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要籍述评
楚辞--原文及解析
![楚辞--原文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85fbe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2.png)
楚辞--原文及解析楚辞【导读】《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屈原“乃作《怀沙》之赋”。
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
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
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
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楚辞》之所以称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
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从体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
另外,《楚辞》与音乐仍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截然不同。
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的作品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及后来其它作家吸收南方民间文学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大源头,两者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国僻处南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黄河流域诸国有很大差异,因而被视为“南蛮”。
朱熹《楚辞集注》版本述略
![朱熹《楚辞集注》版本述略](https://img.taocdn.com/s3/m/2df5987ca417866fb84a8ee7.png)
朱熹《楚辞集注》的名称有总名和单名之别,总名《楚辞集注》是 本、宋端平二年熹孙朱鉴刻本、宋咸淳三年丁卯施南向文龙刊本等,
指:《楚辞集注》八卷、《楚辞辨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三部分的总 元明清各代的刻本就更多了。《楚辞集注》刊刻时,《集注》八卷、《辨
合。单名则仅指《楚辞集注》八卷而言,不包括《辨证》、《后语》两部分。 证》二卷、《后语》六卷的卷帙分合,情况复杂,既有三部分各自独立的
兰台世界 2012·4 月下旬 37
档 案 解 读 DANG'ANJIEDU
子思学派考略
□ 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 孙德华
摘 要 子思学派是先秦儒学中介于孔孟之间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本文驳斥了孔繁、高专诚等学者否 定子思及其学派存在的观点,认为子思及其学派不但存在,而且影响很大。
子》等先秦典籍中,均未提及子思有著述传世;第二,《中庸》不像是战 子“和”在后“,沟犹瞀儒”以为是出于孔子、子游,于是“受而传之”。清
国初期的作品,而更像是秦汉时期的作品;第三,认为《中庸》为子思 人王先谦引郭嵩焘语云“:荀子屡言仲…………………………………………………………………………………………………………………
《楚辞后语》各代著录皆为六卷,唯《徐氏红雨楼书目》为八卷。
古、刊本数量最多,而且海外亦有刊刻和收藏,因此其版本和文献价
三、《楚辞集注》的刊刻和卷帙分合
值颇高。但由于《楚辞集注》由《集注》八卷、《辨证》二卷、《后语》六卷
《楚辞集注》的刊刻,朱子在世时,即有其事。如《日本大正三年内
三部分组成,所以在其流传过程中版本的沿革、卷帙的分合较为复 阁目》著录有《楚辞集注》宋庆元四年戊午刻本,朱熹于庆元四年刚完
书社铅印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还著录有两种《楚 是极为少见的,唯宋嘉定四年同安郡斋杨楫刊本一例也。(3)《楚辞后
朱熹《楚辞集注》成书考论-精品文档资料(最新整理)
![朱熹《楚辞集注》成书考论-精品文档资料(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55ebd29aeaad1f347933f50.png)
朱熹《楚辞集注》成书考论朱熹的《楚辞集注》是楚辞学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著作,朱熹在吸收楚辞汉学成就的基础上,开创了楚辞宋学的新路,从而使《楚辞集注》成为与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齐名的楚辞三大注本之一。
对于朱熹《楚辞集注》的成书,论者多谓有感于“赵忠定之变”,而较少深入的分析。
我们认为朱熹《楚辞集注》的成书,偶然事变只是一个诱因,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政治、情感心理、学术发展以及文化价值等诸多因素是深刻而复杂的,有待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一、《楚辞集注》的成书过程《楚辞集注》作于朱熹晚年,宋人赵希弁的《郡斋读书附志》著录此书,曰:骚自楚兴,公之加意此书,则作牧于楚之后也。
或日有感于赵忠定之变而然。
朱熹作牧于楚,是指朱熹在湖南长沙担任地方大员一事。
据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十一月,朱熹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绍熙五年(1194)四月启程赴任,五月到任所;同年八月,除知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离潭州赴临安。
潭州即今湖南长沙,是旧楚故地。
朱熹作牧于楚,在潭州任上两个多月。
期间,曾修屈原祠,还曾祭扫抗金名将张浚之墓。
他在楚地任职,的确有感兴时事,追悯屈原的情形,对其写作《楚辞集注》的确有情感触发的作用。
“赵忠定之变”是指赵汝愚罢相一事。
赵汝愚(1140―1196),字子直,谥忠定。
宋宁宗即位后,因赵汝愚拥戴定策有首功,特拜相。
汝愚为相后,努力改革弊政,命朱熹待制经筵,并起用和团结了一批有主张、有节操的士大夫,力图实现孝宗晚年的改革构想。
这时,外戚韩伲胄亦以拥戴定策有功,出入皇宫,渐见亲幸。
?腚斜橹驳秤穑?排斥贤良。
汝愚为人疏坦,不以?腚形?虑,其实已经被?腚幸跄惫铝⑵鹄戳恕W詈?腚幸浴巴?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的名义罢赵汝愚相,继而贬放永州。
宁宗庆元二年(1196)正月,汝愚在往永州途中,路经衡州得病,受到守臣钱鍪迫害,暴卒衡州。
汝愚任相到罢相皆在庆元元年(1195),只有几个月时间。
《楚辞》研究历代存目及分析
![《楚辞》研究历代存目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3d3f2328ea81c759f578aa.png)
《楚辞》研究历代存目及分析【内容提要】《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历代所出现的官家和私家目录来看,《楚辞》的研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是可以约略知道的。
本文就是从历代官家和私家目录着手进行整理分析,并从中找出一些研究规律。
【关键词】楚词历代存目分析一引言“楚辞”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是继《诗经》以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辞”即文词之意,故也写作“楚词”。
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
汉人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
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汉代文体特别发达,成为辞赋的主流,故后人又有将辞、赋分为两体的,即把其中以抒情为主,形式同于或近于诗歌者称为辞或骚,而把近于文而有韵者称为赋。
楚辞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渊源。
春秋时期,楚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同时,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发达而又独具特色的楚文化是楚辞产生的土壤。
当时,地处南方的楚国仍然存在着许多瑰丽的神话,楚辞《九歌》就是经屈原加工过的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而且,能歌善舞的楚国人民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也直接影响了诗歌的创作。
所有这些都促成了的楚辞的繁荣。
著名的楚辞作者,除了屈原外,还有宋玉等人。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
《楚辞》原文及译文赏析(下)
![《楚辞》原文及译文赏析(下)](https://img.taocdn.com/s3/m/9f67eb3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4.png)
《楚辞》原文及译文赏析(下)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
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
至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楚辞》原文及译文赏析(下)《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1],发愤以抒情。
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令五帝以折中兮[2],戒六神与向服[3]。
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4]。
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5]。
忘儇媚以背众兮[6],待明君其知之。
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
故相臣莫若君兮[7],所以证之不远。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8],羌众人之所仇。
宋代楚辞评论与其文学意义分析
![宋代楚辞评论与其文学意义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2fc70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0.png)
本文的思路就是在充分占有宋代楚辞论评资料的基础之上,从上述四个方 面来对宋代楚辞评论进行研究,最终给予宋代楚辞研究以新的定位。
3
第一章 宋代楚辞评论兴盛的原因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史是接受史,文学家及其作品之所以有价值,就 在于读者对他们的阅读与接受。否则,其人其文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 作家和他的作品被读者接受的情况,直接反映了对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情况。 而读者的接受又要受到历史视界和个人视界的双重影响。也就是说,接受活动 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进行的,必须打上一定的时代印记,同时又要受到读 者自身各种条件的制约,从而呈现出一定的接受差异。宋代的楚辞评论,究其 本质而言就是宋代文人对于屈原及其作品接受情况的反映,带有其独特的时代 性。因此我们分析宋代楚辞评论首先就要从时代背景出发去进行讨论。
《资治通鉴》不载屈原;3.屈原的接受:从北宋的尊骚抑屈一宋中期的尊骚 尊屈 一南宋的屈陶合流;4.宋代文人对于屈原的身世命运表现出了强烈的关 注,其中对他“不死而隐”问题的提出,更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
①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311页
二、当前学术研究现状 面对上述如此庞大的文献资源,面对一系列困惑的问题,前人对其研究的
脚步似乎尚未走远。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对于宋代楚辞学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宋代的楚辞研究做史的评论。如易重廉先生的《中国 楚辞学史》、黄忠模先生的《屈原问题论争史稿》、蒋骏《宋代屈学研究》,他们 都概括地对宋代楚辞研究状况进行的评论和总结,其二是专人、专著研究。如 陈尚敏的《楚辞集注》研究、韩钟文的《朱熹论楚辞与屈原》、马智建《洪兴祖 评价屈原的思想》、莫励峰《朱熹楚辞学略说》等,都是以朱熹、洪兴祖这些宋 代楚辞评论大家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其他的楚辞学者。其三是对宋代楚辞评 论的个别现象加以论述。第一是对宋代诗话中楚辞评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者如李大明先生《宋诗话中的楚辞评论》、朴永焕《南宋诗话中的评骚论点》、 高献红《宋人诗话中的楚骚接受》,这三篇论文从文体、楚骚精神、屈原生平事 迹等多个方面对于宋人诗话中的楚辞评论进行分析,为我们从评论的角度来探 讨宋代楚辞研究提供了方法和视角。第二是一些学者从文化的角度、楚辞观的 角度、楚辞接受的角度来看宋代的楚辞评论。王颖的《楚辞研究概述》、《宋代 历史文化对楚辞研究的影响》二篇论文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宋代楚辞评论兴盛的 原因。綦维《千古知音异代别调一一由屈、辛看中国文人处境与心态的流变》, 王德华《屈骚精神在宋代的缺失与修复》,熊良智先生《屈原身世命运的关注与 宋代士大夫的人生关怀》、罗敏中《屈骚与宋代爱国文学》则从士人心态的转变 来看屈原情结对宋代士大夫的影响。谭德兴《宋代楚辞观的新发展》,丁冰的《楚 辞学概观》、叶志衡《屈原在宋代的接受》从接受的角度探讨屈原在宋代的接受 情况。第三《通鉴》不载屈原问题的探讨。傅金星《通鉴不载屈原事》、黄中模 《论司马光及其(通鉴)对屈原的态度》从《通鉴》的体例和文学观的角度来 对司马光《资治通鉴》不载屈原的问题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进行讨论,给 我们以启示。但是上述这些研究都没能够对宋代楚辞评论各个方面集中进行全 面、深入的研究。这是学术研究的空白点,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所要 达到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宋代楚辞评论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来勾勒出宋代楚辞学 的发展全貌,同时对宋代文学思潮、士人心态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宋以前楚辞“论评类”典籍述略
![宋以前楚辞“论评类”典籍述略](https://img.taocdn.com/s3/m/5c95b28284868762caaed5f2.png)
一
辞 学史 上具 有 开辟 草 莱 的肇 始 之 功。 只可 惜 这 篇 评 论性的研究成果失传 了。但据班固等人考证 尚有一 段遗 文保 留在 《 史记 ・ 屈原列传》 , 里 其文 日: 《 “国 风》 好色而不淫, 小雅》 《 怨诽而不乱, 离骚》 , 若《 者 可 谓兼 之 。蝉蜕 于 浊秽 之 中 , 以浮 游 尘 埃 之外 , 嚼然 泥 而不 滓者 。推此 志 , 与 日月争光 可也 。 在这 段 文字 虽 ” 中 , 安从 儒家 思想 出发 , 《 、 骚 》 论 , 刘 将 诗》 《 并 充分 肯
者是有所裨益的。
关键词 : 楚辞学 ; 论评类” “ 典籍 ; 论评特点
中图分类号 : 0 1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18 2 1 1 0 5 0 10 9 2 (0 0 0 — 0 7— 6 J
“ 辞学” 楚 已走 过 了两 千 年 的发 展 史 , 以千 计 大义灿然。 唐人颜师古也注 日: 传 , 数 ” “ 谓解说之 , 若 的学 者 从 事 “ 辞 ”的辑 集 、 订 、 释 以及 评 论 工 《 楚 考 注 毛诗传》 ” 。 王逸 、 师古 都认识 到了淮南王刘安是 颜 作, 硕果累累, 成就斐然。据不完全统计, 其研究著作 对楚辞及屈原进行 评论的第一人 , 离骚传》 其《 在楚
定楚辞 的重要价值。并且 , 在评论中, 一次使南北 第 文学合流 , 因而直 接开启 了中国儒教诗学 的论 文模 式 。 同时 , 也从 道 家 立 场 出发 , 他 赞扬 屈 原 虽 处 污 浊 却 能洁 身 自守 的高 贵 品格 , 至 称这 种 人 格 可 “ 日 甚 与 月争 光 ” 可谓 知其人 论其 世 。 ,
《 原列 传 》 料 丰 富 , 事 生 动 , 论 深 刻 。首 先 , 屈 资 叙 议 在传 记 中司 马 迁 分 析 了屈 原 楚 辞 创 作 的基 础 。“ 屈 据《 汉书 ・ 淮南 王传》 , 安 曾作 《 载 刘 离骚 传》 原 , 。 名平 , 为楚 怀王左 徒 , 闻强 识 , 博 明于 治乱 , 于辞 娴
【拾遗】楚辞研究综述(三)
![【拾遗】楚辞研究综述(三)](https://img.taocdn.com/s3/m/62c95dc8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7.png)
【拾遗】楚辞研究综述(三)按:楚辞研究的最后一篇,明天换一个新的。
三近年来,楚辞研究的大事件便是中国屈原学会的成立。
屈原研究会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基本囊括了当代楚辞研究的行家里手。
姜亮夫教授、汤炳正教授、聂石樵教授、褚斌杰教授、张正明教授、崔富章教授、毛庆研究员、赵逵夫教授、蒋南华教授、周建忠教授、李诚教授、徐志啸教授、方铭教授等在楚辞研究上有着卓著成绩的学者,悉在其列。
中国屈原学会成立于1985年,2000年又重新进行了改组,在此之间,一直只是学术交流,而从2000年开始,正式出版了专刊《中国楚辞学》,很好地引领了我国当代楚辞研究的发展方向。
正如褚斌杰先生在发刊词中所说:“中国屈原学会一直有着优良的学风和会风,那就是在学术上严肃认真、勤奋谨严、笃实创新。
从学者们提供给历次大会的论文来看,无论课题大小,文章长短,都是与会者悉心研究的成果。
很少有炫博逞奇或应景的文章。
”其实,我们现在对楚辞的研究,未必要力求创新,而应是力求创见,盲目扩展外围而忽略了本身的研究,楚辞的本身还有许多要解决的问题。
翻阅诸位前辈时贤的文章,近十年来的楚辞研究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1.综述楚辞研究的成就。
如毛庆《<天文>研究四百年综论》(《文艺研究》2004.05.21发表),毛庆《回忆中国屈原学会的筹备与成立》(《职大学报》2005.03.30),潘啸龙《耸立南天的一代宗师——论姜亮夫先生楚辞学研究的贡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07.15),潘啸龙《我与楚辞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03.30),潘啸龙《博彩众说独创新见——评徐志啸所著<楚辞综论>》(《常熟高专学报》2003.01.15),潘啸龙《继承与创新浑然一体——评李诚的<楚辞文心管窥>》(《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9.10),潘啸龙《周建忠<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楚辞论稿>述评》(《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6.30),潘啸龙《训释精当新见迭出——简评黄灵庚<离骚校诂>》(《云梦学刊》1997.08.15),施仲贞、周建忠《朝华已披夕秀方振——楚辞学的形成因由和发展态势》(《文学评论》2009.09.15),周建忠《十年辛苦不寻常——回顾<楚辞学文库>的源起与编纂》。
楚辞要籍述评
![楚辞要籍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0cb06b739b6648d7c1c74672.png)
楚辞要籍述评一、楚辞章句二、楚辞补注三、楚辞集注、楚辞辩证、楚辞后语四、楚辞通释五、屈原赋注、屈赋通释、屈赋音义六、山带阁注楚辞、楚辞余论、楚辞说韵七、屈骚指掌八、屈赋微九、楚辞校补、离骚解诂、天问释天十、楚辞概论、楚辞论文集、楚辞注疏长编十一、屈原赋校注、楚辞书目五种、楚辞通故、楚辞学论文集十二、屈赋通笺、笺屈余义十三、楚辞解故十四、泽螺居楚辞新证十五、屈赋新探十六、屈赋新编自西汉淮南王刘安为《离骚传》,东汉王逸为《楚辞章句》,历代笺释、评论楚辞之作,林林总总。
“五四”以后,楚辞研究蔚为大国,著述亦殊夥颐。
本文即从自来楚辞专著中,撷取十六家三十种,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例,述其概略,评其得失。
若夫即全部楚辞著述,一一为之提要钩玄、校论短长,笔者初亦有此计划,惟兹事体大,请俟诸方来云。
一、楚辞章句《楚辞章句》十七卷,东汉王逸(约公元89年——158年在世)著,为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1。
作者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县)人。
汉安帝元初中(117年左右),举上计吏,为校书郎。
顺帝时,官至侍中。
事迹具《后汉书》卷八零《文苑传》。
《楚辞章句》以世传刘向所编十六卷本《楚辞》为底本,复益以己作《九思》与班固二叙(序)为十七卷,而各为之注。
其《九思》之叙文和注解,《隋书•经籍志》谓为王逸所1淮南王安、司马迁、刘向、扬雄、班固、贾逵均曾为屈赋作解,皆在王逸之前。
但均失传。
自为2(第一种看法);洪兴祖《楚辞补注》又谓“逸不应自为注解,恐其子毛王延寿之徒为之耳(第二种看法);陈振孙谓为“后人所益”3(第三种说法);姚振宗谓“其十七卷者,盖私家别行本也”4(第四种说法);近人汤炳正则又谓“虽是否延寿所作并无确证,但十七卷既为其私家别行本,则其子孙后代叙而注之,传布于世,那是很可能的”5(第五种看法)。
以上五说,迄无定论。
本书于每篇下均有叙文6,指明作者、写作时地、命题意义及主要内容,对于理解原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注解的体例,约有三端:一是先释词,后解句7,如《离骚》“谣诼谓余以善淫”句,注云:“谣,谓毁也。
《楚辞》选篇赏析
![《楚辞》选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12833952ea551810a68741.png)
《楚辞》选篇赏析《楚辞》选篇二湘(《湘君》、《湘夫人》)屈原[1](一)君不行兮夷犹[2],蹇[3]谁留兮中洲?美要眇[4]兮宜修[5],沛[6]吾乘兮桂舟[7]。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8]兮谁思?驾飞龙[9]兮北征,邅[10]吾道兮洞庭。
薜荔[11]柏兮蕙绸,荪[12]桡[13]兮兰旌。
望涔阳[14]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15],女婵媛[16]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湲[17],隐思君兮陫侧[18]。
桂櫂[19]兮兰枻[20],斫[21]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22]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23]兮轻绝[24]。
石濑[25]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26]。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27]兮北渚。
鸟次[28]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29]余玦[30]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31]。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32]。
【注释】[1]屈原: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创立了“楚辞”文体。
有《离骚》、《九歌》等作品留世。
[2]夷犹:指犹豫不决。
[3]蹇:停滞难行的样子。
[4]要眇:眼睛左顾右盼的样子。
[5]宜修:打扮合宜得体。
[6]沛:急速地漂行。
[7]桂舟:用桂木制造的小船。
[8]参差:这里指用长短不一的竹管做成的排箫。
[9]驾飞龙:以龙驾舟称为“驾飞龙”。
[10]邅:绕道而行。
[11]薜荔:一种蔓生植物。
[12]荪:一种香草的名称。
[13]桡:船桨。
[14]涔阳:地名,在今湖南省境内。
[15]未极:这里指没有到湘君那里。
[16]婵媛:因忧虑怨恨而喘息激动的样子。
[17]潺湲:流泪的样子。
[18]陫侧:与“悱恻”同意,指悲凄失望。
[19]櫂:船桨。
[20]枻:船舷。
[21]斫:砍削。
[22]搴:采摘。
[23]不甚:不深。
[24]轻绝:指绝情很容易。
[25]石濑:指石头上清而浅的流水。
【拾遗】楚辞研究综述(二)
![【拾遗】楚辞研究综述(二)](https://img.taocdn.com/s3/m/b4cee00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5.png)
【拾遗】楚辞研究综述(二)按:导师木斋先生对我影响很大,毕业后没能走上学术之路,既觉得遗憾,也觉得愧对恩师。
或许,学术只适合当年的赤子和如今殷实的二代。
二“五四”被普遍认为是楚辞现代研究的开始,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之下,学者们纷纷采用新的方法,拓展思路,力求用新的角度阐释这门古老的学问,加之不断有新出土的文献,时至今日,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论著已是数以百计,论文更是数以千计。
也产生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知名学者和楚辞研究的专家。
近百年来楚辞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一)楚辞的文献整理。
可以说,楚辞的研究从古至今相对都是开放的。
尽管它与《诗经》并称,却并未列入五经,这一点其实是很重要的。
《诗经》称经,后人在辑补刻印之时便不敢随意改动,成为了不刊之作,所以后世《诗经》之文献学著作便甚少,多为阐发;楚辞却不然,东汉时期王逸的写本已是无迹可寻(今存最早善本是明正德十三年吴郡黄省曾校、高第刊本),就连在刊刻极为发达的宋代,洪兴祖的注本也已两处茫茫皆不见,今存最早的刻本已是明嘉靖间佚名所刻仿宋本,所以楚辞至今还有文献工作需要完成。
《天问》便是典型的代表。
《天问》中很多字句有明显的不顺畅,有学者认为是错简所致。
其文因年代久远已难以考辨。
但是如果早受重视,古人多有整理、校勘,也未必至此。
《诗经》遭秦火尚能如此完好地保存,不得不说与他们本身所受重视有着极大的关系。
近代研究楚辞,文献整理仍然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在这方面也是成绩斐然。
如游国恩先生的《楚辞注疏长编》、《离骚纂义》、《天问纂义》,“《楚辞注疏长编》乃游先生生前花很大精力编纂的资料长编,它们甚有助于研究者参考利用,可省却不少翻检之劳,尤其该长编每一句原诗的注疏末,均附有编纂者自撰的[按语],这些[按语]力求辨别真伪,剖析疑义,梳理线索,而后作出判断,所说虽属一家之言,然因系综合了历代诸家之说基础上而发,故极具参考价值,是编纂者功力之再现。
”与游国恩先生同时且同样成就卓越的是姜亮夫先生。
二十世纪楚辞学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楚辞学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c963bbc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d.png)
二十世纪楚辞学研究述评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
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
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
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
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载于《史记·张汤传》。
可知至迟在汉代前期尚无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就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沦为专称,指用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备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例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
西汉末,刘向编撰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恶搞这种诗
体的作品,书名即为题作《楚辞》。
这就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备深远影响
的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古诗》就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作“哦”或“骚体”。
汉代人还广泛把楚辞称作“诗赋”。
《史记》中已说道屈原“并作《怀沙》之
诗赋”《汉书·艺文志》中也记有“屈原诗赋”、“宋玉赋”等名目。
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
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
《楚辞》。
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
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集注》篇目选择分析经典诵读篇目
![《楚辞集注》篇目选择分析经典诵读篇目](https://img.taocdn.com/s3/m/82402c5aa0116c175e0e4874.png)
《楚辞集注》篇目选择分析经典诵读篇目《楚辞集注》的篇目选择及注释体例,显示了注释者对楚辞的整体认识与把握,也显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及注释个性。
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中国楚辞学发展的历史,了解南宋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楚辞研究概况。
《楚辞集注》由《集注》(八卷)、《辩证》(两卷)、《后语》(六卷)共同构成,三部分内容各异,互为补充,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朱熹的楚辞观。
在朱注未出之前,世行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十七卷本,是王逸在刘向缉本基础上,增加注释并附以己作构成的。
至北宋晁补之,对王逸注本进行了编次,删去了其作品《九思》,重新订为十六卷本。
同时,又新编《续楚辞》二十卷,作品六十篇;《变离骚》二十卷,作品九十六篇。
朱熹认为此两书“凡词之如骚者已略备矣”。
在王逸《楚辞章句》旧有篇目的基础上,朱熹继晁氏删去《九思》后,又删去了东方朔《七谏》、王褒《九怀》、刘向《九叹》三篇,将其新增入的贾谊《弔屈原赋》、《服赋》则予保留,由此构成了《集注》(八卷)部分。
在朱子去此取彼、沉思提炼的选篇过程中,体现了他对楚辞的理解和取舍原则。
对此,他在《楚辞后语?序》中说:盖屈子者穷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之词也。
故今所欲取而使继之者,必其出于幽忧穷蹙、怨慕凄凉之意,乃为得其余韵,而宏衍钜丽之观、欢愉快适之语,宜不得而与焉。
至论其等,则又必以无心而冥会者为贵,其或有是,则虽远且贱,犹将汲而进之。
一有意于求似,则虽迫真如扬、柳,亦不得已而取之耳……陶翁之词,晁氏以为中和之发,于此不类,特以其为古赋之流而取之,是也。
细绎上述文字可知,《楚辞集注》的选篇原则大致有以下三条:一、在情感内涵上,注重真情流溢,无心冥会朱子将屈赋情感定位于怨慕穷戚的自然流露,虽然不能全得屈子精神之真髓,但能知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亦可谓屈子之知音。
他对删除王注中的四篇作品解释说:“虽为骚体,然其词气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
”由此可见,朱子选篇更重情感内容而不是艺术形式。
古代文学评论之楚辞论点
![古代文学评论之楚辞论点](https://img.taocdn.com/s3/m/ee8a99f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4.png)
古代文学评论之楚辞论点有关“楚辞兴起因缘”之议题。
大抵不外乎是“文学史”(通史、断代文)或“文体史”(韵文史、诗歌史、辞赋史)两大类著作可能论及。
依笔者翻阅世面上常见之文学史著作,其中多数顾及“楚辞兴起之因缘”,少数则只字未提,而有所叙述者,又约可分为两大形式:其一或以“楚辞的名称和来源”为一节,即就楚辞的名义或《楚辞》成书之相关问题搭配讨论,或是直接设立“楚辞的渊源”一节专门探讨:其二是以“《诗经》与楚辞之比较”,而此种写法,是藉在相互比较中,呈现出楚辞产生之渊源。
当然,就此两大形式而言,自然以前者之写法,较能充分说明;后者之写法,则难免较为简略。
首先,笔者以于台湾可见且就近能取得之九本文学史著作,罗列于下,作为本文探讨之范例,并概述各家文学史著作之见解。
(一)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台北:华正书局,2001年)(按:最初由上海中华书局,于1941年出版上册、1949年出版下册) 刘氏一书,于第四章“屈原与楚辞”前两节“南北文化的交流与楚国文化的发展”与“楚辞的特征”中.论及楚辞兴起之因缘之议题。
于“南北文化的交流与楚国文化的发展”中又有两小节,首先谈“南北文化的交流”,叙述“楚国在江淮流域一带,很早就与殷商文化发生渊源”.“到了战国,这种南北文化汇流的现象更是明显”,更举《左传》中所载楚人赋诗之例,说明“楚国的文学必然要感染着《诗经》的影响”,并指出《橘颂》、《天问》的形体源于《诗经》。
再者,谈“《诗经》与楚辞”,认为两者“在创作方法的主要倾向上和诗歌的形式、风格方面,虽具有不同的特色,但在文学发展的源流与相互的影响上,是有联系的”,其例就如同楚辞中常见的“兮”字,在《诗经》中亦可见,“不过到了楚辞,用得较为广泛较为整齐,意义较为复杂而已”。
另于“楚辞的特征”一节,专门探讨作为楚国诗歌代表的楚辞,“虽说接受着北方文化的影响,但它仍然很显明地保存着南方文化的特性和风格”,并根据宋代黄伯思《翼骚序》谓“属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之语,加以补充说明楚辞的特征有四:其一是楚国的语言,其二是楚国的宗教,其三是南方的音乐,其四是地方色彩。
文化精华之秦汉《楚辞》
![文化精华之秦汉《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bbd19c6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dd.png)
文化精华之秦汉《楚辞》文化精华之秦汉《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种诗歌体裁,即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诗歌样式。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本为楚地的歌辞。
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
二是指一本诗歌集的书籍《楚辞》,西汉时期,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为骚体类文章的总集,收录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叹》,共计十六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
所以《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它其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东汉时代王逸又有所增益,分章加注成《楚辞章句》。
唐代孟浩然《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诗:“腊响惊云梦,渔歌激楚辞。
”《朱子语类》卷一三九:“楚词平易,后人学做者反艰深了,都不可晓。
”唐代孟浩然《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诗:“腊响惊云梦,渔歌激楚辞。
”《朱子语类》卷一三九:“楚词平易,后人学做者反艰深了,都不可晓。
”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上》:“有楚辞,屈宋以下,效楚辞体者,皆谓之楚辞。
”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楚辞者,楚人之辞也。
虽‘凤兮’‘沧浪’,已载前籍,而《骚》尤深远,其辞若跌宕怪神,其思则缱绻(qiǎquǎn)恻怛,故能义兼《风》《雅》,体先词赋,于是楚辞代《诗》而兴,蔚然成家矣。
3.08《楚辞》浅析。
![3.08《楚辞》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07b7497375a417866f8f90.png)
3.5、《楚辞》浅析。
在屈原的《楚辞》中有很多描述,按照中国的山川地貌不能解释,但是当我们把它放在非洲和中东一带,就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当然这不能说明屈原生活在非洲,而是说他描写的山川地貌在非洲,他只是按照对故土的集体的记忆来描写并抒发自己感情的。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在《楚辞》中有很多描写让人摸不着头脑,人们往往归之为巫术祭祀之语言,以之作为不足凭信的证据。
事实上,巫祝之词代代相传,往往保存了远古人们的生活信息。
1、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离骚》屈原《离骚》中的这一段,是用历史事件证明只有遵道而行,国家才能昌盛,如果放纵自己,心存侥幸,贪图眼前小利,会最终酿成大祸,却从侧面证明了夏朝的存在。
这段话的背景是夏商周的历史。
疑古派认为夏朝是周人编造的历史,编造的原因就是为自己代商制造理由,疑古派的逻辑就是有作案动机就有作案事实,就可以马上枪毙。
更可笑的是这个动机也是疑古派想当然地给按上去的。
我们也不排除有历史造假的,但是没有给叙述的背景造假的,因为背景是毋庸置疑的前提,是不证自明的。
屈原以夏商周的历史为背景给自己找论据,也就从侧面证明了夏朝的存在是当时人们的共识,是不争的事实。
更何况屈原不是周人,而是高阳氏之后,他们没有必要为周人圆谎。
解说《楚辞章句》
![解说《楚辞章句》](https://img.taocdn.com/s3/m/6cdfcbc0da38376baf1faece.png)
解说《楚辞章句》
【东汉.王逸】撰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章句》从内容来源上看,它是属于编述。
即王逸在可以凭借的资料的基础上,用新的义例,加以对《楚辞》提炼制作,除了做出比较完整的训释之外,还提供了有关原本的情况。
王逸的《楚辞章句》是现存的最早的《楚辞》完整注本,它既是两汉时期楚辞文本阐释的总结,又对后世的楚辞文本阐释奠定基础,在楚辞文本阐释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楚辞章句》所依据的底本,就是刘向所整理出来的本子。
《汉书·艺文志》说屈原有二十五篇作品,而王逸《楚辞章句》中归到屈原名下的二十五篇,是《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
另外,还收入了宋玉和一些汉代作家的作品:《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
其中《九思》是王逸自己的作品,而且也有注。
王逸注释《楚辞》的体例是,逐句作解,着重训诂,大多言之有据。
汉代是经学的时代,在经学的影响下,楚辞学一开始就浸染了经学的色彩,《楚辞章句》也是经学观念的产物。
王逸从经学观念出发,全面的在文学理论批评中贯彻儒家思想,对《楚辞》做符合儒家思想的解释,从这个角度给予《楚辞》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但是要指出的是,《楚辞》中包含的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觉醒在经学阐释中被隐没。
这是经学的局限,也是时代的局限。
楚辞名句解读
![楚辞名句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d493bb6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a3.png)
楚辞名句解读楚辞名句解读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解读】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解读】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丧。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离骚》)【解读】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
即使我被肢解也不变我的思想,又怎能挫败我远大志向。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解读】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
5、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国殇》)【解读】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6、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哀郢》)【解读】鸟飞千里最终回到自己的老窝,狐狸死的时候,据说那个头总是朝着它的出生地。
语出屈原《九章哀郢》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诗人作诗哀悼。
这两句诗便于哀惋中流露了对故国的眷恋,诗中向故乡寻觅栖息之所的飞鸟和即使死去也要把头颅朝向自己洞穴的狐狸,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
7、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屈原《卜居》)【解读】现实)世界浑浊不清:蝉翼被认为重,千钧被认为轻;黄钟被毁坏丢弃,瓦锅被认为可以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谗言献媚的人位高名显,贤能的人士默默无闻。
8、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龟策诚不能知事。
(屈原《卜居》)【解读】所谓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长处;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
您(还是)按照您自己的心,决定您自己的行为(吧)。
龟壳蓍草实在无法知道这些事啊!9、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解读】世人都被污染,唯独我一人清净;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辞要籍述评一、楚辞章句二、楚辞补注三、楚辞集注、楚辞辩证、楚辞后语四、楚辞通释五、屈原赋注、屈赋通释、屈赋音义六、山带阁注楚辞、楚辞余论、楚辞说韵七、屈骚指掌八、屈赋微九、楚辞校补、离骚解诂、天问释天十、楚辞概论、楚辞论文集、楚辞注疏长编十一、屈原赋校注、楚辞书目五种、楚辞通故、楚辞学论文集十二、屈赋通笺、笺屈余义十三、楚辞解故十四、泽螺居楚辞新证十五、屈赋新探十六、屈赋新编自西汉淮南王刘安为《离骚传》,东汉王逸为《楚辞章句》,历代笺释、评论楚辞之作,林林总总。
“五四”以后,楚辞研究蔚为大国,著述亦殊夥颐。
本文即从自来楚辞专著中,撷取十六家三十种,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例,述其概略,评其得失。
若夫即全部楚辞著述,一一为之提要钩玄、校论短长,笔者初亦有此计划,惟兹事体大,请俟诸方来云。
一、楚辞章句《楚辞章句》十七卷,东汉王逸(约公元89年——158年在世)著,为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1。
作者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县)人。
汉安帝元初中(117年左右),举上计吏,为校书郎。
顺帝时,官至侍中。
事迹具《后汉书》卷八零《文苑传》。
《楚辞章句》以世传刘向所编十六卷本《楚辞》为底本,复益以己作《九思》与班固二叙(序)为十七卷,而各为之注。
其《九思》之叙文和注解,《隋书•经籍志》谓为王逸所1淮南王安、司马迁、刘向、扬雄、班固、贾逵均曾为屈赋作解,皆在王逸之前。
但均失传。
自为2(第一种看法);洪兴祖《楚辞补注》又谓“逸不应自为注解,恐其子毛王延寿之徒为之耳(第二种看法);陈振孙谓为“后人所益”3(第三种说法);姚振宗谓“其十七卷者,盖私家别行本也”4(第四种说法);近人汤炳正则又谓“虽是否延寿所作并无确证,但十七卷既为其私家别行本,则其子孙后代叙而注之,传布于世,那是很可能的”5(第五种看法)。
以上五说,迄无定论。
本书于每篇下均有叙文6,指明作者、写作时地、命题意义及主要内容,对于理解原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注解的体例,约有三端:一是先释词,后解句7,如《离骚》“谣诼谓余以善淫”句,注云:“谣,谓毁也。
诼,犹谮也。
淫,邪。
言众女嫉妒蛾眉美好之人,谮而毁之,谓之美而淫,不可信也;犹众臣嫉妒忠正,言己淫邪不可任也。
”二是详于前者略于后,如吕望、宁戚,已释于《离骚》、《天问》,故在《九章•惜往日》中即不再注2参蒋天枢《论<楚辞章句>》,载《楚辞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82.7版。
游国恩先生亦同意此说。
3《直斋书录解题》卷154《隋书经籍志考证》5《屈赋新探•楚辞成书之探索》6一般认为认为序文为王逸所作,而蒋天枢先生认为各篇序文非王逸所作,可备一说。
黄伯思《东观余论》谓其序皆在后,不知何人移于前。
7蒋天枢先生谓其:“先训解文字,次诠发大义,证以事实,并列举众说。
”释,但云:“见《骚经》、《天问》。
”三是引“或曰”以存异说8,如《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句,注云:“拂,击也。
一云蔽也。
”此外尚有可注意者:即《抽思》以下诸篇注中往往隔句用韵9,如“哀愤结縎,虑烦冤也”、“哀悲太息,损肺肝也”、“心中结屈,如连环也”之类。
《四库提要》谓“盖仿周易象传之体,亦足以考证汉人之韵。
”综观王注,其优点有三:一是保存了不少字、词的古义,不仅有助于研读楚辞,且足为训诂家之所餱粮。
如《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注云:“滋,莳也。
”按《楚辞释文》10滋作,音栽,滋与莳、、栽古韵隶之部,当为同源词。
故王逸训滋为莳,是得其古义的,五臣注云:“滋,益也。
”未为确诂。
又《离骚》云:“众女嫉余之娥眉兮”,王注:“蛾眉,好貌。
”此亦为确解。
洪兴祖《补注》引师古曰:“蛾眉,形若蚕蛾眉也。
”未免望文生训。
《四库提要》云:“逸注虽不甚8蒋天枢先生云:“书中列举众说,一切不著其名及其说之所由来,即所引古书亦或不著所出。
凡此在作者固出于简约之义,后世欲有所考核者每引以为憾也。
”9蒋天枢先生云:“惟《九辩》、《抽思》、《思美人》、《惜往日》、《远游》、《卜居》、《渔父》、《招隐士》、《九怀》各篇中,全篇或大部分,先后以错落之韵语为文,韵语间时又杂以校语之解释,此则汉人传注中所罕见。
”10作者不明,姜(亮夫)、游(国恩)曾作文考证详赅,而去古未远,多传先儒之训诂。
”所论为中肯。
王注的第二个优点,是由于他生长于楚地(湖北属楚),时代又近古,故于《楚辞》中的方言土语,此较熟悉,并能于注中一一指出,这对于后人理解楚辞助益匪浅。
如《离骚》:“夕揽洲之宿莽”,注云:“草冬生不死,楚人名曰宿莽。
”“慿不厌乎求索”,注云:“楚人名满曰慿”。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注云:“羌,楚人词语也。
”全书类此者不一而足。
但王注也有其缺失和不足之处,表现在义理方面,主要是用儒家观念解释楚辞,难免牵合皮傅之病,如谓《离骚》之义,依托五经以立义焉(《离骚后序》);表现在考证方面,有许多凿空附会之处,如论各篇作期与作地,往往不够可靠;表现在训诂方面,约有四端:一是喜欢增字为释,以至牵强附会,背离原诗旨意。
如《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注云:“言士有伏清白之志以死忠直之节者,固乃前圣所厚哀也。
”在原文厚字后面无端地加上个“哀”字,使“厚”字由原来的动词变为副词,大误。
又如《九叹·逢纷》:“行叩诚而不阿兮”,注云:“叩,击也。
阿,曲也。
……言己心不容非,以好叩击人之过,故遂为谗佞所排逐也。
”按“叩诚”即款诚,亦作悃诚,指诚信无欺,王注竟训“叩”为“叩击人之过”,而又置“诚”字于不顾,实属谬误。
二是不懂得联绵字的道理。
往往拆骈为单、望文生训。
如《哀时命》:“然隐悯而不达兮,独徙倚而彷徉。
”注云:“言己隐身山泽,内自悯伤志不得达,独徘徊彷徉而游戏也。
”按“隐悯”乃联绵词,忧痛之义也,王注分释之,训“隐”为“隐身山泽”,训“悯”为“内自悯伤”,失之。
三是不顾语法,如《离骚》:“薋菉葹以盈室兮。
”王注:“薋,疾藜也。
”然按之楚辞语法通例,这是一个“动+名+以+动+名”的句式,处在薋字地位上的必是动词,薋当读为䆅,积也,谓聚积菉葹以盈室也(清人段玉裁、胡文英已知此点)。
王氏不明乎此,训薋为名词,误。
四是误解词性,如《九叹•逢纷》:“始结言于庙堂兮,信中涂而叛之。
”按文中信字是副词,和《离骚》“虽信美而无礼”、《九章•哀郢》“信非吾罪而弃逐”之“信”字同样用法,王逸却释为“……今信用谗言,中道而更背我也”云云,变副词为动词,误矣。
关于王注之误,今人刘永济有《王逸章句识误》(见《笺屈余义》)、徐仁甫有《王逸章句之误》(见《古诗别解》),并可参观。
二、楚辞补注《楚辞补注》十七卷,宋洪兴祖撰。
兴祖字庆善(1090——1155),丹阳(今江苏丹阳县)人。
宋徽宗政和(1111——1117)中登上舍第,南渡后历任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等职,后出知真州、饶州,因忤秦桧而编管昭州卒。
事迹具《宋史·儒林传》。
是书先列王逸原注,而后补注于下,逐条疏通证明,又皆以“补曰”二字别之,使与原文不乱。
综观其书,优点约有三端:一、注释详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汉人注书,大抵简质,又往往举其训诂而不备列其考释。
兴祖是编,列逸注于前,而一一疏通证明补注于后,于逸注多所阐发。
”其言韪矣。
如《离骚》之“女媭”,王逸仅注云:“女媭,屈原姊也。
”《补注》引《说文》曰:“媭,女字也,音须。
贾侍中逵说,楚人谓女曰媭,前汉有吕媭,取此为名。
”又据《水经》引袁崧云:“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
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
县北有原故宅,宅之东北,有女须庙,擣衣石犹存。
”云云,虽其说未必即为定论,然富实详赡,亦足以博异闻。
二、敢于破除旧说,自立新解。
如上引《离骚》“女媭”条下补注云:“观女媭之意,盖欲原为宁武子之愚,不欲为史鱼之直耳,非责其不能为上官、椒兰也。
而王逸谓女媭骂原以不与众合,不承君意,误矣。
”又如《天问》之冯珧、冯弓,王逸持两端,而洪氏纠之。
此为驳王逸注者。
又如《离骚》“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五臣注云:“左转者,君子向左。
”《补注》曰:“此云:‘路不周以左转’,不周在西北海之外,自右而之左,故曰指西海以为期也。
五臣说非是。
”此为驳五臣注者。
三、征引浩博,不唯有助于读楚辞,且足为文献学之所取资。
如书中大量引及《说文》,可据以与今本《说文》对勘;书中大量引及群书,有今已失传者,亦有与今所传本不同者11。
如所引孔逭《文苑》,今已佚;《天问》注二妃事引《列女传》,与今本颇有异同。
尤可贵者,为王逸以后久已亡佚的楚辞旧注,如郭璞《楚辞注》12、徐邈《楚辞音》13以及作者不详的《楚辞释文》14,犹赖洪书而得以觇其梗概。
四、洪书所录楚辞异文极多,颇有助于楚辞之校勘。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兴祖少时,从柳展如得东坡手校楚辞十卷,凡诸本异同,皆两出之。
后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参校,遂为定本,始补王逸《章句》之未备者。
书成,又得姚廷辉本,作《考异》,附古本《释文》之后,其末又得欧阳永叔、孙莘老、苏子容本于关子东、叶少协,校正以补《考异》之遗。
”然则唐宋旧本旧说,于洪书殆可窥其大端矣。
《四库提要》谓洪书“于楚辞诸注之中,特为善本”,徇非过11姜亮夫师云:“洪补能引用非儒家的载籍探文中的隐微,是其所长。
”(《讲录》13页)12《隋志》著录作三卷,《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作十卷。
13《隋志》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有著录。
14按近人余嘉锡考定为南唐王勉所作,姜亮夫师《洪庆善楚辞补注所引释文考》认为“此书当在唐之末”云云。
誉之词。
读今本《楚辞补注》,尚有数点所当注意者:一、洪氏的《楚辞考异》一书,原来是附在古本《释文》之后的,今本的《考异》和《释文》则分散在《补注》的各句之下,已非原书本来面目。
二、今本“补曰”字以上并非全是王逸注文,还搀杂了《文选》李善及五臣注,这是后人增补的。
究为何人所补,除所补外是否悉为王逸原文,已不可知。
三、补注本中有校语,在王注后,补注前,盖六朝唐以来诸家旧校,而洪氏辑存之,学者或以为王校,大谬。
15四、据《郡斋读书志》,知《楚辞补注》原有自序,今本已佚。
三、楚辞集注、楚辞辩证、楚辞后语《楚辞集注》八卷,《楚辞辩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南宋朱熹(1130——1200)撰。
熹字元晦,晚年自称晦庵(别称紫阳),安徽婺源人。
是宋代大儒,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渊博的学者之一。
事迹见《宋史》卷429《道学三》、《宋元学案》卷48《晦翁学案》、15参闻一多《楚辞校补》凡例。
又孙诒让《札迻》卷12,《楚辞王逸注》已著此说。
王懋竑《朱子年谱》。
《楚辞集注》以王逸《章句》为底本,删去《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益以贾谊《吊屈原》、《服赋》二篇;以屈原所著二十五篇为《离骚》,《九辩》以下十六篇为《续离骚》,随文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