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导名师精编学案1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精编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
了解汉匈的和战。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匈奴的兴起、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能力目标:评价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学习重点】匈奴的兴起;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当时的民族关系【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下列知识点)时间1.匈奴的兴起:人物经济发展的表现汉匈战争2. 民族关系汉匈和亲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1.学以致用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①你认为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②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评价材料中的历史现象的?2.看图谈感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墓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从他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②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3.各抒己见关于匈奴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于它的强大,造成中国北部边患严重,既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也给北部边民带来了灾难。
因此,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没有贡献。
另一种观点认为: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北疆,首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他们创造的民族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说说你的理由?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新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匈奴的兴起和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能力目标: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作用,以及汉武帝前后对匈奴的政策不同,培养自己的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同学们能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难点:两汉时期汉民族与匈奴的关系。
二、预习导学:(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时间: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经济发展表现:________________(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1.条件:______________2.时间:_____________3、战役:______________4、作用:________________(三)昭君出塞1、呼韩邪单于归汉:时间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2、昭君出塞: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三、探究自主探究:1、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你有和感想?2、回顾前两课内容,结合本课,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合作探究1、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皇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
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皇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
阅读材料回答:①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他曾和谁一起反击匈奴?材料中提到的皇帝是谁?你如何看反击匈奴的军事行动?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③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皇帝反击匈奴并取得胜利的原因。
七年级历史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案1人教版

a.汉初的政策
b.文景治之
c.汉武帝时的强大
d.国力强是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4介绍人物:
卫青、霍去病
昭君:是千古传颂的和平使者。
5投影:书79页图
匈奴没灭,成家何用?----霍去病
6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阅读思考:
1谁统一了蒙古草原?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a.冒顿治军有方b中原战乱
2回忆:汉初的经济(萧条)
策略和方法
分组讨论教学媒体教学序教学内容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两汉与匈奴的民族关系。简要介绍了匈奴的兴起和两汉与匈奴的交往,共同促进了祖国历史的发展。同学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兴起(游牧)
2冒顿统一草原
3匈奴的发展
二、卫请、霍去病破匈奴
1汉初的和亲政策
2西汉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三、昭君出塞
1昭君出塞和亲(呼韩邪单于)
2匈奴的分裂
强调小结:
历史上汉朝和匈奴的和战,都促进了两族之间的交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祖国的历史是各族共同创造的。
联系现实今天56个民族和睦相处。
教师活动
题问:
1西汉的建立?
2汉武帝的大一统?
3秦修长城的目的?
师:
介绍匈奴的起源、生活风俗。匈奴强大时,也就是西汉建立初期,面对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汉武帝时开始反击。
3阅读课文78页回答是谁?为什么汉武帝能够胜利?小组讨论?
4总结前两课,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军事上)
5学生讲昭君的故事(是千古传颂的和平使者为什么这样说)
6思考:汉族与匈奴交往有几种方式,起到什么作用
七上历史第14课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导学案(带答案)

班级:姓名:第14课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目标】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秦汉之际,匈奴的首领__冒顿_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汉初,限于国力对匈奴实行“和亲”。
2、卫青、霍去病破匈奴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实行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___卫青______、____霍去病______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结果)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3、昭君出塞汉元帝时,__王昭君_出塞嫁给___呼韩邪_单于。
作用:此后边境安宁了较长的一段时间。
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分层训练·基础达标1、蒙古风光好,游牧在草原,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民族是(D)A.东夷 B.突厥 C. 蒙古 D.匈奴2、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是在( B)A.汉高祖时B.汉武帝时C.汉景帝时D.汉元帝时3、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C)A.长平之战B.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C.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D.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4、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B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B.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了D.汉武帝时,匈奴的势力衰弱5、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是因为(C)A.促进了民族融合B.维护了国家统一C.保护了中原经济文化D.打击了外族入侵6、汉武帝时,打败匈奴的主要原因是(多选)(ACD)A.国力强盛B.匈奴势力日益衰落C.政权稳定D.汉军将士英勇善战7、下列选项中,与《汉书》记载“汉语匈奴合为一家,世世勿得相诈相攻”这段史料相印证的是( A )A.昭君出塞 B.西汉设置西域都护C.张骞出使西域D.西汉开辟丝绸之路8、现代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称赞的是(C)A、霍去病B、张骞C、王昭君D、呼韩邪单于二、分层训练·思维提升材料一: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新人教版

四、小结
+
匈奴
和战
和
汉高祖
汉武帝
汉元帝
西汉
练习:
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首领是
A.冒顿单于
B.呼韩邪单于
C.头曼单于
D.蒙恬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在
A.公元前 117 年 B.公元前 118 年
C.公元前 119 年
D.公元前 120 年
3. 昭君出塞是在哪位皇帝时期 A 汉高祖 C 汉宣帝
B 汉武帝 D 汉元帝
4.匈奴族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A 畜牧业的兴旺 B 冶铸业的发展 C 制瓷业的发达 D 逐渐有了农耕
5.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是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பைடு நூலகம்
6.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能够打败匈奴的原因有
①西汉国力强盛
②卫青、霍去病能征善战
③匈奴已经分裂位南北两部,力量削弱
④南匈奴同汉朝和好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7.匈奴分裂的时间是 A 秦朝 C 西汉末年
B 西汉初年 D 东汉时期
+
8.下列对西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西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战争 B 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战争 C 西汉政府与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 D 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9. 材料分析题 : 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 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 名将死时仅 20 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 赫赫战功。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 ③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名师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汉”对“胡”的政策是什么?并分析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2)材料一中的“妇人”和材料二中的“昭君”分别指谁?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评价“昭君”?
四、学后反思
三、当堂检测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B.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2.有位同学暑假想要实地考察“昭君出塞”的历史遗迹,请你告诉他应该去哪一城市
A.开封B.咸阳C.南京D.呼和浩特
3.汉武帝雄才大略,他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包括()
①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②派大将窦固、窦宪北击匈奴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④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已成为千古佳话。这是因为()
①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②昭君和亲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③昭君和亲使我国北方地区再无战乱④各族人民历来希望和睦友好相处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
5.现代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所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霍去病B.张骞C.王昭君D.呼韩邪单于
6.“白马如去,落日悲笳(胡笳)处处闻。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肯定昭君主要是因为()
A.昭君出塞是为了个人幸福B.昭君出塞是为了报效国家,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第14课《匈奴的兴起与汉朝和战
我的疑问
二、课堂探究
1.活动一:讨论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1 新人教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秦朝时期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那一少数民族?
况,
,冶铁主要用于
田。
__
[教师引导]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
并修筑
匈奴的统治进入。
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
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
表彰卫青、霍去病
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
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
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
征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昭君出塞还
河套地区
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D.
小结(教学反思)讲了匈奴的兴起和统一蒙古草原,这是汉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 14 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第 14 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与匈奴的战争: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万里长城图片)教师:从浩瀚的外太空向下看,我们会看到人类伟大的建筑之一万里长城,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老师: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是为了抵御匈奴。
教师:那么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讲授新课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教师:匈奴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哪位同学告诉我匈奴族生活在什么地区,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教师:(讲述)蒙古草原;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
教师:秦汉之际他们杰出的首领是谁?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言。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导学案

朱田中学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新授课)
主备人:__孙莉_____ 审批人:学案编号:3—5
班级:姓名:小组: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2.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三、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用10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预习自学部分的答案并记忆。
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预习案
探究案
图一霍去病墓图二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在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为什么?
巩固练习
)
在长安设立太学
统一度量衡
蒙古风光好,游牧在草原。
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是()。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代的和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代的和战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把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奉献,让学生能依据所学的史实熟悉匈奴族对祖国北方开发所做的奉献,培育其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上看录像,讲故事和课堂讨论,培育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进程与方式: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势力不断壮大和进入鼎盛时期的缘故。
归纳匈奴的杰出领袖冒顿单于的要紧活动和历史奉献;通过引导学生试探与探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大体观点分析和评判历史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缘故”,培育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到我国自古确实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一起制造的。
民族友好是咱们多民族国家进展的主流;通过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一辈子观。
二、教学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三、教学进程第一环节【设置情景点拨导入】(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出示长城模型,提问:这是我国古代哪一重大工程的模型?它是谁下令修筑的?目的是什么?2、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下令建筑了万里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下。
秦末汉初,中原战乱,长城没有招架住匈奴南下的脚步,匈奴从头崛起。
他们是如何崛起?与汉代的关系如何?让咱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代的和战》(学生观看长城模型,回忆与之有关的信息:感受情景,参与学习)第二环节【自主探讨合作把握】第一目——草原帝国的兴起(教师投放目标,导读导思)一、投放试探题:(1)冒顿什么缘故能统一蒙古草原?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咱们学习?(2)统一对匈奴的进展产生了什么阻碍?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课时)【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一. 课前预习作业1.匈奴族主要生活在。
2.秦汉之际,匈奴首领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3.西汉初年,由于国力有限,不得不对匈奴实行政策。
4.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5.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首领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把嫁给了他。
和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6.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逐渐南迁;北匈奴与东汉为敌,东汉派大将、反击,打败北匈奴。
7.简述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二. 小组活动任务1.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检查(5-10分钟)按照布置分配好的小组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通过小组竞赛加分的方式进行。
导入新课设计(2-5分钟)导入设计:引导学生回忆秦朝建立时期反击匈奴和修筑长城的相关内容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2、统一对匈奴发展产生的历史影响:匈奴的生产迅速发展,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表现:1)畜牧业兴旺发达,牲畜漫山遍野。
2)冶铸业发展。
3)出现了农耕。(说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技术上已经有了交往。)(放映幻灯片)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匈奴族吗?
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
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3)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启示:1、国家政策要根据国力制定。 2、中华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历史的主流。
领域
成就
地位
文字
天文
1、与当时匈奴的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怎样 ?
经济萧条,社会荒凉
2、汉初,统治者针对匈奴的进犯采取了什么政策?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
“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汉朝时,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并每年送给匈奴大量宝物和纺织品,以求得暂时的和平的政策。) 国力有限
3、“和亲”政策的效果如何?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学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认识匈奴在开发边疆中的作用及汉匈关系。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史实,归纳漠北大战胜利的原因,分析漠北大战的影响。掌握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3、通过认识昭君的贡献与品质,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认识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不同点:汉初“和亲”是被迫的,没有阻止匈奴南下侵扰;“昭君出塞”是主动的,促进了汉匈之间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国力不同)
历史: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学 教 案
课题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
汉的关系,为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2、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
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1)该诗前两句指什么时候的什么事?
(2)结合前两课内容,说说汉武帝的雄图大略(即大一统的表现)
(3)“何如一曲琵琶好”指的是哪一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试说说这件事的作用。
学教反思
4、公元前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单于向西汉称臣,时,把嫁给了这位单于。
备注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规则:请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难题,然后就要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答题最出色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结合课本,开阔思维,看谁找的理由最多)
2、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方面思考)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 )
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5.“汉武雄图载史册,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教学重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_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导学案乐至县初中历史导学案编写组【学习目标】1、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
2、知道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3、正确理解和认识民族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
【学习过程】【学习笔记】一.乐学新知(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观察昭君墓图,阅读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想一想“匈奴是怎样崛起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由此导入新学。
二.阅读解疑(依据问题,阅读课本第77页到79页,找到并标注出问题答案)1、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P77-78)2、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及过程?(P78-79)3、昭君出塞的背景、过程及作用是什么?(P79)三.自学检测(完成填空,记准史实)(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时间: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经济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1、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_____________,战役:______________3、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昭君出塞1、呼韩邪单于归汉:时间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昭君出塞: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探究(交流合作,探讨展示)1、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2人小组互说、补充)2、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导学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 )
A.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B.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D. 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5、电视剧《大汉天子》讲述的是什么历史时期故事?他的军事策略是什么?
6、民族关系的表现为战与和。西汉后期民族和平交往的事件是什么?他有什么历史意义?
(四)盘点提升
1.你在学习后感觉到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有没有提高?
2.你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吗?
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
3、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方面思考)
(三)达标检测
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
A.可汗 B.单于 C.赞普 D.大王
2.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
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 D.逐渐有了农耕
3.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 )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为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2、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二、学习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 Nhomakorabea大破匈奴
三、学习难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什么民族谁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强大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匈奴的生产发展情况:畜牧业兴旺发达,冶铸业也发展起来,在同中原的交往中,学会农耕,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1.反击匈奴: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2.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兵出击匈奴。
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三、昭君出塞
1.背景: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
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与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
2.昭君出塞: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
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
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问题1】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探究:(1)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
(2)这种政策变化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
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
(3)汉武帝时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最终取得了反击匈奴的胜利。
【问题2】如何正确理解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探究: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1)匈奴南下掠夺中原,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因为这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匈奴始终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为祖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杂居相处,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各族人民之间保持着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3)无论是汉朝同匈奴的战争,还是“和亲”,无论谁胜谁负,这些都是我国由于民族矛盾而引起的民族问题。
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一、选择题
1.下图是“单于天降”瓦当。
单于是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A.匈奴B.契丹C.女真D.蒙古
答案:A
2.有学者认为,匈奴曾是北方各游牧民族部落联盟的总称。
秦汉之际,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使匈奴成为横跨大漠数万里的草原主人,建立起强大国家的杰出首领是()。
A.铁木真B.松赞干布 C.冒顿单于D.呼韩邪单于
解析:秦汉之际匈奴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答案:C
3.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并在大规模的反击匈奴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帝王是()。
A.秦始皇B.唐太宗C.汉武帝D.唐玄宗
答案:C
4.下图描绘的是昭君出塞的情景,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
A.公元1世纪中期B.公元前1世纪中期
C.公元1世纪D.公元前2世纪
答案:B
5.电视剧《昭君出塞》,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王昭君远离家乡出塞的情景。
昭君出塞为汉与某一少数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里的少数民族指的是()。
A.鲜卑族B.氐族C.匈奴族D.羌族
答案:C
二、读图简答题
6.阅读“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完成问题。
(1)西汉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是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2)根据示意图回答,前两次反击夺取了哪两个地方?
(3)第三次大规模反击匈奴的将领是谁?发生于哪一年?著名的战役是什么?这次决战有何重大影
响?
参考答案:(1)汉武帝。
(2)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3)卫青、霍去病。
公元前119年。
漠北战役。
经过这次战役的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