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迹》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目标
1.1.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如“款款”“累累”等。
1.1.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1.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2过程与方法目标
1.2.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细腻的描写,体会文中所传达的童真童趣。
1.2.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3.1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
1.3.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2.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描写月亮的手法。
例如,文中对月亮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通过这样的描写,让月亮仿佛就在读者眼前,所以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描写的精妙之处。
2.1.2感悟文中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之情,以及在追寻月迹过程中的童真童趣。
比如孩子们在院子里、镜中、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月亮的情节,这些情节充满了童趣,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纯真的情感。
2.2教学难点
2.2.1理解月亮所象征的美好事物,体会作者通过追寻月迹所表达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热爱。
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描写以及孩子们追寻月迹的热情中去体会。
2.2.2学习作者细腻的写作手法,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有所运用。
如作者对月亮光影变化的细腻描写,学生要理解并模仿是有一定难度的。
3.教学方法
3.1朗读法
3.1.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例如,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月亮的段落,通过朗读来感受月亮的美和作者的情感。
3.2情境教学法
3.2.1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
比如在讲解月亮在不同地方出现的情景时,播放相应的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中的场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3问题引导法
3.3.1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如“孩子们为什么要追寻月迹?”“月亮在孩子们心中代表着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4小组合作法
3.4.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分析文中孩子们的情感变化时,让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汇总小组意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学准备
4.1教师准备
4.1.1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1.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月亮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1.3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4.2学生准备
4.2.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4.2.2收集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或故事。
5.教学过程
5.1导入新课
5.1.1谈话导入
5.1.1.1同学们,你们喜欢月亮吗?月亮在你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学生自由发言)
5.1.1.2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墨客都描写过月亮,谁能背诵几句描写月亮的诗句呢?(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等)
5.1.1.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月亮的课文——《月迹》,看看作者笔下的月亮有什么独特之处。
5.1.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5.2.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
5.2.2教师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5.2.2.1出示生字词:“悄没声儿、满盈、面面相觑、倏忽”等,指名读,正音。
5.2.2.2讲解生字词的含义。
例如,“悄没声儿”就是没有声音的意思;“满盈”表示充满。
5.2.3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2.3.1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课文主要讲述了孩子们在中秋夜追寻月亮足迹的故事。
5.2.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5.2.4.1引导学生找出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如“中堂里”“院子
里”“院门外”等。
5.2.4.2根据这些地点转换,梳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中秋夜,孩子们在中堂里看到月亮在镜中;然后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接着到院门外寻找;最后在沙滩上发现月亮无处不在。
5.3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5.3.1学习第一部分(12自然段)
5.3.1.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5.3.1.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部分主要写了中秋夜,我们在中堂里盼月亮。
5.3.1.3引导学生体会“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这句话的含义,从中感受孩子们好奇、渴望探索的心理。
5.3.2学习第二部分(323自然段)
5.3.2.1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5.3.2.2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5.3.2.2.1在镜中找到月亮:
5.3.2.2.1.1找出描写镜中月亮的语句,如“月亮进来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
5.3.2.2.1.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句的描写手法,体会月亮的动态美。
5.3.2.2.1.3孩子们看到镜中的月亮时,心情是惊喜的,从“月亮进来了!”这句话中的感叹号可以感受到。
5.3.2.2.2在院子里找到月亮:
5.3.2.2.2.1找出描写院子里月亮的语句,如“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
5.3.2.2.2.2分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描写院子里月亮的特点的,通过“玉玉的,银银的”这样的词语,写出了月亮的皎洁。
5.3.2.2.2.3孩子们在院子里找月亮时的心情是兴奋的,他们在院子里的各个角落寻找月亮的踪迹,充满了童真童趣。
5.3.2.2.3在院门外找到月亮:
5.3.2.2.3.1找出相关语句,如“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
5.3.2.2.3.2体会孩子们对月亮的好奇和探索精神,他们不断地寻找月亮,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地方。
5.3.2.2.3.3当在院门外找到月亮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激动的,他们觉得月亮无处不在。
5.3.2.2.4在沙滩上找到月亮:
5.3.2.2.4.1找出描写沙滩上月亮的语句,如“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
5.3.2.2.4.2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感受月亮在这里象征着美好而又无处不在的事物。
5.3.2.2.4.3孩子们在沙滩上看到月亮时,心情是满足的,他们意识到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美好是无处不在的。
5.3.2.3引导学生思考:孩子们在追寻月迹的过程中,对月亮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3.2.3.1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孩子们最初把月亮当作一个具体的物体,在镜中、院子里等地方寻找它;随着追寻的深入,他们发现月亮无处不在,月亮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天体,而是代表着美好、希望等抽象的概念。
5.3.3学习第三部分(24自然段)
5.3.3.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3.3.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一自然段总结全文,表达了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5.4体会情感,感悟主题
5.4.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描写孩子们追寻月迹的故事,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5.4.2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热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孩子们纯真的童心和对生活的热爱。
5.4.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5.5品味语言,学习写法
5.5.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月亮的优美语句,如“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
5.5.2分析这些语句的写作特点。
5.5.2.1从用词方面分析,如“清清晰晰”这个叠词的使用,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5.5.2.2从描写手法方面分析,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的特点。
5.5.3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话。
5.6课堂练习
5.6.1字词练习
5.6.1.1给下列字注音。
悄没声儿()满盈()面面相觑()倏忽()
答案:qiǎoyíngqùshū
5.6.1.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新鲜()满足()踪迹()
答案:新奇满意踪影
5.6.2阅读理解练习
5.6.2.1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月亮进来了!我们看时,那竹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1)这段话主要描写了月亮的什么特点?
答案:这段话主要描写了月亮的动态特点,如“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等词语生动地写出了月亮慢慢移动的动态美。
(2)从这段话中找出描写月亮动态的词语。
答案:溜、爬。
5.6.3写作练习
5.6.3.1模仿课文中描写月亮的手法,写一写太阳升起的过程。
示例:天还未亮,东边的天空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渐渐地,一丝红线冒了出来,那是太阳露出的小脑袋。
慢慢地,红线越来越宽,太阳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一点一点地往上爬。
不一会儿,半个太阳已经出现在天空中,红彤彤的,把周围的云彩都染成了红色。
终于,整个太阳跳出了地平线,光芒四射,大地被照亮了。
5.7课堂小结
5.7.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月迹》这篇课文,了解了孩子们在中秋夜追寻月迹的故事,体会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热爱之情,还学习了文中描写月亮的写作手法。
5.7.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5.8布置作业
5.8.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8.2以“寻找美好”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6.教学反思
6.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较好。
例如,在精读课文时,小组合作法让学生能够充分交流自己的看法,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6.2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品味语言环节,部分学生对描写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语言的细致分析。
6.3在课堂练习环节,发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今后要加强写作训练,提供更多的范例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