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7—9年级的学⽣,应“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中,提⾼⾃⼰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阅读浅易⽂⾔⽂,能借助注释和⼯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本节课针对课标对古诗⽂的要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知其⼈,论其世,品其诗,通过诵读法、关键词分析法和知⼈论世法等⽅法,指导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的语⾔,感悟作品的内涵,从⽽提⾼⾃⼰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4课中的⼀篇,是杜甫诗歌的经典,字字珠玑,渗透着家国情怀,饱含着济世情怀。
诗中,作者通过记叙⾃⼰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跃联想到风⾬中千千万万⾐⾷⽆着落的穷苦百姓,表现了作者推⼰及⼈,忧国忧民的博⼤胸怀和崇⾼理想。
因为是诗词,所以本⽂的语句显得更加含蓄,跳跃性也更强,因此本⽂的教学应加强朗读,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体会作者的博⼤胸怀。
【学情分析】
初三学⽣学过不少杜甫的诗歌,如《望岳》《春望》《⽯壕吏》等,但是对他们来说,对杜甫的认识只有他“诗圣”的头衔,对杜甫的理解有种标签式的愁眉深锁的形象;仅仅知晓杜甫的诗歌如实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基于这种现状,我在设
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环节时,贴近学情设计,但⼜并没有简单地只是让学⽣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的情感,⽽是以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朗读贯穿课堂始终,同时借助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对杜甫的⼈⽣有更多的了解,从⽽真正理解何为“诗史”,何为“诗圣”。
【学习⽬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能够概括出诗⼈描述的内容。
2.结合作者的⾝世处境,通过探究的⽅式,从字词品味、⼿法运⽤、画⾯欣赏及情感表达⾓度赏析诗歌,能读出诗歌中蕴藏的真切情感。
3.借助对⽂化背景知识的拓展,理解作者的精神感悟,增强对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认识,理解并树⽴家国情怀。
【评价设计】
评价⽬标⼀:1.朗读正⾳,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 朗读完毕,以⼀个主问题评价学⽣整体感知情况:
诗歌描绘了哪四个画⾯?
评价⽬标⼆:1.通过对诗句的赏析、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来评价学
⽣对诗歌语⾔的体会和感知;
2.以朗读评价量规来评价学⽣朗读的情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读评价量规
评价⽬标三:借助对⽂化背景知识的拓展,通过回忆有关家国情怀的诗词,理解并树⽴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导⼊
唐诗是我国最珍贵的⽂化遗产,是汉⽂化宝库中⼀颗璀璨的明珠。
唐代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诗⼈。
(出⽰唐代诗⼈)
借此引出杜甫,⼊题。
(设置意图:唐诗能体现中国⽂化,由学⽣熟悉的唐代诗⼈说起,到引出诗圣杜甫是我的设计思路。
为此我查阅了《全唐诗》
中记载的唐代诗⼈⼤约2300⼈,于是通过PPT的⼈名设计,震撼学⽣的视觉,从⽽达到吸引、震撼学⽣⼼灵的⽬标,体现杜甫的诗圣地位!)
⼆、出⽰学习⽬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概括诗歌的内容。
2.结合作者的⾝世处境,通过探究的⽅式,从字词品味、⼿法运⽤、画⾯欣赏及情感表达⾓度赏析诗歌,能读出诗歌中蕴藏的真切情感。
3.借助对⽂化背景知识的拓展,理解作者的精神感悟,增强对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认识,理解并树⽴家国情怀。
三、读诗⼊境
1.读准字⾳、节奏:
四⽣展⽰读。
师⽣点评。
诗歌朗读技巧⼀:
停顿 (适当的停顿让⼈听得清,听得分明)
重⾳ (注意轻重之分,轻柔、加重)
语速
语⽓
2.读出押韵:
在古代,诗歌都是配乐朗诵的,我们现在学习诗歌,如果能读准它的节奏,将会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
(1)简单介绍平仄知识,教师建议押韵词语拖长读、重读。
学⽣依此
读诗,感受韵味。
诗歌朗读技巧⼆:平长仄短韵回环
同桌互读。
推荐朗读优秀者展⽰朗读。
(2)了解⼀种体裁。
歌⾏体,是古诗的⼀种体裁,形式上,其⾳节、格律⼀般⽐较⾃由,富于变化。
(设置意图:对于初三的学⽣来说,学习古诗的重要⽅式之⼀就是在吟咏诵读中加深感悟。
通常学⽣对诗歌朗读的认识仅限于重⾳、停顿、节奏,其实适当拖长韵脚就很容易能读出诗歌独有的韵味,也就是读出中国古诗词声⾳的原味,让学⽣了解中国古诗词的⽼⽂化,帮助学⽣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
3.读诗⼊境
读准节奏我们可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诗歌是凝练的艺术,⼀
字⼀句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要想深⼊理解诗歌,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内容。
那么,歌⾏体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呢?请看⼤屏幕ppt出⽰:歌形体,内容上,把记⼈物、叙事件、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体,充实⽽⽣动。
有⼈说,诗歌如画,诗歌描述的内容就是⼀幅幅真实的图画,谁能说说这⾸诗描绘了哪四个画⾯呢?
(设置意图:概括内容,获得直观的学习感受,同时为后⾯的品诗做铺垫。
)
四、品诗⼊味
1.我们⼀起⾛进那个秋风萧瑟、秋⾬肆虐的夜晚,去触摸⽂字,去感受⽂字的温度,品味其中的味道。
⽩板出⽰:
诗句赏析:
请任选⼀个段落,对诗歌进⾏赏析,并做批注。
任选⾓度:1、字词品味(我觉得哪个词⽤得好,为什么?)
2、⼿法运⽤(运⽤了怎样的修辞?表现⼿法?好在哪⾥?)
3、画⾯欣赏(我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
4、情感表达(我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组交流。
开放性活动。
随机点拨。
品、读结合。
(设置意图:本环节重在引导学⽣从不同的⾓度来赏读诗歌,借
助语⾔品诗⼊味,通过⼩提⽰给学⽣提供赏析品读的⾓度,这对于学⽣来说是必要的。
)
2.全班品读诗歌交流展⽰。
赏析环节随机性⼤,依学⽣交流⽣成教学,以下为预设:
第⼀段
师点拨:这是⼀场怎样的风?你从哪些字看出来的?——读出秋风的猛
第⼆段
师点拨:内⼼苍凉、焦急、⽆奈——读出⽆奈
第三段
师点拨:⼀个⽗亲,总会把最好的留给⾃⼰的孩⼦。
可是我们的诗⼈给孩⼦的是什么呢?——读出⾃责与愧疚
第四段重点引导关注对⽐,忧国忧民,“穷则独善其⾝,达则兼济天下”,于作者,是穷则思兼济天下,将⾃⼰置之度外。
——读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背景资料链接(⼆三段出⽰)
1、安史之乱,⼈民流离失所。
短短的⼗年间,唐帝国的⼈⼝从5190万锐减到1600万。
2、公元760年,杜甫终于结束了10年客居长安、4年颠沛战乱的⽣活,由陕西流亡到成都。
(⽆⾷问乐⼟,⽆⾐思南州)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浣花溪畔建造了茅草屋。
在草堂最初的⽇⼦,诗⼈的⽇⼦还⽐较安宁。
然⽽,第⼆年秋天,⼀场⼤风使草堂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茅屋被风吹破,平静的⽣活被打破,诗⼈的⼼也变得破败不堪。
3、⼊门闻号啕,幼⼦饥已卒。
吾宁舍⼀哀,⾥巷亦呜咽。
所愧为⼈⽗,⽆⾷致夭折。
岂知秋⽲登,贫窭有仓卒。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设置意图:品诗过程中加强朗读,诵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途径和⽅法,此环节体现品中读,读中品,使学⽣有情有味地朗读。
以读为主线,引导学⽣感受诗歌的魅⼒;拓展资料,丰富课堂容量,增添⽂化厚度。
)
⼩结:⾝处战乱时期,⾃⼰穷困潦倒,甚⾄连最基本的⾷宿都没有保证,在这种情形下,诗⼈杜甫能有如此想法,⾎脉中流淌着忧国忧民的情怀,真可称得上伟⼤了,真可称得上圣⼈了。
五、知⼈论世
1.诗圣的解读
《说⽂解字注》中如此解释“圣”:聖从⽿者,谓其⽿顺。
风俗通⽈。
聖者,声也。
⾔闻声知情。
诗圣杜甫听到了不同的声⾳,并且⽤⾃⼰的⼝与笔将这些声⾳中包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杜甫不仅表现出了圣⼈的倾听,还表现
出了牺牲⾃我的精神。
现存的杜甫草堂上,有⽂学家郭沫若的对联,可能是对他最好的评价了: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2.诗⼈的悲凉
写作这⾸诗歌10年之后,59岁的杜甫,在湘江的⼩船上病死了,结束了悲剧的⼀⽣。
他⾼唱着⾃⼰的诗句“飘飘何所似,天地⼀沙鸥。
”,就像⼀只鸥鸟在另外⼀个世界去寻求⾃⼰⼼中的⼴厦,为了那些受尽磨难的百姓。
读诗,读的是诗,悟的是⼈,流淌的是情感。
现在,把我们对杜甫的不舍、敬仰之情付诸朗读。
齐读。
师评。
(设置意图:以“圣”字作为线索,在前⼏个环节的基础上,此环节将“圣”的含义引向深⼊。
具体⽽⾔,先从“圣”这个字形出发,汉字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是⾳形义的结合体,分析字的演变,引导学⽣结合这⾸诗说出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的原因,把握“诗圣”的意义。
综合读诗,分析领悟杜甫的⼈物形象,达到读诗就是读⼈的⽬标。
)
3.历史的巧合
安史之乱时期,他创作了⼤量的诗歌,国破家亡,⽣灵涂炭,哭泣,哀嚎,⼈民的疾苦,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诗作中随处可见,时刻与国家、与⼈民同呼吸、共命运。
出⽰杜甫的诗歌作品。
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春望》
⼦孙阵亡尽,安⽤⾝独完!——《垂⽼别》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哀王孙》
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登⾼》
牵⾐顿⾜拦道哭,哭声直上⼲云霄。
——《兵车⾏》
少陵野⽼吞声哭,春⽇潜⾏曲江曲。
——《哀江头》
出师未捷⾝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其实,古往今来,我们的华夏⼤地上⽆数的仁⼈志⼠都与杜甫的思想遥相呼应:
孟⼦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曹操说:“⽼骥伏枥,志在千⾥。
烈⼠暮年,壮⼼不已。
”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
”
⽂天祥说:“⼈⽣⾃古谁⽆死,留取丹⼼照汗青。
”
鲁迅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为孺⼦⽜。
”
⽑泽东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换新天。
”
(设置意图:中国⾃古⾄今不乏仁⼈志⼠,他们都在回应杜甫的呼唤,此环节引导学⽣关注⽿熟能详的古诗词,由⼈到⼰,留下思考,
理解并树⽴家国情怀。
)
六、⽂化传承
今天,我们领教了那场秋风,体会了那声叹息,感受了那场秋⾬,也顿悟了诗⼈忧国忧民的情怀。
家国情怀永不过时,相反更有现实的意义。
让我们读诗以传承:
1.搜集并积累杜甫的其他诗句,吟诵赏析,进⼀步感受家国情怀。
2.阅读《世界名⼈传记丛书——杜甫》或《康震评说诗圣杜甫》。
(设置意图: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的历史,希望今天读杜甫仅仅是⼀个开始,作业的设计在于引领学⽣品诗,传承。
并通过阅读杜甫传记加深对杜甫的认识,进⽽喜欢上杜甫,喜欢唐诗,喜欢中国传统古诗词。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情分析
初三学⽣学过不少杜甫的诗歌,如《望岳》《春望》《⽯壕吏》等,但是对他们来说,对杜甫的认识只有他“诗圣”的头衔,对杜甫的理解有种标签式的愁眉深锁的形象;仅仅知晓杜甫的诗歌如实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基于这种现状,我在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环节时,贴近学情设计,但⼜并没有简单地只是让学⽣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的情感,⽽是以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朗读贯穿课堂始终,同时借助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对杜甫的⼈⽣有更多的了解,从⽽真正理解何为“诗史”,何为“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效果分析
⼀、朗读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学⽣的朗读⽔平有很⼤的提⾼,⾸先是从节奏上、⾳韵上感受歌⾏体的特点,其次是从内容⽅⾯,通过理解赏析诗歌,读出情感,进⽽读出⾃⼰的理解。
最后呈现出来的朗读效果⽐较令⼈满意。
⼆、赏析效果
赏读诗歌主要是考察学⽣对诗歌的理解能⼒,⾸先我⽐较关注个性思考,先让学⽣⾃⼰来欣赏,让他们独⽴思考,⾃⼰感受。
其次,通过⼩组合作,引发思维碰撞,让学⽣通过讨论拓宽思路。
再次,通过补充作者背景资料,让学⽣对作者⽣平的主要事件有所了解,进⽽更进⼀步地理解诗歌。
纵观本节课,学⽣对诗歌的赏析⽐较有深度,
效果不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4课的⼀篇⽂⾔⽂,是杜甫诗歌的经典,字字珠玑,渗透着家国情怀,饱含着济世情怀。
诗中,作者通过记叙⾃⼰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跃联想到风⾬中千千万万⾐⾷⽆着落的穷苦百姓,表现了作者推⼰及⼈,忧国忧民的博⼤胸怀和崇⾼理想。
因为是诗词,所以本⽂的语句显得更加含蓄,跳跃性也更强,因此本⽂的教学应加强朗读,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体会作者的博⼤胸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评测练习
评价⽬标⼀:1.朗读正⾳,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 朗读完毕,以⼀个主问题评价学⽣整体感知情况:
诗歌描绘了哪四个画⾯?
评价⽬标⼆:1.通过对诗句的赏析、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来评价学⽣对诗歌语⾔的体会和感知;
2.以朗读评价量规来评价学⽣朗读的情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读评价量规
评价⽬标三:借助对⽂化背景知识的拓展,通过回忆有关家国情
怀的诗词,理解并树⽴家国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后反思
如此有历史厚重感的⽂章,⾯对的学习群体是⼀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受经历与知识积累⽔平所限,他们对这⾸感慨个⼈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定难度。
备课过程中,我认为如何营造出⼀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从⽽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的是⾸要解决的问题。
在参考很多前辈和同⾏的
意见后,我这样设计导⼊:先由学⽣介绍所了解的杜甫的情况,学⽣对杜甫的理解,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我通过出⽰唐代诸多诗⼈,进⽽再突出杜甫的与众不同,借此让学⽣真切感受到杜甫确实是⼼有社稷的伟⼤诗⼈。
朗读诗歌环节,我注重引导学⽣关注⾳律变化,运⽤“平长仄短韵回环”的技巧来感受歌⾏体形式灵活的特点。
之后⼜通过分享交流诗歌内容,让学⽣了解歌⾏体内容上的特点。
我觉得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使学⽣明确歌⾏体的特点,便于以后学习类似的⽂体时有章可循。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见;熟读唐诗三百⾸,不会做诗也会吟。
⽆论是为深⼊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进⾏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进⾏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教学的“朗读训练”都是重点,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在品析诗歌的基础上进⾏朗读,在了解诗⼈⽣平经历的基础上朗读,采⽤师范读,学⽣互读,互读互评,⼩组展⽰读,教师引读等不同⽅式进⾏朗读品味。
诵读⼜带动对课⽂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学⽣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为了使学⽣更深⼊地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我⼜搜集了⼀系列诗句,让学⽣通过品读诗句来进⼀步了解作者,感悟其⾼尚的品德。
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预定⽬标,但也暴露了⼀些问题,如诗歌教学该不该深究字词赏析,如何让学⽣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等。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努⼒地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标分析
《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7—9年级的学⽣,应“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中,提⾼⾃⼰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阅读浅易⽂⾔⽂,能借助注释和⼯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本节课针对课标对古诗⽂的要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知其⼈,论其世,品其诗,通过诵读法、关键词分析法和知⼈论世法等⽅法,指导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的语⾔,感悟作品的内涵,从⽽提⾼⾃⼰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