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芽山生态旅游植被景观特征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管涔山-芦芽山”潜在生态类世界自然遗产价值

浅析“管涔山-芦芽山”潜在生态类世界自然遗产价值

“管涔山-芦芽山”是华北地区自然、人文资源高度富集区,同时又是深度贫困群众的集中生活区。

在这一资源富集的深度贫困区,如何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山论”与在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如何让贫困群众受益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深化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便成了重要问题。

目前,山西省忻州市地方政府已将旅游扶贫作为宁武县“一县一策”的重点,也已率先认识到申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和抓手作用。

然而,在该方案落实的过程中,方案实施者对周边环境缺乏科学的保护,对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条件还仍存有误区。

为此,笔者对“管涔山-芦芽山”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区域资源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明确该地区申遗的可能性,并对该地区申遗工作的推进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还明确了该地区申遗的挑战。

1 “管涔山-芦芽山”所属生物地理区划“管涔山-芦芽山”地区地处温带阔叶/混交林植被区、温带草原/稀树草原/灌丛植被区和高原草原/灌丛植被区交汇地带及分界线。

换言之,“管涔山-芦芽山”是我国3个生物地理区域——蒙新区、黄土高原区、华北平原区乃至青藏区生物成分的交汇地。

该地区的生态系统背景复杂,与之相应,该地区资源也具有多样性。

“管涔山-芦芽山”地区属于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蒙古高原东部草原区(VU)。

去年,蒙古与俄罗斯联合申请的达斡尔景观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地距呼伦贝尔非常近,位于蒙古高原东部草原区的东北部,而“管涔山-芦芽山”位于该草原区的中南部边缘。

所以说,“管涔山-芦芽山”地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区。

“管涔山-芦芽山”地区地势、地貌独特,周围是黄土高原丘陵,在该地区却出现了一片古代高原的残迹,此地的高原在过去要比现在的面积大得多,高原形成年代远比青藏高原还要古老。

然而沧海桑田,最后只有“管涔山-芦芽山”这片区域被留存下来,使得人们现如今还能看到古代高原的痕迹。

而正是这种地势,方才得以造就万年冰洞这样的奇观,因为整个地台要比其他地方要高,气温要低。

芦芽山旅游开发对不同植被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芦芽山旅游开发对不同植被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26卷旅游专辑1~8页2008年10月山 地 学 报JO UR NAL O F M OUN TAI N SC IEN C EVol .26,A l bum pp1~8Oct .,2008收稿日期(R eceived date):2008-02-11。

基金项目(Foundati on it e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701175)资助。

[Supported by Nati onal Natural Sci ence Foundati on (Grant No 15)]作者简介(B y )程占红,男,年生,博士,副教授,从事旅游生态学研究。

[Z ,,,S x ,y y 1]z @631文章编号:1008-2786-(2008)专-1-08芦芽山旅游开发对不同植被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程占红1,牛莉芹2(11山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12;21山西财经大学环境经济系,山西太原030006)摘 要:利用12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研究了芦芽山旅游开发对不同植被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1)乔木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旅游干扰很少的地方都达到最大值,在干扰严重的地方,也相对较大,在中度干扰的地方,则相对较低。

均匀度随着旅游干扰的减小而趋于减小。

乔木的多样性与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很小,仅有1对因子呈显著相关。

(2)灌木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在旅游中度干扰的地方都最大,在干扰很少的地方次之,在干扰严重的地方其值都最小。

多样性则随着旅游干扰的减小而趋于增大。

灌木多样性与地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较大,有10对因子显著相关。

这说明地理因子对灌木多样性影响的作用开始增大。

(3)在旅游干扰最大的地方,草本的均匀度和多样性最大,而丰富度相对也较大。

在中度干扰的地方,草本的丰富度最大,多样性居中,均匀度最小。

在干扰很少的地方,草本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小,均匀度居中。

草本多样性与地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最大,有23对因子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这说明地理因子对草本多样性影响的作用最大。

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分析

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ora o nu A r. c.0 83 (7 :10 —196 Junl f h i gi Si20 。62 ) 19 5 10 A
责任编辑
郑丹丹
责任校对
马君叶
山西 芦 芽 山 国 家 级 自然 保 护 区 生 态 旅 游 环 境 容 量 分 析
郭建荣 , 吴丽荣 , 王建芳2
G O inrn t l ( d iirt nB ra f ahnN t nlN tr eev f hmiN U Ja -o ge a A mns ao ueuo  ̄y a aoa a eR sreo S a , ti s i u
,hni 37 7 Sax 6 0 ) 0
Ab ta t 1l n io me tl a a i feotuim c ncae n b y h nn hr ee ewa n et ae n n lzd. ea瑚l】e vrn na a sr c 1ee vrn na p ct o -o rs se i rai a a a a l rs r c y c s e v siv si td ad a are 皿l n a n io me tlc . g
Ke ywod haahn; o3tuim ; n i n na a a i rs y a E -o r s s E vr me tl p ct o c y
自然保 护区是人 类社 会文 明发展 到一 定 阶段 的必 然产
进行 了调查 分析 。
1 研 究 区概 况
物, 它在维 护生态平衡 、 生 。区 内森林浩 瀚 、 树参 天 、 峰林 立 、 古 奇 险涧 深幽 、 石奇 状怪 、 绿水横 溢 , 名 的景 点有太 子殿 、 有 荷叶坪 亚高 山草
都 已取得 了较 好 的经 济 、 会 与生 态效 益 。但 是 , 社 目前广 大 旅游者 的生态 知识 贫乏 , 赏 水平 低 、 欣 环境 保护 意 识差 。随 着我 国生态旅游业 的 日 益兴 旺发 达 , 客 的大量 涌入和 车流 游 量的不断增加 , 会干扰保护 区 内野生动 植物 的生 活习性 和生 境 , 各种污染 、 造成 物种侵入 , 生物多样 性减 少 , 引发火 灾 等 , 因此必须控制 游客数量 。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客源特征分析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客源特征分析

50rt , 蒸 发 量 1 0 0 l 年 nO 8 0mm . 均 相 对 温 度 5 ~5 , 霜 期 】0d = 年 。 5 无 3 ~1 0d 7 土壤 呈 明显 垂直 变 化 芦 芽 山 山 势
苗芽 f 具 有 丰 富 的生 态 旅 游 资 源 。地貌 形 态多 样 , 物 资 源 异 常 丰 富 , 候 、 被 h 生 气 植
芽山 的旅 蚌品 牌 相 一 致 。
关 键 词 : 芽 山 ; 游 市 蝎 ; 客 特 征 芦 旅 游
中 图分 类 号 ! 1 6 x 9
文 献 标识 码 : A
近 来 . 国 已举 办 了 多 谯 旅游 年 , g } 我 ’ 9生 态 环 境游 的 举 办 , 于 启 动 我 国生 态 旅 游 产 品 的 开 发 将 具 有 重 要 的 推 动 作 用 。 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 章 编 号 : 2 3 2 9 ( 0 2 0 0 2 0 0 5 — 3 5 2 0 ) 10 8 4
芦 芽 山 自然 保 护 区生 态 旅 游客 源特 征 分 析
程 占红 . 金 屯 张
( 山西 大 学 黄 土 高 原 研究 所 . 西 太原 9 0 0 ) 山 30 8

要 ! 态 旅 辟 培 自然 保 护 区的 发展 赋 予 了新 的机 遇 芦 芽 山 自然保 护 区 具有 丰 富的 生 态旅 游 资 源 , 其 具 有 明 生 但
维普资讯
牛志 旅 游 从
开 始 出 台就 “不 同 寻 常 的 速 度迅 速传 播 , 归大 自然 逐 渐 成 为 ^ 的 新 时 尚 自然 保 护 区拥 有 大 自然 的 良好 氛 同
用 . 够 充 分满 足游 客 回归 自然 的需 求 。无 疑 . 将 吸引 大 批 游 客 的青 睐 。 能 它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植被环境关系_植被景观的类型及其排序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植被环境关系_植被景观的类型及其排序

第26卷第6期2006年6月生 态 学 报AC TA ECOLOGIC A SI NICA Vol.26,No.6Jun.,2006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植被环境关系)))植被景观的类型及其排序程占红1,2,张金屯3,*,吴必虎1,牛莉芹2(11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 100871;21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太原 030006;31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070140)收稿日期:2005-04-15;修订日期:2005-10-21作者简介:程占红(1972~),男,山西新绛人,博士,主要从事旅游生态学研究.E -mail:chengz h@*通讯作者Correspondi ng author.E -mail:zhangjt@Foundation item :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30070140)Received date :2005-04-15;Accepted date :2005-10-21B iography :CHENG Zhan -Hong,Ph.D.,mai nly engaged touri sm ecology.E -mail:chengzh@s 摘要:正确识别旅游活动作用下植被景观的类型及其分布格局,是景区管理者实施生态管理的现实课题。

以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o -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1)TWINSPAN 将所有样地划分为5个不同等级的植被景观类型区,其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出旅游开发与植被景观间的生态关系,指示因子也充分地反映了植被区的人为环境和景观特征。

论文

论文

宁武县芦芽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吕梁山北端、晋西北腹地,是汾河、桑干河、阳武河、岚漪河、朱家川五条河流的源头区,景区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是山西省第二大旅游景区,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水利旅游风景区。

随着当代旅游业发展热潮,芦芽山风景区旅游业迅速发展,但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及当地居民素质情况方面。

关键词:芦芽山风景区宁武县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居民素质A bstractNingwu rhizome bud mountain scenic area is located in lu-liang mountains northern and northwestern shansi hinterland, is of fen river,the sanggan river, YangWuHe, Lanyi river, Zhu Guchuan five river source area, the scenic spot more than an average elevation of 2000 meters, isthe second largest tourism scenic area, Shanxi Province has been nameda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 national forest park,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national water conservancy tourism scenic spo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ourism boom, reed canary buds mountain scenic area tourism rapid development, but also produc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variety of problemsto be solved, mainly exist in the transportation, catering, accommodation, shopping and the quality of local residents.Keyword: Rhizome bud mountain scenic area Ningwu Transportation Catering Accommodation Shopping Quality of local residents引言:宁武县芦芽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吕梁山北端、晋西北腹地,是汾河、桑干河、阳武河、岚漪河、朱家川五条河流的源头区;景区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是山西省第二大旅游景区,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水利旅游风景区。

芦芽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研究

芦芽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研究

芦芽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研究旅游作为人类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居民的关注和积极参与,而生态旅游旨在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统一,协调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本文以芦茅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查阅、问卷调查以及走访调查的现代研究方法,从生态旅游发展的角度,分析研究该地区旅游资源状况和特点,分析旅游客源市场的现状和特点,研究该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

得出以下结论:①芦茅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模式有:以接近自然的沟谷和河谷为主的农田乡村生态旅游,以亲近自然的落叶阔叶林生态旅游,以返回自然的针阔叶混交林的生态旅游,以回归大自然的寒温性针叶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的生态旅游。

②芦芽山风景区旅游的第一客源市场为忻州、太原和大同,二级客源市场为省内其他区域为,三级客源市场为省外区域。

二级客源市场同样蕴藏大量潜在资源,同样应当重视。

③芦茅山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要实现保护和旅游协调发展的战略,则必须加强与社区居民的密切联系,获得群众的支持,自然保护事业才有坚强的保障力量。

④我们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对该区进行统一规划,对功能区进行合理划分,使保护自然生态和开发旅游产品相结合。

根据其生态容量,在充分论证之后进行游径和其他设施的布设,来确定合理接待量并且达到合理引导游客、保护生物生境的目的。

芦芽山生态学实习报告

芦芽山生态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芦芽山生态学实习一、实习背景与目的芦芽山位于我国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是山西母亲河——汾河的发源地,海拔高达2800多米。

此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芦芽山的生态环境,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第一日,我们参观了芦芽山的国家地质公园,了解了芦芽山的地质形成及地貌特点。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当地的生态博物馆,了解了芦芽山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措施等。

2. 实习第二日,我们来到了芦芽山的原始次森林,实地考察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的植物种类,并了解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观察了当地的动物种类,分析了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3. 实习第三日,我们前往芦芽山的草原区域,研究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

我们学会了如何测量土壤湿度、温度等环境因子,并了解了这些环境因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观察了草原上的昆虫和鸟类,分析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实习第四日,我们前往芦芽山的万年冰洞,研究了冰川生态系统的特点。

我们了解了冰川的形成过程,以及冰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进行冰川观察和数据采集。

5. 实习第五日,我们沿着悬崖栈道行走,观察了悬崖峭壁上的植被和动物。

我们了解了悬崖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以及植被和动物如何适应恶劣环境。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对芦芽山的生态环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和分析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掌握了生态学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实习期间,我们还深入了解了芦芽山的生物多样性。

芦芽山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共有500多种动植物。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并分析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此外,实习期间,我们还了解了芦芽山的地质、地貌特点。

芦芽山地处吕梁山北端、晋西北腹地,是汾河、桑干河、阳武河、岚漪河、朱家川五条河流的源头区。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论文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论文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论文摘要:搞好生态旅游区的经营,要注重经济与生态、社会效益,并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努力目的。

分析客源流动的规律和变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摄制电视片、风光片、报纸宣传等宣传方式,做好生态旅游区的宣传工作。

在搞好生态旅游经营的同时,要做好食、宿、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配套开发、协调发展,形成完整的服务网络,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要;对旅游资源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发,遵循“分级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提高服务质量,制订旅游区的各项规章制度等。

1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分析1.1自然景观资源丰富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丰富,区内森林浩瀚,古树参天,奇峰林立,险涧深幽,石奇状怪,绿水横溢,气象万千,其主峰芦芽山海拔达2787米,古称“三晋第一山”。

区域内森林覆盖率58.8%,活立木总蓄积量90.1万方立米。

素有“华北落叶松的故乡”、“云杉之家”的称誉,是我国暖温带残存的天然次生林分布区中保存完整的分布区之一,也是三晋母亲河——汾河的源头地区。

有名的景点有太子殿、石佛寺、云际寺、龙王堂、芦芽日出、南将台、北将台、杨六郎马栅、九曲清涟河、亚高山草甸等,加之古老的神话传说,给芦芽山增添了神奇的迷人色彩。

1.2动植物景观资源丰富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绚丽多姿。

区内共有高等植物4门102科950种,还有种类繁多的地衣植物。

各种菌类资源(如羊肚菌、雷蘑、猴头、猪苓等)十分丰富,现己查明的大型菌类有9目35科136种。

众多的植物种类构成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森林景观,具有典型的森林美和自然美,不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森林将区内的山、林、水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秀丽山水画卷,成为森林科普旅游中别具一格的风景资源。

众多的野生动物也为游人增添许多迥然不同的情趣,构成了天然动物园。

1.3历史文化景观深厚宁武关自然环境优美,有许多美好而又神奇的佳话和传说,在节日、饮食、文化娱乐方面都有独特的文化风情,可给生态旅游活动增添异彩。

忻州芦芽山旅游策划方案

忻州芦芽山旅游策划方案

忻州芦芽山旅游策划方案背景:芦芽山系管涔山的主峰,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境内,距宁武县城西南30公里处,属吕梁山脉。

因形似一“芦芽”而得名,海拔2739米,恰似一尊巨人手擎利剑直插云霄。

这里峰峦重叠,簇拥大小200多座山峰,沟壑纵横,崖沟跌宕,溪水淙淙,有大小瀑布30余处。

山峰尖峭,怪石嶙峋,林木茂密。

每有云雾萦绕,雄峰兀突,如同青翠的芦芽“破土而出,生机勃勃,鲜嫩欲滴,引人入胜。

雨后日出,芦芽墨绿色的山体,还会变换出一种火红的色彩,偶尔也可遇到状似“轮”,五彩斑斓的“芦芽佛光”。

芦芽山系管涔山的主峰,芦芽山在宁武县城西南30公里的管涔山腹地,群山森列,重峦叠嶂,危崖峭壁,碧波松涛,其主峰更是峰峦特秀,怪石嶙峋,巍峨挺拔,雄距朔方。

这便是国家级优秀森林公园、闻名晋西北的古毗卢佛道场面积21453公顷。

1980年12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芦芽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禽褐马鸡及森林生态系统。

本区地处吕梁山系的北端,主峰芦芽山海拔2736米。

区内山系奇特险峻,生态环境复杂,保存有大面积华北落叶林和大片的云杉林,是目前黄土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

这里植物区系成分复杂,除华北成分外,还有蒙古成分、东北成分和古北成分,并含有华北特有种。

高等植物有93科、370属、700多钟,已发现的脊椎动物有232种,其中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褐马鸡、黑鹤、金雕、金钱豹等6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原麝、猞猁、古貂、马鹿、苍鹰、红隼等22种。

特别是世界性濒危珍稀动物褐马鸡在保护区内有较大数量的分布,种群数量达2700只左右,并为褐马鸡分布的最北限。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和研究褐马鸡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忻州芦芽山可持续发展 PEST分析 SWOT分析PEST分析:政治因素:随着社会的安定繁荣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业逐步成为当代社会众多产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策略研究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策略研究
)&) 动物资源现状 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 境目前已发现昆虫 C 目 3B 科 0$B 种蜘蛛 $1 科 3$ 属 11 种鱼类有 ( 目 C 科 $C 种两栖类 $ 目 ( 科 C 种爬行类 ) 目 3 科 $( 种鸟类 $1 目 30 科 )3' 种哺乳动物 0 目 $C 科 33 种 其中国家1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褐马鸡金钱豹原麝等 B 种被列为国家2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青鼬石貂等 (1 种 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小麝闙隐纹花松鼠飞鼠等共 )) 种 #危害芦芽山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 局部植被退化水源涵养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 保护区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管涔山麓属于山地地貌与 黄土地貌过渡带区内气候干旱沟壑纵横生态环境本底脆 弱 在人为扰动过渡开垦无序放牧的影响下造成保护区 外围局部区域林灌草呈现不同程度的植被退化导致水源 涵养能力不足及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的生物 多样性 (&) 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矛盾突出生物栖息地 碎片化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内村庄多而分散共有 C) 个行政村 )B%% 多户$$'%% 余人其中 $$ 户居住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内大多数居住在河滩或林缘缓坡地带 人类活动会在一定 程度上挤占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伐薪取暖无序放牧对保 护区尤其是核心区马仑草原附近的灌草破坏严重 区内道 路农田城镇等经济建设活动对生物栖息环境将产生巨大 影响致使珍稀保 护 动 植 物 的 原 始 生 物 栖 息 地 碎 片 化 严 重 影响了野生动植物的分布种群规模数量 (&( 水生生态功能减弱河流生态功能退化 保护区内主要的西马坊河自然生境受人为扰动较大河 道滩地存在乱挖乱堆乱倒乱排 的现象现状跌水堰泥沙 淤积滩地裸露植 被 缺 失 沿 河 的 乡 村 内 无 排 水 管 道 厕 所 均为旱厕由地面 道 路 及 沟 渠 任 意 排 放 对 河 流 的 生 态 环 境 影响较为严重现状河道无法为动物植物微生物提供良好 的栖息环境河流水生生态功能减弱生态功能退化影响了 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保护 (&3 科研支撑体系相对滞后宣教功能薄弱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系统的信息化管理监测系统现状未 成体系未建立保 护 区 资 源 管 理 数 据 库 针 对 自 然 保 护 区 内 珍稀保护动植物未形成有效的资源监测和研究体系 现状 科研标本馆仅有基本展示功能无法达到理想的宣教效果

芦芽山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

芦芽山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

芦芽山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环境和地理条件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并且其中的热通量是生态系统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热通量是指土壤中热能的传递过程,它受到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和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影响。

芦芽山针叶林作为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其土壤热通量变化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首先,芦芽山针叶林的土壤热通量在时间上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是芦芽山针叶林生态系统温度最高的时期,土壤温度也明显升高。

当夏季气温较高时,土壤中的热量迅速升高,从而导致土壤热通量增加。

而在冬季,气温较低,地表被雪覆盖,土壤温度较低,土壤热通量相对较小。

因此,芦芽山针叶林土壤热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其次,芦芽山针叶林的土壤热通量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布。

由于山地地形的差异,芦芽山针叶林的海拔高度差异较大,这导致了土壤温度的差异。

高海拔地区受到低温和雪覆盖的影响,土壤温度较低,从而导致土壤热通量较小。

而低海拔地区受到高温和阳光照射的影响,土壤温度较高,从而导致土壤热通量较大。

因此,芦芽山针叶林土壤热通量呈现出自上而下递减的分布特征。

此外,芦芽山针叶林的土壤热通量还受到植被覆盖的影响。

针叶林是一种植被类型,其植被覆盖率较高,形成了较为密集的树冠。

这种植被覆盖不仅能够拦截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温度的升高,还能够增加土壤表面的阻尼作用,减弱热量的传输。

因此,芦芽山针叶林的土壤热通量较低。

综上所述,芦芽山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热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且受到植被覆盖的影响。

研究土壤热通量的变化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芦芽山针叶林的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为合理利用和保护针叶林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宁武县芦芽山毛尖茶生长发育适宜气候资源分析及发展建议

宁武县芦芽山毛尖茶生长发育适宜气候资源分析及发展建议

宁武县芦芽山毛尖茶生长发育适宜气候资源分析及发展建议宁武县芦芽山毛尖茶是中国四大名茶之一,以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高品质的茶叶而著称。

宁武县地处中国山西省西北部,是一片地势平坦、气候宜人的优质茶叶种植区域,各种天然条件造就了宁武县茶叶的高品质和良好口碑。

本文将对宁武县芦芽山毛尖茶的生长发育适宜气候资源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一、光照条件宁武县处于暖温带地区,年均日照时数为2500小时以上,光照充足,有利于茶树的光合作用和茶叶的生长。

光照充足也有利于茶叶中有效成分的积累,提高茶叶的品质。

建议在茶园的选址和设计中充分利用光照资源,避免遮阴,保证茶树的充分照射。

二、气温条件宁武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8-12摄氏度之间,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有利于茶树的休眠和新陈代谢,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冬季的低温有利于茶树进入休眠期,积累养分,夏季的高温有利于茶叶中有效成分的积累和产量的提高。

宁武县的气温条件对茶叶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三、土壤条件宁武县土壤肥沃,蓄水性能好,土壤中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茶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山区土壤的PH值适中,有利于茶叶中咖啡因和芳香物质的积累。

建议在茶园管理中进行土壤调理,保证土壤的肥沃和水分充足,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四、水资源条件宁武县水资源丰富,有利于茶树的灌溉和生长。

山区降水充沛,对茶树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科学的灌溉管理,对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非常重要。

五、发展建议1.加强科技引导。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茶叶种植技术研究和示范,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2.做好茶园管理。

加强茶园的土壤调理和水资源管理,保证茶树的充分生长。

3.加强品牌建设。

宁武县芦芽山毛尖茶的知名度不高,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4.推动茶叶产业发展。

发挥宁武县区域的地理优势和气候资源优势,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提高茶叶的综合效益。

宁武县芦芽山毛尖茶具有良好的生长发育适宜气候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气候资源,加强茶园管理,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一定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宁武县芦芽山毛尖茶生长发育适宜气候资源分析及发展建议

宁武县芦芽山毛尖茶生长发育适宜气候资源分析及发展建议

宁武县芦芽山毛尖茶生长发育适宜气候资源分析及发展建议宁武县芦芽山毛尖茶是中国著名的绿茶品种,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高品质而闻名。

宁武县地处山西省,拥有丰富的气候资源,适宜茶叶的生长发育。

本文将对宁武县芦芽山毛尖茶的生长发育适宜气候资源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

一、气候资源分析宁武县地处北纬38°22′-38°38′,东经111°5′-111°28′,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四季分明,夏季温凉,冬季寒冷,降雨集中在夏季。

全年日照充足,气温适宜,昼夜温差大。

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茶叶的生长,使得宁武县成为种植芦芽山毛尖茶的理想地区。

二、土壤资源分析宁武县土壤类型以黄绵土、黄壤、砂壤和砂土为主,土壤肥沃,适宜茶树生长。

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丰富,对茶叶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水资源分析宁武县地处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山区的雨水和地下水也可以为茶树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

水质清澈,适宜茶叶的生长。

四、发展建议1. 科学种植管理。

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情况,采取科学的种植管理措施,包括调整茶园的结构,合理施肥、灌溉和防治病虫害等,以保障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2. 强化品牌建设。

宁武县芦芽山毛尖茶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应该通过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开拓市场。

3. 加强技术培训。

为提升当地茶农的种植技术水平,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引进先进的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提高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

4. 加大科研投入。

加大对芦芽山毛尖茶的科研投入,提高品质和产量,研发新的茶叶加工工艺,拓展茶叶的深加工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

5.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建立茶叶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内部的合作和交流,在政策宣传、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宁武县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条件非常适宜芦芽山毛尖茶的生长发育,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需加强科学管理、品牌建设、技术培训、科研投入和行业协会建设,以推动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描述芦芽山林线南北坡土壤温度季节变化的异同点

描述芦芽山林线南北坡土壤温度季节变化的异同点

描述芦芽山林线南北坡土壤温度季节变化的异同点1.引言1.1 概述芦芽山是位于某地的一座山脉,其南北坡地的土壤温度季节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这两个坡地土壤温度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植被覆盖和气候等因素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南坡和北坡的土壤温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太阳辐射、降水、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和坡度等。

在整个季节变化过程中,南坡和北坡的土壤温度可能存在一些异同点,这些差异将对山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首先对芦芽山南北坡地的土壤温度季节变化进行详细描述。

针对南坡地,将详细分析其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土壤温度变化特征,探讨太阳辐射和植被覆盖对南坡土壤温度的影响。

对于北坡地,也将进行类似的分析,并重点研究北坡地的冬季和夏季土壤温度差异。

通过对南北坡土壤温度的对比,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地理和气候对土壤温度分布的影响机制。

此外,本文还将总结南坡和北坡土壤温度季节变化的异同点。

通过比较不同坡度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温度差异,可以深入了解环境因素对土壤温度的调节作用。

同时,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农业、生态学和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总之,本文将对芦芽山林线南北坡土壤温度季节变化的异同点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加深对地貌、植被和气候等因素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机制的理解。

这将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山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提供有力支持,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给读者一个关于整篇文章内容和章节安排的概述。

以下是一个示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芦芽山林线南北坡土壤温度季节变化的异同点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概述研究的背景和目的,介绍芦芽山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和研究的意义。

然后,我们会给出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简要描述每个章节的内容。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章节,分别描述南坡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和北坡土壤温度季节变化。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管理对策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管理对策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管理对策孙胜;郝兴宇;杨秀清;侯雷平【摘要】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导致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有必要采取合理的管理策略,维护芦芽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情况进行了概述,并对保护区在生态系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系统管理对策.建议保护区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协调各级部门、人员关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从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监测、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社区共建和移民工程、生态旅游开发等方面加强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管理,保护好芦芽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14)003【总页数】5页(P269-273)【关键词】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管理【作者】孙胜;郝兴宇;杨秀清;侯雷平【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西太谷0308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6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吕梁山系的北端,东经111°50′~112°05′30″,北纬38°35′40″~38°45′00″之间,核心区总面积21 453公顷。

森林覆盖率36.1%,是典型黄土丘陵区,属于旱地生态系统。

1980年12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发〔1980〕297号文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经国务院国函〔97〕109号文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它是保护以世界珍禽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为主的野生动物和以云杉(Picea meyeri、Picea Wilsonii)、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天然次生林为主的植物群落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忻州芦芽山自然地理实习

忻州芦芽山自然地理实习

忻州芦芽山自然地理实习
芦芽山景区地处宁武县中部,横贯县域东西,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0′-112°5′30″,北纬38°35′40″-38°45′。

风景区呈散块状分布,北至蟠龙岭,西至县界,南至荷叶坪,东至汾河,总面积321平方公里。

芦芽山景区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特点寒冷干燥,多大风,四季分明,冬季漫长,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

风景区内年平均气温6.2度。

最热月为7月,平均20.1度,最冷月为1月,平均-9.9度。

各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为:春季13%、夏季65%、秋季20%、冬季2%。

芦芽山景区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平均海拔1800-2000米。

其中管涔地理环境(3张)山脉主峰卧羊场海拔2606米,芦芽山脉最高峰荷叶坪海拔2784米,芦芽山(太子殿山峰)高2736米。

境内地形复杂,垂直高差达1300米之多。

整个管涔山地区地形中部高,东西低,有土石山区、黄土丘陵区、河川三种类型地貌。

以宁武县分水岭为界,向西南为汾河流域,向东北为恢河流域。

汾河河谷西部多高山峻岭,森林覆盖较好。

恢河呈西南东北走向,沿河谷地地势较低,两侧多黄土丘陵,基本无森林覆盖。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特点及保护对策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特点及保护对策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特点及保护对策
李宝堂
【期刊名称】《山西林业科技》
【年(卷),期】2010(039)003
【摘要】笔者介绍了山西省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概况,论述了山西省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特点,列出了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濒危植物名录、野生动物种类,分析了导致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因素,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总页数】3页(P49-50,57)
【作者】李宝堂
【作者单位】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山西,太原,0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6
【相关文献】
1.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管理对策 [J], 孙胜;郝兴宇;杨秀清;侯雷平
2.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概述 [J], 郭建荣
3.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策略研究 [J], 白钰
4.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策略研究 [J], 白钰
5.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策略研究 [J], 白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芦芽山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

芦芽山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

芦芽山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芦芽山是江西省井冈山地区的一个山峰,海拔约为1100米,是典型的亚热带山地气候区。

该地区的针叶林生态系统由于其独特的气候、植被、土壤等环境条件,在生态学研究领域备受关注。

本文以芦芽山针叶林生态系统为例,探讨其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

一、研究区域介绍芦芽山位于井冈山地貌区西南部,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研究区内主要植被类型为针叶林,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8%以上。

该地区分为林下和林内两种不同环境类型,林下环境较为开阔,光照充足,土壤含水量较低;林内环境则较为密闭,光照弱,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

二、土壤热通量的测量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来确定采样点的位置。

通常情况下,热通量数据采集需要同时测量土壤温度和土壤热导率,通过公式计算得到土壤热通量。

但在本研究中,仅采用了土壤温度资料来计算土壤热通量。

三、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1.不同环境下土壤热通量的差异通过对两种不同环境类型(林下和林内)下的土壤热通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林内环境下土壤热通量显著高于林下环境。

这是因为林内环境相对较为密闭,植被覆盖密度较高,日照时间短,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因此导致热通量的损失较小。

在林下环境中,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热通量逐渐减小。

而在林内环境中,不同层位的土壤热通量变化不大。

这是因为林内环境下植被覆盖较为密闭,土壤保水能力强,所以土壤温度变化较小,热通量的损失也相应较小。

四、结论(1)林内环境下土壤热通量显著高于林下环境。

(3)在林下环境中,土壤热通量在春、秋两季较为稳定,夏季下降幅度较明显;而在林内环境中,夏季的土壤热通量较为高,春秋季下降幅度较明显。

这些结论对于芦芽山或类似环境下的生态学研究、植被管理以及土壤保护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芦芽山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

芦芽山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

芦芽山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芦芽山是中国四川省一个美丽的山脉,这里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针叶林是芦芽山上最为独特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土壤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芦芽山针叶林土壤热通量的变化特征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针叶林是一种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其植被主要由针叶树种构成。

在芦芽山的针叶林中,主要包括松树、冷杉、云杉等。

由于这些针叶树种具有非常密集的叶片和树干,因此很好地保护了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土壤环境。

在这样的土壤环境中,土壤热通量的变化特征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植被、土壤性质等。

了解土壤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对于揭示针叶林生态系统的运转规律和维持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来分析一下芦芽山针叶林土壤热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在夏季,由于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土壤热通量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幅度。

此时,针叶林植被茂盛,土壤表面被植被遮盖,土壤的热量辐射非常强烈,导致土壤热通量较大。

而在秋季,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和植被逐渐凋谢,土壤的热传导逐渐减弱,土壤热通量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在冬季,由于气温低,植被枯萎,土壤热通量较低。

而春季,由于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植被开始复苏,土壤热通量也呈现出回升的趋势。

芦芽山针叶林土壤热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我们来分析一下芦芽山针叶林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特征。

在一天的24小时内,针叶林土壤热通量呈现出明显的日夜变化。

在白天,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土壤表面的热量辐射非常强烈,导致土壤热通量较大。

而到了晚上,太阳辐射消失,土壤表面的热量辐射减弱,土壤热通量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这种日夜变化的特征是由针叶林植被的特性和气候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芦芽山针叶林土壤热通量还受到地形、土壤湿度、植被覆盖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山地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因此不同地形位置的土壤热通量会有所不同。

在湿润地区,由于土壤水分较多,土壤热通量会受到土壤湿度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0 9 * L 0 N I E H S I % . g 1 f 2 33 4 . / . d 5f 2bc 3 67 f 3 / 8f cb 9 9 / f 3 83 4 . / . d 5 :a b 24 3 3 c8 3 ; 3 / . 9 3 8< g f 4 = / 5f c: a 36. 1 / 8 1 0 _. 63 ; 3 1 f :a b 2c . :4 3 3 c2 : g 8 f 3 863 / / f c$ a f c b -3 d 3 : b : f . c/ b c 8 2 4 b 9 3 2b 1 3c . :. c / 5f 39 . 1 : b c :2 4 3 c f 41 3 = 1 0 2 . g 1 4 3 2 4 g :b / 2 ./ 3 ; 3 1 2. 7a b 1 3. c f > f c d: a 3 f 13 4 . / . d f 4 b / 4 b / b c 4 3 ,b : g 1 31 3 2 3 1 ; 3 2b 1 3d . . 89 / b 4 3 2. 73 4 . = 0 : . g 1 f 2 31 b c 8: a 3 f 13 4 . / . d f 4 b / 3 c ; f 1 . c 33 c : f 2; 3 1 52 3 c 2 f : f ; 3: .: . g 1 f 2 3b 4 : f ; f : f 3 2 + .f : f 2f 39 . 1 : b c : : .2 : g 8 5 0 : a 31 3 / b : f . c 2 a f 94 3 : 63 3 c: . g 1 f 2 3b c 8; 3 d 3 : b : f . c3 c ; f 1 . c 33 c :f c: a 3c b : g 1 31 3 2 3 1 ; 3 % a 31 3 / b : f . c 2 a f 94 3 = : 63 3 c/ b c 8 2 4 b 9 34 a b 1 b 4 : 3 1 f 2 : f 4 2 . 7 : . g 1 f 2 : ; 3 d 3 : b : f . cb c 8d 3 . d 1 b 9 a f 4 b / 7 b 4 : . 1 2 f 2 b c b / 5 > 3 8f c( g 5 b?. g c : b f c 5 0 1 ,b : g 1 3@ 3 2 3 1 ; 3 ( ?,@8 f c: a f 29 b 9 3 1 A 5: a f 22 : g 8 5 634 b c4 . 39 b 1 3: a 3f 39 b 4 :. 7 9 a 5 2 f 4 b / d 3 . d 1 b 9 a f 4 b / 1 7 b 4 : . 1 26f : a: a b : . 7 a g 3b cd 3 . d 1 b 9 a f 4 b / 7 b 4 : . 1 2 . c; 3 d 3 : b : f . c/ b c 8 2 4 b 9 34 a b 1 b 4 : 3 1 f 2 : f 4 2 b c 81 3 b / f > 3: a 31 g / 3 0 . 7 : . g 1 f 2 3. c; 3 d 3 : b : f . c/ b c 8 2 4 b 9 3 ? 1 B 6 7 C A6 @ B " ! C 1 ; ; B < 7 C A; ; ! B D < 1 ( ?,@ 2 f : g b : 3 8b :, 6 2: a 3a f d a 3 2 :9 3 b =. 7) g b c < f c ?. g c : b f c &; f 0 = 1 0 1 b c d 3f c+ a b c E f F 1 . ; f c 4 3 * : f 2f c6b 1 3: 3 39 3 1 b : 3b c 83f 8 a g 3f 8> . c 3 6f : a. 4 ; f . g 24 . c : f c 3 c : b / 4 / f 3b : 3 1 0 ( ?,@ 9 1 . : 3 4 : 2 4 . / 8: 3 39 3 1 b : 37 . 1 3 2 : ; 3 d 3 : b : f . c: 5 9 3 2 b c 8f 2 : a 3. 1 f d f c. 7 2 3 c@ f ; 3 1 % a 3 1 3b 1 33g 4 a3 4 . = 1 @ @ " 0 : . g 1 f 2 31 3 2 . g 1 4 3 2f c( ?,@ b c 83 4 . : . g 1 f 2 3a b 22 : b 1 : 3 8f c; 2 ,. 6b 8 b 5 2: . g 1 f 2 : 2b 1 3d . f c d. cf c 4 1 3 b 2 = 0 f c d1 b 9 f 8 / 5 1 A b 2 3 8. c3 / 3 ; b : f . cb c 82 3 c 2 f : f ; 3/ 3 ; 3 / . 7 : . g 1 f 2 : ; 3 d 3 : b : f . c/ b c 8 2 4 b 9 3 2 2 . 332 b 39 / 3 263 1 3: b = 3 c7 1 . 3 = = 8 f 7 7 3 1 3 c :> . c 3 2b c 8a . 1 f > . c : b / 8 f 2 : b c 4 3 2b / . c d: a 3: . g 1 f 2 :1 . b 8. 7) b c 8 . g : b c1 3 2 3 1 ; 32 : b : f . c A f c d = . g b . 1 ; @ @ @ 0 ! A 62 % b f > f : 3 39 / 3. cf : 22 . g : ab c 82 . g : a 63 2 :2 / . 9 3f c( g 5 b?. g c : b f cf ce g / 5 b 39 / 3 263 1 3: b = 3 c 0 "2 0 1 1 b c 8 . 3/ 5. c3 b 4 a2 b 39 / f c d> . c 3 % a 3 1 363 1 3:2 b 39 / f c d> . c 3 2 b c 8! b 39 / 3 2 f c: . : b / * c3 b 4 a2 b 39 / 3 3 / 3 = 1 1 1 1 ; b : f . c 2 / . 9 3 b 2 9 3 4 : : . g 1 f 2 : 1 . b 86f 8 : a : . g 1 f 2 : 2 G c g 34 3 1b : : a 32 4 3 c 3 1 5c 3 b 1 4 5b c 8: a 3a . 1 f > . c : b / 8 f 2 : b c 4 3 0 1 1 1 7 1 . 3: . g 1 f 2 : 1 . b 863 1 31 3 4 . 1 8 3 8 % a 34 . ; 3 1 b d 3 a 3 f d a : b 4 g c 8 b c 4 3 4 . 2 . 38 f b 33 : 3 1 b c 8: 1 3 34 b c . 9 57 . 1 3 b 4 a 0 2 9 3 4 f 3 263 1 3f c ; 3 2 : f d b : 3 8 1 A b 2 3 8. cb 8 ; b c 4 3 83 E 9 3 1 f 3 c 4 3 : a 33 ; b / g b : f c d2 : b c 8 b 1 8 2. 7 : . g 1 f 2 : ; 3 d 3 : b : f . c/ b c 8 2 4 b 9 34 a b 1 b 4 : 3 1 f 2 : f 4 2
基金项目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 6 " " : " ; < " 8 收稿日期 9 修订日期 9 ! " " " = ; ; = " 7 > ! " " ; = " ? = 6 ; 作者简介 9 程占红 5 男1 山西新绛人 1 博士 B 主要从事旅游地理学和环境生态学研究 B ; @ : ! A8 . / 0 ! ! 1 ,. 0 ! 2 3 4 0 1 ! " " !
芦芽山生态旅游植被景观特征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
程占红 1张金屯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 1 太原 " 5 6 " " " 7 8 摘要 9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B 植被景观不仅仅是其重要的风景资源 1 而且更是协调其生态平衡的杠杆所在 B 通 过取样调查 1 采用一系列植被景观特征指标 1 分析了芦芽山旅游植被景观特征与地理因子的关系 B结果表明 9 芦芽山旅游 植被景观特征的评价几乎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1 而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 B相对于自然地理因子而言 1 人文地理因子 5 即旅 游活动 8 对植被景观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 B此外 1 阴生种比值作为植被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 1 在本研究区域具有一定 的非适用性 B 关键词 9 芦芽山 > 敏感水平 > 群落景观重要值 > 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 > 地理因子
= 1 = $ _& ,) ‘ a b c _. c d ‘ _#,) e f c % g c
8 0 1 + , , + 1 + + 5 + 8 9 + . A+ . / 0 } v l i t ~ ! " #$ ! % & % ’ ( ! #) ( * ( ! # 5 1 1 6 " " " 7 1 h i j k l k m k no pq o n j jr s t k n t m u v t i w lxi l y n z j l k { | t l { m t i"
#$ % #& $ ’( ’) * $ #+ * ,* $ #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