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导学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豪放词特点:
情感内磅礴,气势雄壮。
1、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三、自主展示(质疑点评)
四、整理学案(归纳小结)
五、自主检测(巩固提升)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学法指导
学习流程及内容
课堂随笔
【背景介绍】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此间他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一、自主学习(展标独学)
1、抄写“狼狈、吟啸、料峭、萧瑟”
2、根据译文填词句。
写景特征:大处着笔、视野开阔,气象恢宏。
抒情特点:慷慨激昂、直抒胸臆,一泻千里。
收获感想
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二、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高一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姓名班级小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课题
定风波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屈清清
执教者
审核
审签
累计课时
总第课时
使用时间
2017年月日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作者抒发的旷达胸襟。
能力目标: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情感目标:学习苏轼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作者抒发的旷达胸襟。
()--------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豪放词特点:
情感内磅礴,气势雄壮。
1、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三、自主展示(质疑点评)
四、整理学案(归纳小结)
五、自主检测(巩固提升)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学法指导
学习流程及内容
课堂随笔
【背景介绍】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此间他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一、自主学习(展标独学)
1、抄写“狼狈、吟啸、料峭、萧瑟”
2、根据译文填词句。
写景特征:大处着笔、视野开阔,气象恢宏。
抒情特点:慷慨激昂、直抒胸臆,一泻千里。
收获感想
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二、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高一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姓名班级小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课题
定风波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屈清清
执教者
审核
审签
累计课时
总第课时
使用时间
2017年月日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作者抒发的旷达胸襟。
能力目标: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情感目标:学习苏轼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作者抒发的旷达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