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总结08考研政治重要必背大题(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总结08考研政治重要必背大题(1)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6个基本特征,体现了**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和谐社会的战略是符合哲学所说的“矛盾同一性原理”的。
同一性即“统一”、“一致”,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是事物的稳定、和谐状态。
矛盾同一性为事物的发展提供条件,使矛盾的各方在统一的整体中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并壮大和发展自己,并且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矛盾的同一性的本质要求是和谐、稳定、有序。
构建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具体措施是: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3)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的分配制度,尽可能实现社会公平,(4)保持社会稳定。
转变城乡二元结构。
(5)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法律法规。
(6)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7)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重要,易考分析题)
2.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自然界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它创造生机勃勃的生命,赋予万物以生命的形式,并为万物的生长壮大提供最基本的养分和空间。
我们强调自然的伦理价值,并不是否定人的生存价值。
“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命题是应该坚守的伦理支撑点。
生命发展的高级形式是人,但发展和进化的过程却是以自然界为基础,以其它生命形式为中介,破坏自然,戕害环境无异于毁灭我们生存的自然以源,无异于人类的自我毁灭。
人类社会同样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永远不能离开自然界,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资源问题,最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
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现状,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社会规律,做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改变了传统认识论对主客体关系的处理,即不再只是把客体当作主体认识和改造、征服与获取资源的对象,而主张在自然和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实现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易考分析题)
3.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重要)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不是只重整体不重个体,也不是排斥和否定个人利益。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离开社会而存在的人。
只有在现实社会中、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个人才能获得解放和发展的条件。
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是每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和条件。
强调以人民群众为本,目的是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导人们更好地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促进个人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共同发展。
从实质上看,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和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
(1)二者对人的本质
的认识不同。
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扬弃了他的狭隘的人本主义原则,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认为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活动的具体的人、社会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强调的是脱离具体时代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西方当代人本主义强调的也是所谓“感性的”、“个别的”主体。
(2)二者对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的认识不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是大力发展经济、推进**政治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人本主义则是针对神学提出的,认为理性、意志和爱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仅仅是意识形态批判或者精神体验式的反叛;对于种种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病”,人本主义只有所谓人道主义的同情,却无法实施对社会的有力改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从本质上看,它与我们主
张的以人为本有根本区别。
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围绕君主与臣民这一对关系展开的,所谓的“亲民”,实质是统治阶级的用民之道、御民之术。
民本思想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君主把人民看成是国家的“私产”,而不是一个对等的政治主体。
民本思想中强调的“民”,只能是臣民和子民,在实践中不可能有人民的影子。
4.“十一五”期间我国如何扩大内需
(1)拉动农村消费:“十一五”期间,国家应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国家应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增加城镇中低居民收入:中低收入阶层是城镇居民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不仅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城镇居民中高收入阶层与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
医疗、教育、住房等消费正在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即期消费造成“挤压”效应。
城市中中低收入者往往是消费倾向最为强烈的人群之一,要增加居民收入,就必须提高城市中低收入者收入。
“十一五”期间,国家应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
(3)完善社会保障缓解消费“后顾之忧”: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和健全,相当多的居民对未来预期不稳定,即使收入总额增加,也不愿增加即期消费,而为可能出现的
失业、医疗支出等进行储蓄。
国家应适当降低教育、医疗等公益部门的消费价格,采取措施控制其对消费者的超额支出,对价格虚高、给民众基本生活成本带来巨大压力的消费也应进行控制。
努力使民众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不断释放。
(4)改善消费环境保障老百姓安全消费:行业垄断、地区封锁、无序竞争、假冒伪劣等现象广泛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
国家应继续加快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行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5.民生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要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因为在中国城乡,困难群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农民。
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
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温家宝
解析:这句话把中国当今社会本质揭示到极致的哲学高度。
如果考试的话,容易结合哲学的“整体与部分”的知识点进行考核.“舰队”应该就是中国民生即中国“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航行最快的船只”,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舰队”永远是一个不可分割、不可分化,更不可分裂的整体,因此必然有一种所有“船只”都必须严格恪守“旗舰”控制下的“战略速度”。
在这个“战略速度”下,各“船只”都必须受到和谐法则的制约;而在和谐法则的制约下,“最快的船只”必须学会惟“旗舰”意志是瞻;当然,尤其是“最慢的船只”不能脱离“战略速度”,更不能被遗弃到“舰队”行列之外。
否则,“舰队”最后的结局是将被“快”船与“慢”船各自脱轨的“速度”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