系军官的场所。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是私学联合体。
其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学士守则等。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dee591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a.png)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中外教育简史试题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作者是()A.蔡元培B.陶行知C.黄炎培D.陈鹤琴2.我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创始人是()A.张之洞B.容闳C.梁启超D.严复3.“教育”概念最早出现在哪部典籍中?()A.《论语》B.《孟子》C.《荀子》D.《墨子》4.康有为为培养变法人才创办了()A.万木草堂B.学海堂C.时务学堂D.上海大学5.“生活教育”的创行者是()A.梁漱溟B.晏阳初C.陶行知6.魏晋南北朝的取士制度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乡举里选7.1905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是()A.国子监B.国子学C.学部D.教育部8.朱熹理学教育的理论核心是()A.心即理B.性即理C.致良知D.知行合一9.科举制创始于()A.汉代B.唐代C.隋代D.宋代10.明末清初实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A.王夫之B.朱熹C.王守仁D.周敦颐11.西周国学天子之学称“辟雍”,诸侯之学称()A.明堂B.国子监C.乡校12.孟子人性论的主张是()A.性善论B.性恶论C.性三品说D.性相近说13.“玄学”属于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4.王守仁“心学”主张继承了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张载B.陆九渊C.周敦颐D.程颢15.“重振儒术”是哪个朝代的文教政策?()A.唐代B.隋代C.宋代D.元代16.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A.学校教育B.宫廷教育C.教会教育D.家庭教育17.美国在19世纪30年代掀起了一场公立学校运动,其倡导者是()A.科南特B.杜威C.贺拉斯·曼D.克伯屈18.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于1964年签署了一个统一教育制度的重要法令,它是()A.柏林协定B.汉堡协定C.法兰克福协定D.尼勒协定19.美国在1958年颁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重要的一个教育法令,它是()A.高等教育法令B.职业教育法令C.国防教育法令D.中等教育法令20.1931年9月5日前苏联颁布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法令,简称“九·五”决定,它是()A.关于大学的决定B.关于职业教育的决定C.关于师范教育的决定D.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21.倡导现代公民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德国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B.凯兴斯·坦纳C.福禄培尔D.费希特22.提出“儿童之家科学教育方法”的意大利教育家是()A.蒙台梭利B.德可乐利C.爱伦凯D.富禄培尔23.德国教育家莫伊曼和赖伊提出的一种现代教育理论是()A.实用主义教育学B.实验教育学C.科学主义教育学D.心理教育学24.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可能的目的和()A.一般的目的B.具体的目的C.个别的目的D.必要的目的25.永恒主义教育思想流派竭力主张推行的是一种()A.科学主义教育B.新人文主义教育C.复古主义教育D.宗教神学教育26.马卡连柯的教育活动主要着重于对()A.幼儿的教育B.成人的教育C.职业的教育D.违法青少年的教育27.最早实施“6∶3∶3”学制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28.法国自拿破仑颁布“帝国大学令”后,教育管理上实施的是()A.地方分权制B.中央集权制C.教会特权制D.民主参与制29.联邦德国在职业教育上领导管理体制实施的是()A.双元制B.多元制C.单元制D.合作制30.《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著述者是()A.克鲁普斯卡娅B.苏霍姆林斯基C.马卡连柯D.凯洛夫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明清时期启蒙教育机构
![明清时期启蒙教育机构](https://img.taocdn.com/s3/m/1113eca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8.png)
明清时期启蒙教育机构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明清时期,启蒙教育机构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就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机构进行探讨,以揭示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首先,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机构主要包括私塾和书院两种形式。
私塾是由个人或家族创办的教育机构,通常设立在家庭或宗族的院落内,由一位或多位教师教授学生。
私塾的教学内容以经义、诗词、书法、算术等为主,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而书院则是由地方官府或有识之士创办的教育机构,规模较大,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包括经学、史学、文学、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私塾和书院共同构成了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网络,为当时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机构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
在教育内容方面,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主要以经典文化为主,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学生们在私塾或书院中,通过背诵经典、讲解经义等方式,接受着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教育方法方面,启蒙教育注重师生互动,强调师德和学生的德育教育。
教师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倡导“格物致知”、“诚实守信”等传统价值观念,使学生们在学习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得到道德的熏陶。
再者,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机构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教育的普及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启蒙教育也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可以说,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机构在当时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机构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影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私塾教育内容次第
![私塾教育内容次第](https://img.taocdn.com/s3/m/e04469a0f61fb7360b4c65dd.png)
私塾教育内容次第【蒙学】内容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主,六岁之前进行,有条件的可在家实施,三母(亲母、婶母、姑母)之教,亦可在蒙馆进行,主要任务是认字(认识字形,会读),用字卡认字,讲故事。
【幼学】内容为《幼学琼林》《声律启蒙》(或《笠翁对韵》)为主,七到九岁进行,适当串讲,人物历史风土天文地理等,背诵,关键能用典故。
九岁之后开始写小篆五百四十部首(小一点儿的孩子可以硬笔画小篆),晓义。
《龙文鞭影》《增广贤文》不是教材,是课外读物,讲世故人情,为市井人物所读,不登大雅。
【书学】内容为四书,看、念、唱、抄、讲(说文解字、训诂、注释,讲书)。
讲分拆讲、串讲、会讲。
【经学】内容为五经。
同上【史学】内容为《纲鉴易知录》《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先读通史,再读断代史,当课外读书读,解其大意即可。
推荐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
【古文】读《古文观止》,每周写一篇古文,初一、十五点评。
先生的师爷(先生祖父的伴读,亦教过先生的父亲,故称师爷)不讲文法,就是多读,读多了背过了再写(先生问我有无作古文,让我写了他看一下)不读现代文,他读书很讲究,说什么四大名著,都是给市井人物所读,真正读书人不会在这方面浪费时间。
【对对子】对对子,一般是师爷闲着没事儿给大家出一两对子,初一十五除了作文,还出对子,是把《声律启蒙》上原对拆开,对对子同时体会原对之妙。
但不是太当回事儿。
同样也不教起承转合,自己有时间多读。
【常识】注重文化常识,先生认为当下私塾普遍缺乏文史常识,连基本常识不知,读经不入。
建议以阅读、开展知识竞赛、演讲等丰富的活动促进对文史知识的学习,平时的拆讲中,老师自己要下功夫,弄明白,讲清楚。
【礼】三礼:释奠释菜日课礼庄重且符合实际,初一、十五他们家塾的功夫主要下在书学、经学上,祖父作官,对儒家学问的传承甚为正统。
先生经史子集诗礼樂均精通,是文化的亲历者,而不是研究者。
李先生东来讲学记•吃饭篇第一杯酒,献酒,主人献给客人,献三杯。
古代私塾是什么样子的
![古代私塾是什么样子的](https://img.taocdn.com/s3/m/599cb45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6.png)
古代私塾是什么样子的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塾”可能对于现在的我们比较陌生,那就让小编来给你介绍一下吧。
古代私塾是什么样子的新中国成立前夕,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政策,一些私塾的学童因为土地被充公而丧失了聘请塾师的能力。
同时,随着对塾师的思想改造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部分塾师感到不再适合设馆谋生,便另图他业。
新中国成立后,私塾逐渐消失。
私塾是私学的一种,清代地方儒学有名无实,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里。
因此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
以经费来源区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坐馆或家塾;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馆、书屋或私塾。
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入学年龄不限。
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
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达三四十人。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秀才祝星六创办并任塾师的留下西溪私塾(在今茶市街),开办时学生有二十余名,最盛时达四十余名。
塾师一般多为一人,大的村塾则不定。
学生人塾后由塾师个别教授。
年幼儿童先识"方块字"(书写在一寸多见方纸上的楷书字),识至千字左右后,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亦有直接教读"四书"的。
教法大多为先教学生熟读背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由教师逐句讲解。
除读书背诵外,有习字课,从教师扶手润字开始,再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
学童粗解字义后,则教以作对,为做诗做准备。
"四书"读完后,即读"五经",兼读古文,如《东莱博议》、《古文观止》等,并开始学习作文。
由于科举取士深入人心,学塾也重视制科文字(八股文)的习作,为科举考试作准备。
明清启蒙教育机构
![明清启蒙教育机构](https://img.taocdn.com/s3/m/00fe584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d.png)
明清启蒙教育机构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在明清时期,启蒙教育机构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机构主要包括书院和私塾两种形式。
书院是一种类似于现代大学的教育机构,它们通常由政府或地方士绅出资兴办,招收学生进行教育。
书院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学、诗词、书画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才华。
私塾则是由个人或家族兴办的教育机构,通常在家庭或庙宇中进行教学,教育内容主要以经义、文学为主,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化修养。
在明清时期,启蒙教育机构对于中国社会的教育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培养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和官员,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启蒙教育机构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再次,启蒙教育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然而,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机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首先,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很多贫苦家庭的孩子无法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其次,启蒙教育机构的教育内容相对比较封闭和僵化,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再次,启蒙教育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封建思想和官僚主义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方式相对比较呆板,难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机构在中国教育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它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进行深刻反思和改进。
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够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四大书院简介及排名
![中国四大书院简介及排名](https://img.taocdn.com/s3/m/7c94b054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8.png)
中国四大书院简介及排名中国四大书院是指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四所私塾,它们分别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南京国子监和云林书院。
这四所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白鹿洞书院位于今天的河南郑州市,是中国唐代著名学者孙复发起并主持建立的一所私塾。
白鹿洞书院的创办,标志着中国私塾教育由个体教学向团体教学转变的开始。
白鹿洞书院以其高质量的教育和严谨的学风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一面旗帜。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市岳麓山下,是中国宋代文化名人朱熹主持创办的一所私塾。
岳麓书院的创办标志着中国古代私塾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岳麓书院以其严谨的学风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吸引了众多学子和文人前来学习和交流,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南京国子监位于江苏南京市,是中国宋代皇家设立的一所官办书院。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的学府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学府”。
国子监不仅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家、文人和学者,也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样本和参考。
云林书院位于今天的浙江绍兴市,是中国明代文化名人王守仁创办的一所私塾。
云林书院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严格的学风而闻名于世。
云林书院的创办在中国私塾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倡的“格物致知”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合排名来看,岳麓书院位列第一,白鹿洞书院位列第二,云林书院位列第三,南京国子监位列第四。
这些书院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中国四大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四所私塾,无论是在教育理念、学术成就还是文化传承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多样性,也为后世的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书院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六年级作文:中国古代四大书院_1200字
![六年级作文:中国古代四大书院_1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08fddde9e31433238689322.png)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_1200字书院小考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书院与藏书阁,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现的这般自由。
书院在我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与现代的大学类似,但是现代的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传播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
让我们追寻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河南省登封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感受古典文化的余音。
・中国古代书院之岳麓书院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这就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岳麓书院。
这块令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会觉得太过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会默然承认,这座静静的庭院实在是有这样的资本。
单就清季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那一个不是一等一的杰出人物?・中国古代书院之白鹿洞书院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
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
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
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
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花书院私塾教育文成共学记
丙申荷月,文成故里。
天雨妙花,青山含笑。
杏坛仁者四十余众,念祖德之厚恩,怀不肖之惭愧,贤集华夏汉学院。
尊崇古法,跪求圣贤教育之智慧。
继往开来,荷担学塾复兴之使命。
志同道合而谋之,不亦乐乎?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自西周至清末,塾之兴办,有学官还乡之家塾,有乡里望族之义塾,亦有佛道倡建之私学。
蒙学之发端,书院之繁盛,皆由此也。
其薪火相传,实乃中华之幸子孙之福也!其江水干凅,实乃吾辈之罪后世之憾也!清之学者瑞安孙诒让先生有言:“只要种子不死,何虑花果飘零?”,吾辈当誓愿:宁死不做最后断种人!
塾之教化三千载,塾之文脉今犹在。
其心系家国之情怀,童蒙养正之圣功,承传文化之栋梁,吾辈不可不敬也!历代塾师,治学弘道者甚众,若群星归隐而心向明月。
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皆硕学鸿儒,亦为塾师之楷模,吾辈不可不学也!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是故,学塾兴衰之道,存乎先生之风范也。
范仲淹先生有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先生之谓,师之誉也。
先生之博爱,绿一方心灵沃土,融人间万般温情。
先生之好学,以宇宙为学校,奉自然为宗师。
先生之感化,眉
宇若春风,无声亦妙言。
故曰:师哉,师哉,童子之命也!
志于先生者,何以为之?非严师明师无以修己,非善心善术无以育人。
耕读之路,得明师指点而通达。
悟道之门,因深信切愿而开启。
学无师承者,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成就高远者鲜矣!何哉?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以师为友,方得真传。
以师为志,方见高远。
夫师承者,非至诚恭敬之心无以感召,非福慧双修之行无以惜缘。
是故,师徒相传,千古一遇。
吾辈今之师承善缘,岂不万幸万福哉!
志于先生者,何以教之?实非教之,以心换心,以命换命是也。
善心善术,何其难也?知其根本,则近乎妙用。
如园丁知其根性而培育之,如良医知其辩证而调理之。
动之以情亲之慈,晓之以理师之慧。
礼乐不言而教,经典智慧如海。
记诵功夫,开蒙启智。
静定扎根本,笃行真受用。
先生之教育化心,实乃水清月明。
自净其意者,万川印月之妙也。
诸上所述,吾虽言之而实无行之证之,心向往之而共勉也。
华而不实之词,或拜以正之,或博以笑之,吾之慰也。
同修共学之日,以家人亲之,以道友交之,皆得法喜。
吾等蒙此恩泽,若生智慧,皆由雨花长者悲愿而来。
稽首顶礼,合掌称颂曰:乘圣贤教化随意,助雨花深信切愿。
传祖训家道家学,树和乐家道家风。
老实听话并真干,扎根实修入莲邦。
国富民丰史无例,德主恩民报恩长。
学生陈悟敬上
时在丙申年七月初三于文成华夏汉学院
《无题》
窗外狂风卷竹林,
但见相扶更相亲;
难得并肩节节高,
只缘深处根连根。
《登和平塔有感》
心似盘龙入云天,
犹见子昂独怆然;
可叹顶首经如海,
一片汪洋对孤帆。
合掌右绕拜群山,
步履蹒跚师古贤;
手捧空杯请甘露,
塔下低处养青莲。
诚与私塾教育共学班同仁共勉!
丙申年七月初三于文成华夏汉学院
陈悟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