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摄影课程的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
摄影课程一直是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必修课。
随着网络新媒体、融媒体的崛起,图片和视频在内容传播中所占的比例增大,对学生摄影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的摄影设备尤其是手机等小型化、自动化的摄影设备逐渐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摄影方式、摄影作品的发布方式,也在改变着人们观赏照片的方式。
因而,高校的摄影课程教学理应随着新媒体、新设备的发展,进行同步的改革。
但笔者在数年的摄影课程教学中发现,摄影教学的改革步伐远远跟不上传播方式和技术的发展,固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数字时代原住民”00后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
鉴于此,笔者总结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尝试给出初步的解决方案。
一、存在的问题
(一)摄影设备更新迭代,教材内容未跟上时代节拍
在当今时代,社会上的影像创作逐年递增,人们对摄影设备的需求也日益上升,相机厂商每年都在不断更新迭代自己的产品。
传统的胶卷相机早已成为小众玩具,风靡多年的单镜头反光相机所占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而无反相机、以拍摄视频为卖点的便携相机,以及以摄影功能为卖点的智能手机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也成为学生青睐的照相设备。
而这些新型设备的操作方式、创作流程虽然与传统相机一脉相承,但两者间也存在不小的差异。
例如,在大多数智能手机上,光圈的改变采用数字模拟的方式进行,而非传统的机械方式,在部分新设备中,
甚至已经可以“先拍照、后对焦”。
而在我们的摄影教材中,还遵循着以传统相机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甚至有大量的篇幅涉及胶卷使用、洗印等内容,这无疑与摄影设备发展现状及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相脱节的。
(二)新媒体环境中,摄影作品的用途和审美产生变化
随着新媒体、融媒体的崛起,摄影作品的使用频率、使用范围大大增加。
尤其像随着个人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的兴起,全民创作的摄影作品浪潮汹涌,一个摄影师创作的作品,从拍摄到发布的过程也大大缩短。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每天能观赏新摄影作品的频率大大增加,进而对摄影课程教材中那些较为传统、老旧的教学案例产生些许不满,而教师依据传统摄影教材布置的作业,在学生当下使用的新型拍摄设备前显得过于简单,以致学生的摄影作业出现较为随意、缺乏深入创作的倾向。
显然,教学案例和作业要求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是有所脱节的。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理设计与量化标准在传统的摄影课程教学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大量的实操内容在投影仪上以图片配合文字的方式出现,学生即使记了大量笔记,理解了教材上的内容,在面对真实的摄影设备的时候,可能仍然一头雾水。
某些学生甚至因为课堂的沉闷而产生厌学心理。
在这种情形下,教学设计需要重新思考,尤其是怎样让理论和实践进行较好的结合。
另外,由于摄影课程的特殊性,在评判学生作业的时候,也缺乏客观的量化标准,往往依据教师的主观给出成
浅谈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摄影课程的改革
□周晗
上海建桥学院学报
2021年6月
No.2 June.2021第2期80
绩。
因此,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建立相对客观的作业量化标准也应是摄影课程改革关注的内容。
(四)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怎样在摄影课程中实施
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是大势所趋,而摄影课程的实践特性又决定了课程教学无法完全在线上进行。
不过,线上教学平台的发展,又确实能为摄影课程某些教学环节提供一定支持。
怎样把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特性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吸收知识点、帮助教师解决部分教学中的困难,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针对问题的教学探索
(一)结合新设备的特点对知识点进行增删
由于大多数同学选择智能手机或其他新设备进行创作,为此笔者对部分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进行了增删。
如,胶卷选择与洗印的相关章节只做知识性的普及,而删去实践内容。
又如,在讲授数码相机的操作方式的同时,增加智能手机的相关内容,并针对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例如结合大多数智能手机的摄像头的等效焦距约为26毫米左右(部分多摄像头手机具有更长或更短的焦距)实际,对这一焦距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其拍摄各类题材时的利与弊。
再如,大多数智能手机的光圈是固定的,但可以通过一些app进行模拟调整,即,当用户在app中调整光圈数值的时候,手机通过算法模拟出在某一光圈之下的照片效果,这一功能虽然并非如手动相机那样呈现真实光圈变化,但不失为一种方便的教学手段,同时也让那些没有手动相机的学生可以低成本地熟悉知识点。
此外,介绍在智能手机上如何利用app改变快门速度、景深效果等知识。
从笔者的观察来看,此类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增删,不但能够方便快捷地传达知识点,同时也能明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针对新媒体时代的摄影创作特点,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案例
新媒体时代的摄影创作,从创作到发布的流程大大加快,同时观者观看摄影作品的时间也大大缩短,这要求摄影作品能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摄影者往往会突出构图的趣味性、光线的夸张感等吸引注意力的元素。
针对这一倾向,笔者在课程中
更新了部分教学内容,使之符合摄影创作发展趋势,例如利用超广角镜头拍摄变形效果强烈的人像照片、利用镜子等小道具拍摄对称构图、利用慢速快门在空气中“写字”等。
这些教学内容并未脱离传统摄影教学的知识点,但通过对知识点的别样运用,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笔者还在课堂上增加了部分近年的教学案例,例如近年来颇具影响力的由苹果公司主办的摄影奖项“iPhone手机摄影奖”(IPPA)的获奖作品,让学生意识到即使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摄影设备,也能够创作出顶级的摄影作品,从而降低学生中常见的“摄影依赖器材”的错误意识。
另外,因为“后期修图”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摄影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更加快速、便捷的修图方式,也成为普遍的需求。
所以在课程中加入了“手机修图”的相关内容,作为图片后期制作内容的补充。
(三)建立以实践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实践内容进行重新设计
针对摄影理论课所占比例过多的情况,笔者在制定课程大纲的时候,大量删减理论课所占的比例,基本做到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对半分;在理论课中,也设置一定时间量的实践环节。
这样,在整个课程中,学生实践的时间大大增加。
笔者认为,摄影课程是一门实践型很强的课程,知识点并非线性的体系,而是网状的体系——
—学生掌握几个关键的技能点后,就可以触类旁通,而当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意识,会自行探索摄影方法。
00后学生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对数字设备的操作具有举一反三的天赋,无需教师进行事无巨细的知识点罗列。
相反,进行繁杂的知识点罗列,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另外,在设计实践作业时,笔者尽量避免布置过于程式化、缺乏量化标准的题目。
比如,在讲授“曝光”一节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尝试着调整光圈、快门和感光度以得到若干张曝光值正常的照片。
但这种作业对于现在使用自动化的数码相机的学生来说毫无难度,以至于学生的拍摄过于随意。
所以笔者将作业设计成:以“魔法”为主题,拍摄一个人在空中“飞行”(利用高速快门),运动光线在空中留下残影形成形状,要求画面自然不“穿帮”。
81
这个作业的原理并不深奥,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并不简单,细节上容易出错。
学生为了得到一张符合要求的照片,需要不断尝试改变参数、地点、时间。
经过一系列的尝试,终于完成的时候,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势必有了很大进步。
这样要求具体化、细节化的作业,使摄影这个无法量化的艺术,有了一个相对可以量化的方式。
就像“曝光”的作业那样,笔者对其他知识点(尤其是操作技术的知识点)的作业也进行了“可量化”的设计,尽量避免空泛简单的作业,用具体化和细节化让学生动手动脑。
(四)线上与线下结合在摄影课程中的尝试
如前文所述,摄影课程完全搬到线上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线上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摄影教学中的一些困扰教师的问题。
例如,摄影课程中的部分章节如“曝光三要素的关系”,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在课堂上不一定能完全理解,笔者把课程PPT 和课程的视频上传到线上教学平台,这样,在课堂上没有理解透彻的学生可以在课后随时打开线上文件,反复观看。
同样,利用线上平台的这一特性,笔者还会上传一些在课堂上没有提到或提到但没有细讲的摄影案例,发在平台上供学生赏析、分析。
学生也可以在平台上留言,教师可以回复。
在某种程度上,线上平台是线下课堂的一个延伸。
另外,线上平台也可以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例如,收取、整理摄影作业,一直是摄影课程教师的一个头疼的问题。
因为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每周会收到数百张来自不同学生的作品,观看、整理,工作量巨大。
而线上平台的“收作业”功能,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拥有的账户上传作业,教师可以直接在网页上观看打分,未交、少交作业的学生,平台会自动统计,从而大大节约了教师的批阅时间。
三、结语
摄影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艺术,设备的进步和传播方式的进步,都会对摄影艺术的发展产生影响。
所以,高校的摄影课程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应该随着技术和媒介的发展而改进。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并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总结成效,收获了一些经验。
同时也意识到,教学经验仍然需要进一步验证、深化和探索。
(作者系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传播系教师)
参考资料:
[1]颜志刚.摄影技艺教程(第八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2]美国纽约摄影学院.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M].李之聪,等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0.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