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资源公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
2008年,广西年平均降水量1798.7mm,降水总量4257.7亿m3,比多年均值(1956~2000年,下同)偏多17.1%;水资源总量2282.5亿m3,比多年均值偏多20.6%,为偏丰水年份。
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00.2亿m3,比年初增加104.7亿m3。
2008年广西总供水量310.11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296.10亿m3,占95.46%,是主要的供水水源。
总用水量310.11亿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85.35亿m3,占59.77%,是主要的用水大户。
2008年广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1至5月降雨量偏少,又受2007年严重秋冬旱的影响,一季度水库有效蓄水严重偏少,江河水位低,各地不同程度遭受春旱影响。
10月份上旬和中旬,全区基本无雨,桂中部分地区也曾出现旱象。
2008年广西的气候比较异常,极端灾害性天气比较频繁,先后发生了10次严重的洪涝灾害,与常年相比总体上属洪涝灾害偏重的年份。
灾情来得早、来得猛、来得密,4月12日,就出现了第一次暴雨洪水灾害,是近10年来最早的一年;6月8-17日连续11天出现强降雨,为历史同期罕见,桂江中下游、洛清江、西江梧州段、左江流域均出现了大洪水;特别是9月下旬遭受第14号强台风“黑格比”,造成了重大灾害损失,是1971年以来进入广西境内最强的台风。
2008年广西主要河流水质与上年度相比基本持平,长江流域片的湘江、资水,珠江流域片的都柳江、清水河、龙江、大环江、平而河、黄华河水质较好,而南流江、钦江、马江、刁江、九洲江、罗江、武思江、右江、洛清江、大风江、郁江等河流局部河段水质较差。
全区主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
1 水资源量
1.1 降水量
2008年广西年平均降水量1798.7mm ,折合降水总量为4257.7亿m3,比上年增多36.4%,比多年平均值增多17.1%。
各地降水分布不均,各雨量站降水量在840.5mm~4401.4mm之间,年最大降水量是年最小降水量的5.2倍。
暴雨中心与历年基本一致,主要在桂南沿海十万大山、桂北元宝山、天平山和猫儿山一带,其中十万大山的年降水量在2000~4400mm之间,为全区最高;降雨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桂西南的西林、乐业、田林、田东、平果、隆安、南宁一带,桂东南的岑溪、容县和玉林一带,桂中来宾、武宣一带,年降水量在900~1600mm。
其它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600~2400mm。
从行政分区来看,与上年相比,降水量增幅最大的是北海市,增大了104.6%;相对上年降水量有所减少的是河池市,减少了0.11%。
与多年均值相比,2008年全区各市除了河池市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 3.9%,其他各市均比多年平均值增加,增加幅度在9.61%~74.0%之间,其中北海市增加74.0%。
从流域分区看,各流域年降水量均比上年偏多13.4%~98.3%,其中粤西诸河2008年降水量比上年偏多98.3%。
与多年均值相比,各流域年降水量均比多年平均值
偏多5.12%~42.5%,增辐最大的同样为粤西诸河,2008年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多42.5%。
2008年流域分区年降水量与上年和多年均值比较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9月份,各主要河流代表站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最大的为郁江南宁站为68.4%。
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与上年相比均有增加,增加幅度在2.07%~69.9%之间,增幅最大的为郁江南宁站。
1.2 地表水资源量
2008年广西地表水资源量2282.5亿m3,折合径流深964.4mm,与上年相比增加64.6%,与多年均值相比增加20.6%。
从行政分区来看,与2007年相比,除了河池市水资源量偏少了2.75%,其余各市均有大幅度的增加,增加幅度在5.01%~233%之间,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玉林市偏大233%。
与多年均值相比,来宾市、河池市、钦州市均偏少,幅度在0.58%~13.4%之间,其中来宾市偏少13.4%。
其他各市均比多年均值偏多,其中北海市偏多69.0%。
从流域分区看,红水河水资源量比2007年偏少23.3 %,其余各分区均比去年大幅增加,增加幅度在24.9%~244%之间,其中黔浔江偏多244%,粤西诸河偏多199%。
与多年均值相比,资水、红水河、北江水资源量偏少,幅度在2.35%~42.4%之间,其中资水偏少42.4%。
其他各分区均比多年均值增加,增加幅度最大的为黔浔江,增加了78.1%。
2008年广西流域分区水资源量与上年和多年比较
地表水资源分布特点:
1、全区天然径流量分布与降水量分布基本一致,其中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55.9%以上,其中柳江柳州水文站汛期径流量占的比重最大,达76.1%,汛期径流量比重最小的为红水河天峨水文站,为55.9%。
2、各主要河流连续最大4个月径流量均占年径流量的43.0%以上。
连续最大4个月径流量各条河流出现的时段不一样,郁江出现的时间相对往年较晚,为8~11月,原因是9月下旬受14号台风“黑格比”的影响,郁江流域出现大面积的强降雨所致。
资水、湘江出现的时间为3~6月,桂贺江出现的时间为4~7月,浔江出现的时间为5~8月,红水河、柳江、左江、黔江、西江、桂南沿海诸河出现的时间为6~9月。
1.3 出入境、入海水量
2008年,广西入境水量为861.8亿m3,比上年偏多32.0%,主要由云南、贵州、越南从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右江、水口河、平而河入境,其中由贵州省入境468.7亿m3,由云南省入境237.9亿m3,由越南入境113.0亿m3,少量从广东、湖南入境,入境水量29.5亿m3。
2008年,广西出境、入海总水量2962.8亿m3,比上年增大了60.9%,其中,从西江、贺江、九洲江出境广东的水量2566.3亿m3,从湘江、资水出境湖南的水量84.5亿m3,出国境(越南)水量19.79亿m3,入海水量292.2亿m3。
1.4 浅层地下水资源量
广西属南方山丘区,岩溶地貌较为发育,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枯水期河川径流量主要由地下径流补给,且数量比较稳定,河川基流量基本等于浅层地下水资源量。
经实测水文资料分析,用枯季最小月平均流量计算地下径流,得到2008年广西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504.8亿m3,比上年偏多47.9%,比多年均值偏多10.5%。
2008年广西径流系数为0.54,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52。
1.5 水资源总量
区域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年内降水量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不含过境水量。
广西浅层地下产水量为河川基流量,是重复计算量,广西地表水资源量即为水资源总量。
2008年广西水资源总量为2282.5亿m3,折合径流深964.4mm。
从1997~2008年广西降水量、水资源总量变化过程可以看出:1997、2001、2002、2008年降水量明显大于多年平均值,2000、2003、2004、2007年降水量明显小于多年平均值,其它年份降水量基本接近多年平均值;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变化情况与降水量基本一致。
2008年广西属于偏丰水年,来水年内分配很不均匀。
2008年广西行政分区降水量、水资源量表
2008年广西流域分区降水量、水资源量表
2 蓄水动态
2008年广西33座大型水库、174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300.2亿m3,比年初增加104.7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82.3亿m3,比年初增加99.8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18.0亿m3,比年初增加4.97亿m3。
2008年各行政分区中,除梧州市、柳州市外,其它各市水库年末蓄水量均比年初增加,其中河池增加的幅度最大,增加了77.0亿m3,主要原因是:龙滩水电站4号机组建成投产,龙滩水库增加蓄水,年末蓄水总量为146.0亿m3,蓄水变量为76.9亿m3。
各流域分区中,各分区水库年末蓄水量均比年初增加,其中右江比年初增加14.5亿m3,红水河增加77.8亿m3。
3 供用水量
3.1 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总供水量。
2008年广西总供水量310.11亿m3,比上年减少0.29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296.10亿m3,占95.46%;地下水供水量11.45亿m3,占3.71%;其他水源供水量2.56亿m3,占0.83%。
地表水供水量中,蓄水、引水、提水工程供水量分别为122.95、61.71、110.93亿m3。
3.2 用水量
用水量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
2008年广西总用水量为310.11亿m3,其中生产用水量275.36亿m3,生活用水量29.22亿m3,生态环境用水量5.53亿m3。
与2007年相比,广西总用水量减少了0.29亿m3,工业、建筑业、居民生活和服务业用水有不同程度增长;由于2008年广西农田实灌面积比2007年减少了255.02万亩,另一方面,由于降雨量较大,遭遇了几次大的洪涝灾害,农业生产受到了较大影响所致,农田灌溉用水减少了7.35亿m3。
2008年广西行政分区供用水量表
单位:亿m3
3.3 耗水量
耗水量指在输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2008年广西总耗水量为135.60亿m3,比2007年减少1.44亿m3,其中农田灌溉和林牧渔畜耗水量99.42亿m3,占总耗水量的73.32%。
广西综合耗水率43.73%,由于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其耗水率差别较大,其中农田灌溉为44.92%,林牧渔畜为54.13%,工业(含火电)为27.64%,居民生活为57.60%,建筑业和服务行业为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