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师用书:第1单元 自读文本 项脊轩志 Word版含解析.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读文本项脊轩志
本课话题——亲情与感恩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慈母那轻轻的叩门声,敲打在我们的心头;老祖母那殷切的叮咛,回响在我们的耳畔……这一幕幕哀婉悱恻却依然鲜活的真情故事,让置身事外的我们久久不能忘怀!而这一切,对于少年丧母、壮年丧妻、家道败落的归有光又是何等的悲哀?心念母亲的养育之恩,心念祖母的殷切期待,心念妻子的深深关爱,他“长号不自禁”,他把自己的思念与感恩化作了一道美丽的风景——《项脊轩志》。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卡特德拉尔是阿根廷著名的旅游景点。

但是,人们要去那里观光旅游必须经过一段山间公路。

这段山路弯道众多,经常发生恶性交通事故,被称为:死亡弯道。

尽管当地交通部门采取过很多措施,但依旧不见成效。

不过,难题最终被一个叫戈麦斯的老司机解决了。

戈麦斯驾车43载,他不仅没有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连一次违章记录都没有。

在退休之前,戈麦斯所在的出租车公司联合科尔多瓦的交通管理部门,为他颁发了文明驾驶模范奖章。

颁奖那天,一位记者问其成功的秘诀,戈麦斯说:“开车的时候,我都由家人陪着,因为他们在我心里。


车时想想你的老婆在家等你吃晚饭,想想你的孩子让你陪他去学校,想想白发苍苍的父母还需要你照顾,你就会时刻提醒自己小心驾驶。

”不久,“死亡之路”上换上许多诸如“你的平安是对家人最好的爱”之类的提示语,收效异常明显,从此以后,事故发生率竟大幅度下降。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2.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王建
3.人们听到的最美的声音来自母亲,来自家乡,来自天堂。

——威·布朗
4.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

——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5.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
——色诺芬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渗漉.
(lù) 栏楯.(shǔn) 扃牖.
(yǒu) 先妣.(bǐ) 修葺.
(qì) 异爨.(cuàn) 呱.
呱而泣(ɡū) 垣.墙周庭(yuán) 偃.
仰啸歌(yǎn)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始⎩⎨⎧
室始.洞然(副词,才)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副词,起初、先)
(2)过⎩⎨⎧ 日过
.午已昏(动词,超过)大母过.余曰(动词,来访)人往,从轩前过.(动词,经过)
(3)归⎩⎨⎧
吾妻来归.(动词,古代指女子出嫁)吾妻归.宁(动词,返回) (4)而⎩⎨⎧
余扃牖而.居(连词,表修饰关系)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连词,表转折关系)往往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某所,而.
母立于兹(代词,你,你的) (5)以⎩⎨⎧
以.当南日(连词,表目的,用来)以.手阖门(介词,用)能以.足音辨人(介词,凭借、根据)执此以.
朝(连词,相当于“而”)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乳.
二世(名词活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2)客逾庖而宴.
(名词活用作动词)吃饭 (3)执此以朝.(名词活用作动词)上朝 (4)吾家读书久不效.
(名词活用作动词)取得效果,指取得科举功名 (5)垣墙..
周庭(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起垣墙 (6)雨泽下.注……使不上.
漏(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下;向上 (7)前.
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8)东犬西.
吠(名词作状语)朝西 (9)吾妻死之年所手.
植也(名词作状语)亲手 (10)亦遂增胜.
(形容词用作名词)美景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 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院的住持。

(2)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
..而是
古义:到处。

今义:副词,表示某种情况通常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或发生。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判断句)
译文: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判断句)
译文: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1426~1435年)年间拿着上朝用的。

(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状语后置句)
译文:(我)又在庭院里夹杂种植兰花、桂树、竹子。

(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状语后置句)
译文: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

[常识·速览]
[识作者]
唐宋派代表人物——归有光
简介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

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

归有光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是当时“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他架起了“唐宋八大家”与清朝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之间的桥梁,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作品风格归有光的散文博采唐宋诸家之长,继承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

他进一步扩大了散文的题材,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了严肃的“载道”之古文中来,使之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起来。

这样,就容易使文章写得情真意切,平易近人,给人以清新之感。

尤其是一些叙述家庭琐事或亲旧生死聚散的短文,写得朴素简洁、悱恻动人,如《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等文
都感人至深。

主要作品著有《震川文集》。

[探背景]
作者幼年丧母、科场不顺、青年丧妻、家道衰落、叔伯不睦,而项脊轩这一百年老屋是作者家庭变迁和身世遭遇的见证。

因此本文在文人雅趣之中笼罩着一种浓重的悲情愁绪,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知常识]
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散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散文,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模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他们的主张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
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作者对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②________
【答案】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②悲
[文本·层析]
一、阅读文章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选项中,全部能直接展现“多可喜”的一项是()
①室仅方丈②使不上漏③室始洞然④风移影动⑤日过午已昏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A.①④⑤⑥B.①②③④
C.③④⑤⑥D.②③④⑥
【解析】①表现老屋的狭小,⑤表达老屋的昏暗。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

B.本段主要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作者的“悲喜”之情贯穿。

C.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D.修葺后的项脊轩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
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解析】B项,应以“喜”贯穿。

【答案】 B
二、阅读文章第3~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下面选项中,全部能直接展现“亦多可悲”的一项是()
①迨诸父异爨②而母立于兹③吾家读书久不效④轩凡四遭火⑤或凭几学书⑥今已亭亭如盖矣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D.②③④⑤
【解析】⑤⑥两句从侧面衬托悲情。

【答案】 A
4.下列选项中,对文章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中,作者情感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B.文中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C.作者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极力叙写当年夫妻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

D.最后一段中,作者借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在项脊轩年日之久。

【解析】C项,应运用了虚实相衬的手法。

【答案】 C
[话题·互动]
话题:文章对老屋表现出了极大的怀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你是如何认识作者留恋于老屋的情感的?
学生甲:老屋是亲人相濡以沫的见证,有了老屋,也就有了亲人的影像,有了对新生活的珍惜。

所以,留恋于老屋,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所致。

学生乙:在新的生活中,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心态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而不应沉湎于对过去事物的留恋之中不能自拔。

怀旧会使人变得苍老,会使人厌倦新生事物,所以,应放眼未来,而不可一味留恋过去。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脊轩, 旧南阁子 也。

室 仅方丈, 可 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

屋子仅一丈见方,只可
容 一人居。

百 年 老 屋,容纳一个人居住。

这是一间已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屋子,(屋顶墙
尘泥 渗 漉,雨泽 下注;每 移 案, 顾头上的)泥土漏下,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环视
视 无 可 置 者。

又 北 向,不能得四周(竟然)没有可以安置(案桌)的地方。

方位又朝北,不能照到
日,日 过午 已 昏。

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

⎣⎢⎡
旧:旧日的,原来的。

方丈:一丈见方,即一平方丈。


⎥⎤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

雨泽:雨水。

案:桌子。

北向:窗户向北。

余稍为 修 葺,使不我稍微给它修补,使上 上 漏。

前 辟 四 窗,面不再漏土漏雨。

阁子北面开辟了四扇窗子,筑起院墙环
垣墙 周 庭,以 当 南 日, 日影反照,室 始绕庭院,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
洞 然。

明亮起来。

⎣⎢⎡
修葺:修补。

前:在前面,指阁的北面,因这阁是“北向”的。

垣墙:用作动词,筑起垣墙。


⎥⎤以当南日:用(北墙)挡着南边照来的日光。

洞然:明亮的样子。

又 杂 植 兰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
桂竹木于庭,旧 时 栏 楯, 亦 遂增 胜。

借兰花、桂花、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

借来
书 满 架, 偃(yǎn ) 仰 啸 歌, 冥 然的书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
兀坐, 万 籁 有 声; 而庭阶 寂寂,端坐着,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但庭院阶前静悄悄的,
小鸟 时 来啄食,人至 不 去。

三五之夜,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了也不离开。

十五的夜晚,
明月 半 墙,桂 影 斑 驳, 风 移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
影动, 珊珊可爱。

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然余居 于 此, 多可喜, 亦 多可悲。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先 是,庭中通南北 为一。

迨(dài )诸父异爨,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等到伯、叔们分家了,
内外多置 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 犬西 吠,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

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 客 逾 庖而 宴, 鸡 栖于厅。

庭中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一家人的厨房去另一家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

庭 始 为 篱, 已 为 墙 , 凡 再 变 矣。

院开始是用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
先是:在这以前。

迨:及,等到。

诸父: ⎦
⎥⎤伯父、叔父的统称。

异爨(cuàn ):意思是分家。

庖(páo ):厨房。

宴:赴宴。

已:已而,然后。

再变:改变了两次。

家 有 老 妪, 尝 居于此。

妪, 先大 母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
婢也,乳 二 世,先 妣抚之甚厚。

室 西 连于中闺,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

房子西边和内室相连,
先妣尝一至。

妪 每谓余曰:“某所 ,而 先母曾经来过一次。

老婆婆经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的
母立于兹 。

”妪又 曰:“汝姊在吾 怀, 呱呱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
而泣;娘 以 指叩 门扉曰:‘儿 寒乎? 欲 食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 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 未 毕, 余 泣,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

”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
妪 亦 泣。

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
老妪(yù):老年妇女。

先大母:去世的祖母。

婢(bì):女仆。

乳二世:给两代人喂
过奶。

乳: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先妣(bǐ):已故的母亲。

抚: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室:指项脊轩。

中闺:内室。

每:每每,
⎦⎥⎤经常。

而母:你的母亲。

余自束发 读书 轩中, 一日,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 大 母过余曰:“吾 儿, 久不 见 若 影, 何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 竟日默默 在此,大类女郎 也?” 比 去,以手整天默默地待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 阖门,自 语曰:“吾 家读书 久 不 效, 儿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得到效果,这孩子 之 成, 则可 待 乎!”顷之, 持 一 象笏至,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 曰:“此 吾祖 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他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上朝用的,以后
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 在 昨 日,令人你会用到它!”回忆旧日事物,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
长号不自禁。

忍不住放声大哭无法控制。

⎣⎢⎡
束发:古人以15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过余: 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

若:你。

竟日:整天。

大类:
很像。

类,像。

比去:等到离开的时候。

比,及,等到。

阖(hé):关闭。

不效:没有效果,指科考上无成就。

象笏(hù):象牙制的笏。

笏,上朝用的手板,可在上面记事备忘。

太常公:归有光祖母的祖 父夏昶曾在宣德年间任太常寺卿,故称太常公。

公,
⎦⎥⎤敬称。

朝:上朝朝见皇帝。

瞻顾遗迹:看看(这些)过去的事物。

号(háo ):哭泣。

轩 东 故尝为厨, 人 往, 从轩项脊轩的东边从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必须从轩
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 之, 能以足音前经过。

我关上窗户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
辨人。

轩 凡 四遭火,得不焚, 殆有辨别是谁。

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大概是有
神 护 者。

……神灵在保护着吧。

……⎣⎢⎡⎦
⎥⎤扃牖(jiōn ɡ yǒu ):关窗。

扃,关闭。

牖,窗户。

殆(dài ):大概,表示揣测语气。

余既为 此 志,后 五年, 吾 妻 来 归,我作了这篇志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
时 至 轩中,从余问 古 事,或 凭 几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
学书。

吾 妻 归 宁, 述 诸 小妹 语写字。

我的妻子回娘家省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
曰:“闻 姊 家有 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 后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呀?”这以后
六年,吾妻 死,室 坏 不 修。

其后二年,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轩破败没有整修。

又过了两年,
余久 卧病 无 聊,乃使人复葺 南阁子,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补南阁子,
其制 稍异于前。

然 自后余多在外, 不常居。

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
此志:指本句以上的文章,此句以下的文字是后来补写的。

来归:嫁到我家。

归,旧指女子出嫁。

凭几:靠着书桌。

几,桌案。

学书:学写字。

归宁:已婚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

述:指妻省亲返回我家时向我转述。

且:还有,表示进一层
⎦⎥⎤制:规制,形式。

庭 有 枇杷树,吾 妻 死之年所 手 植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的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
也,今 已 亭亭 如盖 矣。

的,现在高高地直立着,(枝叶繁茂)像车盖一样。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骈散结合,清新凝练
作者注意炼字炼句,既工于状物,又善于叙事抒情,往往熔铸几个字,便能将人情物态刻画得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把庭院的寂静、悠闲写得多么生动迷人。

而那幅月夜桂影图仅仅十多个字就把读者引进了月白风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境界。

明月用“半墙”来烘托,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绘,清风徐拂用“影动”来状写。

作者的笔触细腻、轻灵,语言清丽、凝练,可称得上珠圆玉润,字字珠玑!
2.写法指导
骈散结合的两要点
(1)讲究对仗和声律。

(2)讲究意象的对举选用。

3.迁移应用
请你恰当地运用骈散结合的写作手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那时年少,她调皮可爱,略带几分羞涩,顾盼间,芙蓉如面;低眉处,脉脉含情。

那时风流,她只看到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河。

那时浪漫,
她只和他听笛声三弄,唱和共流水。

她曾在春色中弄花香满衣;她曾蹴罢秋千,轻移莲步上兰舟;她曾醉于藕花深处,不知归路。

然而南渡,南渡带来半生痛楚。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云中的锦书,摇曳的红烛,黄昏滴雨的秋天,残蕊的余香,满衣的清泪,朦胧的醉眼,永远成了她风雨里的牵挂。

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奈,夜阑犹剪灯花的凄凉,半生的漂泊,半生的寻寻觅觅。

一切来得太快,太突然了!然而,易安却在一个迷雾云涌的清晨,手捧菊花,在苍茫天地间唱遍一个婉约的神话,梦断惊人处,九万里风鹏正举……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期望,成长的种子
项脊轩这间小屋,回响着“儿寒乎?欲食乎?”的问询,见证着先大母“他日汝当用之”的疼爱与鞭策。

作者年纪轻轻,但亦承载着“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期望。

虽然作者仕途之路并不顺达,但这也成为作者成长和奋争的动力;凭借着多年的努力,作者最终文笔灿然,成为名垂青史的文学家。

【应用角度】“期望”“纷争”“关爱”“鞭策”
2.精彩应用
海阔凭鱼跃,只要还有期待,人生之路将谱写新的篇章。

陶渊明对自然心存期待,便有了《归园田居》的新诗篇,成就了一代“田园诗人”的风采。

归有光承载着家庭的期待,便有了著书立说、开坛讲学的佳话,成就了明代“唐宋派”代表的美名;白里格对音乐的殿堂有所期待,便有了带着民族音乐一路奔波的美谈,成就了“最炫民族风”的美誉。

他们都是在失意时心怀那份期待,书写了人生新的篇章。

[佳作·领悟]
情归项脊轩
项脊轩上空的月亮,似乎总蒙着一层淡淡的忧伤。

三十一岁的归有光,已不常回项脊轩居住了,也许是怕望见这轮残月,怕看到庭院里的枇杷树,怕忆起那一个个熟悉的亲人,太多的往事淤积在这里,归有光也许感到,这一片光影之中,暗藏着一份不堪触摸的酸楚。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1526年的项脊轩曾经是这番景象吗?墨迹留香,书册涵影,那时写就的《项脊轩志》,还放在书案上,而物是人非,这些归巢的燕子,是否还记得那个阁子里的主人?竹叶声声,也许这就是当年那个意气书生的吟哦;兰桂花无语,沁满庭院的芳菲,可否浮动着那个十九岁的青年,一片折桂蟾宫的心思。

月亮,满是忆念的月亮升起来了,落满清辉的桂花树,在风中摇曳出一片多么撩人的图案。

书声从俯仰有致的身影后面飘逸下来,清朗的韵律和着这三五之夜的月光,流泻在寂静无人的巷落,流泻在淡薄朦胧的世界里,那样纯净,那样幽婉,只是月亮并不总是圆满。

从项脊轩门墙外,传来的熟悉的足音,即使在鸡犬相闻的午后,隔着幽闭的窗棂,隔着十多年的时光巷道,归有光仍能分辨出来,它们带来的消息,此后也一直敲击着他的心扉。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先是奶妈来这里诉说母亲依稀的身影,再是祖母细细地叮咛与殷殷地期盼,声音像是风过门环,又像是雨打屋瓦,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覆盖着项脊轩的雨丝,也覆盖着妻子当年手植的这棵枇杷树。

十三年后,已走出故园的归有光,却走不出项脊轩,在那些僻居荒江的日子里,项脊轩的影子,也许就像这棵年年攀高的枇杷树,茂盛地生长在他的心里。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红袖添香夜读书,常年枯寂的项脊轩,因为妻子的到来,平添了多少乐趣;单调贫乏的书斋生活,因为妻子的陪伴而有了多少笑语,从枇杷树上滚落的雨珠,一叶叶,一声声,仿佛穿透时空,穿越生死,滴在了归有光的思念中。

也许就是在这份思念里,归有光才补写了这最后的篇章,只是完整的《项脊轩志》缝合不起那份残缺的情,补缀不全那份遗落的爱,但弥漫在项脊轩的那卷书香,却似乎一直在归有光的心中飘散着,项脊轩,梦中的项脊轩啊。

1.悟盘活教材素材
文章巧妙地利用教材课文中的主要故事情节,站在了归有光的位置上,叙事、
抒情、评议教材素材,从中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情理。

这为我们平时的写作提供了成功的模板,在考场作文的创作过程中,特别是素材匮乏的时候,莫忘盘活教材素材。

2.悟情景穿越式描摹
文章贵在“以情动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再现往日情景,进行穿越式的描摹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

如在本文中,老妪转述的作者的母亲“立于兹”的一段场景,读来令人不胜唏嘘,感慨万千;选取“月亮”等触情媒介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导学号:35750015】
A .往往..
而是(到处) 亦遂增胜.(美景) B .而.
母立于兹(你的) 顷之.(助词,无实意) C .大类.
女郎也(像) 乳.二世(用乳汁喂养) D .大母过.余(过问) 逾庖.
而宴(厨房) 【解析】 D 项,过,来访,看望。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35750016】
A.⎩⎨⎧ ①垣墙周庭,以.当南日②久之,能以.
足音辨人 B.⎩⎨⎧ ①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②客逾庖而.
宴,鸡栖于厅 C.⎩⎨⎧
①日影反照,室始洞然.②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D.⎩⎨⎧
①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②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析】 A 项,①连词,用来;②介词,凭借,根据。

B 项,①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②连词,表顺承关系,不译。

C 项,都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D 项,①副词,于是;②副词,竟然。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
而是 B .余稍为修葺..
,使不上漏 C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
焦土 D .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 【解析】 A 项,往往:古义,到处;今义,经常。

B 项,修葺:古今义都为修补。

C 项,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对别人表示同情。

D 项,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住持。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垣墙..
周庭,以当南日 B .吾妻死之年所手.
植也 C .吾家读书久不效.
D .妪,先大母婢也,乳.
二世 【解析】 B 项,“手”是名词活用作状语。

其他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 B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35750017】
A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D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解析】 B 、C 、D 三项是判断句,A 项一般句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