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西贾乡联合学校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西贾乡联合学校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晋国祁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一直以来被传为佳话。
但是实际上,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防止官吏任人唯亲的回避制度。
从现有史籍上看,最早在西汉的武帝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地方官任职必须回避本郡的规定,而到了东汉桓帝时,就已经正式出现“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相对临监”的“三互法”,从此初步奠定了中国历代行政回避制度的基础。
中国历代实行的回避制,主要包括地域回避与亲属回避两方面的内容,简单来说即是“避地”与“避亲”。
所谓避地,是指地方官员任职时必须回避某些地域,主要是官员籍贯不能与他的任职地重合;而避亲则是指官员担任行政职务或执行公务必须回避与自己有亲属关系之人。
随着时代变迁,行政回避制度也在发展,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制度越来越严格,回避范围越来越大,处罚越来越严厉。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防止官员与地方豪强勾结,规定各郡、国的守相以至于县令、丞、尉等官职,都不允许由本郡人担任,可谓是首开地域回避制度之先河。
此后,除了在魏晋时期曾一度放松外,历代对地方官任职都有严格的回避规定。
如唐代初期,已开始明确规定除了京兆、河南两府外,其余地方官员均不得在本籍及邻近州县任职。
到了宋代,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地域范围,已不限于本州、县,而是扩大到了路一级区域,宋神宗以后更是不仅要求回避本籍,同时还需要回避田产所在地。
明清时代,中国官僚体制最为成熟,对官员任职回避的规定也最为严格。
明太祖时期,为了防范各级官员弄权地方,一度实行南北更调制度,即南人只能任职北方、北人只能任职南方,同时又将全国划分为三大行政区,施行地方主要行政官员轮换制。
但是,由于地域回避限制过于严格,地方官员调任频繁、任职遥远,导致很多地方空缺官职难以得到及时补充,不得不又将回避地域限定为省一级,同时将滇、贵等边疆地区地方官员任职回避范围缩至府级区划。
入清以后,在继承明代回避制度的基础上,对官员任职回避要求进一步细化,如康熙四十二年规定,各级地方官员任职,“五百里内,均行回避”。
实行回避制度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行政廉洁。
历代之所以制定日益严格的回避制度,是因为中国有重乡土、重血缘关系的传统,各级地方官员很容易陷入各种复杂关系网,难免会利用自身的权力为亲友谋利,从而导致行政腐败。
而回避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官员在任职与具体行政公务中,脱离原本熟悉的关系网,避免官员利用亲属、乡土关系腐败,防止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后果。
从历史经验来看,尽管历代王朝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但是随着唐宋以后回避制度日趋严格、规定日益细密,官员的腐败现象虽然依旧存在,但是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汉、魏晋时代梁冀、石崇那样庞大、富可敌国的家族腐败,官场腐败更多的是官员个体行为,证明严格回避制对防止腐败确有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郑金刚的《中国历史上回避制的困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汉桓帝时制定的“三互法”,包含了亲属回避与地域回避两方面的内容,初步奠定了中国历代行政回避制度的基础。
B. 任人唯亲的现象在中国早已有之,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以防范,汉武帝时禁止地方官吏在本郡任职的规定开避亲制度之先河。
C. 为抑制地方官员的势力,唐代初期,地域回避规定更加明确和严格,大部分地方连官员籍贯所在地的邻近州县都要回避。
D. 回避本籍一直是行政回避制度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变迁,回避范围曾不断扩大,回避田产所在地也曾纳入了制度规定。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严苛的地域回避制度是一把双刃剑,虽能起到防范各级官员弄权腐败的作用,但也带来了有位无官的负面影响。
B. 宋代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严格规定官员只能在田产所在地以外的区域任职。
C. 在限定行政区域的基础上补充里程限定,是清代较明代在地方官员任职回避制度制定上更显细化的表现。
D. 回避制降低了重乡土、重血缘关系的传统对官员行政的影响,减少了地方官员依靠宗族、地方势力弄权的可能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代实行的回避制度是为了防止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防范地方滥权,事实证明这一制度在历代都有它的积极作用。
B. 魏晋时代石崇富可敌国的家族腐败,证明回避制度一旦松懈或执行不力,容易导致地方势力极度膨胀。
C. 自回避制实行以来,历朝历代不断对其进行完善、细化,且日趋严苛,入清后,清政府规定各级地方官员任职,“五百里内,均行回避”。
D. 清代对官员任职回避的规定最为严格,但单纯依靠人事回避制并不能杜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类腐败现象的发生。
参考答案:
1. B
2. B
3. C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B项,“开避亲制度之先河”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西汉武帝时期,为了防止官员与地方豪强勾结,规定各郡、国的守相以至于县令、丞、尉等官职,都不允许由本郡人担任,可谓是首开地域回避制度之先河”,可见应是“开地域回避制之先河”。
故选B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本题中,B项,“宋代……只能在田产所在地以外的区域任职”错误,原文提到宋代的地域回避制始终要求回避本籍,从宋神宗开始才进一步回避田产所在地。
故选B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C项,“入清后,清政府规定各级地方官员任职,‘五百里内,均行回避’”错误,第四段说的是“如康熙四十二年规定,各级地方官员任职,‘五百里内,均行回避’”,由此可知,“入清后”应改为“康熙四十二年”;“日趋严苛”也不够严密,原文提到“魏晋时期曾一度放松”。
故选C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2.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问题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
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
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
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
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
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
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
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
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
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
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
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
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
他会做各种灯。
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
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
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
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15.关于选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采用了总分结构,先总写父亲的为人,再具体写父亲与孩子的几件事。
B.本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至“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第二层从“春天”开始至段末。
C.本段分写了关于父亲的四件事。
D.本段总写部分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写了父亲的随和、喜爱孩子。
16.从本段中可以看出父亲的性格特点是()
A.父亲喜爱孩子,爱带着孩子玩,是一个很随和的人。
B.父亲多才多艺、情趣高雅。
C.父亲心灵手巧、情深似海。
D.父亲对孩子的亲近、理解、包容和友善。
17.本段中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引号的作用正确的一项是()
A.表示突出强调。
B.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讽刺和否定。
18.对“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理解,不符合作者的本意的一项是()
A.显而易见,父子之间相处的时间长了,就会建立起像兄弟一样的关系。
B.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C.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他们的现在和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D.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家庭,要有点“没大没小”。
父亲叫人敬畏,儿女“毕恭毕敬”最没有意思。
19.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第一个“父亲”的典型事例推出“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中心,然后通过第二个“父亲”的事例证明这一论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B.作者父亲几乎无所不能,他是画家,通音律,会园艺,扎纸的手艺也非常好,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又是个重情义的人,写父亲与自己的关系时,多用了反写的手法。
C.“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这句话表现父亲重夫妻情。
D.“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父亲的心灵手巧给孩子带来了欢乐,带来了骄傲,父亲爱孩子,孩子们也非常爱父亲。
参考答案:
15.C 16.A 17.C 18.A 19.B
3. (每题4分,共8分)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5—6题
疯狂粉丝的背后
一项媒体联合调查结果称,目前中国粉丝的数量超过两亿人。
“粉丝”已替代“追星族”,而成为所有人、事、物的迷恋者、狂热者、喜爱者、支持者的统一代名词,成为狂热迷一族的最强代名词。
事实上,真正应该担心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各种选秀活动中越来越猖獗的“粉丝秀”,即各个媒体开始关注的所谓“职业粉丝”现象。
2007年3月31日《环球人物》的报道说:台上选手谈笑风生,台下“粉丝”则服装统一,加油助威,他们会为了选手的一次情绪波动而微笑、哭泣……中国人突然被“粉丝”的疯狂举动镇住了。
但如果你真以为这些选手魅力无边到让人一见钟情,那就大错特错!他们从素不相识的面孔一夜之间成了“万人迷”,全仰仗“职业粉丝”。
据调查,“职业粉丝”大多来自13岁—25岁之间的年轻人,身强力壮,有饱满的精力,洪亮的嗓门,热爱“粉丝”职业。
他们接受的训练,就是揣好某个明星的照片,认准模样以后,在他每次公开亮相的时候,忘我投入外加歇斯底里地欢呼对方的名字。
而“职粉”也有自己的等级,最普通一级就是举举海报,喊喊名字,为选手造势、造人气。
中级“粉丝”就有技术含量了:他们前赴后继地去热门网站发帖子,为选手制作个人网页、博客,拉高人气。
顶级的“职粉”,甚至能与选手和主办方保持紧密联系,指挥“粉丝”、组织拉票、制作宣传品、与其他选手的“粉丝”团合纵连横。
当然,活儿不能白干,视每个人参与的次数和现场表现打赏钱银不等。
当曲终人散之际,职业粉丝们擦干眼泪,润润喉咙,带着兴奋后的疲惫,从顶级“职粉”那里领薪水。
如果说,“职业粉丝”也是泛娱乐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谋生手段,它在经济层面是无可厚非的,凭汗水、凭泪水、凭气力吃饭,没什么不妥。
但毕竟,“职粉”以金钱打破了开蒙时期粉丝文化的纯粹度,似乎有违娱乐精神的初衷。
很多人对越来越职业的“粉丝精神”表示担忧,也有粉丝开始反思自己的“职粉”身份。
一位曾经沉迷超女拉票的粉丝对记者说:“我们的痴情只会变成商家和高层捞钱的筹码。
偶像说一句‘支持我’,我们就蠢蠢欲动,却不知道后台是谁在数钱数到手软!”
(选自《读者》2007年合订本,有删减)
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提取主要信息)。
(4分)。
6.“职业粉丝”的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5、“粉丝现象”已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1分)“职业粉丝”的出现令人担忧。
(1分)
6、职业粉丝有组织地造星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1分)这样就有违娱乐精神的初衷。
(1分)
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②爵之大夫起累绁③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曰:“有是言也。
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与闻国政三月,粥④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量平:帐目清楚,收支平衡。
②羖:公羊。
③累绁:用绳索捆绑。
④粥:卖。
10.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B. 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C. 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D. 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名字:古代的“名”是一个人出生后不久,由父母所命名:“字”一般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男子成人礼),女好十八岁举行笄礼(女子成人礼)时取字。
“名”为同辈间尊称,“字”则由长辈称呼。
B. 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
C. 鲁定公十四年: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四种,像“鲁定公十四年”即为帝王年号纪年法。
D. 摄:指古代官员升官,相同说法还有“擢”“拔”“迁”“加”等;而降官则有
“谪”“贬”“左迁”“罢”“黜”之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 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C. 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承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D. 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参考答案:
10. C 11. B 12. D
13. (1)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2)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如
“秦”“国”“其”“志”“处”“行”“五羖”“之”“大夫”“累绁”“政”,然后可以依据句式、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
A项,“三”是数词,应是修饰“日”,所以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项;
BD两项,从句式的角度来看,“国虽小”和“处虽辟”、“其志大”和“行中正”的结构一致,意思贯通,意思是“国家虽然小,但其志向远大;地方虽偏僻,但行为正直”,所以
“小”“大”“辟”“正”后应有停顿,排除BD两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女子十八岁举行笄礼(女子成人礼)时取字。
‘名’为同辈间尊称,‘字’则由长辈称呼”错误,女子十五周岁举行及笄之礼(女子成人礼)时取字;且“名”由长辈称呼,而“字”则为同辈间尊称;
C项,“像‘鲁定公十四年’即为帝王年号纪年法”错误,这应是采用王公年次纪年法;
D项,“摄:指古代官员升官,相同说法的还有……”错误,“摄”,既不属升官,亦不为降官,专指临时代行某职。
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错误,由文章第三段“于是反鲁,鲁复善待”可知,应是得到了善待。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达者”,才德显达的人;“即”表假设,如果;“没”同“殁”,死;“若”,你;“必”,一定;“师”,名词意动,以……为师;“之”,代词,代孔子。
(2)中,“出于柙”“毁于椟中”都是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柙出”“于椟中毁”,前一个“于”,从,后一个“于”,在,“毁于椟中”还是被动句,“毁”,动词本身包含被动;“是”,这;“之”,结构助词,的;“过”,过错。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
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
他的祖先是宋国人。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
如今孔丘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
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
由此出任司空。
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
鲁君又善待孔子。
鲁昭公二十年,这时孔子大约三十岁了。
齐景公与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
秦穆公亲自拨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使他从拘禁中被起用,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
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称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
”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
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
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
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
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用你了。
”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以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
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
”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
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羊、猪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孔子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己丑日去世。
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
”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它。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共14分)
商於子驾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