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丧偶老人服务方案计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丧偶⽼⼈服务⽅案计划
“失偶”不失伴,“失偶”不失爱
——城市社区丧偶⽼⼈服务⽅案
⼀、项⽬名称:“失偶”不失伴,“失偶”不失爱
⼆、项⽬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普查的数据显⽰,全国60 岁以上的丧偶⽼⼈474 万,其中城市丧偶⽼⼈103 万,在城市60岁及以上的丧偶⽼⼈中,⼥性丧偶⼈数为78 万,⽽男性为25 万。

1
丧偶⽼⼈作为⼀个特殊的群体被越来越多的个⼈和组织所关注,随着城市⽣活节奏的加快,⼦⼥多不在⽗母⾝边,丧偶⽼⼈独居情况较多,丧偶⽼⼈精神上缺乏慰藉,⽣活上缺少关爱,这对于年迈的他们来说⽆疑是⼀种沉重的打击。

丧偶⽼⼈渴求被照顾、被关爱和陪伴,对他们⽽⾔,丧偶以后冷清的家,⽆⼈倾诉的状态,⽆⼈相伴的现实让他们更觉得⽣活⽆望。

⽣活态度消极,⽣活激情减弱,⽣活质量下降是丧偶⽼⼈普遍的状况。

这就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社区、个⼈等共同努⼒,为丧偶⽼⼈建设⼀个安全、舒适、温暖的环境,让丧偶⽼⼈能够“失偶”不失伴,“失偶”不失爱。

三、项⽬服务群体界定2
⽼年⼈在丧偶后,根据丧偶⽼⼈的⼼理状况,其⽣活阶段常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1、丧偶初期是接受阶段,也就是在⼼理上接受伴侣去世这个事实的阶段,属于丧偶⽼⼈⼼理最脆弱,也最悲痛的时期。

2、丧偶中期是怀念阶段,通过⼦⼥、亲属的安慰与陪伴,丧偶⽼⼈的悲伤情绪被慢慢抚平后,他们会陷⼊深深的怀念,常常感到很孤独。

3、丧偶后期是恢复期,丧偶⽼⼈通过⾃我开导以及家⼈朋友的帮助,认识到“⽣⽼病死”的规律,重新参与社会活动,⼼理慢慢恢复健康状态的阶段。

四、项⽬简介
项⽬以实地探访、⽂献梳理、⽣活经验为基础,拟从“丧偶”⽼⼈的家庭氛围重构、家庭功能纽带重构两⽅⾯为“丧偶”⽼⼈提供为⽼服务。

“丧偶”⽼⼈家庭氛围重构,以“丧偶”⽼⼈聚会为形式,开展康乐活动、集体⽣⽇会、节⽇1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就业统计局,中国2010年第六次⼈⼝普查资料
2王欢,城市丧偶⽼⼈精神赡养问题研究[D].河北⼤学,2013
集体出游、亲⼦活动等集体活动,强调“抱团取暖”,让“丧偶”⽼⼈享受“⼤家庭”温暖。

“丧偶”⽼⼈家庭功能纽带重构,强调“功能弥补”,社会⼯作者通过组织丧偶⽼⼈结对帮扶、定期⼊户探访、社⼯家政、健康监测等个别化服务,弥补“丧偶”⽼⼈因为配偶离世⽽造成的家庭功能缺失问题。

五、项⽬⽬标
总⽬标:通过开展谈⼼茶话会、节⽇康乐活动、趣味运动会、集体⽣⽇会、节⽇集体出游等“丧偶”⽼⼈聚会,实现丧偶⽼⼈“抱团取暖”,让“丧偶”⽼⼈感受“⼤家庭”温暖。

重构“丧偶”⽼⼈的家庭氛围以及弥补家庭功能缺位。

具体⽬标:
1、“丧偶”初期⽼⼈:通过⿎励⽼⼈亲属、好友、社⼯、志愿者对⽼⼈进⾏陪伴和安慰,帮助⽼⼈度过丧偶悲痛期。

2、“丧偶”中期⽼⼈:通过“丧偶”⽼⼈亲⼦活动使得⽼⼈能够更多的与⼦⼥在⼀起,缓解⽼⼈因“丧偶”带来的孤独情绪,密切“丧偶”⽼⼈亲情纽带。

3、“丧偶”后期⽼⼈
①通过“丧偶”⽼⼈集体活动,建⽴⽼⼈之间的相互⽀持系统,让⽼⼈感受到“丧偶”⼤家庭的温暖,重构“丧偶”⽼⼈家庭氛围。

②通过组织丧偶⽼⼈结对帮扶、定期⼊户探访、社⼯家政、健康监测等个别化服务,弥补“丧偶”⽼⼈因配偶去世⽽导致家庭功能紊乱和缺失。

六、项⽬内容
(⼀)针对“丧偶”初期⽼⼈
这个阶段,“丧偶”⽼⼈主要在失去配偶的悲伤中,其他发展性的活动在这个阶段开展是没有成效,反⽽适得其反的。

这个阶段
的“丧偶”⽼⼈主要需要陪伴、悲伤辅导、⽣活照顾等服务。

社会⼯作者要根据每个⽼⼈的情况根据其切实需要提供服务,充分利⽤亲属、好友、社区等资源,积极帮助⽼⼈⾛出悲伤期。

1、亲⼈陪伴:跟⽼⼈的⼦⼥亲戚协调,多抽时间陪伴⽼⼈,多给予⽼⼈⽀持、陪伴和⿎励,充分表达对⽼⼈的⽀持和照顾,让⽼⼈不会过度悲伤。

2、朋友相伴:联系⽼⼈的好友,上门与⽼⼈聊天,分散⽼⼈的注意⼒,安慰⽼⼈,给⽼⼈带⼀些有特殊意义的⼩礼物,⿎励⽼⼈⾛出悲伤,让⽼⼈不⾄于过度沉浸于悲伤中。

3、社⼯上门探望:定期安排社⼯或者志愿者上门探望⽼⼈,与⽼⼈谈⼼,听⽼⼈倾诉,(多⽤肢体语⾔如拥抱、握⼿等)为⽼⼈提供情感⽀持。

帮助承担部分照顾⽼⼈的事物,让⽼⼈能够尽快⾯对现实,从“失偶”的悲伤中解脱出来。

(⼆)针对“丧偶”中期⽼⼈
这个阶段“丧偶”⽼⼈处于怀念期,会常常想起与配偶⽣前的⼀些事情,怀念⼆⼈之间点点滴滴,⾼兴的,不⾼兴的,难忘的,感动的,甜蜜的等等。

在介⼊过程中需要紧紧依赖“丧偶”⽼⼈状态和资源,抓住⽼⼈与逝去配偶之间的切⼊点,帮助⽼⼈转变观点,不再沉浸在悲伤中,从⽣命周期理论出发逐渐让⽼⼈接受和适应⽬前的状况。

亲⼈之间、与旧友以及与社会⼯作者的互动都能够帮助⽼⼈注意⼒,让⽼⼈不再觉得孤独,重新找回⽣活的热情。

1、亲⼦活动
①亲⼦公园游。

组织⽼⼈⼦⼥带着⽼⼈去公园去散步,拍照留恋,与其他⽼⼈相互交流,看看外⾯的风景,缓解悲伤情绪,排遣孤独情绪,重拾⽣活热情。

②亲⼦电影汇。

组织⽼⼈⼦⼥带⽼⼈去电影院看电影,陪伴⽼⼈,丰富⽼⼈的⽣活,让⽼⼈不再觉得孤独,逐渐⾛出悲伤。

③亲⼦⼼愿相互说。

组织⽼⼈及⼦⼥共同参与活动,双⽅可⽤任何⽅式向对⽅表达⼼愿(以⼦⼥为主),充分表达出最想对⽼⼈说的话,也可以家庭之间相互表达,相互⿎励⽀持。

2、志愿活动
①百善孝为先活动。

收集⽼⼈的⼩⼼愿,组织志愿者为⽼⼈达成这些⼩⼼愿,包括唱歌、跳舞、按摩、聊天、讲故事等。

让⽼⼈感受到社会的关怀,重新恢复积极的⼼态。

②⼤家齐帮忙活动。

组织社区的⼉童为⽼⼈制作⼩礼物,包括⼿⼯艺品、画画、剪纸、折纸花等,让⽼⼈意识到还有很多⼈陪伴和关⼼他,⾃⼰不是孤独⽆助的,帮助⽼⼈重建⽣活信⼼。

(⼆)针对“丧偶”后期⽼⼈
这个阶段是⽼⼈情绪和⼼态的恢复期,“丧偶”⽼⼈通过⾃我开导以及家⼈朋友的帮助,认识到“⽣⽼病死”的规律,重新参与社会活动,⼼理慢慢恢复健康状态。

这个阶段的介⼊活动主要增加“丧偶”⽼⼈的社会参与度,扩⼤其交际
圈,能够更多的与其他“丧偶”⽼⼈和社区其他⼈群相互交流,顺利完成再社会化。

本阶段主要是针对“丧偶”⽼⼈开展康乐茶话会、集体⽣⽇会、趣味运动会、节⽇同乐活动、结对帮扶等活动,帮助⽼⼈融⼊“丧偶”⽼⼈⼤家庭,与⼤家⼀起⾛出“丧偶”的低⾕期,重新恢复原来的⽣活,以⼀种新的⽣活态度去⾯对⽼年⽣活,帮助⽼⼈重构⽼⼈的家庭氛围,使其能够⽼有所乐。

家庭氛围重构活动:
1、康乐茶话会,1次/⽉(后期可适当放宽时间间隔)
组织“丧偶”⽼⼈开展康乐茶话会,让“丧偶”⽼⼈实现“抱团取暖”(2次/⽉)。

每次茶话会都有不同的主题,以茶话会形式应对“丧偶”⽼⼈爱与归属的需要,利⽤团体动⼒让他们在与其他“丧偶”⽼⼈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关⼼和温暖,重构“丧偶”⽼⼈的家庭氛围感受,使得⽼⼈能在“⼤家庭”中感受到情感的⽀持。

(以下列举部分茶话会主题)
①“趣味⼤揭秘”茶话会(了解“丧偶”⽼⼈的不同兴趣爱好,⿎励⽼⼈进⾏兴趣展⽰。


②健康养⾝知识你我谈(以健康和养⾝知识为主题,为⽼⼈普及健康知识,帮助⽼⼈保持⾝体健康)
③我的苹果树(写出或者说出⾃⼰的优点、近期⼼愿,增加“丧偶”⽼⼈⽣活信⼼)
④“歌词⼤⽐拼”康乐会(以歌词⼤⽐拼为主题,丰富⽼⼈的⽣活,增加⽣活趣味,帮助⽼⼈融⼊新的⼤家庭。


⑤“以⽼助⽼”互助会(以⼩组会议形式开展“丧偶”⽼⼈相互⿎励会)
⑥我的未来我做主活动(与“丧偶”⽼⼈⼀起畅谈未来,共同绘制未来蓝图)
2、集体⽣⽇会
每逢双⽉为⽣⽇在上⽉和这⽉的“丧偶”⽼⼈举办⽣⽇会(1次/双⽉)。

以“⼼愿漂流瓶”、“⽣⽇礼物相互赠”、“祝福送寿星”、“惊喜连连看”等形式开展。

有条件的情况下要求⽼⼈的⼦⼥参加,让⽼⼈能够热热闹闹、开开⼼⼼的过⼀个⽣⽇,从中感受到相
互⽀持和温暖,不再觉得⾃⼰是孤苦⽆依的。

①⼼愿漂流瓶(⽼⼈写出⾃⼰的⼼愿,并放⼊漂流瓶中,由其他组内“丧偶”⽼⼈、社⼯、志愿者或其⼦⼥尽量为其达成)
②⽣⽇礼物相互赠(⿎励“丧偶”⽼⼈相互制作⼩礼物送给对⽅,也可以让⽼⼈亲属、社⼯或者志愿者加⼊)
③祝福送寿星(⿎励“丧偶”⽼⼈相互说祝福语,表达对其他⽼⼈的祝福和关⼼,也可以让⽼⼈亲属、社⼯或者志愿者加⼊)
④惊喜连连看(为⽼⼈准备⼩礼物,放在⼀个⼤盒⼦由⽼⼈⾃⼰抓阄选择⾃⼰的礼物,让⽼⼈感受到我们的祝福和关爱。


3、露天电影汇,1次/⽉。

选择适合⽼年⼈主题的电影,每⽉为“丧偶”⽼⼈放映1场露天电影。

本活动主要应对“丧偶”⽼⼈休闲娱乐的需要,帮助其⾛出简单⽆趣的⽣活模式,愉悦⾝⼼。

同时“丧偶”⽼⼈在同质性群体中释放内⼼的不良情绪、排解忧虑,在“丧偶”⽼⼈群体中共创⼀个轻松愉悦的⽣活氛围。

4、⽼年欢乐汇,1次/⽉。

每⽉设计1次⽼年⼈游戏活动(有条件可邀请⽼⼈⼦⼥参加),⽤⼏个简单⽽⼜具有针对性的游戏如端乒乓、夹玻璃球、剪纸、筷⼦插瓶等活跃⽼⼈⽣活氛围、丰富⽼⼈⽣活情趣。

让“丧偶”⽼⼈能够在游戏中找到团队的动⼒,重新定位⾃⼰的⽣活焦点,在游戏中也能很好的与其他⽼⼈交流和互动,充分利⽤团体⼒量实现⾃我成长。

5、趣味运动会,1次/双⽉。

选取有利于⽼⼈⾝⼼健康、适合⽼⼈的运动形式开展1场⽐赛,⽐如赶排球、谜语竞猜、穿针引线、书法⽐拼等。

表现优秀的⽼⼈可以获得⽐赛奖品,每个参与⽼⼈可以获得⼀份纪念品。

在活动过程中转移⽼⼈的悲伤情绪,多与其他⽼⼈交流,相互⽀持和⿎励,增加⽼⼈间的感情。

6、节⽇同乐活动
①元旦晚会。

组织其他⼩学、幼⼉园或者其他志愿者团体来为⽼⼈表演节⽬,并与⽼⼈聊天,关怀⽼⼈近况,表达对⽼⼈的关系,为⽼⼈送温暖。

②端午同乐会。

组织“丧偶”⽼⼈(及其家属)共同参与端午同乐会,分享近况,畅谈端午佳节的感受、故事、诗词、谜语等,并赠送⽼⼈粽⼦,以表节⽇祝福。

③中秋赏⽉会。

组织“丧偶”⽼⼈(及其家属)共同赏⽉,聚集在⼀起聊天和分享感受近况,共同感受中秋佳节团圆氛围。

④国庆红歌赛。

在国庆佳节,组织“丧偶”⽼⼈共同来参与红歌⼤赛,可联系社区合唱队、⼴场舞队共庆祖国的盛⼤节⽇。

⑤重阳户外⾏。

组织⾝体健康的“丧偶”⽼⼈(及其家属)在重阳佳节户外赏红叶,记录秋季美景。

并在活动结束之后组织⽼⼈开⼀个分享会,并相互赠送收集的照⽚、风景明信⽚等纪念品。

⑥除⼣饺⼦宴。

在除⼣前期组织“丧偶”⽼⼈(及其家属)来参与饺⼦宴,共同度过除⼣这个传统的节⽇,共享天伦之乐。

家庭功能弥补活动:
1、结对帮扶⾏
组织“丧偶”⽼⼈结成对⼦,平时⼀起去⼩区散步、去附近公园游玩、去市场买菜、去超市购买物品等,让⽼⼈不⾄于孤⾝⼀⼈。

虽然不是⽼伴⼉相伴,但也是有同⾏的⼈,不会感到太孤独。

平时对⼦⽼⼈之家可相互串门,增进情感。

在串门过程中可以共同做家务、聊家常、看电视等,加深彼此了解,让对⼦⽼⼈之家相互有个照应,“不是⽼伴⼉胜似⽼伴⼉”。

2、温情探访
社⼯定期到“丧偶”⽼⼈家庭中询问⽼⼈近况,包括⾝体状况、⽣活状况和⼼理状态,让⽼⼈感受到社⼯的关注和关⼼,改善其家庭情感功能紊乱和缺失带来的家庭运转失灵状况。

同时,了解“丧偶”⽼⼈的相关需求,为社⼯为其提供专业服务做准备。

在探访时积极主动与⽼⼈交流,满⾜⽼年⼈社会化功能弱化带来的交际⽅⾯的需要。

3、社⼯(志愿者)家政
社⼯定期为“丧偶”⽼⼈提供简单的家庭卫⽣打扫、家⽤电器损坏问题的解决、代购⽣活物资⽣活⽤品等基本的家政服务,同时为有需要⽣活照顾服务的“丧偶”⽼⼈提供⽣活照料服务。

满⾜家庭必须的照顾功能和⽀持功能。

让⽼⼈不⾄于觉得⾃⼰的⽣活⽆望,⾃⼰不能照顾好⾃⼰是⼦⼥的拖累等担忧,保证“丧偶”⽼⼈保持⼀个健康积极的⽣活态度。

4、健康监测
为“丧偶”⽼⼈提供⾎压测量、健康知识宣传、健康状况询问等服务,并为⽼⼈建⽴健康档案,对⽼⼈的健康情况做⼀个较明确的把握。

及时跟⽼⼈的⼦
⼥沟通⽼⼈的健康状况,避免紧急危险情况的出现。

建议有健康隐患的⽼⼈及时就诊,避免出现⼀些不必要的损伤,增加⽼⼈的负⾯情绪,帮助⽼⼈保持积极健康的⼼态。

定期邀请专业的医⽣到社区进⾏健康知识和⽼⼈常见疾病防治宣传讲座,教授⽼⼈⼀些基本的健康常识,及时关注⽼⼈的健康状况。

七、项⽬创新点:
1、关注点⽅⾯
本项⽬关注“丧偶”⽼⼈发展性需求,⽽⾮基础性或救济性需求,在关注点⽅⾯有其独特性。

这就意味着项⽬的⽴意较⾼,其产⽣的社会效益也更⼤。

2、服务⼈群⽅⾯
本项⽬以“丧偶”⽼⼈为服务对象,服务群体新颖,不拘泥于以往的服务对象,⽽是找到⼀个新的空⽩点,这就为社会⼯作服务拓宽了⽅向,创新了服务模式和⽅法,促进了社会⼯作的发展。

3、⽅法技巧⽅⾯
本项⽬注重“丧偶”⽼⼈家庭氛围重构和家庭功能弥补,探索充分考虑项⽬可复制性,思路创新。

在服务技巧使⽤上,也采⽤悲伤辅导、团体辅导、个案辅导等专业⽅法,使得活动的显得更加专业性,促进服务成效的达成。

⼋、项⽬风险控制及可持续发展:
1、服务对象存在变动性。

服务对象有可能会退出、增加的原因造成活动中服务对象的流失和替换,从⽽使服务效果不能尽如⼈意,也给服务成效的评估带来⼀定困难。

因此在服务的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保证做好流失或增加服务对象时的⼯作,包括这些⼈员的跟踪服务和其他团队成员的情绪安抚处理,尽量为服务对象提供系统完整的服务。

2、社⼯实际⼯作经验⽋缺。

由于社⼯实践经验的有限性,在⼀些专业性较强的服务⽅⾯(如⼼理辅导、医疗知识等),能⼒以及技巧可能略显不⾜,有可能影响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服务的成效。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考虑与专业的⼈员联系,或者邀请专业⼈员来加盟我们的服务活动,争取为服务对象提供切实专业的服务,满⾜他们在“丧偶”后的再社会化和精神⽅⾯的需求。

3、“丧偶”⽼⼈亲友⽀持的有限性
“丧偶”⽼⼈的亲友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希望我们介⼊他的家庭去打扰本来就已经很悲伤的⽼⼈,对我们的服务不理解也不⽀持,使得服务的效果不理想。

社会⼯作者应该尽量让“丧偶”⽼⼈的亲友了解到我们服务的意义和安全性,争取⽼⼈亲友最⼤的⽀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