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后 精神异常【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管理纪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戒毒后精神异常【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管理
纪实】
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管理纪实合成毒品主要是指相对鸦片、大麻、可卡因这些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是人工化学合成的精神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精神药品(毒品)。
有些地方也把合成毒品叫做实验室毒品、化学合成毒品。
同时由于合成毒品滥用多发生在娱乐场所又被称为休闲毒品、娱乐毒品等等。
在我们国家合成毒品被滥用最多的有两种:一类是冰毒,这类是大家最熟悉的,冰毒是以苯丙胺类为代表的;另一类是K粉,它真正的名叫氯胺酮,它是一类麻醉品,同摇头丸等类似。
合成毒品除了有激烈、兴奋、致幻的作用外,还会与肌体组织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肌体组织坏死,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结垢,阻塞神经系统的信息传导,以及造成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坏死后,思维、记忆功能明显下降、受损。
所以吸食合成毒品除产生心理依赖外,还会导致损坏心脏、大脑组织坏死、精神分裂、精神障碍、记忆和思维能力严重损害等。
当前,合成毒品在吸食毒品人群中较为滥用,吸食合成毒
品和同时吸食传统毒品混用的情况较为突出。
吸食合成毒品后导致神经中毒反应,幻觉精神分裂症状较为明显,现针对我大队实际,就100名吸食合成毒品人员进行调查:
1、年龄结构。
个案调查显示,吸毒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
20岁及以下年龄段的受访个案占4%;
25岁以下年龄段吸毒合计占31%。
如表1所示:表1:调查个案的年龄年龄分段合成毒品使用者占受访者比例20岁及以下44%21——25岁3131%26——30岁2020%31——40岁4545%2、行为表现。
个案调查显示,吸食合成毒品后导致神经中毒反应,幻觉精神分裂症状,表现为讲话含糊不清、头昏、精神错乱、过度兴奋、出现幻觉、幻视、幻听、运动障碍等,如图表2所示:
表2:调查个案行为表现异常行为表现合成毒品使用者占受访者无6060%轻度(头昏)2525%中度(精神错乱)88%重度(幻觉)77%3、心理特点。
个案调查显示,吸食合成毒品后强戒人员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对抗心理、满不在乎心理的存在,加大了管理教育、心理矫治、戒毒治疗工作的难度。
表3:调查个案的心理心理特点合成毒品使用者占受访者自卑心理1111%孤独心理2929%对抗心理2424%满不在乎心理3626%对吸毒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可以看出:吸食合成毒品人员有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向周边经济欠发达的小城市和农村蔓
延的趋势。
好奇心驱使,逐淅发展成瘾占12%;
思想空虚、摆阔显富,寻找刺激占40%;
不相信吸毒会上瘾、上瘾后戒不了占15%;
不知情被欺骗、引诱吸毒26%;
精神苦闷、情绪低落,以吸毒麻醉自已,解脱苦恼占6%;
因治疗疾病,依赖性药物而成瘾占1%。
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以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为最多,部分为文盲,在调查戒毒人员中小学占22%,初中占69%,文盲占9%;
吸毒不仅在生理上导致记忆力衰退,营养严重不足,抵抗力下降,诱发各种疾病;
因精神障碍而出现撒谎、脾气暴躁、自卑、自闭、自杀、自虐、他杀等心理行为异常及人格改变;
使吸毒者对毒品产生强烈渴求,并逐渐摧毁其精神和意志,使其堕落,道德沦丧,出现人格解体,心理变态。
司法部于2013年年初组织召开了“全国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会议”,会议中提出了“规范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管理,不断提升强制隔离戒毒质量”。
四川省司法厅为了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制定了《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常青藤四分管理模式”试行办法》,我所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了《四川省**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四分管理模式”实施细则》。
根据此细则的规定,一大队被设置为二次以上吸食合成毒品戒毒
人员管理大队,并设置一大队未“吸食合成毒品导致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专管大队”。
自一大队被设置为“吸食合成毒品导致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专管大队”至今,我大队共收治了八名因长期吸食合成毒品导致精神异常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其中一人已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目前在册七人。
在所领导的关心下,通过机关各业务科室的指导和大队民警积极思考和摸索,逐渐积累了一些对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的管理、教育、转化的方法和手段,为我所的场所安全稳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要达到对“吸食合成毒品导致精神异常类专管学员”(以下称专管学员)进行有效的管理教育,实现维护场所安全稳定和提高教育矫治质量的目标,就需要了解合成毒品对生理、心理所造成的损伤(尤其是对心理、认知、辨别能力、自控能力等方面造成的损伤),才能明确管理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难度和可能存在的隐患,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管理教育的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完善,才能最终实现管理、教育工作目标。
吸食合成毒品导致精神异常类学员的鉴定因上述吸食合成毒品存在对人体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同事吸食合成毒品导致精神异常类的人员通常伴有教严重的人格缺陷和心理问题,对此类人员的鉴定工作就需要从生理和心理量方面同时进行。
民警在日常管理中如发现某学员精神或行为有异常现象,
首先通报大队主要领导和分管管理教育的领导,由大队民警工作事务会对其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并制定教育转化措施,并联系教育科心理中心民警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鉴定。
经教育转化和心理辅导无效即列为大队级重点人员进行包夹,并同时送所部医院进行诊断或由所部医院开外检送**市脑科医院进行诊断。
一旦确诊为“精神活性物质导致精神障碍”即列为“吸食合成毒品导致精神异常类学员”及所级重点人员进行专管。
一大队专管学员分类在了解了合成毒品对人体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所能造成的危害后,我大队根据专管学员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对照,对前后收治的八名专管学员分为了四个型:分别为自我封闭型、情绪易怒且有暴力倾向型、幻听幻觉导致自伤自残型和认知缺失不能自我约束型。
其中自我封闭型1人,主要表现为不主动与任何人交流,民警或包夹学员对其谈话时沉默寡言,如遇不得不开口说话(如必须回答的民警提问或离开规定区域需向民警报告等)时声音微弱难辨,多数时候喜欢在远离他人的角落静坐或发呆;
情绪易怒且有暴力倾向型3人,主要表现为时常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动怒且对他人进行殴打,事后虽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只要出现稍微令自己不满意的情况任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幻听幻觉导致自伤自残型2人,主要表现为幻听幻觉发作时内心极度恐慌,希望能用自伤自残甚至自杀
的方式来摆脱幻觉的纠缠;
认知缺失不能自我约束型2人,主要表现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常人有异且固执己见,不能明确的分辨是非,无视所归队纪,自我约束能力差。
对四类专管学员的管理方法一、集中管理和针对性看护、包夹相结合:
我大队指定靠近民警值班室的302寝室为专管寝室,由专管学员和包夹、看护人员共同居住。
针对专管学员的不同种类,在全大队学员中遴选了六名学员作为专门看护人员会同民管会成员负责有针对性的对专管学员的日常看护和包夹。
由性情温和,心态积极、乐观的看护学员自我封闭型的专管学员进行看护和包夹;
由体能状况良好、反映迅速的看护学员对情绪易怒切有暴力倾向型和幻听幻觉导致自伤自残型专管学员进行看护和包夹;
由戒治表现良好,能自觉遵守所归队纪且积极靠拢政府的看护学员对认知缺失不能自我约束型的专管学员进行看护和包夹。
通过集中管理使专管学员随时处于民警的直接管理和有效控制范围内,杜绝了专管学员与其他学员杂居所存在的隐患。
通过有针对性的看护、包夹使专管学员有正常的与人沟通、交
流的机会,看护人员主动对专管学员进行沟通和开导,对帮助他们打开心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提高了专管学员发生突发性事件的第一时间处置、制止能力。
集中管理和针对性看护、包夹的管理手段为维护大队正常的戒治秩序,维护场所的安全稳定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二十四小时无间断监管和定制定位定路线相结合:
大队要求夜间坐班民警须打开302寝室的监控装置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并对六名看护人员进行了轮流排班,每2人一班负责夜间的看护工作。
大队领导和专管学员主管、责任民警随时通过巡查和看监控的方式了解专管学员的行为状况。
实现了二十四小时无间断监管。
结合所部的“定制定位”制度和专管学员的现实危险性及特殊性,对专管学员实行了“定制定位定路线”的管理手段。
对专管学员每天的日常活动做了详细安排,保证了每个时段有安排的活动内容和指定的活动位置或区域。
如专管人员因特殊情况要离开指定活动位置或区域须先向值班民警报告,得到许可后在两名包夹、看护人员的陪同下方可离开指定位置或区域。
同时对专管学员用餐的座位、就寝的床位、日常学习训练、集合站队、队列行进、参加所部及大队举行的各项活动都明确指定了位置,并由看护人员、民管会成员对其形成“合围”起到与普通学员的隔离作用。
专管学员在离队行进过程中
由主管民警带队并确定行进路线,由专管学员和看护学员形成依次间隔的两列纵队行进。
二十四小时无间断监管和定制定位相结合的管理手段有效防止了专管人员脱管失控,保障了发生突发性事件能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制止和处置,并对加强专管学员的行为养成和规范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专管学员日常行为记录:
由看护学员对其包夹的专管学员当天的行为状况进行详细的书面记录,于每日上午交主管民警或大队领导审阅。
记录的内容包括:
1、专管学员当天于每个时段参加民警所安排的学习和文体活动的情况。
需要详细记录参加活动的时间、地点、共同参与人、活动种类、参加活动的态度。
2、专管学员当天于他人接触、交流的情况。
需要详细记录接触人员的姓名、交谈的时间、内容、交谈后心情有无变化。
3、收到信件、拨打亲情电话、家属会见后的情绪波动情况。
需要详细记录信件、亲情电话和会见的对象、内容、和心情、情绪有无变化。
4、用餐、就寝情况。
需要详细记录专管人员当天用餐量和就寝时间(就寝时间包括上床的时间、入睡的时间和时长)、入睡之前的活动、起夜的次数、起夜的活动情况。
5、就医、服药情况。
需要详细记录就医时间、因何就医、诊断情况、服药情况。
6、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
包括违规违纪情况(包括违规后受到处理的情况、受到处理后的心情和态度),主动与民警谈心的情况,行为养成情况等。
通过对专管学员日常行为情况的记录,便于民警总结专管学员的日常行为规律,从中发现一些异常的情况或苗头,及时采取措施,做到防微杜渐。
此项工作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效,民警从中总结出了部分专管学员出现反复的倾向性苗头。
例如专管学员全烈一旦自信心膨胀,出现自吹自擂的现象后就极易发展到情绪失控甚至动手殴打他人的行为;
专管人员刘川江一旦开始自我封闭就表明其已幻听,需要防止其自伤自残;
专管学员闵杨一旦主动与人交谈的次数和时间明显增多,就极易出现情绪失控。
对于出现倾向性苗头的学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目前的主要措施首先是通过民警与看护人员对其进行沟通和疏导使其及时调整心态,如不见成效就需要采取约束手段,待其心态或情绪平复后在进行沟通和疏导。
四、重点时段重点监控:
根据专管学员的四种类型的构成情况,大队将危险性较
高、隐患较突出、控制难度较大的时段分为人员密集时段和人员稀少时段。
为了避免专管学院与其他普通学员接触存在的隐患,专管学员在队内进行学习训练,未参加习艺劳动,因此人员密集时段主要为每天早、中、晚开饭时间,晚间集体收看新闻联播时间,晚点名时间和其他参加所部及大队举办的集体活动时间。
这些时间段专管学院不可避免的与普通学员有所接触,极易受到普通学院情绪、语言和行为的影响,而出现突发事件。
大队为此明令禁止普通学员私自与专管学员接触,并通过民警重点巡查,看护人员人墙隔离,民管会成员定点监控等手段来遏止专管学员与普通学员之间和专管学员之间出现矛盾。
为了避免专管学员有预谋的攻击他人和自伤自残行为,大队将人员稀少,监管、看护力量薄弱的时段列为重点时段,主要为中午午休时间段和晚间休息时间段。
这两个时间段民警警力较少,监管力量相对薄弱,为专管学员有预谋的攻击他人和自伤自残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针对这种隐患的存在,大队要求值班民警在此时段监控设备须调整到301寝室进行重点监控,要求民管会值班人员将值班位置调整到301寝室门口,并安排了2名看护人员轮流值班。
专管人员如需离开床位须先向轮值的看护人员报告方可离开床位,出寝室须向民管会值班人员报告方可离开寝室,出寝室后须向值班民警报告,说清事由
后再一名看护人员和民管会值班人员的陪同下方可进行个人事务。
重点时段重点监控的管理手段避免了专管学员和普通学员私自接触的隐患,也对专管学员形成了时间、空间无死角的包夹、看护,对于消除隐患、维护安全稳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五、体育锻炼与适度体力劳动相结合:
为了提高对专管学员的教育矫治质量,防止专管学员因无所事事而胡思乱想,消耗其部分精力、宣泄其负面情绪,结合教育转化所需的体能康复训练和康复吸训练,对专管学员进行了体育锻炼与适度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管理手段:
为避免专管学员在参加体育活动期间可能引起的矛盾和突发事件,在体育活动的选择上以体力消耗适中、有趣味性、有对抗性且无身体冲突的体育活动为主,主要为棋类、乒乓球、羽毛球、定点投篮、跑步、广播体操等。
现有的7名专管学员中仅有2名无暴力倾向和自伤自残倾向的学员在参加习艺劳动,其余5名学员均为参加习艺劳动。
因劳动作为戒毒学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和主要的教育转化手段,同时需要避免专管学员因持有劳动工具而带来的安全隐患,对专管学员主要安排一些为体力消耗适中、无劳动工具、需集体协作的劳动任务,如无大型工具的卫生打扫、搬运工作等。
通过体育锻炼与适度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管理手段有效避免
了专管学员因无所事事而胡思乱想,身体得到了锻炼,体能得到了康复,宣泄了部分负面情绪,培养其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专管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我大队从事吸食合成毒品导致精神异常类学员专管工作至今,虽然为场所的安全稳定工作作出了一定贡献,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压力主要来源于专管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一)、强戒所的规章制度与教育转化重点人员的手段不相适应。
强戒所的行政奖励都要求公开、公正、公平,对强戒人员的任何奖励都必须进行公示。
在对重点人员进行教育转化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鼓励专管人员进行大胆检举他员违规违纪的行为,在专管人员的戒治有所转变的同时,我们必须辅与实质性的帮助,也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你有一分的转变,我们就给你两分的奖励,你有一分的成绩,我们就给你两分的肯定,这种实质性的帮助,确确实实要让专管人员感受得到、看得到、摸得到,这样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但现在的制度要求我们在程序上要合法,就限制了我们在专管人员有所转变的同时,能给予他较大的肯定。
我们的检举揭发,几乎不可能有单项的行政奖励。
(二)、强戒所对专管人员的管理制度与转化专管人员的现
实不相适应。
强戒所对重点人员在管理的制度上要求,专管人员不能从事民管会岗位、不能从事夜间劳动、不能从事炊事岗位、不能从事野外劳动,在专管人员岗位的安排上,很大程度的就限制了专管人员的岗位。
大队在日常的安排中,就只有把专管人员尽量的安排在后勤组,采用消极的托、磨的方式来应对专管人员,而绝大多数的重点人员现实危险性都较高,每个大队后勤组的岗位分值又比较低,虽然我们在日常的管理中,有意识的安排了一些劳动任务给他们,但对于他们较高的危险性来说,并未起到实质转化作用,不利于重点人员的教育和转化。
(三)、民警的教育方法与专管人员的现状不相适应。
在教育转化重点人员的工作,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有心理疾病或病理性疾病的重点人员,而我们的民警几乎在这些方面没有什么专业的知识,往往感到束手无策。
在日常的工作中,更多的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管理和控制上,而教育转化往往流于形式,采取的方法都是在软拖硬磨的情况下,让时间来消除其自身的危险因素。
(四)、对“吸食合成毒品导致精神异常类学员”的鉴定工作存在难度大队民警长期从事对劳教学员和强戒学员的管理工作,均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处置问题的能力。
但专管工作对于全体民警都是一个新课题,专管学员的精神异常状况通
常具有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因素,民警缺乏专业知识,因此仅凭民警的管理经验和工作能力对某一学员是否属于精神异常的认定就会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并且认定工作还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医疗诊断,需要所部各部门和地方医院的密切配合,这些条件均未认定工作带来了困难。
(五)、专管学员管理制度还需完善目前大队虽然形成了一套专管学员管理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制度仍然存在缺陷。
主要反映在民警通过制度的落实能够掌握专管学员的行为,但是不能准确掌握专管学员的思想。
因专管学员的精神存在异常,思想与常人有异,仅仅靠个别谈话能掌握到的有用信息较少,专管学员的思想变故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因此现实危险性和安全隐患不能完全消除。
目前还需要通过制度的完善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掌握专管学员的思想状况,以最终消除各种隐患。
(六)、看护人员的看护工作有待规范和加强看护人员在专管学员的管理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看护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因看护人员同属强戒学员,存在素质不高、工作方法单一、不善于思考总结、为避免承担责任而处理突发情况不果断等问题。
对此还需加强看护人员的教育引导工作,使其成为一道维护场所安全稳定工作的坚实屏障。
(七)、亲情帮教存在缺失专管学员中仅一名学员的家人能
经常来所会见,有两名学员的家人对其基本不管不问。
专管学员均不同程度反映出对亲情的渴望,渴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会对其心理发展带来不利,使管理教育工作难度加大。
另外部分专管学员的家人从情感上对民警抱有敌视态度,不愿意配合民警进行亲情帮教。
针对这些情况,还需要结合一大队开设的“家长学校”,对象专管学员的家人进行沟通和宣传,使其能理解专管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积极配合民警开展好亲情帮教工作。
精神异常类学员专管取得的成绩一大队被设置为“精神异常类学员专管大队”至今已有半年,通过对专管学员的分类,分析出了专管学员的现实危险性及对场所安全稳定工作存在的各种隐患。
大队领导和民警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加以落实,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专管学员的日常生活、学习训练、劳动得到了有效监控,使专管学员的所有行动完全处于民警的直接监控或掌握范围内,实现了民警的直接管理,也严格落实了对重点人员的包夹包控措施和包夹小组制度,消除了专管学员因脱管失控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二、实现了专管学员与普通学员的有效隔离,杜绝了专管学员与普通学员的私自接触和交流,消除了普通学员对专管学员进行煽动、挑衅、歧视、欺压以及普通学员与专管学员之间
的矛盾、冲突导致的危害场所安全稳定的隐患,也杜绝了普通学员为专管学员提供和传递危险、违禁物品的渠道。
三、实现了对部分专管学员的异常行为可以预见、可以预防。
通过对专管学员的日常行为和精神状态的记录和分析,总结出了部分专管学员出现异常行为之前的一些规律和特征,从而实现了对部分专管学员的异常行为可以预见、可以预防。
四、实现了专管学员如发生突发性事件,民警、民管会成员和看护学员能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处置,有效防止了事件的扩大和升级,维护了大队正常的戒治秩序和场所的安全稳定。
五、让专管学员通过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学习、体育锻炼、体力劳动的结合,行为养成、规范意识、文明礼貌、集体观念等得到了提高,思想意识和认知能力得到了正确的引导,戾气得到了一定化解。
为后期的教育转化和治疗工作打下了基础。
自“吸食合成毒品导致精神异常类学员专管工作”开展以来,一大队民警勇挑重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戒治理念,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强戒工作方针,为实现“提高戒断率”的戒治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此期间,我大队民警通过不断的认真摸索,未维护场所的安全稳定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为专管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总结了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