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压轴题专题复习——铝及其化合物推断题的综合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化学压轴题专题复习——铝及其化合物推断题的综合附答案
一、铝及其化合物
1.工业上的许多反应工艺来源于实验室里的简单操作,比如用铝土矿(成分为氧化铝、氧化铁)制取铝的过程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铝土矿中加入NaOH溶液的反应方程式___。
(2)沉淀C的化学式___,颜色为___,写出它的一种用途___。
(3)操作I、操作II、操作III的名称为___,这个过程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___。
(4)整个生产过程中,除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___(写出3种,填化学式),用此法制取铝的副产品是___(写出2种,填化学式)。
(5)氧化铝熔点高,氯化铝熔点低,工业上为什么不用熔点较低的氯化铝而用熔点更高的氧化铝为原料电解制铝?___。
【答案】Al2O3+2NaOH═2NaAlO2+H2O Fe2O3红棕色作颜料(或炼铁)过滤漏斗、玻璃棒 NaOH、CaO、CO2 Fe2O3、O2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以分子形式存在,不能导电,不能用于电解。
氧化铝是离子化合物,熔融时能够电离而导电,因此电解铝用氧化铝而不用氯化铝
【解析】
【分析】
铝土矿中含有氧化铝和氧化铁,向铝土矿中加入NaOH溶液,发生反应Al2O3+2OH-═2AlO2-+H2O,氧化铁不溶,然后过滤,得到溶液B为NaOH、NaAlO2混合溶液,沉淀C为Fe2O3;向溶液B中通入CO2,发生反应2AlO2-+CO2+3H2O=2Al(OH)3↓+CO32-、2OH-+CO2=CO32-+H2O,然后过滤得到沉淀Al(OH)3和Na2CO3溶液,向溶液中加入CaO,发生反应
Na2CO3+CaO+H2O═2NaOH+CaCO3↓,然后过滤,将NaOH循环利用;将Al(OH)3加热得到Al2O3,电解熔融Al2O3得到Al,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1)根据上面的分析,铝土矿中加入NaOH溶液,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2O3+2NaOH═2NaAlO2+H2O,故答案为:Al2O3+2NaOH═2NaAlO2+H2O;
(2)根据上述分析,沉淀C为Fe2O3,氧化铁为红棕色粉末,俗称铁红,除了用于金属冶炼以外,还可用作顔料,故答案为:Fe2O3;红棕色、作颜料(或炼铁);
(3)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采用过滤法,操作Ⅰ、操作Ⅱ和操作Ⅲ都是过滤操作,过滤时需要制作过滤器的漏斗、固定仪器的铁架台、引流用的玻璃棒、承接滤液的烧杯,故答案
为:过滤;漏斗、玻璃棒;
(4)煅烧碳酸钙得到CaO和CO2,B生成沉淀需要二氧化碳、碳酸钠转化为碳酸钙需要CaO,所以CaO和CO2能循环利用,溶液E中的氢氧化钠也能循环利用;根据流程图和上述分析,操作Ⅰ所得的Fe2O3和电解熔融Al2O3得到的O2为副产品,故答案为:NaOH、CaO和CO2;Fe2O3和O2;
(5)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以分子形式存在,不能导电,不能用于电解。
氧化铝是离子化合物,熔融时能够电离而导电,因此尽管氧化铝熔点高,氯化铝熔点低,工业上电解铝时选用氧化铝而不用氯化铝,故答案为: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以分子形式存在,不能导电,不能用于电解。
氧化铝是离子化合物,熔融时能够电离而导电,因此电解铝用氧化铝而不用氯化铝。
2.已知C、D、G、I为短周期元素形成的单质,D、G、I常温下为气态,且G为黄绿色;形成D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B的焰色反应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K为红棕色粉末。
其转化关系如图。
请回答:
(1)工业上制C用A不用H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C与K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反应物总能量
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生成物总能量。
(3)L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用碳棒作阳极,L作阴极,接通电源(短时间)电解E水溶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E物质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
(5)J与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G与熟石灰反应制取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下不导电 2Al+Fe2O3高温
Al2O3+2Fe 大于
2KCl+2H2O2KOH+H2↑+Cl2↑ Al3++3AlO2-+6H2O=4Al(OH)3↓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解析】
【分析】
【详解】
形成D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原子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D为O2;K为红棕色固体粉末,K为Fe2O3;由于电解A得到C与D,则C与K 生成A的反应为铝热反应,故A为Al2O3,L为Fe,C为Al;黄绿色气体G为Cl2,与C反应得到H为AlCl3;B的焰色反应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B中含有K元素,B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则B为KClO3,E为KCl,电解KCl溶液生成KOH、H2和Cl2,过量的F与氯化铝反应得到J,则I为H2,F为KOH,J为KAlO2;
(1)H为AlCl3,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下不导电,故工业上制Al用氧化铝不用氯化铝,故答案为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下不导电;
(2)C与K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Fe2O3高温
Al2O3+2Fe,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该反
应的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故答案为2Al+Fe2O3高温
Al2O3+2Fe;大于;
(3)Fe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用碳棒作阳极,Fe作阴极,接通电源(短时间)电解KCl
水溶液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2H2O 电解
2KOH+H2↑+Cl2↑,故答案为
2KCl+2H2O 电解
2KOH+H2↑+Cl2↑;
(4)E为KCl,KCl的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5)J与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AlO2-+6H2O=4Al(OH)3↓,故答案为Al3++3AlO2-
+6H2O=4Al(OH)3↓;
(6)G为Cl2,G与熟石灰反应制取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为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故答案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点晴】
本题考查无机推断等,特殊颜色及D的原子结构、转化关系中特殊反应等是推断突破口,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需对基础知识全面掌握。
推断题中常见的特征反应现象有:(1)焰色反应:Na(黄色)、K(紫色);(2)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3)白色沉淀Fe(OH)2置于空气中最终转变为红褐色[Fe(OH)3](由白色→灰绿→红褐色);(4)在空气中变为红棕色:NO;(5)气体燃烧火焰呈苍白色:H2在Cl2中燃烧;在空气中点燃呈蓝色:CO、H2、CH4;(6)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NH3;(7)空气中出现白烟:NH3与酸性气态物质(或挥发性酸如盐酸、硝酸)反应等。
3.有一无色透明溶液,欲确定是否含有下列离子:
Na +、Mg 2+、Al 3+、Fe 2+、Ba 2+、NO 3-、SO 24-、Cl -、SO 32-、HCO 3-
,取该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待测液,加入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
②取少量待测液,浓缩后加入铜片和浓硫酸,加热,有无色气体产生,此无色气体遇空气变成红棕色。
③取少量待测液,加入BaCl 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④取实验③中上层清液滴加AgNO 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此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⑤另取少量原溶液滴加NaOH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当NaOH 过量时,沉淀部分溶解。
(1)根据以上实验,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尚不能确定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
(2)写出②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⑤中沉淀溶解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检验Na +一般用焰色反应即可确定,此实验做之前要用______清洗铂丝。
【答案】Mg 2+、Al 3+、3NO -、24SO - Fe 2+、Ba 2+、SO 32-、3HCO -
Na +、Cl - 3Cu +8H ++
23NO -===3Cu 2++2NO ↑+4H 2O Al(OH)3+OH - ===2AlO -+2H 2O 稀盐酸 【解析】
【分析】
无色溶液中,有色离子不能存在,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能溶于强碱中,白色且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是氯化银或硫酸钡,在酸性环境下,能和氢离子反应的离子不能共存,根据离子反应的现象以及离子共存的知识加以分析。
【详解】
因是无色溶液,Fe 2+是浅绿色,所以不含Fe 2+;
①由于滴加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证明溶液显酸性,因此溶液中一定没有SO 32-、HCO 3-;②待测液浓缩后加入铜片和浓硫酸,加热,有无色气体产生,此无色气体遇空气变成红棕色,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O 3-;
③取少量待测液,加入BaCl 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 42-,故一定没有Ba 2+;
④由于③的上层清液滴中加AgNO 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且不溶于稀硝酸,说明含有Cl -,但由于③中加入了BaCl 2溶液,无法证明原溶液中是否存在Cl -;
⑤由于原溶液中加入NaOH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当NaOH 过量时,沉淀部分溶解,则含有Al 3+、Mg 2+;
Na +在水溶液里无色,不会参与上述反应,所以无法判断原溶液中是否存在Na +;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Mg 2+、Al 3+、NO 3-、SO 42-;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Fe 2+、 Ba 2+、SO 32-、HCO 3-;尚不能确定的离子是Na +、Cl -;
答案为:Mg 2+、Al 3+、NO 3-、SO 42-;Fe 2+、 Ba 2+、SO 32-、HCO 3-;Na +、Cl -;
(2) ②中原溶液加入铜片和浓硫酸并加热生成NO ,离子方程式为:3Cu+8H ++2NO 3-=3Cu 2++2NO↑+4H 2O ;
答案为:3Cu+8H ++2NO 3-=3Cu 2++2NO↑+4H 2O 。
(3) ⑤中加NaOH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为Mg(OH)2和Al(OH)3,当NaOH过量时,部分溶解的是Al(OH)3,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 =AlO2-+2H2O;
答案为:Al(OH)3+OH- =AlO2-+2H2O。
(4)溶液里的钠离子是否存在一般用焰色反应来确定,钠离子的焰色反应为黄色,实验之前,为防止杂质的干扰,用稀盐酸先清洗铂丝;
答案为:稀盐酸。
4.A-J分别表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没有列出),且已知G为主族元素的固态氧化物,A、B、C、D、E、F六种物质中均含同一种元素。
请填写下列空白:
(1)A、B、C、D、E、F六种物质中所含同一种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_________
(2)写出检验D溶液中阳离子的方法____。
(3)写出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4)若向气体K的水溶液中加入盐酸,使其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pH_____7(填“>”、“<”或“=”),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原因:______;
(5)若向气体K的0.1mol/L水溶液中加入pH=1的硫酸,且氨水与硫酸的体积比为1:1,则所得溶液中各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
....的关系是______。
【答案】第四周期Ⅷ族取少量D溶液,加KSCN溶液,出现红色 2Al+2OH-+2H2O=2AlO2-+3H2↑< NH4++ H2OƒNH3·H2O+OH- c(NH4+)> c(SO42-)> c(H+)>c(OH-)
【解析】
【分析】
G为主族元素的固态氧化物,在电解条件下生成I和H,能与NaOH溶液反应,说明G为Al2O3,与NaOH反应生成NaAlO2,而I也能与NaOH反应生成NaAlO2,则I为Al,H为
O2,C和碱、D和气体K反应生成E、F,则说明E、F都为氢氧化物,E能转化为F,应为Fe(OH)2→Fe(OH)3的转化,所以E为Fe(OH)2,F为Fe(OH)3,则C为FeCl2,D为FeCl3,K 为NH3,B为Fe3O4,与Al在高温条件下发生铝热反应生成A,即Fe,结合对应单质、化合物的性质解答该题。
【详解】
(1)A、B、C、D、E、F六种物质中都含有铁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周期表第四周期Ⅷ
族,
(2)溶液D 为氯化铁溶液,检验三价铁离子的存在,取少许D 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 溶液,溶液变红色,证明D 溶液中含有Fe 3+;
(3)反应④是金属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Al 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NaAlO 2和H 2,反
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222Al+2OH +2H O=2AlO +3H ;
(4)气体K 的水溶液为一水合氨溶液,加入盐酸,使其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水,氯化铵在水溶液中水解显酸性,所以pH <7;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232NH +H O NH H O+H g ƒ;
(5)若向气体NH 3的0.1mol/L 水溶液中加入pH=1的硫酸,且氨水与硫酸的体积比为1:
1,假设条件均为1L ,发生反应:++3242NH H O+H =NH +H O g ,n (NH 3•H 2O)=0.1mol ,
n (H +)=0.1mol ,所以一水合氨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溶液,铵根离子水解显酸性,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 (+4NH )>c (2-4SO )>c (H +)>c (OH -)。
【点睛】
比较时溶液中粒子浓度紧扣两个微弱:
(1)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的电离是微弱的,且水的电离能力远远小于弱酸和弱碱的电离能力,如在稀醋酸溶液中:CH 3COOH ƒCH 3COO -+H +,H 2O ƒOH -+H +,在溶液中微粒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 (CH 3COOH)>c (H +)>c (CH 3COO -)>c (OH -);
(2)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的水解是微弱的,但水的电离程度远远小于盐的水解程度,如稀的CH 3COONa 溶液中:CH 3COONa=CH 3COO -+Na +,CH 3COO -+H 2O ƒCH 3COOH +OH -,H 2O ƒH ++OH -,所以CH 3COONa 溶液中:c (Na +)>c (CH 3COO -)>c (OH -)>c (CH 3COOH)>c (H +)。
5.含有A +、B 3+、C 3+ 三种金属阳离子的水溶液发生了如下一系列变化后逐一沉淀出来,其中B 3+转入白色沉淀:
请通过分析回答(用化学符号填写):
(1)A +是__,B 3+是__,C 3+是__;
(2)X 是__,Y 是__,Z 是__;
(3)写出下列离子方程式:
①生成Y 沉淀:__;②B 3+与过量氨水反应:__;
(4)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单质铝和Y 分解后的固体产物反应:__.
【答案】Ag + Al 3+ Fe 3+ AgCl Fe (OH )3 Al (OH )3 Fe 3++3OH ﹣═Fe(OH )3↓ Al 3++3NH 3•H 2O═Al (OH )3↓+3NH 4+ 2Al+Fe 2O 3
2Fe+Al 2O 3
【解析】
【分析】
含有A +、B 3+、C 3+ 三种金属阳离子的水溶液,加入过量盐酸反应过滤得到白色沉淀X 和滤液甲,白色沉淀只能是氯化银沉淀,说明A +离子为Ag +,滤液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得到红褐色沉淀Y 为Fe(OH)3,滤液乙中加入适量盐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Z 为Al(OH)3,其中B 3+转入白色沉淀,则B 3+、C 3+ 离子分别为:Al 3+、Fe 3+,据此回答;
【详解】
(1)由上述分析可知A +、B 3+、C 3+ 三种金属阳离子分别为:Ag +、Al 3+、Fe 3+,
答案为:Ag +;Al 3+;Fe 3+;
(2)分析可知对应X 、Y 、Z 分别为:AgCl 、Fe(OH)3、Al(OH)3;
故答案为:AgCl ; Fe(OH)3;Al(OH)3;
(3)①生成Y 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Fe 3++3OH ﹣═Fe(OH)3↓;
故答案为:Fe 3++3OH ﹣═Fe(OH)3↓;
②Al 3+与过量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铵根离子,离子方程式为:
Al 3++3NH 3•H 2O ═Al(OH)3↓+3NH 4+;
故答案为:Al 3++3NH 3•H 2O ═Al(OH)3↓+3NH 4+;
(4)氢氧化铁分解产物是氧化铁,铝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放出大量的热,反应方程式为:2Al+Fe 2O 3===高温
2 Fe+Al 2O 3;
故答案为:2Al+Fe 2O 3===高温2 Fe+Al 2O 3。
6.已知X 元素原于的核电荷数小于18,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且比最内层电子数多1。
回答下列问题:
(1)X 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
(2)X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3)X 的单质与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答案】 Al(OH)3 2Al+2NaOH+6H 2O=2Na[Al(OH)4]+3H 2↑(或为
2Al+2NaOH+2H 2O=2NaAlO 2+3H 2↑)
【解析】
【分析】
已知X 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小于18,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且比最内层电子数多1,则该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3,该元素是Al 元素,然后结合其原子结构与元素位置的关系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分析解答。
【详解】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 元素的Al 元素。
(1)X 是Al 元素,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Al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3,
所以Al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 X是Al,原子核外最外层有3个电子,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Al(OH)3;
(3)Al能够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产生Na[Al(OH)4]和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l+2NaOH+6H2O=2Na[Al(OH)4]+3H2↑(或写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元素及化合物的推断及元素与化合物的知识。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层中的电子数与电子层数关系推断元素是解题关键。
熟练掌握Al元素的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就可以顺利解答。
7.将一定质量的Mg-Al合金投入1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某HCl溶液中,充分反应。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BC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Mg-Al合金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
(3)原HC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
(4)所加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
(5)a=______。
【答案】Al(OH)3+OH-=AlO2-+2H2O 5.1g 6mol/L 5mol/L 20
【解析】
【分析】
根据图像可知,oa段为过量的盐酸与NaOH反应,AB段为镁离子、铝离子与NaOH的反应,BC段为氢氧化铝与NaOH的反应。
【详解】
(1) BC段为氢氧化铝与NaOH的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OH)3+OH-=AlO2-+2H2O;
(2) BC段减少的为氢氧化铝沉淀,质量为7.8g,物质的量为0.1mol,即n(Al)=0.1mol;则氢氧化镁的质量为5.8g,物质的量为0.1mol即n(Mg)=0.1mol;合金的质量为
24×0.1+27×0.1=5.1g;
(3)根据方程Al(OH)3+OH-=AlO2-+2H2O,消耗20mL的NaOH时的物质的量为0.1mol,则
c(NaOH)=0.1mol÷0.02L=5mol/L;B点时,溶液刚好为NaCl溶液,此时消耗
n(NaOH)=5×0.12=0.6mol,c(HCl)=0.6÷0.1=6mol/L;
(4)由(3)得出的结论,c(NaOH)=5mol/L;
(5) n(Mg)=n(Al)=0.1mol,消耗的盐酸为0.5mol,100mL溶液中含有n(HCl)=0.6mol,则剩余n(HCl)=0.1mol,此时消耗V(NaOH)=0.1÷5=0.02L,即20mL。
【点睛】
通过BC段消耗的氢氧化钠的体积计算出NaOH的浓度,再计算盐酸的浓度。
8.工业制取皮革加工中的鞣化剂硝酸铝,是用铝灰与烧碱、硝酸反应制得的。
铝灰是铝、氧化铝和氧化铁的混合物。
产品硝酸铝晶体为Al(NO3)3·nH2O。
已知偏铝酸盐能与一般的酸反应,如:NaAlO2+HNO3+H2O→NaNO3+Al(OH)3↓
生产流程如图:
完成下列填空:
(1)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30%的氢氧化钠溶液,除烧杯、玻璃棒外还需(选填编号)
___。
A.B.C.D.
说出流程中产生的滤渣的一种用途是___。
制作一个过滤器需要___。
流程中操作x的名称是____。
(2)反应Ⅱ加入的硝酸必须适量,原因是___。
反应Ⅲ加入的硝酸要稍过量,原因是___。
(3)从反应Ⅲ所得的溶液制成产品的步骤依次为减压蒸发,___,过滤,___,低温烘干。
(4)为测定所得的产品的纯度,质检人员称取产品Wg,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从中取出25.00mL,加入过量已知浓度的氨水充分反应后,剩余的氨水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溶液进行测定。
通过计算便可得出产品的纯度。
①上述过程属于定量实验。
其中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外,还有一个是___,该实验过程中要进行多次读数,读数的方法是读出与___的刻度值。
②任意写出一个该测定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
【答案】B 作颜料(或炼铁)漏斗和滤纸过滤硝酸不足或过量,都会使铝元素损耗,而浪费原料、降低产量稍过量的硝酸可抑制硝酸铝水解,有利提取产品(冷却)结晶洗涤(晶体)(酸碱)中和滴定滴定管内壁上白底蓝线的粗细交界处相平
Al3++3NH3•H2O→Al(OH)3↓+3NH4+或NH3•H2O+H+→NH4++H2O
【解析】
【分析】
铝灰用氢氧化钠溶液溶解,铝、氧化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氧化铁不反应,过滤后形成滤渣,滤液中含有偏铝酸钠和未反应的NaOH,加入硝酸中和未反应的氢氧化钠,并将偏铝酸钠转化为氢氧化铝沉淀,再过滤分离,氢氧化铝沉淀再用硝酸溶解,得到硝酸铝溶液,经过一系列操作得到硝酸铝晶体,结合溶液的配制和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
【详解】
(1)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3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用天平称量氢氧化钠,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在烧杯中溶解,并用玻璃棒搅拌,因此除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的仪器是量筒;流程中产生的滤渣是氧化铁,可以用作红色颜料,也可以用于炼铁;制作一个过滤器需要漏斗和滤纸;根据图示,流程中操作x是分离溶液和沉淀,为过滤,故答案为:B;作颜料(或炼铁);漏斗和滤纸;过滤;
(2)硝酸属于强酸,可以溶解氢氧化铝沉淀,导致Al元素损失,因此反应Ⅱ加入的硝酸必须适量;反应Ⅲ加入的硝酸要稍过量,因为硝酸铝会水解,稍过量的硝酸可抑制硝酸铝水解,有利提取产品,故答案为:硝酸不足或过量,都会使铝元素损耗,而浪费原料、降低产量;稍过量的硝酸可抑制硝酸铝水解,有利提取产品;
(3)从反应Ⅲ所得溶液中得到硝酸铝晶体的步骤依次是:减压蒸发、冷却结晶、过滤、洗涤、低温烘干,故答案为:冷却结晶;洗涤;
(4)①常见的定量实验包括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外,还有一个是(酸碱)中和滴定;中和滴定实验过程中要进行多次读数,读数的方法是读出与滴定管内壁上白底蓝线的粗细交界处相平的刻度值,故答案为:(酸碱)中和滴定;滴定管内壁上白底蓝线的粗细交界处相平;
②称取产品Wg,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从中取出25.00mL,加入过量已知浓度的氨水,硝酸铝与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硝酸铵,充分反应后,剩余的氨水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溶液进行测定,氨水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水,测定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Al3++3NH3•H2O=Al(OH)3↓+3NH4+、NH3•H2O+H+=NH4++H2O,故答案为:
Al3++3NH3•H2O=Al(OH)3↓+3NH4+或NH3•H2O+H+=NH4++H2O。
9.七水硫酸镁(MgSO4·7H2O)在印染、造纸和医药等工业上有重要的用途。
硼镁泥是硼镁矿生产硼砂的废渣,其主要成分是MgCO3,还含有MgO、CaO、Fe2O3、FeO、MnO2、
Al2O3、SiO2等杂质,工业上用硼镁泥制取七水硫酸镁的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①MnO2不溶于稀硫酸。
②CaSO4和MgSO4·7H2O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数据如下表所示:
(1)开始用到硫酸的质量分数为70%,密度为1.61g/cm3,则该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
(2)滤渣A中除含少量CaSO4·2H2O外,还有___。
(3)加入MgO后,加热煮沸的目的是___。
(4)若滤渣B的主要成分为Al(OH)3和Fe(OH)3。
则加入NaCl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
(5)流程中操作1为蒸发浓缩、趁热过滤,这样即可得到CaSO4·2H2O,又防止___。
(6)获取MgSO4·7H2O的操作2为:___、___、过滤洗涤。
(7)已知开始硼镁泥样品的质量为ag,制取七水硫酸镁的质量为bg,据此能计算出硼镁泥中镁元素的含量吗?若能,请写出表达式;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___(能或不能),表达式(或理由)为___。
【答案】11.5mol/L SiO2、MnO2防止生成Al(OH)3和Fe(OH)3胶体,使之转化为沉淀而被分离 ClO-+2Fe2++2H+=Cl-+2Fe3++H2O 析出MgSO4·7H2O晶体蒸发浓缩冷却结晶不能加入MgO的量未知
【解析】
【分析】
硼镁泥用足量硫酸酸浸溶解,得到含有Mg2+、Ca2+、Fe2+、Fe3+、Al3+以及SO42-的酸性溶液,由于MnO2、SiO2不与硫酸反应,硫酸钙属于微溶物,则过滤后滤渣A主要为MnO2、SiO2,还含有少量CaSO4·2H2O,向滤液中加入NaClO将Fe2+氧化为Fe3+,加入MgO调节溶液pH值并加热,使Fe3+、Al3+转化为氢氧化铁、氢氧化铝沉淀,则滤渣B主要为氢氧化铁、氢氧化铝,根据溶解度表,CaSO4的溶解度基本不受温度影响,MgSO4·7H2O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对滤液进行蒸发浓缩、趁热过滤,得到CaSO4·2H2O,则滤渣C主要为CaSO4·2H2O,再次对滤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得到七水硫酸镁(MgSO4·7H2O),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1)开始用到硫酸的质量分数为70%,密度为1.61g/cm3,则该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000
M
ρω
=
100070% 1.61
98
⨯⨯
=11.5mol/L;
(2)根据分析,滤渣A中除含少量CaSO4·2H2O外,还有MnO2、SiO2;
(3)加入MgO的目的是沉淀Fe3+、Al3+,但Fe3+、Al3+易发生水解生成胶体,因此加热煮沸的目的是防止生成Al(OH)3和Fe(OH)3胶体,使之转化为沉淀而被分离;
(4)若滤渣B的主要成分为Al(OH)3和Fe(OH)3。
向滤液中加入NaClO将Fe2+氧化为Fe3+,
则加入NaClO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O -+2Fe 2++2H +=Cl -+2Fe 3++H 2O ;
(5)根据溶解度表,CaSO 4的溶解度基本不受温度影响,MgSO 4·7H 2O 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流程中操作1为蒸发浓缩、趁热过滤,这样即可得到CaSO 4·2H 2O ,又防止析出MgSO 4·7H 2O 晶体;
(6)结合溶解度表数据和(5)分析,获取MgSO 4·7H 2O 的操作2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7)在制取七水硫酸镁流程中,向体系内加入了氧化镁调节pH 值沉淀Fe 3+、Al 3+,引入了镁元素,且未告知氧化镁加入的量,制取的七水硫酸镁的镁元素不仅来自硼镁泥,还来自引入的氧化镁,因此不能根据上述两个条件来计算硼镁泥中镁元素的含量。
10.某工厂废金属屑的主要成分为Cu 、Fe 和Al ,此外还含有少量Al 2O 3和Fe 2O 3,为探索工业废料的再利用,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用该工厂的金属废料制取氯化
铝、绿矾晶体(FeSO 4·
7H 2O)和胆矾晶体。
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步骤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
(2)试剂X 是___,溶液D 是___。
(3)在步骤Ⅱ中,用如图装置制取CO 2并通入溶液A 中。
一段时间后,仍观察不到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
为了固体C 的生成,在药品和装置上可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
(4)溶液E 中加入KSCN 溶液无明显现象,表明滤液中不存在Fe 3+,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其可能的原因:___。
(5)将固体F 继续加入热的稀硫酸,同时不断鼓入空气,固体溶解得CuSO 4溶液,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答案】-22-2=2Al+2H O+2OH 2AlO +3H ↑、--2322Al O +2OH =2AlO +H O 稀硫酸
NaHCO 3溶液 浓盐酸改为稀盐酸;在装置a 和装置b 之间增加一个盛有饱和NaHCO 3溶液的洗气瓶,以除去装置a 中挥发出的HCl 2Fe 3++Fe=3Fe 2+、2Fe 3++Cu=2Fe 2++Cu 2+
22442=2Cu+O +2H SO 2CuSO +2H O ∆
【解析】
【分析】
Fe 、Cu 、Fe 2O 3都不与NaOH 溶液反应,Al 和Al 2O 3可与NaOH 溶液反应,用含有Al 、Fe 、Cu 和Al 2O 3和Fe 2O 3的废金属屑制取AlCl 3、绿矾晶体(FeSO 4•7H 2O)和胆矾晶体流程为:合金中Al 、Al 2O 3与NaOH 反应,所得滤液A 为NaAlO 2溶液,经途径Ⅱ与足量二氧化碳发生反应:()223--
23AlO +CO +2H O H =Al OH CO +↓,反应可生成Al(OH)3固体C ,生成的Al(OH)3再和盐酸反应生成AlCl 3,得到的AlCl 3较纯净;溶液D 为NaHCO 3溶液;滤渣B 为Fe 和Cu 的化合物,加入足量稀硫酸,得到的滤液E 为FeSO 4,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可得到绿矾,滤渣F 为Cu ,可用于制备胆矾,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1)铝、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所得滤液A 为NaAlO 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2-
2=2Al+2H O+2OH 2AlO +3H ↑、--
2322Al O +2OH =2AlO +H O ;
(2)金属铁和金属铜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金属铜和稀硫酸之间不反应,但是金属铁可以和稀硫酸之间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进而制得绿矾晶体,所以试剂X 为稀硫酸;溶液D 为NaHCO 3溶液;
(3)进行步骤Ⅱ时,该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及试剂将制得的CO 2气体通入溶液A 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产生的白色沉淀逐渐减少,其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从盐酸中挥发出的HCl 气体,氯化氢在水中溶解了部分沉淀,发生的反应为:
Al(OH)3+3H +=Al 3++3H 2O ,为了避免固体C 减少,可在制取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中增加一个洗去HCl 的装置,二氧化碳在饱和NaHCO 3中不溶,氯化氢和NaHCO 3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可降低盐酸浓度;在装置I 和Ⅱ之间增加一个盛有饱和NaHCO 3溶液的洗气瓶,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
(4)溶液E 中加入KSCN 溶液无明显现象,表明滤液中不存在Fe 3+,原因是Fe 3+被Fe 、Cu 还原生成Fe 2+,所以加入KSCN 溶液没有明显现象,故答案为:2Fe 3++Fe=3Fe 2+、2Fe 3++Cu=2Fe 2++Cu 2+;
(5)用固体F 继续加入热的稀H 2SO 4,同时不断鼓入空气,固体溶解得CuSO 4溶液,说明在加热条件下,Cu 、氧气和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442=2Cu+O +2H SO 2CuSO +2H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