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初一上册地理聚落与环境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教版初一上册地理6
一、填空题
1.乡村聚落:________、牧村、________、山寨等,居住在这些地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打猎等生产活动。

2.都市进展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水资源________、交通拥挤、住房________等一些列问题。

3.依照以下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将代表特色民居的序号与其对应的地区用直线连接起来。

4.人们通常把人类的聚居地——乡村和都市,统称为________。

5.乡村民居大多依山傍水沿________、山麓或________分布。

二、单选题
6.聚落是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紧密相关.完成下题.
(1)一样来说,都市聚落比乡村()
A.规模
小 B.建筑物小 C.道路稀少
D.建筑物密集
(2)下列地区与民居的搭配正确的是:()
A.内蒙古地区﹣﹣竹

B.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西双版纳地区﹣﹣冰

D.北极地区﹣﹣蒙古包
7.下列传统民居与各对应的分布地域不正确的是()
A.白色墙壁的房屋——撒哈拉沙
漠 B.平顶屋——塔里木盆地
C.架空支撑的房屋——青藏高
原 D.蒙古包——呼伦贝尔草原
8.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房屋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无不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针对图中建筑物的特点,以下判定正确的是()
①防寒保暖②通风散热③防潮防湿④防沙防风.
A.①

B.②

C.②

D.①④
9.我国国土面积宽敞,各地建筑物风格各异,下面是我国几种民居示意图,请回答为抵御湿热和毒蛇猛兽而建筑的民居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0.图中的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
A.炎热洪涝的沙漠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炎热多雨的气
候 D.地势高峻的高原
11.下图中的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
A.炎热洪涝的沙漠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炎热多雨的气
候 D.地势高峻的高原
12.家在北京的玲玲在梅州旅行时能看到的客家民居是
A.围龙

B.窑

C.四合

D.蒙古包
13.聚落的形成与环境紧密相关。

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下图中造成两地聚落景观差异的要紧阻碍因素是()
A.地

B.气

C.人

D.风俗适应
14.居于吐鲁番盆地的民居是()
A.砖墙斜顶
房 B.窑
洞 C.晾
房 D.干栏式木搂
15.彤彤的班级来了一名新同学,他在自我介绍时说到,我家乡的住房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你认为他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A.干

B.暖
湿
C.洪

D.高寒
16.下列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与进展的是()
A.资源丰
富 B.交通便利 C.水源充足
D.地势坎坷
17.我国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有
A.窑

B.吊脚

C.竹

D.蒙古包
18.如图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顺德清晖园,从房屋的结构特点可看出当地气候()
A.冰冷干
燥 B.炎热多雨 C.冰冷潮湿
D.炎热干燥
三、综合题
1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为________聚落,乙图所示为________聚落.甲乙对比,人口密度较大的是________ .
(2)你居住地属于________聚落.
(3)据丙图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势因素是_ _______ .
(4)A,B,C三处最可能优先进展为都市的是________ ,理由是_ _______ .
20.房屋的建筑形式与当地气候、地势有什么关系?
(1)黄土高原的窑洞
(2)湘西的吊脚楼
(3)北京的四合院
(4)甘肃的土墙平顶屋
(5)绍兴的砖墙斜顶房.
2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聚落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

(2)图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________聚落。

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________。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进展为都市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 ___。

(4)从上题分析来看,先有都市聚落依旧先有乡村聚落?
(5)C聚落邻近森林资源丰富,假如C处建立一造纸厂是否合理?什么缘故?
答案解析部分
一、填空题
1.【答案】农村;渔村
【解析】【分析】在乡村聚落里,既有农民居住的村庄,牧民居住的村落,也有渔民居住的渔村,猎人居住的山寨。

【点评】本题考查乡村聚落的类型,属于基础题。

2.【答案】短缺;紧张
【解析】【分析】都市的进展推动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由于都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量的迅猛增长,也给都市带来了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一些列问题。

【点评】本题考查都市在进展过程中显现的问题,明白得回答即可。

3.【答案】A--⑦;B--④;C--⑤;D--③;E--②;F--⑥;G--①
【解析】【分析】东南亚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高架屋;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多建窗小平顶的碉堡房;冰冷的北极地区为了抵御严寒,其民居为冰屋;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胶东沿海地区的海草房,其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内蒙古草原上,由于游牧方式,人们就居住在便于搭建、拆迁和搬运的蒙古包里;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步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点评】房屋建筑属于聚落的外部形状,其组合类型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专门是气候因素紧密相关。

了解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利于本题的解答。

4.【答案】聚落
【解析】【分析】人们通常把人类的聚居地——乡村和都市,统称为聚落,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阻碍。

故答案为:聚落。

【点评】人类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聚落。

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人的村庄。

聚落的要紧形式包括都市和乡村。

本题考查聚落的概念,属于基础题。

5.【答案】河流;公路
【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形成、分布的了解,乡村民居大多沿河流、山麓、公路等分布。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关键在于乡村民居。

二、单选题
6.【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都市聚落规模较大,道路密集,居住相对拥挤,在大都市里,由于用地紧张,建筑物密集,建筑了许多高层住宅,如此能够提高都市空间的利用率.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乡村的房屋一样都不专门高,但经济有用,乡村的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2)内蒙古地区要紧的传统民居是蒙古包,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是窑洞,西双版纳地区的传统民居是竹楼,北极地区的传统民居是冰屋.
故选:(1)D.(2)B.
【点评】(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要紧形式包括都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2)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专门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专门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
7.【答案】C
【解析】【分析】白色墙壁的房屋——撒哈拉沙漠,有利于反射阳光,平顶屋——塔里木盆地,降水少,架空支撑的房屋——东南亚,降水丰富,潮湿,蒙古包——呼伦贝尔草原。

本题还能够考查聚落的两种形式:乡村和都市;世界上先有乡村聚落,后有都市聚落。

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都市。

聚落的作用: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等,分别从事着农耕、放牧、养鱼和林业。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大多在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环境。

东南亚的高架屋:适应全年炎热多雨的湿热气候;西亚村庄的住房墙厚窗小:适应热带沙漠地区炎热的气候;因纽特人的冰屋:适应北极地区冰冷的气候;黄土高原的窑洞:适应黄土的性质和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的温带气候。

8.【答案】B
【解析】【分析】从图中看出,该地典型的民居是高脚屋,它的房顶呈“人”字型,易于排水,可不能造成积水的情形显现.分两层,底层一样不住人,是饲养家禽,堆放柴草的地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点.该种房屋通风散热性,防潮防湿性极好,专门适宜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故选:B.
9.【答案】C
【解析】【分析】甲为福建、赣南地区的土楼,要紧是为了外来入侵,乙为窑洞,要紧是为了适应当地黄土的结构和降水少的气候条件,丙为竹楼,要紧是为了抵御湿热和毒蛇猛兽而建筑,丁为蒙古包,要紧是为了适应游牧的生活生产方式。

【点评】本题还能够考查不同的依据能够划不同的区域: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

同一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能够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依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地理等特点。

青藏地区与南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同一二阶梯分界线。

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同季风非季风区分界线;几条相关的分界线:(1)秦
岭一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1月0°C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冬季河流结冰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线、潮湿地区半潮湿地区分界线、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南方北方分界线;(2)季风区非季风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西宁—拉萨—冈底斯山;(3)一二阶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二三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10.【答案】C
【解析】【分析】图中民居是高架房,墙体单薄,门窗开的较大,建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有利于通风散热和雨水的排泄,这种特点适应炎热多雨的气候。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得答题即可。

11.【答案】C
【解析】【分析】从图中看,用细小的柱子把房子高高的“架”起,下层架空,远离地面,上层风大凉快住人,能够幸免潮湿,可见当地气候是炎热多雨的气候,选C。

图示建筑叫高架屋,多显现在东南亚。

因为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和热爱季风气候,全年炎热多雨,过于湿热。

基于气候特点,使当地居民居住在高架屋中两层高架屋下层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多用堆放杂物、饲养牲畜;上层风大凉快住人,能够幸免潮湿。

12.【答案】A
【解析】
梅州的客家人居多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的民居,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蒙古包是我国内蒙古游牧民族的民居。

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13.【答案】B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第一幅图所示的是平顶房,说明降水少,第二幅图所示的是东南亚的民居,通常是双层结构,下层架空上层住人,这是因为东南亚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图中反映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民居的要紧作用是通风、散热、防潮湿,故选择答案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地理环境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专门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专门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双层木楼或竹楼;热带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多建窗小平顶的碉堡房.
14.【答案】C
【解析】【解答】居于吐鲁番盆地的民居是晾房,气候干燥,适合晾晒,砖墙斜顶房要紧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窑洞位于黄土高原,干栏式木搂要紧位于气候炎热潮湿地区。

故选:C
【点评】本题要紧考查的是聚落的相关知识。

15.【答案】B
【解析】【分析】居民居住环境及人文差异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住房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如此的房屋结构专门适合暖湿的气候条件,门窗开的大便于通风散热,完备的排水系统利于排水,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得解答即可。

16.【答案】D
【解析】【分析】聚落多形成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

地势坎坷、交通不便、资源缺乏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进展。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聚落的相关知识,聚落能够分为都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17.【答案】A
【解析】【分析】在黄土高原地区,人们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的窑洞来居住,窑洞也成了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民居。

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房屋建筑属于聚落的外部形状,其组合类型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专门是气候因素紧密相关。

了解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利于本题的解答。

18.【答案】B
【解析】【分析】从图中民居图看出,该房屋墙体高大,屋脊坡度大,该民居特点要紧适应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

故选:B
【点评】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相适应的。

三、综合题
19.【答案】(1)都市;乡村;甲
(2)乡村
(3)地势平坦的河谷地带
(4)B;低处河流交汇处,地势比较平坦
【解析】【分析】(1)聚落的要紧形式包括乡村和都市,从甲图中看出高楼林立,分布密集,属于都市聚落,人口密度大;从乙图看出房屋低矮,散落分布,属于乡村聚落;(2)我们所在地房屋比较分散,人口密度较小,属于乡村聚落;(3)依照图丙中信息分析可知,A、B、C三处聚落海拔均在100米以下、地势平坦,即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势因素是地势平坦开阔;(4)从图中看出,A、B、C三处都位于河流沿岸,但B处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最可能优先进展为都市.
故答案为:(1)都市;乡村;甲;(2)乡村;(3)地势平坦的河谷地带;(4)B;低处河流交汇处,地势比较平坦.
【点评】聚落的要紧形式包括乡村和都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要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都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要紧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0.【答案】(1)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
(2)湘西是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吊脚楼.
(3)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步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4)甘肃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建设土墙平顶屋.
(5)绍兴位于南方地区,降水丰富,为了排水,房屋是砖墙斜顶房.【解析】【分析】解:(1)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2)湘西是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吊脚楼;(3)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步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4)甘肃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建设土墙平顶屋;(5)绍兴位于南方地区,降水丰富,为了排水,房屋是砖墙斜顶房.故答案为:(1)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2)湘西是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吊脚楼;(3)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步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4)甘肃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建设土墙平顶屋;(5)绍兴位于南方地区,降水丰富,为了排水,房屋是砖墙斜顶房.
【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专门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专门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步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通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21.【答案】(1)都市;乡村
(2)乡村;临河分布,交通便利
(3)B;两河交汇处
(4)乡村。

(5)不合理。

造纸厂污染水源,应放在河流的下游。

【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形成条件的了解,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知识的把握,通过读图的方式增强学生关于聚落的形成条件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明白得。

【点评】该题有些难度,学生应注意关键在于学会看图,明白得题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