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的问题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1-11-15T07:52:24.05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36期作者:舒明祥姜凌飞
[导读] 建设产教融合型教育基地,努力打造“衢江中职教育品牌”,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浙江省衢州理工学校324000
摘要:国家非常重视“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改革,并将其列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之一。
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发现了诸如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参与缺少内驱力和行业指导能力不足等问题。
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洋为中用、古为中用、创新模式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问题与对策创新模式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之一。
为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工作,衢江区委、区政府出台政策,建设产教融合型教育基地,努力打造“衢江中职教育品牌”,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一、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办学政策要全面落地需要发展、规划、财政等部门的协同联动。
但是,一些政府职能部门还不能在改革中充分发挥作用,在对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中,大多都是“移植”普通教育管理规范,在经费投入、保障和监督等方面也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2.企业参与缺少内驱力。
由于校企合作的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当前企业大多处于被动状态,一是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企业方更多担心投资大,而获得的回报难以保证;二是企业更关注功利性,不愿意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公益责任;三是实训过程中涉及到学生管理和生产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企业也不愿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其结果是“一头热”。
3.行业指导能力不足。
一是受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变化的影响,区域内很多行业组织名存实亡;二是由于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行业自身水平有限,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力不足,尚不具备制定标准、主持考试、颁发资格证书的权利和能力。
二、产生的原因
1.办学主体的先天不足。
学校都是教育行政部门创办和主管的,学校干部不是行业主管部门或企业派来的,资金来源也不是行业主管部门下拨或企业筹措的,教师更不是从行业或企业聘用的,学校与企业间没有血缘关系,未形成命运共同体。
即使国家层面相继出台有关文件,从实际效果上看,校企“两张皮”的问题也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学校自身内功不强。
一是自身办学定位偏低,整合资源能力不够,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缺少主动联系,学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还不够紧密;二是学校在产教融合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文化交流中缺乏高度和深度,专业水平和技术技能积累不足,未能确立校企双方共同遵循的教育规范和标准;三是生源水平偏低,教师总体素养不高,重知识传授、轻专业能力培养。
3.学校与企业价值取向矛盾。
学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的,更注重素质提升,追求高质量就业,培养的过程较长。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更注重高质与高效,以较低的投资、较短的时间换取高回报,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分歧,合作方式难以达成一致。
三、对策和建议
1.洋为中用。
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双元制”模式享誉全球,职业学校与企业结成合作的“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
衢江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与德国非常相似,然而,我们还没有如“奔驰”“西门子”等著名品牌。
所以,开展中外合作,引进优秀的人才,服务衢江的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可助力衢江经济的高端“中国制造”。
也可以选派一批真正的匠心青年去国外学习,学成归来为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教育改革服务。
2.古为今用。
师徒式的传道授技方式在我国传承了几千年,我们可以在产教融合中采用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育人方式,助推人才培养提档升级。
如聘用企业的技师来学校担任实训课教学,辅导学生参加高职实践操作考试及技能竞赛等;学校组织专业课教师到当地企业“上班”、当“学徒”,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3.对接协作。
产教融合,应不断加强校企对接协作,并使之成为振兴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为有效解决制约职业教育和经济建设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提供强大支撑,要落实落细落地“五个对接”:即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课堂对接车间、师资对接师傅、校长对接厂长。
4.创新模式。
企业进校园,实行“准入门槛”和“考核淘汰”机制,建立“校中厂”,为学生提供实战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无缝对接;课堂进车间,设立“厂中校”,实现学校服务企业、学生完成学业两不误,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师傅进课堂,开设“空中课堂”“周末学堂”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行业发展现状和岗位技能要求,掌握高技能新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进企业,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让职教更接地气,达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贯通”,实现了互惠互赢、校企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N].国办发〔2017〕95号。
[2]冯胜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问题及对策探析》[J].江苏:《江苏教育研究》,1673-9094-(2015)05C-0070-03。
[3]吴建新《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96-0603(2018)32-01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