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复习第3单元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第6讲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教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发达的农业
1.生产工具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灌溉工具
唐朝时创制筒车。
3.土地制度
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4.重心南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
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农业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
(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2)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手工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而处于从属地位。
二、手工业的进步
1.冶金业
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3.纺织业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三、商业的发展
1.发展表现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发展
(1)发展:唐代“草市”作用显著,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2)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3.商业都会
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等。
4.对外贸易
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四、经济政策
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唐代商业发展的启示
(1)社会安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政局、和平的环境,发展经济都是空谈。
(2)广开国门,加强国际贸易与国际交流。当前世界缺乏国际贸易与交流,经济的发展就会停滞与落后。
(3)重视农业生产与交通道路建设。
(4)完善市场制度。诸如:商品产销、流通监管、产权维护、灵活金融制度、保险制度。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探究1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史料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
劳役,一般缺少向乡村提供产品……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易中天《中华文化史》[思考]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主要原因。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
[解读]史料为评论性材料,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影响。认为中国古代的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
[试答](1)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当时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经济上城市对农村有着较强的依赖性。
(2)影响:乡村经济受到城市的压迫和控制,导致城乡矛盾激化;受到城市的剥削,导致农村经济日益落后。
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探究2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史料一下表是中唐以前和中唐以后长江以南及以北灌溉水利工程数量表(单位:个)
地区
时间
工程
类别
长江以北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
灌溉98 29 23 938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765 669
长江流域342 611
[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中唐前后,长江以北的灌溉水利数量与长江以南的灌溉水利数量的比较。(2)史料二,可以从纵向比较东汉后期与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县城数量;也可以从横向比较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县城数量。
[试答]变化:史料一,长江以北的灌溉水利数量,在中唐以前,多于长江以南;而中
唐以后,长江以南的灌溉水利事业发展迅速,灌溉水利数量大大多于长江以北的灌溉水利数量。史料二,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实质问题: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家国情怀感悟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
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平台
材料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时,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当时通过这条通道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其中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为四大宗出口货物;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赵丰《唐朝的丝绸之路》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及社会作用。
【提示】特点:交往范围广泛;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传入中国的主要是外国的土特产、物种、艺术等;货物输出伴随着文化传播,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中华文化圈。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彰显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