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基础知识 思维与想象
育婴师基础知识
![育婴师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962fceaa45177232f60a2c8.png)
• 8.重复手势 目的:扩大动作记忆的广度 Play:让宝宝认真看着你做的5个手势。要求
他在你做时不要跟着做。等你做完后,让他按顺 序重复做出来。如果宝宝不能顺利回忆5个手势, 你可以把手势数量减少到3~4个,以后再增加到 5个。
第二章 基础知识
第一节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一、学习目标 了解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过程,掌握婴幼儿年龄分期
及各期特点。
二、相关知识 1.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过程 ⑴定义
生长发育是指个体从有生命开始,受遗传、环境、 学习等因素影响,进行有顺序的、连续的、阶段性的、 渐进的、有方向性的、由分化到完整的生理、心理变 化过程。
手势1:握拳 手势2:伸出中指和食指(胜利的手势) 手势3:伸出大拇指(很棒的手势) 手势4:伸出小拇指 手势5:伸出5个手指
• 9. 听故事回答问题 目的:培养有意注意和记忆力 Play:给宝宝念故事的时候,要求他认
真听,然后根据故事的内容回答问题。如: 读小马过河的故事,可以问:“谁说水很 浅?”“谁说水很深?”
⑴婴幼儿生长发育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年龄越小体格增
长越快。生后6个月内生长最快,尤其在出生3个月内。 ⑵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如:神经系统发育先快后慢,
生殖系统先慢后快。 ⑶婴幼儿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发展的规律。 ⑷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而存
• 视觉 • 3个月,头眼协调好 • 6个月,能主动观察事物 • 18个月,能区别形状
⑵知觉能力的发展 半岁左右能够坐起来的时候,较好地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概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a47c9df528ea81c759f5781d.png)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护理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ppt课件
![护理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04fdd8b52acfc788ebc999.png)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情绪 情感 如喜、怒、哀、乐、忧等)
心理现象
意志过程(目的性 果断性 坚持性 有制性)
人格倾向性(需要 动机 兴趣 信念 世界观)
人格 (个性)
人格心理特征 (能力 气质 性格) 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8
❖二科、学心心理理的学实对质人心理的实质的阐述: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功能 ❖(⒈)从动物进化看:感觉阶段(无脊椎动
力。
30
感
感
受
受
阈
性
限
31
三、感觉的特征
1 感觉的适应性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
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32
常见的感觉现象——适应现象
凝视着黑点一段时间后,围绕在黑点的灰 色阴影会逐渐收缩。
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返回
33
2 感觉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由于接受不同的刺激,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 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65
(2)保持 ▪ 把知识经验保存在头脑中的过程。
(3)再认和回忆 ▪ 再认指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 ▪ 回忆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 重现叫做回忆。
66
❖(4)遗忘 ▪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失败。
67
艾宾浩斯及其遗忘曲线
68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最初遗忘的速度很快, 以后逐步变慢,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72
❖ 例如:数字特征记忆法: ❖ (1)谐音法 ❖ 如圆周率的数值为3.14159,可依谐音背
目录 返回
二 感觉的分类
教育学教育理论-思维和想象
![教育学教育理论-思维和想象](https://img.taocdn.com/s3/m/c7516dbf195f312b3169a5b2.png)
教育理论-思维和想象(总分:215.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选择题{{/B}}(总题数:16,分数:32.00)1.工人根据设计蓝图施工时,主要依赖于( )。
(分数:2.00)A.创造想象B.再造想象√C.无意想象D.记忆表象解析:2.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 )阶段。
(分数:2.00)A.提出问题B.分析问题√C.提出假设D.验证假设解析: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
(分数:2.00)A.原型√B.原型启发C.问题情境D.问题对象解析:4.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
(分数:2.00)A.分析和综合√B.比较与归类C.抽象与概括D.系统化与具体化解析:5.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 )。
(分数:2.00)A.分析思维B.直觉思维C.再造性思维D.创造性思维√解析:6.学生解题能够“一题多解”,说明他有较强的( )。
(分数:2.00)A.再现思维B.求同思维C.辐合思维D.发散思维√解析:7.由过去经验和习惯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 )。
(分数:2.00)B.定义C.变式D.同化解析:8.作家写小说主要是一种( )。
(分数:2.00)A.创造想象√B.无意想象C.记忆表象D.再造想象解析:9.学生看小说时,头脑中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
(分数:2.00)A.有意想象B.无意想象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解析:10.学生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抽象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结合和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是( )。
(分数:2.00)A.分析B.综合C.抽象D.概括√解析:11.在头脑中确定各种事物之间的异同的思维过程是( )。
(分数:2.00)A.比较√B.分析C.综合D.抽象解析:12.“足智多谋、随机应变”体现了思维的( )。
(分数:2.00)A.广阔性B.独立性C.灵活性√D.逻辑性解析:13.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体现了思维的( )。
消费心理学-第二章 消费者的心理过程
![消费心理学-第二章 消费者的心理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e70c9c0dbed5b9f3f90f1c26.png)
• 三、注意 • (一)注意的定义 •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某一事物的过程。其中指向性是指选中 目标或认识对象;集中性是指排除干扰全神贯注于某一事物,心理活 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比如:一个有技巧的营销者可 以利用自身的魅力吸引消费者排除其他干扰,倾听他的宣传和观看商 品功能的演示。 • (二)注意对心理活动的作用 • 注意对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功能。 •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 当人在注意的时候,常伴有一定的外部表现,这种外部表现主要有以 下几方面。 • (四)注意的种类 • 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 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 •
•
三)错觉 错觉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只要客观条件具备,错 觉必然发生,主观努力难以避免。错觉有时给生活和社会实践带来麻烦,造成损失,但也可根据错 觉发生的规律,运用错觉为实践服务。 错觉有许多种,可以发生在各种感知觉中,如视错觉和听错觉等。其中以视错觉最为明显,如图2.3 所示。
第二章 消费者的心理过程
•
• •
本章导读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消费者的一般心理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 程和意志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 和想象等基本心理概念,以便更好地开展营销工作。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过程要经历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 阶段,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共性的心理活动,消费者的心理过程也是如此, 本章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 • • • • • •
• •
(三)思维的种类 1.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的形态我们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是以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例如,消费者在购买电视时,就要按照说明一 步步地通过实际动作来检验。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例如,消费者要想装饰自己的新房 子,都要在头脑中构思出画面。 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又叫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 在人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先是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最后发展到抽象思维,因此,针 对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在开展营销活动时应该把握这一特点。比如,销售儿童玩具的 商家一般都采用现场参与的方式,让孩子们投入其中,在尽情玩乐中实施购买。 2. 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按照思维是否有创造性可把思维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造性思维是用已知 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跟随着别人的消费而进行的消费行为。创造性思维 是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有些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有创 意,用高压锅做消毒毛巾的器具,用丝巾的创意搭配来装饰房间等
创新思维复习提纲
![创新思维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8894d500de80d4d8d15a4fc3.png)
创新思维复习提纲(2010、7)第一章创新基础知识一、创造的理论基础1、创造的定义:个体或群体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一切已知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成果的认识和行为的活动。
2、将创造的层次依次由外向内逐层递进,表现在“成物”(外在的,静态方面的创造性结果)“成思”(内外结合,动态方面的创造过程)“成己”(内在的,本质的)3、创造的实质: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生产实践;创造必须提供富有创新性的成果;创新是创造者聪明才智高度发挥的行为。
4、最早研究创造问题的文献是公元前300年古希腊学者帕普斯的《解题术》。
5、创造工程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历史舞台的是1936年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
6、194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韦开教授提出“形态分析法”。
7、1942年,戈登发明“统摄法”。
8、1944年,日本东京大学市川龟久弥教授提出了“等价变换法”。
9、1954年,奥斯本创建“创造教育基金会”(CEF),发起每年召开一次的世界性大会,CEF 定期出版创造学专业刊物“创造性行为”。
10、1957年,美国陆军发明了“5W2H”法。
11、1979年,苏联学者T·C·阿利特舒列尔创立了“物场分析理论与方法”。
12、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的相互关系:发现是产生发明的重要源泉;发明对发现有积极的反作用;技术革新是技术发明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
13、创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追踪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14、创造学定义:“活动观”“能力观”是以创造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创造的特点、机理、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15、创造学的研究对象:①四项基本要素②创造过程③创造原理④创造力⑤创造教育⑥创造评价16、创造技法的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开展创造活动普遍适用的,程序化、规范化的方法与技法。
17、思维的定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思维
![普通心理学-—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999904c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0.png)
第七章思维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 和提取过程。
而思维则是对输入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加工。
(二)思维的特征1、概括性2、间接性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二、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心智操作)(一)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1 .分析 是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 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
2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 虑的心智操作。
(二)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对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 的相同、相异及其关系的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1 .抽象是在头脑中舍弃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把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的过程。
2 .概括 是在头脑中把抽取出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 的过程。
如概念、定义、定理的形成。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1 .具体化 就是在头脑中把抽象、概括的结论应用于具体的事 物的过程。
2.系统化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其属性,纳入到一定的类别 E -H-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1 / 13或系统中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和方法,可把思维区分为:1.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或直观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以头脑中的表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或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或抽象逻辑思维。
(二)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1.聚合式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思维。
2.发散式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途径和答案的思维。
(三)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依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区分为:1.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心理学习题答案
![心理学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184a6302d276a201292e08.png)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体内、外刺激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做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里的一种方法。
4.调查法调查法以问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活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5.测验法测验法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
6.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的方法。
二、填空题1.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部分。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3.“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说法的提出者是艾宾浩斯。
4.华生行为主义的公式是刺激-反应。
5.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6.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创立的学派称为格式塔心理学派。
7.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第三势力的学派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三、案例讨论题四、实践应用题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一、名词解释1.意识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高层次心理活动,是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的变化的觉知。
2.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3.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填空题1.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自我实现。
2.注意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
3.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4.我们判断一个人注意力好坏的标准主要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四个方面。
三、案例讨论题四、实践应用题第三章感觉和知觉一、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自考《普通心理学》各章重点
![自考《普通心理学》各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b20cf7b84868762cbaed548.png)
《普通心理学》各章重点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心理学的由来及发展,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历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本章重点如下:〔一〕基本概念:感应性P8、心理、心理状态P5、认知过程P2、情感过程P3、意志过程P4、个性P4〔二〕思考题:1、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怎样证明?答:动物对生物学刺激做出反应,说明心理现象产生。
蚯蚓试验证明。
2、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有何本质区别?答:语言的出现,产生了思维,对事物本质做出反应。
3、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如何证明?P7答: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脑的发展导致心理的发展。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如狼孩等〕〔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应。
4、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有何根据?P15-165、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意义?P18〔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基本概念:神经元P27、突触P29、本能、反射P49、反射弧P49、反馈P49、兴奋过程P47、抑制过程P47、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P50、第一信号系统P53、第二信号系统P53〔二〕思考题:1、简述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P29-30答:突触的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突触的机能主要是使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进行通讯联络,使神经冲动有效地在神经系统内传导。
2、为什么说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有何根据?P303、简述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的功能。
P334、简述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
P48〔考过〕5、哪些事实证明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非对称的?P446、R.W.斯佩里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P467、第二信号系统对人的心理活动有何重要作用?答:第二信号系统是人们获得间接知识和经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
8、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有何区别?P529、简述言语机能联合区的功能。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f01a7064a7302768f993904.png)
10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个性对心理活动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使心理活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 实进行反映。个性差异通常是指人们在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
11
第二节
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
一、消费者的感性认识阶段(认识形成阶段) 消费者通过大脑对外部信息加以接收、整理、 加工、贮存,从而形成对商品和劳务的认知, 这一过程就是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 消费者的认识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机 能的活动共同完成的。构成认识过程的心理机 能包括:感觉、知觉、错觉、注意、记忆、思 维、想象、联想等。
31
二、消费者的理性认识阶段(认识发展阶 段)) (一)注意 (二)记忆 (三)联想 (四)思维 (五)想象
32
(一)注意 1.注意:注意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
心理活动对某一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指 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 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伴随在感 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中, 而且是这些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 因为只有注意着什么,才能感知、记忆、 思维着什么。感知、记忆、思维正因为 有了注意,才能更深刻。
8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注意、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包括:喜、怒、哀、乐、爱、 憎、惧等。 意志过程是人确定目标,克服内外困难力 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
9
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 心理特征。 (1)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 向,他决定着人对现实世界的态度以及对认识 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主要包括:需求、动 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人 生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区别于他人,在不 同环境中表现出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 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c51b9c6d0b1c59eef8c7b440.png)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思维•一思维(thinking)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一)概括性:是指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的反映。
如:•1、我们通过感知觉能够认识各种各样的笔(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蜡笔、粉笔),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属性,是“书写工具”。
•2、医学上的猩红热,流脑、SARS可用细菌性传染病来概括。
•3、幽门梗阻病人,右上腹有拍水音。
无论是进行概括的反映,还是间接的反映,都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在反复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
另外,思维不是头脑中凭空产生的,思维的内容和源泉仍然是客观现实。
实践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基础,没有社会实践,就不可能有思维活动。
实践为思维活动提供了感性材料,也为思维活动提供了课题任务。
而且,思维的活动是否正确。
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
•(二)间接性:指人脑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如:1、俗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生理学家不能剖开头骨直接观察大脑的活动。
却能通过条件反射、脑电图等间接地了解大脑的活动情况。
3、医生通过叩诊可以了解病人心脏是否增大。
医生根据体温、血化验、胸部x线透视结果诊断肺炎等。
二、思维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通过一系列思维过程实现的。
主要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抽象化等过程。
•(一)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个分解为个别的部分或区分为不同的特征。
如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通过分析,使人了解事物的组成部分、属性和方面。
•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多个部分或不同的特征组合成为整体。
通过综合才能认识这些事物的部分和属性的关系和联系。
•(二)比较:是对不同事物或事物不同的特征在(人和动物)头脑中进行对比,以确定其异同点。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人就无法认识事物。
•分类:是大脑通过比较,按照事物的异同加以分门别类。
•(三)抽象:是从事物的许多特征中找出共同本质的特征,舍弃非本质的特征。
第二章-人的心理发展
![第二章-人的心理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1f6df1a33687e21ae45a913.png)
28
5.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范围)
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能够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
黑色圆点 外文字母 几何图形 汉字
8 ~ 9个 4 ~ 6个 3 ~ 4个 3 ~ 4个
29
(2) 注意的稳定性
一个人在同一对象上(狭义) 或同一活动上(广义)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感 觉 剥 夺 实 验
36
(2)感觉的规 律
□ 感觉适应
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 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7
□ 感觉对比
不同的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 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38
你看到了几种颜色?
只有三种颜色,分別是:白、绿及粉紅。但是看起來却像是 有两种不同的粉紅色,其实是同一个颜色喔!
12
物质形态
无生命物质 低等生物
神 简单的中枢
经
神经系统
系 统
脑和脊髓
大脑发达
人脑
反映形式
反应 感应性
感觉
信
号
知觉
性
反
思维萌芽
应
意识
13
(四)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1.主观性
(1)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 (2)客观现实的反映是通过个体主观世界的
折射而实现的
2.能动性
【举例】教学评估
14
二、人的心理过程
16
1. 注意的定义、特点及功能
(1)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特点 1. 指向性 2. 集中性 持久性\强度 3. 心理状态
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
![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7060913cc1755270622080a.png)
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目录第一章导论1.1困惑与思考1.2创造1.3创造学1.4创造力及其构成第二章创造性思维及思维定势2.1 创造性思维概念2.2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2.3 思维定势的类型2.4突破思维定势第三章方向性思维3.1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3.2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第四章形象思维4.1 形象思维及特点4.2 想象思维4.3 联想思维4.4 直觉思维4.5 灵感思维第五章头脑风暴法5.1 头脑风暴法基本原则及规则5.2 头脑风暴法实施程序第六章设问法6.1奥斯本检核表法6.3 和田十二法6.2和田十二法第七章列举法7.1 列举法概述7.2 属性列举法7.3 希望点列举法7.4 缺点列举法7.5 成对列举法7.6 综合列举法第八章思维导图8.1 思维导图概述8.2 思维导图绘制第九章组合分解法9.1 组合法概述9.2 常见的组合方法9.3 形态分析法9.4 信息交合法和主体附加法9.5 分解法第十章六顶思考帽法10.1 水平思考法10.2 六顶思考帽的特征第十一章类比法11.1 类比法概述11.2 类比法的原理11.3 类比法的类型11.4 综摄法11.5 引申方法第十二章 TRIZ法12.1 TRIZ的由来12.2 TRIZ理论的体系结构12.3 TRIZ理论专利等级划分12.4 技术系统进化S曲线12.5 物理矛盾及其解决原理12.6 技术矛盾及其解决原理第一章导论1.1困惑与思考东亚人平均智商最高,但智商高不等于创造力高。
美国教育哲学:鼓励广泛的兴趣,灵活多变,善于质疑,东跑西跳,注重培养自信心;中国教育哲学:注重狭隘的专业,扎实的操练,被动接受,按部就班,常常缺乏自信心。
中国学生知识丰富,善于考试,但却不善于想象、发挥、批判和创造。
高知识不等于高创造力。
李约瑟悖论:中国有四大发明,近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未起源于中国?因为我们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形成理论,不能指导我们实践。
发明的目的不是为了探求未知世界,也不是为了人类谋求福祉,而是政治的需要。
心理学试题
![心理学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b5ea82e8e009581b6bd9ebb5.png)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作业1、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879年,德国科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A 魏特海默B 冯特C弗洛伊德D 艾宾浩斯2、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历史上()学派的创始人。
A 精神分析B行为主义 C 人本主D认知学派3、行为主义者主张用()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
A 内省 B实证C现象学D释梦4、()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可以探求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A 实验法B个案法 C观察法 D调查法5、心理学研究必须避免使被试身心受到损伤,因为心理学研究应遵守()的原则A 教育性B 发展性 C客观性 D科学性6、主张人性善的心理学流派是()A 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 人本主义 D认知学派7、我们平常说的“喜怒哀乐”属于心理现象中的()A 认识 B情绪和情感 C 意志 D 个性8、()现象是人所特有的。
A感觉 B知觉C自我意识D情绪9、属于个体的行为活动的动力系统的是A 记忆 B能力 C气质 D需要10、科学编制的心理测验对于被测验者的心理的测查A 没有误差,可以绝对信任B误差很小,可以给所有人使用C有误差,但误差完全可以消除D有误差,在解释测验结果时要考虑误差的影响BABAA/CBCDD第五章心理健康单选题:1.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异常都可以追溯到个体的( D )。
A.遗传因素 B.教育环境 C.人格特征 D.早期经验2.“好胜心强,事业心强,雄心勃勃,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凡事求成”,这是( A )人格的典型表现。
A.A型 B.B型 C.内向型 D.外向型3.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中,下面哪个因素属于生态环境因素?( C )A.价值观念 B.人际关系 C.拥挤与噪音 D.文化变迁4.下面关于心理咨询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D )。
A.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
B.心理咨询是一种关系。
C.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性的活动。
D.心理咨询面对的主要是精神病患者。
5.在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中,( C )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6e476c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4.png)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打算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实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打算地严厉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发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思维
![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47476bd67f1922791688e86e.png)
判断下列三个字母是正写的R 还是反写的R?
实验说明,人们对表象进行了心理操作, 即他们倾向于把倾斜的字母在头脑中旋转 到直立的位置,然后再作出判断。
㈢表象的生理机制研究: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表象是和知觉很类似的 东西。表象和知觉具有相同的脑机制。
实验中,被试交替地观看一些闪光模式或想象
这些模式,用磁共振成像测量脑的局部血流量 的变化。
㈡ 经验思维与理论思维 1经验思维是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 活动; 2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论断和理论 来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一问题的思维活动; ㈢直觉思维(灵感)与分析思维(逻辑思维) 科学家在谈到发明创造的体会时常常提到直 觉思维。直觉思维就是在头脑突然出现的直 接领悟的思维。它不是靠逻辑推论作出新发 现的。直觉思维属于创造思维。
结果显示,被试在想象闪光模式时在纹状 皮层得到的局部血流量,与被试实际观看模式 时相似。
㈣表象的作用 1.表象是思维中的基本单位 研究表明,表象可以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或者说人们是使用表象进行思维的。 如计算“苹果或者火柴”。
下面给你出现两个图形,请回答这两个物 体在实际中哪个大。 如“小象与大兔”。
第二章 表象与想象
一 表象(image) ㈠ 定义: 1、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 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信息加工的术语:
当前不存在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 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㈡表象的种类: 1、从表象产生的感觉通道分为:视觉表象、 听 觉表象、运动表象。 2、从表象的创造程度可分为:知觉表象、记忆表 象、想像表象。
认知心理学中,概念是用事物的属性和 连接这些属性的规则来表示的。
C=R(x, y, ……) C表示概念;x, y是概念的属性;R是
联想与想像发散性思维训练教案
![联想与想像发散性思维训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41399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8c.png)
联想与想象发散性思维训练教案第一章:联想与想象发散性思维概述1.1 联想与想象发散性思维的定义1.2 联想与想象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1.3 联想与想象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第二章:词语联想训练2.1 词语联想的概念与作用2.2 词语联想的技巧与方法2.3 词语联想训练的实践操作第三章:图像联想训练3.1 图像联想的概念与作用3.2 图像联想的技巧与方法3.3 图像联想训练的实践操作第四章:故事情节联想训练4.1 故事情节联想的概念与作用4.2 故事情节联想的技巧与方法4.3 故事情节联想训练的实践操作第五章:想象发散性思维训练5.1 想象发散性思维的概念与作用5.2 想象发散性思维的技巧与方法5.3 想象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实践操作第六章:类比联想训练6.1 类比联想的概念与作用6.2 类比联想的技巧与方法6.3 类比联想训练的实践操作第七章:想象创意训练7.1 想象创意的概念与作用7.2 想象创意的技巧与方法7.3 想象创意训练的实践操作第八章:思维导图训练8.1 思维导图的概念与作用8.2 思维导图的制作技巧与方法8.3 思维导图训练的实践操作第九章:实际应用案例分析9.1 联想与想象发散性思维在各个领域的应用9.2 具体案例分析与讨论9.3 实践练习与反思10.2 联想与想象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拓展活动10.3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联想与想象发散性思维概述补充说明:详细解释联想与想象发散性思维的概念,强调其在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地位,并探讨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二、词语联想训练补充说明:提供多种词语联想的具体练习,如自由联想、分类联想、逆向联想等,并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日常积累和思维训练提高联想能力。
三、图像联想训练补充说明:介绍如何通过观察图像的细节、色彩、形状等元素进行联想,并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像联想应用于艺术创作和设计思维中。
四、故事情节联想训练补充说明: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从简单的情节出发,展开丰富的联想,并指导学生如何将故事情节联想应用于文学创作和叙事表达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进行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3.4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
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上。 不完全转移时,人已进行新的工作, 但实际上没有脱离旧的工作,他根据 旧的操作规则来进行新的工作,这便 造成错误。
注意转移与注意的分散
都是注意对象的交换
注意的转移是在实际需要的时候有目的地把
个性又称人格,是指个体区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 面貌。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是人格的两种重 要成分。 个性倾向性:是人行为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 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 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
需要(need)
新的需要
需要满足 焦虑平息
目的
内驱力推动机体去追求需要满足的唤醒状态。 诱因引起机体定向活动,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 件,引起活动的动机。 情绪也可以激发动机,积极情绪使人接近某种对象, 消极情绪使人远离某个对象。
常见的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都具有吸
引力,而必须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冲突。如,鱼和熊掌不 可兼得。 图回避的,而只能回避其一时产生的冲突,如,前怕狼 后怕虎。
情绪与健康
情绪的意义
1. 情绪与情感直接影响工作效率 2. 情绪调节人际关系 3. 情绪的适应功能
情绪与健康密切联系 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意志(will)
一.
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 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 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 1. 准备阶段:确定行为的目的,选择行动方 案, 作出决策。 2. 执行阶段:执行所确定的行动方案的阶段。
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 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 分类:物质兴趣、精神兴趣; 直接兴趣、间接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 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 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1)广阔性(2)指向性 (3)持久性(4)效能(成就满足)
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它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 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信念、价值 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能对活动产生动力 作用。
动机的冲突: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
终目标上相互矛盾或相互对立时,这些动机就 会产生冲突。
动机与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需要匮乏 焦虑状态 动机 行为
气质(temperament)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
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关于这个概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1.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征 2.气质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 3.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4.气质具有天赋性
气质的学说
体液说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
人体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他根据哪一种 体液在人体中占优势,把气质分为四种: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 抑郁质。血液占优势的称为多血质,粘液占优势的称为粘液质,黄胆 汁占优势的称为胆汁质,黑胆质占优势的称为抑郁质。
4.概念的形成
(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以词来标示和记 载。 (2)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学会某个概念的过程 (3)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问题解决就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 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用认 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 搜 索 ,以便 从 问题的 初 始状态 达 到目标 状 态的思 维 过 程 。
能力的分类
按照能力发展的程度:能力;才能;天才
按能力的构造: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认知能力;操作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 按创造程度: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创造能 力。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类型的差异 能力发展早晚上的差异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的因素 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遗传决定能力发展的可能的范围或限度 环境决定在遗传所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 的具体程度
双避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力
趋避冲突:是指同一目标对个体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
排斥力而产生的冲突。如,既想取得好成绩又怕负出艰 苦的努力。
多重趋避冲突:是指面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每个目
标都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而产生的冲突。
兴趣的品质
兴趣:力求认识事物或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 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紧张状态,是个性积 极的源泉。 需要的种类: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动机(motivation)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需要角度 发生角度 稳定程度 表现形式
情绪
生物需要
较早
冲动性 情境性
明显的外部 表现
情感
高级的社会 性需要
较晚
稳固性 长期性
内隐的 内心体验
情绪的种类
情绪的基本分类
情绪的状态分类
2.1 情绪的基本分类
七情说:喜、怒、忧、思、悲、恐、惊 普拉切克(Plutchik)的八种基本情绪:悲痛、
注
二.注意的概念
意
1.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指向性:由于能力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 时指向所有的对象,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舍弃另一些 对象。
3.注意的集中性: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 择的对象上,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
4.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 种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 5.注意能使所选择的对象处于心理活动的中心,并加
智力的定义
智力是指人的认知能力,这种能力是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
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计算力和 创造力等不都是智力的基本成分。 智力是与认知活动密切联系的,保证人们比较容易和有
效地掌握知识。
思维力,尤其抽象概括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创造力 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血型说
体型说 激素说
古川竹二
克瑞奇米尔 L.柏尔曼 巴浦洛夫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3.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形态分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抽象思维: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根据探寻答案的方向分
辐合思维:按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
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 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分 再造性思维: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恐惧、惊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 恨 四种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情绪的状态分类
心境
情绪的状态分类
激情
情绪的状态分类
应激
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
理智感 美 感
情绪理论
情绪的外 (美)詹姆斯 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 周理论 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丹)兰格
思维(thinking)
1.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 质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两个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基本过程;分 析是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综合是将各个部分、 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 其非本 质的属性和特征的过程;概括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特征结合 在一起的 过程,概括得出概念。 比较与分类:比较是对事物进行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 不同点,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分类是把具有共同特点事物归为一类 的过程。
以维持,从而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加工。
二.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 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才 能维持的注意。 3.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 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三.注意的特征(品质)
1.注意广度:同一时间内,能清晰把握的信息量 2.注意稳定性:认知的高度选择状态能够延续的时间 3.注意转移:有目的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 4.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 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
象上的时间。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 动上的时间。
3.3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
于不同的对象 不同种类的刺激物同时发生作用,需要两 个感官去感受时,要适当分配注意是相当 困难的 分配条件:
两种活动,其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为另 一种活动所代替。 注意的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稳定时,受无关刺 激物的干扰,或由单调刺激物所引起,使注 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
注意转移与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配是彼此紧密
联系着的,每一次注意的转移,注意 分配也必然发生变化。注意一转移, 原来注意中心的对象便移到注意中心 以外。而另外的新对象进入注意中心, 整个注意范围的图景便发生变化。因 此,每当注意中心的对象转换了以后, 必然呈现出新的注意分配的情况。
能力(ability)
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
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 能力是和完成某种活动相联系的个性心 理特征。 人类所要完成的活动很多,每种活动需 要不同 能力的组合。 每个人有多种能力,能力组合不同,所 以不同的人适合从事不同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