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比较法在高一历史教学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比较法在高一历史教学的运用
作者:张士栋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3年第1期
山东枣庄舜耕中学张士栋
【摘要】高一历史教学与初中历史教学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以及素质教学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比较方法尤其是历时性比较和共时性比较这两种方法能够适
应学生心理、衔接知识体系和培养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比较方法,高一历史,教学应用
历史比较法是指对各种历史现象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对照,分析其异同、归纳其成因、综合
其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期间,历史比较法特别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和自学能力。

一、历史比较方法的作用
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外比较法之所以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可以起到以下几点明显的作用:
第一,贴合学生的心理。

高一的学生大部分处于十六七的年龄上,处于青年的初期。

他们
大多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任何事物都抱有一种好奇的心态,喜欢思考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
中乃至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在做一个潜在的比较。

第二,有助于衔接知识体系。

初中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国古代史、中国
近现代史和世界历史串起来,高中的教学内容按照岳麓书社版的教材来讲是按照专题来讲述,
有可能一个专题里就涵盖了中国古代近现代和世界史的部分,按照人教版教材来讲高一的教学
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无论采用哪种教材,如果在教学中经常做到中外的联系和比较,学
生就不会因为对知识的陌生感而减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另外,比较方法的应用还可以避免知
识的脱节鼓励,在做到了初高中知识体系的顺利的衔接的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及早地认识到
高考所要面对的历史题目类型。

二、历史比较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中外历史比较方法在历史教学上最常用的两种基本方法是历时性比较法和共时性比较法。

两种比较方法是矛盾基本原理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这两种方法都是矛盾的特殊性在历史教学
实践中的运用。

(一)把同类性质的中外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比较。

如比较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至新文化
运用与西方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之间的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中西双方的现代化进程的重大
区别在于中国的现代化路程是从技术到政治再到思想,而西方的现代化进程是从思想上兴起的,两者虽然都是对国家现代化制度和工业化进程的探索,由于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抛开政治
因素不讲,没有从思想上注入民主自由的血液是封建社会晚期一系列变法失败的原因所在。

(二)把不同性质的中外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比较。

如比较罗斯福新政和改革开放这两个
事件。

从宏观上,两者的区别一个是罗斯福新政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而改革开放发生在社会主
义国家,性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再从背景上对比,罗斯福新政发生在美国经济危机打击之时,为摆脱危机而实行新政,改革开放发生在经历了十年文革在思想上拨乱反正之后其目的是为了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缩小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之
间的矛盾。

最重要的是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殊途同归都为振兴国家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
当今世界各国摆脱经济危机和发展经济的典范。

共时性比较,字面上讲就是对同一历史阶段或者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者地区所发生
的历史现象之间做出比较。

(一)对同类性质的中外历史事件或者现象的比较。

这里最著名的比较就是比较日本明治
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

首先从宏观上比较,两次变法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是资产阶
级为救国而采取的措施。

学生很容易就知道明治维新的成功为日后日本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戊戌变法则以失败告终,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

这就引起思考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的结果?从两个国家的背景来看,中国封建顽固派的实力过于强大,日
本的封建统治相比较而言比较薄弱。

再比较引导革命的力量,以梁启超谭嗣同康有为为首的维
新派没有掌握实权,将希望全部寄托在皇帝身上,在革命后期又将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


观日本,倒幕派是在拥有了绝对可以推翻幕府统治的武装力量之后才进行的革命。

从这里,教
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军队革命是难以成功的,这个理论在以后的资产阶级领导中国
人民进行的一系列的反帝反封的革命中都会体现出来。

(二)对不同性质的中外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比较,例如比较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

看待两
个事物,尤其是历史事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性质上把握,透过现象看本质。

明治维新是
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而洋务运动则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把握住了这一点在从微
观的角度去比较各种的不同,包括措施上,明治维新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但
是洋务运动仅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却不变革落后的政治制度。

这里就又一次用到了
思想上变革落后于技艺上变革的弊端是导致中国近代反帝反封斗争大多数以失败而告终的理论。

最后从结果上来对比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在迅速强大起来之后走上了对外侵
略扩张的道路,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并没有改变当时的中国落后的现实。

但是在这里教师
还要引导学生运用矛盾的普遍性看问题,通过正反两面看待洋务运动,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
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工业企业,客观上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参考文献】
[1]冯慧姣,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2]袁宏建,碰撞、交换与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05.
[3]阚韶辉,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思考[J],教学研究.
[4]中外对比——学校历史的好方法,/p-497273750451.html.
[5]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景设置——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J],顾玲玲,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