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二年级语文上册7有趣的发现教案苏教版201801113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有趣的发现
教材分析:文章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只存在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的,另一种是没有翅膀的。
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终于解开了其中的迷。
文章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是按“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顺序叙写文章,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学本课时,抓住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如课文的第二段“考察”、“发现”、“要么……要么……”、“奇怪”等词语,以这些词为突破口进入文章,带领学生学习语言,对于低年级来说是切实可行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读懂二、三自然段,并能做简单的复述。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
一、课前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平时我们总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现在,你们用心观察一下教室,你能发现比以往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
1、相机引导:小朋友们真会观察,而且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了许多新的东西,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科学家的伟大发现。
(板书:有趣的发现)
3、齐读课题。
4、问:读了课题,你有没有发现问题呢?我们常说:学贵有疑。
就是说学习最可贵的是能提出问题,你能从“有趣的发现”这个课题中发现问题吗?(学生质疑)
二、初读全文:
1、师述:小朋友刚看到课题,就有这么多的发现,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会有更多的发现。
2、提出读书要求:读的时候要尽量把每句话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几遍。
3、述: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讲述自己的发现,师相机引导学生从哪一段发现问题,就读读相关的段落。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述:小朋友们都具备善于发现的眼睛,请带着你善于发现的眼睛读看二段,边看把你不懂的句子或词语划下来。
这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师于行间巡视,把学生划下的词语相机板书在黑板上,划的词语多为:考察奇怪)
1、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读的遍数多了,意思自
然就明白了,相信小朋友们通过读,一定能读懂“考察”,不信试试看。
(学生自读第二段。
)
2、“考察”的小朋友请举手!(如果举手者不多,可让学生再读
几遍)
3、能把带有“考察”的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老师从你读的声音
里就知道你读懂了没有。
(指名学生读,如果读得不够到位,再引导多读几遍,如果到位,相机表扬)
4、引读:从刚才这位小朋友的声音里,可以听出他确实读懂了,
如果谁能读得跟他一样好,甚至比他还好,就说明你也读懂了。
自己读读看,老师要看看谁读懂了?(全班学生自由朗读)
5、引导表演:如果谁能把考察的样子做出来,那就说明他真正读
懂了,自己先练练。
(如果演得不够到位,就鼓励学生多练习几遍)
6、指名学生表演。
相机评点。
7、述:刚才小朋友们用读懂了“考察”,并且还把它用动作表示出来了。
这次,小朋友们只要多读,相信也能读懂“奇怪”。
(学生自由练习)
指名学生读,相机表扬。
8、如果能用表情把“奇怪”做出来,那就说明你真正读懂了。
自
己好好练练。
(学生自由练习后,指名读)
9、读懂了“考察”和“奇怪”,老师还想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边读第二段边表演下来,能不能做到呢?
10、学生在座位上自由练习后指名学生表演。
教师提示:你现在就是达尔文,这是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请——(如果学生做得不够到位,就用实物投影出示达尔文考察小岛图)
11、学生读到做出“奇怪”时,师相机问:看到这么奇怪的现象,达尔文会说什么呢?
12、引导:是呀,为什么呢?达尔文又怎样找到答案的呢?答案又是什么呢?读了第三段,你就明白了。
【本段教学旨在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阅读,在初步吸收语言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诵读课文,在个性化理解阅读的同时,一步步鼓励学生从声音到表情,再到动作,逐步深化对这些词句的理解,从最后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这些词句进行个性化表演,从而达到对文章起因的融会贯通,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
四、精读第三段。
1、学生自读第三段后,师问:达尔文怎样找到答案的呢?答案又是什么呢?
2、读:找到答案不一定能读懂答案,小朋友们请把第三段再好好读读。
1、继续引读:读懂答案不一定能读好答案,小朋友们,要想懂得更多,把答案读得更好,还要把第三段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回答:达尔文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呢?(学生读:达尔文捉来……终于找到了答案。
相机表扬)
3、问:答案是什么呢?(投影出示:第三段内容。
)引读:原来……(师相机简笔画板书出三种昆虫:蚂蚁蝴蝶蜻蜓)
4、引读:小朋友们蚂蚁多幸运,幸运就幸运在没长翅膀。
为它们感到高兴吗?再读读这句话。
再引导学生读“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
”
5、还有一类昆虫,它们也比较幸运,像蝴蝶,它们也不容易被淹死,为什么呢?引读:而那些翅膀特别大的,……也生存了下来。
述:瞧,翅膀大也翅膀大的好处,再读读这句话。
6、有一类昆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是……引读:可怜的是……
7、是呀,它们可怜就可怜在长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长得小,所以它们只能灭亡。
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同情。
8、表演中复述:读完了第三段,让我们亲自来到这个小岛上,体会体会做昆虫的感觉好吗?
9、述:老师也跟你们一起来到岛上,不过现在老师变了,老师现在变成可怕的大风了。
(板书:风)现在你们就是没有翅膀的昆虫,大风来啦——(师故意扇起大风)相机问学生:你们怎么还不下海?(指名学生回答)
10、同样演示其它两类昆虫。
【教学第二段时,由学生在岛上模仿达尔文的自言自语,巧妙引出问题:达尔文又怎样找到答案的呢?答案又是什么呢?这对第三段的教学起一个启下的作用。
紧扣这两个问题,课堂还是以读为主。
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很容易找到的,但找到答案不一定能读好答案,以此诱导学生继续反复读第三段,从而充分体会科学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也让学生在读中能得到情感体验:对翅膀大的昆虫和无翅膀昆虫能适应岛上的生存环境而感到高兴,对小翅膀的昆虫因不能适应生存环境而遭淘汰寄予深深的同情。
最后的表演,是让学生结合已经获得的语言经验对已经熟悉的课文内容进行的个性加工,进一步得知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能否适应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五、教学生字:百、达、文
(出示三个字的生字卡片)
1、述:请小朋友们继续用你们善于发现的眼睛观察第一个生字——“百”,看看它在田字格中的摆布,笔画的特点,看谁是最善于发现的小朋友。
2、生仔细观察后,讨论中说出“百”的书写方法。
3、生自主描红并书写。
4、同样教学“达”和“文”。
5、为三个字分别扩词。
五、小结并延伸拓展:
只要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能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
投影出示:
____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你或者其他人的发现,选一个句式课后练习说一说,并争取多多地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在阅读中找到答案。
点评:
正如在“文本解读”中提到的,课文的第二段虽短小却是文章的一个重点段落,以抓关键词为突破口去学习课文的语言,是我所采用的引导方法。
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读得进,悟得出”呢?我想越俎代庖是绝对不是上上之策,告诉他去做做这个词的表情,那个词的动作,学生不但处于被动状态,最主要是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于是我就想何不放手来个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不懂的字词,然后再通过自己阅读,将课文语言吸收进去,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驾驭课文语言。
最后,再将内化了语言加以运用。
这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与课文的叙述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它所遵循的模式是:“发现语言因素——感悟语言因素——积累运用语言”。
最后的学习效果正是应验了那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学生学得既主动,又轻松,创造性地吸收了课文语言,又将这些语言进行了个性化的加工,更创造性地进行了运用。