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抒怀》、《客至》、《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c3dc33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e.png)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能力;3.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2.通过阅读古诗词,使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含义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古代建筑中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2.深入理解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2.阅读、欣赏、分析诗词的方法;3.语言表达、思维飞跃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建筑的分类,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培养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的能力。
2.阅读将屈原的《离骚》中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段文字分组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将古代建筑和诗词联系起来,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3.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将学生分若干小组,让每组选择一座历史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在掌握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结构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文献查阅,掌握更多的建筑文化知识。
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分工,充分发扬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完成小组课题的设计和论文的撰写。
4.作品展示小组课题完成后,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展示和分享。
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报告等形式介绍所选建筑的建筑结构、历史背景、文化含义等相关信息,并讲述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撰写论文时遇到的问题。
同时,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5.总结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也增强了爱国主义意识和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下一个学习环节提供充足的思想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文教案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发掘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通过小组合作、阅读、欣赏等多种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9cf93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8.png)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特点和思想精髓2.通过案例教学,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3.通过合作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二、教学内容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三、教学步骤1.导入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点播或直播一些与杜甫和《咏怀古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诗歌和文化遗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体验。
2.讲解诗歌讲解诗歌过程中,应首先讲述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和诗人。
然后带领学生共读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意境和思想,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
3.阅读理解在阅读理解环节,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并绘制一幅与诗歌相关的图画或漫画,体现诗歌的意境和氛围;也可以设置一些课堂任务,如课文选读、生字词语掌握、诗歌赏析、图片展示等,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才能。
4.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环节,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本地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传统技艺等,了解其历史、风格、意义和现状,以及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鼓励学生为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举措。
5.合作探索在合作探索环节,可以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本地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和探索,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现状和问题,并设计一个方案或活动,为其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
如:制作宣传海报、举办文化节庆、组织义务修缮等。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分享交流的方式,加深合作和学习的效果。
6.课堂总结在课堂总结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感想、日记或读后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影视资料或音频资料,进行现场点评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翻转课堂2.案例教学3.合作学习4.探究式学习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2.作业评估3.小组合作评估六、教学资源1.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图书、视频、音频资源2.相关课文和诗歌的解读和赏析资料3.教师制作的PPT和投影片4.小组合作探索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反馈回顾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不仅了解唐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思想精髓,而且也可以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文化探索和保护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64a45fb307e87101f6965a.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揣摩作者和诗中主人公之间的共鸣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提高分析与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阅读不同的诗歌,培养辩证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不同角度出发,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认识王昭君和亲之举的意义,理解昭君的坚强品质与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比较杜甫和王昭君情感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同时能通过阅读不同的作品,辩证的看待昭君和亲一事。
教学难点能通过分析文本,认识到杜甫和昭君之间还存在着不同之处,杜甫的怨恨更深一层。
一、导入课题1、她有沉鱼落雁之姿,倾国倾城之貌;她为汉凶的和亲,远嫁塞外;她使华夏民族为之哭泣,她让漠北黄沙里一座青冢屹立了几千年……她是谁呢?她就是王昭君!而他,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李唐王朝的盛世与衰败。
他飘泊西南,羁旅半生,历尽沧桑,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他又是谁呢?他就是诗圣杜甫。
遥想800年前的昭君,他会生发怎样的感慨呢?现在我们一起从《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中去寻找答案。
2、解释文题怀:怀古。
这是一首怀古诗。
二、整体感知1.首先,大家集体诵读一遍诗歌。
2.明确:诗人咏怀的对象是——王昭君;直接表“情”的的词是——怨恨。
三、鉴赏分析1.这首诗开篇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与昭君有什么关系?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尤其是一个“赴”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群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真可谓雄伟秀奇!正是因为山水迤逦壮阔而雄奇,才孕育出这样貌美女子——可谓“地灵人杰”。
板书:貌美2. 有“落雁之美”的昭君有怎样的人生经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6岁那年昭君以压倒群芳之姿被送往汉宫,却又因一颗落泪痣被冷落三年,无缘面君。
而后等待她的是含泪离别汉宫,离乡背井,离亲别友,去往那疾风劲草的茫茫大漠。
都说叶落归根,而她,只留下青冢一座孤寂地,日复一日地向着汉地诉说自己的异邦之苦,家国之思。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720faaf05087632311212fd.png)
目录《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教学设计 (2)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2)二、明确目标 (2)1、品味语言,分析王昭君形象 (2)2、咏史怀古,理解作者情感 (2)三、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 (2)(一)文章题目是《咏怀古迹》,这首诗作者咏的什么古迹? (2)$(二)王昭君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谈谈自己的了解。
(2)(三)杜甫在诗歌中怎样写的? (2)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2)(一)分组讨论,分析王昭君形象 (2)五、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3)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3)明确:屈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这是屈原自沉之怨;“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苏轼怀才不遇之怨;对王昭君境遇,王安石写《明妃曲》“仪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欧阳修《再和明妃曲》“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让学生体会昭君美在外形又在宫内皇帝尚且不知,而这些读书人漂泊在朝廷之外,又是美志在胸无外乎王安石要高呼“人生失意无南北”之千古之怨了。
(3)七、归纳总结,作业布置 (3)《1、以杜甫口吻写一篇文章给王昭君题目自拟 (4)2、运用咏诗怀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念奴娇赤壁怀古》 (4)附板书设计 (4)《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4)学习目标: (4)1.品味语言,把握王昭君形象 (4)2.咏史抒怀,体会作者情感 (4)3.归纳咏史怀古诗学习方法 (4)%昭君杜甫 (4)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4)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4)异域终生空归环珮西南漂泊有家难归 (4)—《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座巍峨的高峰,那就是唐诗。
站在山顶两侧的: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的头始终是昂着的,他看到的是晴天的飞鹤,悠悠的白云,因此,他的诗歌汪洋姿肆,天马行空;一位是杜甫,她的头始终是低着的,他看到的是民生凋敝,生灵涂炭,因此,他的诗歌总是饱含深情,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4篇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26028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3.png)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4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旅夜书怀》教学设计4篇《旅夜书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0be5b9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9.png)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一、说课部分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
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本身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阔别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
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得意义和审美价值。
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了解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本领。
(二)、说教学目标学生们在中学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肯定的了解。
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本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低沉埋怨忿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孱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低沉埋怨忿恨。
(三)、说教学方法: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引导思想:即引导学生乐观思考,自动参加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0dd90b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8.png)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全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3.深入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形象、情感、表现手法。
2.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典故及历史文化背景。
2.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杜甫,引导学生回顾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咏怀古迹》这个系列,简要介绍该系列诗歌的主题。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咏怀古迹其三》,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环境。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江南”、“汉水”、“王昭君”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意象的内涵。
3.分析诗歌的情感,如“怀古”、“忧国忧民”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如“王昭君出塞”等,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背景。
2.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与“塞上苦,胡雁哀鸣”的对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如“汉水临流”、“胡雁哀鸣”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效果。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拟人手法,如“胡雁哀鸣”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效果。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97155cbe1e650e52ea99b4.png)
闭 月 羞 花 之 貌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 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 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 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沉鱼",讲的 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 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 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 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7.诗眼:“怨恨”: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画师无耻,元帝昏庸。
• 借史抒情——这是是一首怀古诗 (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 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 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 沦的悲苦情怀
9.咏怀古迹(其三)》 题为咏怀,可里面 只写了昭君的怨恨, 你能看出诗人的感 情与昭君的感情有 什么相似点吗?
“闭月”之容: 王昭君
“羞花”之貌: 杨贵妃 》
春云 风想 拂衣 李槛 裳 白露 花 《华 想 清浓 容 平。 , 调 词 》
—
“沉鱼”之容: 西施
“落雁”之容: 王昭君
咏 怀 古 迹
( 其 三 )
杜 甫
《咏怀古迹》是一组 七言律诗,借古迹 来抒发诗人的心怀 共五首,每首各咏 一古迹,依次是 庾信故居 宋玉故居 昭君村 先主庙(刘备) 武侯祠(诸葛亮)
才华横溢, 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 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 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万年之悲)
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借琵琶之音诉凄怨之情
“悲昭君以自悲也”
10.鉴赏咏史咏怀诗的三步骤 :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板书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板书](https://img.taocdn.com/s3/m/09e3283f76eeaeaad0f3300e.png)
1、理解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
3、赏析怀古诗的基本步骤。
1、理解诗诗歌昭君的形象。
2、理解作者在诗中的情感。
3、赏析怀古诗的基本步骤。
一课时1、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她们分别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
其中闭月指的是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指的是杨贵妃观花的故事,沉鱼指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而昭君出塞的故事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比如王安石的诗歌明妃曲,马致远的元杂剧汉宫秋。
今天我们来学习被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2、解题诗体:这是一组七言律诗。
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和诸葛亮。
主旨:借古迹来歌咏抒怀。
3、诵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4、再读诗歌就诗歌内容和注释概括昭君的一生。
王昭君出生于昭君村,天生丽质,后被选入汉宫,却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工,被画工丑化,不得汉元帝的召见。
后来汉匈和昭君远嫁匈奴,一直孤独终老,独留青冢向黄昏。
5、赏析诗歌首联:点出古迹——昭君村。
(1)、学生读首联,说感受:气势非凡,先声夺人。
(2)、炼字(字面意+手法+句境意+情感)“赴”:奔赴,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群山万壑的绵延不绝、雄奇生动和集结于荆门的惊天动地的气势。
(3)首句和第二句协调吗?常言说,钟灵毓秀,这样的灵山秀水必定孕育出优秀的人物。
而王昭君命运不齐,时运不佳,流露出作者的怜惜之意。
然而有人说,第一句写的太有气势,而第二句又是一位小女子。
似乎不协调,真的不协调吗?大家思考这个问题,带到文末解决。
颔联颈联:概括昭君悲惨的一生。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内容。
昭君一离开汉宫就远嫁到北方的沙漠。
最后,只留下了一座青冢,独自面对黄昏。
曾经,汉元帝凭借画图来识别昭君的美丽,结果错过了昭君一生的幸福,让他在异域他乡孤独的生活了一辈子。
现在每当夜月之时,人们仿佛听到环佩作响,原来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5bad7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c0.png)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引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颂扬了古代的功绩,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咏史叙事,铭记了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咏怀古迹》一诗更是描写了古代名胜的壮美,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咏怀古迹》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2. 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难点: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唐代的名胜古迹,例如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长城、兵马俑等。
并让学生自己寻找关于这些古迹的历史资料,从中了解到唐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听课环节学生开始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附诗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落叶秋风里,闲坐听鸟声。
谁怜听后涕泪痕,不爱红楼梦里人。
玉绳牵来犹系卧龙,面对江流胸次摧。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讲解诗人写景描写手法、具体描写的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及诗人独具的咏史和怀古的情感。
3. 课堂练习环节a.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详细介绍一下自己所选择的唐代古迹或文化遗产。
b. 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认真思考和思辨古代文化、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组之间分享和交流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4. 课后作业环节a. 要求学生听一些现代诗人所写的关于古迹的诗歌,进行比较和评价。
b. 让学生自主拟写一首描写自己喜欢的古迹或文化遗产的诗歌。
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效果评估1. 开展小组作业评分活动,从古代名胜的历史文化、诗歌的赏析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九年级语文杜甫律诗五首
![九年级语文杜甫律诗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1fd5754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9f.png)
【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感情。
2.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点难点】1.弄清五首诗的内容。
2.体味诗本身的情感。
【学习策略】一、赏析透视法1.《客至》背景:这首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曾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暂时安定下来,在友人的接济与帮助下,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还算平稳,闲来也不时有客人相访,杜甫曾为此先后写下了《有客》《宾至》和《客至》,而前两首是在草堂刚落成不久,为一位偶尔过访的旧相识和一位远道专程来访的客人分别写下的。
而此诗作者在诗下自注“喜崔明府相过”。
“明府”是唐时人们对县令的称呼,当时的杜甫草堂地处四川犀浦县,这位县令当为犀浦县县令。
从诗中亲切、随意的描述看,这位县令与作者的关系非同一般。
大意: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记事诗,整首诗字里行间透着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因客来访而喜悦的心情。
前四句诗集中笔力写了户外户内的环境,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情;后四句诗中不惜浓墨重笔,集中展现了酒菜款待客人的场面,还出人意料地突出了邀请邻居助兴的情节,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
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事编织在一起,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无不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名句赏析:“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这两句诗,作者把笔触由户外的春景移向庭院,说话的口气也由对读者交待转换成了直对客人说话,增强了亲切、自然的生活实感。
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并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
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
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
另外,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临,并能热情款待,足见两人交情之深厚。
2.《旅夜书怀》背景:“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9d5f4f01f69e31433294dc.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张飞【教学目标】1、了解《咏怀古迹》组诗的内容和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赏析《咏怀古迹》(其三)的写作手法。
3、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4、背诵全诗【教学重点】学习诗歌借古抒怀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主旨【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2、《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时间: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3)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4)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揭示学习目标1、了解《咏怀古迹》组诗的内容和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赏析《咏怀古迹》(其三)的写作手法。
3、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4、背诵全诗三、自主学习(一)展示自学提纲1、反复诵读并结合注释,疏通诗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2、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的何在?3、中间两联,对仗工整,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概括了王昭君的悲剧4、王昭君的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5、“环佩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如何理解?6、王昭君“怨”什么?7、题为“咏怀”,但本诗写的是王昭君之怨,如何理解作者这一用意?(二)检测自学1、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资料].doc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cc3ff593f242336c1eb95efd.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学习目标:1 •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把握王昭君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屮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金落雁之 容”。
“闭刀、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 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 讲的是酋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墨客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让我们 一起学习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幻灯片出示:“闭月羞花Z 貌,沉鱼落雁Z 容”“咏昭君Z 绝唱”。
二、请一名男生范读课文。
三、 全班齐读,自由诵读。
生氏/明妃/尚/有村。
zhong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夜月/魂。
分明/怨恨/曲中/论。
群山/万壑/赴/荆门, shud一去/紫台/连/朔漠,xing画图/省识/春风/面,千载/琵琶/作/胡语,四、介绍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五首各咏一占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刘备)庙、武侯 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 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五、找出诗中直接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诗眼、点明主旨、感情高潮)六、合作讨论一:昭君怨恨什么?远嫁开邦 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对画师无耻行为的怨恨思考:昭君远嫁对她个人來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怎样造成的呢?幻灯片出示: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一王安石《明妃曲》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竞何益? ——欧阳修 《再和 明妃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统治者的昏庸七、合作讨论二:《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 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提供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 器杖的小官。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6b095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f.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原文及译文,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历史情感与个人感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人生的态度,以及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探讨《咏怀古迹》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杜甫的历史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女性的坚韧与牺牲。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交流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教师导入: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英勇与智慧,也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诗人笔下的昭君形象及其背后的历史情感。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创作风格及《咏怀古迹》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杜甫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杜甫的生平及《咏怀古迹》的创作背景。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咏怀古迹(其三)》,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跟读原文,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教师提供:《咏怀古迹(其三)》的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夸张与对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象征与借代等。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ccbbf576a20029bd642d71.png)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
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精选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7150ee7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6.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咏怀古迹其三》。
本诗是唐代诗人杜甫为其好友李白所作,通过对李白墓地的描写,表达了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和对李白悲惨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李白的敬仰之情。
2. 能够领悟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能够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领悟。
难点:诗中意象的把握,作者情感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闭目聆听,想象自己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诗人的创作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背景,解析诗文内容,分析诗歌表达技巧。
4.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5.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创作一首咏物诗,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背诵诗文,并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文《咏怀古迹其三》。
2. 板书诗人杜甫及其简介。
3. 板书诗文内容结构,突出诗歌表达技巧。
七、作业设计1. 背诵诗文《咏怀古迹其三》。
2. 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3. 写一篇关于《咏怀古迹其三》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杜甫和李白的其他作品,比较两人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并对这些重点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内容部分,教案指出了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咏怀古迹其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旅夜抒怀:通过课文题目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客至: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行比较阅读。
3咏怀古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一.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两首律诗,《旅夜抒怀》和《客至》。
读诗要从“头”开始,说明诗的题目对理解诗歌很重要。
今天,我们试着通过题目来鉴赏一首诗。
二. 文本研读1.通过“旅”字看背景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明确:“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
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
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
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
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
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明确:共有两组: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
(凄冷)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雄浑阔大) 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
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
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通过“书怀”悟实情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
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这决非过誉之词。
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明确: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三.拓展延伸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明确:在其后两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的《登高》。
在他去世前两年所作《登岳阳楼》中也有这样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四.诗歌小结读起这样的诗歌,我们不免都要随着抒情主人公一起哀叹泣涕了。
我们知道,成都郊外浣花溪畔有一个著名的杜甫草堂,这是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获得的一个暂时安身的栖身之所。
在《客至》这里,杜甫度过了一段恬静而又安宁的生活。
同时也创作了一些清新自然风格的诗歌。
就是其中的一首。
五.课堂拓展自学《客至》,结合诗歌的背景、自注、注释,思考下面问题: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⑵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⑶阅读《客至》、《宾至》,说说诗人为什么分别用“客”、“宾”为标题(提示:比较这两首诗在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异。
)明确:⑴喜。
⑵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
“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
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
“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
“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
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
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
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
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
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
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
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
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
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
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
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宾是贵介之宾,⑶这两首诗都是写迎接和招待客人的,但由于对象与诗人的情感关系的不同,客是相知之客”,这样就造成了诗人表达的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别。
《客至》一诗中的情感显得真诚深厚、亲切融洽、富有生活气息;《宾至》中所表达的虽然也是诗人的真实情感,但由于对方是“贵介之宾”,所以也就显得客套和拘谨,有应酬和敬而远之的成分。
在用语上,前者通俗明白,如话家常;后者庄重严肃中带有调侃。
正因为有以上的区别,所以用“客”“宾”分别为题。
六、鉴赏《咏怀古迹(其三)》(一)导入昭君出塞而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明确:诗人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
(怨恨)(三).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明确: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四).赏析诗歌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目的: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2.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这是其一。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大巧若拙)3.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
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4.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5.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明确:不是。
王安石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