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复习第3单元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第6讲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教学案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

第6讲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发达的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3.土地制度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4.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农业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2)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手工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而处于从属地位。
二、手工业的进步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3.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三、商业的发展1.发展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发展(1)发展:唐代“草市”作用显著,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2)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等。
4.对外贸易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四、经济政策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1.1.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

[答题要素荟萃——抓主旨] 主旨一 唐宋新章——君主专制下中央机构演变趋势及特点 1.隋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调整 (1)贵族政治衰落,君主专制加强。 ①唐代士族门阀地主阶级占主导地位,宋代士大夫阶层兴起。 ②分散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 (2)中枢权力体系:分割相权和分化事权。 ①三省制标志着宰相权力被三省分掌,秦汉的独相制度被群相代 替,出现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的新型治国方式。 ②宋承唐制,但门下省和尚书省虚设,中书省的职能限于政务, 军权与财权被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
(3)文官制度的完善(“士人政治”)。 ①中唐以后,士人广泛参与国家政治,武夫在政治上的权重削 弱,宋太祖开始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 体的文官政府。 ②隋唐统治者大都出身门阀士族,宋代官员大多是士大夫,文人 政治特点明显。 ③扭转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促使宋代经济、教育、 文化出现繁盛。
二、唐朝 1.政治 (1)完善三省六部制: ①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 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 (2)科举制: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进一步打破了特权垄断,同 时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玄宗时期,设军事边镇,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主旨二 科举取士——老话题新关注,人才选拔古今一理 1.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 (1)从选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自下而上,从地方到中央。 (2)从选拔标准来看:经历了从重孝廉到重门第到重才学的过 程,标准逐步统一。
(3)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成为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 段。
2.全面把握科举制
主旨三 帝国花园——唐宋时期的经济文化彰显时代特色 1.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生态环境角度认识古代经济重心的 南移 (1)从政治上看,经济重心南移随着政治中心南移而进行,同时北 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2)从经济上看,魏晋南北朝和唐朝中期,南方获得大规模开发; 优越的地理环境、新物种的引入、先进耕作技术的应用,使江南经济 进一步发展,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考前必看第3部分专题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课件人民版

考点一
-5-
二、隋唐时期 1.政治制度 (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 ①分工: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门下省掌审议,负 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 ②特点: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提 高了行政效率。 (2)选官制度: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 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唐朝继承并完善。 (3)地方制度:唐玄宗后期,设军事边镇,长官称为节度使,导致藩镇 割据局面的出现。
考点一
-10-
3.思想文化 (1)思想 ①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讲求“格 物致知”。 ②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 (2)科技 ①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指南针 应用于航海。 ②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著有《农书》。
施的九品中正制( )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关闭
BC材..料相在没对事有于 实涉察 上及举 不九制 能品具 选中有 拔正历出制史有执进用行过步之程性才中的标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九 D品.中有正缓制和和中察央举与制地的方比矛较盾,故的B项意错图误;根据材料也得不出不能选拔出有用
之才的结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
D.是研究中国古代外交史的重要图文史料
解析 答案
考点一
-8-
三、宋元时期 1.政治制度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①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 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 督。 (2)元朝的政治制度 ①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是中国省制的 开端。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_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课件

主题一 魏晋与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 1.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使得秦汉以来的封建大一统局面被打破, 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暂统一,但分裂战争、政权更替频繁和民族交融是 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 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 2.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 下基础;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 展;对外实行开明政策,交通发达,丝绸之路海陆并举,官府控制下 的对外贸易发达,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出现了儒、佛、道“三教 并存”的局面,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隋唐时期,从隋朝主张三教合 归儒到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诗歌繁荣, 科技进步,艺术繁盛。
4.隋唐时期: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繁荣、开放和文化多 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文化,风格 多样;书法艺术成就辉煌。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政治黑暗,社会 动荡,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疾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5.辽宋夏金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小说、戏曲等 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经典示例 ——在体验中品悟技法
[点拨] 本题为结论型选择题,题干的重要结论是“四项标准有利 于”。先分析这四项标准,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 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这一规定有利于文化交流。再分析科举考试 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 这说明唐朝在选官用官 1.[2023·四川内江二模]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全国十五道置采访 使,以“六条”监察非法行为。剑南道采访使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 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 ( D) 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 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 C.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 D.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高三历史:《专题3中国传统文明的繁荣 隋唐、宋元课件

广东 13 科举制 广东 14 唐宋儒家思想的发展 山东 9 海南 4 海南 3 科举制 行省制度 宋代商业的发展
浙江 13 宋代制瓷业的发展 天津 2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 以古诗切入 以图片切入 以图片切入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安徽 12 儒家伦理思想 安徽 13 古代绘画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2010
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 核(门下)至执行(尚书)。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
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3.演变
(1)三省六部制是自魏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隋朝时三省为中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诊断参考】 知识缺陷 ●不能准确地把握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唐、宋、
元中枢机构的变化。
●不能很好地把握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尤其是宋代商业 发展的特征。 ●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情况把握不准确。 ●缺乏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能力,尤其是对宋明理学的掌握。 ●缺乏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特色的准确把握,尤其是对风俗画的把握。
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
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 A )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3.(2012· 安徽文综)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技能缺陷
●缺乏对历史图片的观察和解读能力。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

第3单元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一、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1.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政局。
(3)唐代道制改革是一种以中央集权、分级管理为制度取向的综合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在改革过程中发生变化,逐渐由州、府—县两级制向道—州、府—县三级制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转变。
2.经济制度(1)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3)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3.军事制度(1)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
(2)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针对训练]1.(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下表为唐代过所与公验制度的比较。
据此可知,唐代( )凭证文书格式勘发机构行用范围发展趋势过所民众出行的凭证,内含申请人及随从的姓名、身份、年龄、籍贯、随身物品和牲畜、保人等内容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隶属刑部与各州府的户曹勘发按规定路线前往目的地公验与过所在唐代并行使用,到五代时期过所制度逐渐被废止,公验成为路证文书的主要形式公验勘发权只属于地方各级官府最多抵达相邻辖区,一般不可跨境A.工商业的兴旺繁荣B.路证勘查权责不明C.人身控制较为严格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C[材料中过所与公验制度是民众出行的凭证,与工商业是否兴旺繁荣无关,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勘发机构信息来看,过所由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隶属刑部与各州府的户曹勘发,公验勘发权只属于地方各级官府,说明路证勘察权责明确,故B项错误;材料中过所与公验制度是民众出行的凭证,说明政府对人身控制较为严格,故C项正确;材料中政府发放过所与公验与藩镇割据无关,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通史复习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时期——隋唐宋元单元解析PPT学习教案

2013年 2014年
[文化·14] [文化·15] 南宋陆九 理学 渊心学
[政治·39] 科举制
[文化·39] 程朱理学
第1页/共41页
单元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
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
政治
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经济
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 衡;
民族关系
民族交流频繁,民族融合成主流;
思想
思想:儒受冲击,佛、道、儒三教并 立; 文化:出现书法;
第24页/共41页
【2011广东14】“虎溪三笑”讲的是 儒者陶 渊明、 道士陆 修静、 僧人慧 远一起 品茗畅 谈、乐 而忘返 的故事 。故事 本身是 虚构的 ,却在 唐宋诗 歌、绘 画作品 中时有 出现。 据此可 以得出 符合史 实的结 论是, 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考情分析年份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政治14谏官制经济13均田制文化15王阳明心学政治13科举制文化14儒学与三教合流文化14南宋陆九渊心学文化15理学文化38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与文学艺术政治39科举制文化39程朱理学一魏晋南北朝一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思想民族交流频繁民族融合成主流
“发明本心”:进行内心 反省来求“理”
主观唯心主义
相 1、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都是“理”;继承孔孟的“ 同 仁”“礼”思想,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2、影响:用儒学的“三纲五常”来约束社会和人的自然 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第27页/共41页
A.孟子的“仁政” C.王阳明的“心学”
【2010广东15】“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 源总在 心。却 笑从前 颠倒见 ,枝枝 叶叶外 头寻。 ”这首 诗反映 了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附解答: 中华文明的鼎盛和变革:隋唐、宋元

专题中华文明的鼎盛和变革:隋唐、宋元1.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
这()A.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B.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D.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解析:选B由材料“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参谋禁密,权任独重”可知不是行政机关的翰林院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反映出唐朝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选B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行政决策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决策,材料表明中枢决策权转移到翰林院,这冲击了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唐后期政局动荡的直接原因是地方藩镇割据,排除D项。
2.某学者指出:三省六部制度,并不首创于唐太宗时期,然而,唐太宗最大限度地贯彻了分权的原则,发挥了中央决策、审议、执行机构之间互为弥补、互为制约的功能。
这正是“贞观”各项政策能够得以全面推广和普遍落实的重要保证。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唐太宗()A.充分认识前代制度的弊端B.以制度创新推进治国安邦C.具有推进民主政治的倾向D.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解析:选B唐太宗最大限度地借鉴前代制度并充分发挥三省六部制的效应,故A项错误;唐太宗在继承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贯彻了分权的原则,发挥了中央决策、审议、执行机构之间互为弥补、互为制约的功能,保障了政策的实行,体现了对制度的创新,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维护封建君主权威,故C项错误;该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互相制衡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正确性,故D项错误。
3.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抑商政策的松动B.生产方式的革新C.田庄经济的兴起D.社会经济的转型解析:选A据材料“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从而导致阶级的流动性增强,故选A项;依所学可知,明中叶以后生产方式有所改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表述时间不相符,排除B项;依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兴起,与材料表述时间不相符,排除C项;依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开始转型与材料表述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
(老高考新教材适用配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三讲隋唐宋元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

第三讲隋唐、宋元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一、选择题1.(2022山东菏泽期末)隋朝粮食储备为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
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诸仓的粮储来源与用途各有不同。
这段材料主要叙述的是,隋唐时期( )A.社会经济繁荣B.储备体系多元C.防灾能力强大D.崇尚民本思想2.《旧唐书》记载,“自开元已(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其孙玄成所集者,工人多不能通,相传谓为法曲”。
陈寅恪说:“可知唐世庙堂雅乐,亦杂胡声也。
”这反映出唐朝( )A.周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B.文化具有包容开放的时代精神C.燕乐舞蹈开始呈现民间化趋势D.士人显现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3.有学者认为,从开元末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诗歌创作有三个趋势是明显的:一是超脱现实,清高隐逸,这一趋势由张九龄、孟浩然开其端;二是正视现实,抨击黑暗,以王昌龄、李白、杜甫为代表;三是愤世嫉俗,崇儒复古,以萧颖士、元结等为代表。
这反映出( )A.文学创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B.文学作品有预测战争的功能C.诗歌是社会进步的真实反映D.唐朝政治、经济全面走向繁荣4.(2022山东潍坊期中)唐朝“四镇之乱”后,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分别称王,但仍尊唐中央为正统,而朱泚在长安称帝,却是企图取唐而代之,所以政府宁可赦肇乱的河北而讨朱泚。
唐政府的这种做法( )A.旨在维护儒学正统地位B.使藩镇割据得以长期存在C.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D.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5.(2022山东日照一模)唐代儒家士人中参禅问道、信佛修道的大有人在,但很难真正放弃世俗生活而单纯追求彼岸世界,甚至佛教和道教自身也逐渐发展出注重现实生活的思想。
这一现象表明( )A.社会文化氛围呈现开明开放特征B.传统文化在交融互鉴中走向成熟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思想文化观念D.传统儒学受到挑战6.(2022北京丰台期末)据史书记载,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宋元时期

课时跟踪检测〔三〕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宋元时期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1·济南二模)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
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那么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
唐代的“过官〞制度( ) A.削弱了皇帝权力B.有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C.加强了中央集权D.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解析:选B 根据“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那么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可知“过官〞制度有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故B项正确。
2.下表为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
据此可知唐代( )A.进士科的录取比例最高B.门第仍是录取的依据C.士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D.士族进一步垄断仕途解析:选C 从材料中各科录取人数和比例中,小姓和寒族都有很多,且士族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人数占有较大比重,可知原来的士族垄断选官的特权现象发生转变,士族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
3.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
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解析:选C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应该指中央与地方,而三司属于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三司重新组织到一个新机构,并不一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三个机构合并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故C项正确;这一措施并不能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故D项错误。
4.(2021·梅州二模)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织〞的原那么,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这说明元代( ) A.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C.以开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犬牙交织〞原那么可知,材料讲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为了限制地方势力壮大,防止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隋唐、宋元时期+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3讲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年)时空定位概览必过核心知识一、隋唐、宋元时期的政治[线索·明]1.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2.宋元时期:(1)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2)民族关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
[图示·解]二、隋唐、宋元时期的经济[线索·明]1.农耕经济: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2.对外贸易:海上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图示·解]三、隋唐、宋元时期的文化[线索·明]1.思想上:在社会的巨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上,火药、活字印刷术等的发明应用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 文化上:科举制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图示·解]必清核心问题[辨析·判正误]·历史现象1.隋唐之后选官制度变化不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
(×)提示: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进而起到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2.唐朝时期的中书省与元朝时期的中书省职能一致。
(×)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3.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提示:古代商业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是在宋朝,唐朝时管理依然严格。
4.元朝行省长官与郡县长官都是地方官员。
(×)提示:元朝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
5.元朝时期注重写实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提示:文人画是非功利、主写意的,注重写实的是宫廷和民间绘画。
6.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提高了印刷效率,推进了文化传播。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知识梳理

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1.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从三省六部制到一省制(1)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2)形成: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
①内容: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政令。
②运作程序: 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3)演变: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元代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一省制提高了效率,但是威胁了皇权。
2.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1)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2)宋代: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3)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平衡了中央与地方,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
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选官制度的变革(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2)科举制:隋唐时期开始实行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宋代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主导地位完全确立。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相连,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知识分子地位提高,以史官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对皇权在舆论上和道义上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标志着我国选官制度的成熟。
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租佃关系: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普遍化。
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讲义第3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荣第6讲

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581~907年)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1)内容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二、唐朝中期的藩镇割据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概况: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3.影响(1)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回鹘、西夏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
(2)藩镇之内,征兵重敛,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教材补缺安史之乱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至763年2月)由唐朝节度使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事件因叛军指挥官安禄山、史思明命名,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3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隋唐、宋元配套作业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宋元配套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xx·嘉兴基础测试)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唐朝行政机制的特点是( )A.宰相专权B.皇权独尊C.分层决策D.三省分权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据材料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体现出分层决策,故C项正确。
答案:C2.(xx·济南调研)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近代社会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打破贵族垄断,实行民主政治,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是近代社会特有的价值取向。
答案:B3.(xx·成都二诊)宋初,中书省长官“中书舍人”除特命外,不再起草诏令,而是由皇帝差遣的“知制浩”(或临时差遣的“权知制浩”)负责起草。
这一变化( ) A.精简了官僚机构B.理顺了职官权责C.削弱了宰辅权力D.提高了行政效率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中“中书舍人”除特命外,其他起草诏令由“知制浩”负责,可见宰辅的起草诏令一职被“知制浩”取代,故C项正确。
答案:C4.(xx·潍坊模拟)“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职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就领本省军队。
同时,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据此可知元代(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D.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既不能……也不能”说明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故C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发达的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3.土地制度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4.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农业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2)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手工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而处于从属地位。
二、手工业的进步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3.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三、商业的发展1.发展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发展(1)发展:唐代“草市”作用显著,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2)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等。
4.对外贸易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四、经济政策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唐代商业发展的启示(1)社会安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政局、和平的环境,发展经济都是空谈。
(2)广开国门,加强国际贸易与国际交流。
当前世界缺乏国际贸易与交流,经济的发展就会停滞与落后。
(3)重视农业生产与交通道路建设。
(4)完善市场制度。
诸如:商品产销、流通监管、产权维护、灵活金融制度、保险制度。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探究1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史料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缺少向乡村提供产品……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易中天《中华文化史》[思考]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主要原因。
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
[解读]史料为评论性材料,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认为中国古代的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
[试答](1)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当时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经济上城市对农村有着较强的依赖性。
(2)影响:乡村经济受到城市的压迫和控制,导致城乡矛盾激化;受到城市的剥削,导致农村经济日益落后。
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探究2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史料一下表是中唐以前和中唐以后长江以南及以北灌溉水利工程数量表(单位:个)地区时间工程类别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灌溉98 29 23 938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 669长江流域342 611[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中唐前后,长江以北的灌溉水利数量与长江以南的灌溉水利数量的比较。
(2)史料二,可以从纵向比较东汉后期与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县城数量;也可以从横向比较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县城数量。
[试答]变化:史料一,长江以北的灌溉水利数量,在中唐以前,多于长江以南;而中唐以后,长江以南的灌溉水利事业发展迅速,灌溉水利数量大大多于长江以北的灌溉水利数量。
史料二,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实质问题: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家国情怀感悟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平台材料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时,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当时通过这条通道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其中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为四大宗出口货物;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
……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
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赵丰《唐朝的丝绸之路》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及社会作用。
【提示】特点:交往范围广泛;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
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传入中国的主要是外国的土特产、物种、艺术等;货物输出伴随着文化传播,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中华文化圈。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彰显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繁荣(1)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对外交往频繁,受到各国仰慕,逐渐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
(2)唐时的海上航路反映了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广泛。
对外交流的物品,反映了隋唐时期交往的领域全面,从交流的内容看,中国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共同反映了唐宋时期对外交往促进了唐宋经济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民的经济生活。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南通二模)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
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D.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C[从表中“牛耕法”“耕犁”可以看出形式多样,故选C项;表中显示盛唐曲直并用,故排除A项;牛耕图不能推断西北地区农耕技术领先全国,故排除B项;晚唐牛耕图不能反映推广缓慢,故排除D项。
]2.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处徒刑一年。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判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C[唐宋两朝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耕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
]3.唐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广州也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材料现象说明( ) A.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B.城市区域分工日益深化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城市经济属性不断增强D[材料论述了江南一些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偏重经济,与政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扬一益二”“广州”并未体现区域分工的不同,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两宋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扬一益二”“广州”都是强调其商品经济繁荣,故D项正确。
]4.《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
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 )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地方自治的市镇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D.沿街开铺的街市C[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故A项错误;“草市”虽是民间集市,但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并非地方自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政府对市在时间和空间上实行严格管制,故C项正确;唐代的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沿街开铺,故D项错误。
]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政策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土地出租时,多采用订立契约的形式,地租以实物为主。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二、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3.冶金业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三、商业的繁荣1.表现(1)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市”的发展(1)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3.对外贸易(1)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设立市舶司,专管海上贸易,制定了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